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的呼吸

二、播音主持的呼吸

(一)播音主持的呼吸特点与方法

播音主持以口语为主要交流手段,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口语。因为播音主持涉及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对气息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播音主持的呼吸量常常大于一般的生活口语,呼吸的样式及分寸变化也比生活口语复杂。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应当具备灵活使用呼吸的能力,以适应语言表达的需求。在播音主持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专注于所表达的内容,不能对呼吸保持更多的注意,这就需要对呼吸进行反复练习,做到习惯成自然,达到不用有意注意的“自动化”程度,这样才能自如使用。正确、合理的呼吸在语言表达中能够促进感情的表达,使语言流畅自如。

1.播音主持呼吸与一般生活呼吸的区别

一般生活口语的呼吸是个人依据自己的语言习惯形成的呼吸方式。播音主持呼吸要适应各种稿件及不同节目的语言要求。具体分析,有下列因素促使播音员、主持人要提高自己的呼吸能力:

(1)播音员、主持人面对的是广大的受众,且声音需通过电子设备传输,因此对字音的清晰度要求比较高,所以吐字力度要适度加大。吐字时,气息作用于吐字器官的呼吸控制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2)播音主持对有声语言的生动性有一定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的感情投入和表现力度一般也要适度增加。在播音主持过程中,感情变化比较丰富,而丰富的感情需要多层次的气息状态来表现。

(3)在播音主持中,文稿中的文字比较规整,长句子比较多,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的气息能够支持比较持久的发音。

总之,播音主持的呼吸虽然和生活口语的呼吸方式同样类型多样,但是由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在节目中需要表现得更加准确、更加丰富,变化更加自如,因而呼吸的强度和控制方式也变得更为复杂,所以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呼吸方法。

2.播音主持对呼吸的具体要求

播音主持对呼吸总的要求可以概括为稳劲、持久和变化自如。

(1)稳劲。在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任务是新闻报道的有稿播报。新闻稿件的播读,要求吐字清晰,字音保持一定的力度,而字音的清楚和吐字的力度都需要一定的气息强度,同时,语流中字音的连缀和流畅,又需要气息的稳定来支持。主持中有些时候还需要大音量,音量的扩大主要依靠气息量的扩大和气息强度的增加,这也都需要气息保持一定的强度,并且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稳劲的呼吸是播音主持对呼吸的要求之一。稳劲的呼吸能够使吐字有力、声音稳定、音色饱满。当然,这里所说的稳定是相对于一般口语而言的。在播音主持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根据稿件和节目的需要,在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中,气息始终处于变化状态。

(2)持久。呼吸的持久是指一口气能维持较长时间、发出较多的音节,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呼吸状态。播音主持的语言一般组织比较严密,特别是文字稿件,大多经过仔细推敲和组织,不像生活口语那样松散。另外,句子也比较长,为了使语句连贯,播音员、主持人应当有较多的气息供发音使用,因此要求呼吸持久。有的时候,播音主持时间较长,或者用气量较大,也需要呼吸能够持久支持发声。未经训练的人常会产生这种遗憾:心中本来是一个完整、集中的意思,说出来后却因气力不支而变得支离破碎,甚至言不达意。一句如此,句句如此,最终遍及全篇。造成这种遗憾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吸气量小、呼气浪费或者补充气息不够及时。

(3)变化自如。语言的表现力是靠声音色彩的变化来实现的,而声音色彩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要依赖于富有活力的气息运动,因此,在获得稳劲、持久的呼吸控制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掌握运动着的气息的控制规律,做到能随内容和感情的发展而变化。播音主持涉及的语句和感情色彩多种多样,呼吸的类型和气息量不会一成不变,丰富的感情色彩需要不同的气息状态来体现,播音员、主持人应当根据需要使用各种呼吸方式。

3.播音主持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方式

(1)胸腹联合式呼吸的特点。胸腹联合式呼吸是常见的呼吸方式之一。它是膈肌升降和胸廓扩张、收缩相结合的呼吸方式。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呼吸原理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种呼吸方式的结合。在呼吸过程中采用肌肉对抗原理控制气流。呼气发音时,吸气肌肉群仍保持一定的力量与呼气肌肉群形成对抗,控制气流呼出的速度与强度。

胸腹联合式呼吸的特点是:吸气量较大,控制精细,气息较为均匀,适合长时间稳定的发音。首先,胸腹联合式呼吸时吸气从前后、左右、上下全面扩大了胸腔的容积,吸气量最大;其次,从动作特征来看,胸腹联合式呼吸建立了胸、膈、腹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呼吸的稳健感,有利于控制;最后,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后,易于产生坚实、响亮的音色,它是多种音色变化的基础。正因为胸腹联合式呼吸可以使发音维持较长的时间、呼气均匀,因此它是播音员、主持人应当掌握的重要呼吸方式。

