播音节奏的把握

三、播音节奏的把握

(一)把握播音节奏的根本途径

播音节奏是在播音创作的整体中体现出来的,我们在对播音创作依据进行艺术构思时,必须树立大局观,立足全篇,从整体上考虑节奏的安排。

节奏的总体布局,要考虑两个部分的关系:一是形成节奏的主导部分的语言色彩,它的回环往复要鲜明;二是起烘托映衬、铺垫对比作用的辅助部分的语言色彩,它要与主导部分相和谐。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比显现,形成全篇的整体节奏。

如《草地夜行》的主导色彩是凝重的,主要表现在重点层次、重点段落、重点语句中,重音上多用较重较强的力度,音调上多抑少扬,较为低沉,语速较慢;语言的转换形式以由抑转扬为主,而且多釆用突转、大转的方法。文章第一部分描写草地的险恶环境及小战士疲惫掉队的情形是“抑”;第二部分表现老战士鼓励并背起小战士去追赶部队,先是一扬,后又转抑;第三部分表现老战士牺牲自己,救出小战士,是由抑转扬,扬到接近顶点,紧接着是重重的一抑;第四部分,写小战士牢记老战士的嘱咐大步追赶部队,由抑而转扬。全篇节奏大体呈抑—稍扬—稍抑—扬—最抑—再扬这样一个运动布局,釆用波浪式推进,整体上显示出凝重的节奏安排。

节奏的总体布局尤其要避免单调。切忌一高亢就“一扬到底”,一低沉便从头至尾“抑而不起”。必须悉心找到“扬中有抑”“抑中可扬”之处,以形成有对比、有变化的运动的节奏。总之,要注意节奏的鲜明性、丰富性、变化性和整体性,只有这样才可能运用好这一技巧,真正实现节奏对于思想感情的表现功能。

(二)把握播音节奏的基本要求

声音形式有规律的运动变化,是形成节奏的重要条件。不同声音形式的对比显现,形成节奏的规律。但是,对比的运用必须适度,不可抛开思想感情运动的内心依据,也不可为显出节奏的变化而随意夸张声音形式的对比,否则易误入形式主义或玩弄技巧的歧途,从而破坏播音作品的整体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