(2)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动作要领。胸腹联合式呼吸方式,从训练的角度讲,关键是在理解呼吸原理的基础上,抓住符合要领的实际感觉,并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和稳定这种感觉。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吸气和呼气动作要领可以分为五个 步骤:

第一,小腹略微收缩,保持稳定,形成准备状态。小腹收缩会压迫膈肌上升,这本是呼气动作。在吸气之前做这个动作是为了提前为呼气做好准备,但要注意,小腹不要收得过紧,否则,会影响气息的吸入。

第二,口鼻同时进气。口鼻同时进气,这样可以使吸气速度加快。吸气动作可以与发音的节奏融合,成为一个拍节。

第三,膈肌下降,胸廓张开,肋下两侧扩张。以吸到肺底的感觉,引导气息通达体内深部,使膈肌明显收缩下降,有效地增加进气量。同时,应在肩胸放松的情况下使两肋得到较充分的扩展。

膈肌下降是一般腹式呼吸的动作,胸廓张开是胸式呼吸的动作,它是对腹式呼吸的补充。当感到两肋展开的时候,就是气息吸满的标志。要注意,呼吸练习时应加大吸气量。实际使用时,则吸到七八成即可,过足的气息会影响控制。

第四,小腹收缩,膈肌及其他吸气肌肉群不放松。在力量对抗中,膈肌有控制地上升。这是呼气动作。小腹收缩,膈肌却不马上回弹,两肋也不马上回收,这样,在呼气的时候,吸气肌肉群仍然没有放松,它们和呼气肌肉群形成一定对抗,使呼气动作的控制力得到加强。

第五,气流有控制地呼出,推动发音器官发出声音,产生连续语流,完成发音过程。

以上五个动作要领是连贯的,不要变成分段动作。可通过练习逐步熟练。

在呼吸练习中,往往可以体会到发音时气息饱满的感觉。这种感觉经常被称为“气息支点”或“胸部支点”。它是指发音的时候,胸部有一种饱满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声门之下的气息压力。呼气发音时气息不断上升,喉和吐字器官积极控制、阻挡,胸中得以保持一定的气息压力,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二)气息和感情、吐字、用声的关系

用气是为了支持声音,是为了表达。若对呼吸思虑过多,负担过重,反而会使呼吸运动失去平衡,造成被动。所以,在话筒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所要表达的内容上。思想感情积极运动,气息随之运行得较为自如,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的呼吸状态。

1.气息和感情的关系

气息与感情有密切的关系。描写感情的词有很多是通过气息状态来描写的,比如气势汹汹、心高气傲、低声下气等。

气息是人的内心感受的外部体现。人们在面对各种事物的时候,基于自己的判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内心感受。这些内心感受会通过身体变化表现出来,包括动作、表情,当然也包括气息变化。比如,呼吸急促可能是愤怒的表现,呼吸舒缓大多是平和的表现。

具体来说,呼吸表达内心感受,一般通过动作、声音和语言三方面被人感知。

呼吸动作表达内心感受。有的时候,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不出声的呼吸状态,可以被观众看到,观众由此可以判断出播音员、主持人的情绪状态。比如,呼吸的从容、紧张或深重,可以传递出内心的不同感受。

呼吸的声音是表达感情的手段。叹气、抽泣等各种气息状态可以作为表情的手段;一个短暂的哽咽,可以传递内心的悲痛。这种利用气息表情的方式在话筒作用下会被放大,用以传递所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变化或状态。

伴随语言的呼吸状态能够表达各种感情色彩。例如,语言使用类似叹气的呼吸状态,可能会增加失望色彩的表达,而倒抽一口凉气的呼吸状态可能有利于表达某种惊恐,鼻孔出气伴随的语言则可能易于表达轻视的色彩。也就是说,除了语言本身的情感指向,气息状态会产生加强或削弱语言感情色彩的效果。

还有,在使用话筒的时候,播音员、主持人距离话筒越近,声音越虚,就会显得越亲切。这种“亲切效应”就是利用人们对气息声的感受特点,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

表演也比较讲究用气息状态来表达感情。戏剧界认为感情和气息有直接的联系,例如:

喜:愉快,呼吸舒畅自如。

怒:生气,气在胸中转圈。

悲:悲痛,呼吸短促,用上胸呼吸。

欢:非常高兴,前胸呼吸,身体高昂。

忧:烦闷,口鼻深吸气,用鼻子出气。

思:思考,吸气不动。边抬头边吸气,是遐想;边低头边吸气,是沉思。

惊:骤然吸一口气。

恐:骤然吸一口气,气向后背灌,向下沉,不放松。

癫:不能正确控制呼吸,口吸口呼。

狂:用口鼻吸,保持在胸中。

病:松气,头部、面部、背部松弛,面肌下垂。

气息是感情到声音的桥梁。内心的思想感情要转变成人们可以感受到的声音,可以通过气息的变化来完成。气息处在声音的源头,当气息变化时,声音的各个要素也都可能发生变化,如音高、音色、音强、节奏等。

感情和气息有密切的关联,而且会影响到声音的效果,所以,在练习播音主持呼吸的时候,可以结合感情色彩的变化进行练习,这样既符合日常语言表达的规律,又便于练习者掌握之后用于实践。

2.气息和吐字的关系

气息与吐字也有密切的关系。吐字清晰需要气息力度的支持,特别是字音的字头。字头的辅音大多由塞音、塞擦音或擦音构成,发音过程中破除阻碍的时候要依靠气息的力量。就是在发音部位准确成阻的前提下,持阻的时候气息集中于发音部位,然后气流集中冲击成阻部位,迅速除阻。除阻时候气流的力度和集中度,决定了吐字的清晰度。所以说,这些音发得是否清晰,主要依靠气息的力量。

吐字松散会浪费气息。因为阻碍形成和破除的过程,可对气流形成节制。倘若不加节制,任气流流出,那么一定会造成浪费。吐字松散能节省气息,在气流小的时候可能是这样,一旦气流较强,吐字器官松散无力则会使气息无节制地流失,造成气息的浪费。

稳定的气息可以使吐字工整。反过来说,工整的吐字需要较为稳定的气息状态,需要对气息进行适当控制。字头的力度、字腹的开度、字尾的归音,不仅需要口腔中吐字器官的到位,还需要气息的支持,才能使得字音工整饱满。当然,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句子中的音节都会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发音不同而存在气息强度、气息长度和气息用量的变化。

3.气息和声音的关系

气息与声音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尤其是响亮的声音、大音量的声音、气声与气息的关系更为紧密。

响亮的声音主要依靠气息力度。响亮声音的发出,气息使用量不一定最大,关键在于气息力度。因为响亮的声音声门关闭较紧,通过的气息不会太多,但是气息冲击声门的力度会比较强。同样的气息量,响亮的声音可以维持的时间较长。

大音量需要更强的气息。强气流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速快,损失的气息多,所以大音量需要更多气息的支持。音量的扩大最好不要采用声门闭合过紧的方法,应该在保持喉部放松的前提下,加大气息量,增加气息强度。调节腹肌的用力状态是实现这种变化的重要手段。如果腹肌的支持力加强,就可以通过与膈肌的对抗使胸腔内的气息压力加大,发出较强的声音;相反,腹肌的支持力减弱,就使胸腔内的气息压力减小,发出较弱的声音。可将第一种声音强度较大的控制方式称为强控制,将第二种声音强度较小的控制方式称为弱控制。气息压力和声音的这种关系,就如同水压机一样,给的压力大,水就喷得高,给的压力小,水就喷得低。对腹肌的调节如果适度灵活,便会给气息造成一种有活力的控制,形成强弱之间的多层次变化。

气声的发声效率低,声音弱,但消耗的气息量大。因为它的声门开度比实声和虚声都要大,气流通过当然也就更多。气息虽然浪费了,但是有的时候可以表现特殊情绪,所以在播音主持中有时也会使用气声。

正因为气息和感情、吐字、声音存在一定的连带关系,所以在练习和使用中,气息要结合感情、吐字、声音来使用和调整。

(三)播音主持中气息的使用

播音主持中的气息使用主要包括播读中的换气和不同感情色彩、不同场合环境的气息运用。

1.播音主持中的换气方法

一般口语状态的时候,人们会根据说话习惯自动调整呼吸,不用有意识地注意。但是,文稿播读有的时候则需要调整呼吸方式,以适应非自我习惯的表达方式。掌握正确的换气方法,可以使语言流畅自然。

换气不仅是人们正常的生理需求,也是延续语言表达的必要手段。人们可以通过练习增加气息的持续长度。但在语言表达时,不要有意识地用憋气维持发音,这不仅对身体健康不利,也会使语言的流畅度受到影响。

从换气能力来看,换气时应能做到:句首换气无声到位;句子中间少量补气;句子之间从容换气;句子结尾余气托送。

换气的方式主要有:正常换气、偷气和抢气。

(1)正常换气。播音主持的正常换气,要求播讲者打破原有标点符号的限制,根据内容、感情的需要进行换气。不要见到标点就换气,要确定合适的气口。气口是语言或歌唱中换气的地方。通常,换气是以一个完整的意思为单位,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句群。气口会因人、因表达而异,并没有固定标准。

(2)偷气。偷气是发音过程中一种无声补充气息的方式。在长句子中,往往没有较大的停顿来换气,这时可以利用短暂的顿挫无声地补充气息。偷气通常补充的气息较少。

(3)抢气。抢气是发音过程中一种带有吸气声的补气方式。在长句子、节奏急促或感情强烈的时候,常用抢气方式来补充气息。抢气不仅可以补充气息,气流的摩擦声也可以作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抢气用得好可以使语言更具表现力,使用不当会破坏语言的完整性。

还有一种方式是就气。就气虽然像换气,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补充进来气息。它是虽有停顿,但由于表达连贯性的需要,不急于补气,而是利用肺中的余气将话说完,这样可以使表达连贯。

2.不同感情色彩的气息

感情色彩变化,气息状态也会随着变化,发出不同语气的声音。播音主持中遇到不同的感情色彩,气息也应该随之变化,这样,听起来才生动自然。下面将以常见的几种感情色彩为例来分析语言中不同感情色彩的气息变化。

(1)平和的色彩。感情色彩比较平和的时候,呼吸比较放松,气息通畅。这个时候,如果使用压力比较大的气息下沉状态,会显得过于严肃和呆板,缺少平和和灵动。播音主持中介绍性的语言一般都使用这种气息状态。

(2)愉快的色彩。人们在愉快的时候,一般气息都比较浅,气息呈上浮的状态。因此在播音主持中要表达愉快的色彩,气息不宜过深,有的时候可能还会使用胸式呼吸。

(3)凝重的色彩。凝重的感情,一般气息比较沉稳,气息的力度比较大,播音主持中常使用较深的腹式呼吸或胸腹联合式呼吸。

(4)紧张的色彩。人们在紧张的时候,全身会绷紧,这个时候,气息压力大,常呈现胸式呼吸状态,呼吸比较急促。播音主持中要注意这类气息状态的使用。

(5)沉痛的色彩。人们在沉痛的时候会感到气息沉闷压抑,呼吸的间隔时间长,常伴有大口的吸气。

以上气息使用方式,能够帮助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中较准确地表达出相应的感情色彩,也可帮助初学者体验感情和气息之间的关系。有时,播音员、主持人由于生活体验不足、缺少感受,可适当使用一些用气发声的方法加以弥补。但是并不提倡依赖技巧,而是提倡寻找内心感受。生活是提高感受力的源泉,播音员、主持人要经常观察和体验生活语言中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尝试将其中适用的用气发声方法移至播音主持中去。

3.不同场合环境中的气息

在进行播音主持的气息练习和运用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不同感情色彩对呼吸的影响外,还要注意用声的场合与环境。

在较大的舞台上用声,呼吸应该能够支持大音量、强控制用声的需要。这时,吸气量要大,呼出时候的气息力度相对比较强,吐字力度也比较大。例如大型晚会或者重大仪式的主持。

如果在较大的演播室主持日常节目,现场有观众和嘉宾,说话时要注意气息转换。面对现场观众的时候,气息的力度相对较强,气息量较大;而面对嘉宾近距离交流的时候,要适度减弱气息力度。

当在小演播室里播音或主持时,一般以小音量的弱控制为主,气息比较稳定、灵活,气息力度不宜过大,吐字轻巧而清晰。新闻播报大多采用这种呼吸方式。

如果是在录音间里进行讲述性的配音,可采用不影响观看画面的较轻的旁述式,声音略偏虚,气息控制更精细,声音音量不大,但吐字圆润,感情更为细腻。

当播音员、主持人身处新闻现场进行现场报道的时候,报道者的用声要注意环境对发声的影响。如果环境比较嘈杂,播音员、主持人要用好话筒,注意气息力度的支撑,吐字要清晰集中,声音具有穿透力,减少环境噪声的影响。如果身处较为安静的环境,如会议现场,报道者音量不能过大,气息要相对平和,吐字力度集中,字音清晰。

4.气息使用中的关键要领

(1)注意思想感情对气息的激发和引领。不是为了用气而用气,用气是为了支持声音,是为了表达。所以,在话筒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所要表达的内容上。思想感情积极运动,气息也会紧紧跟随,运行自如。

在进行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表达的时候,首先要在理解、明确所应表达的思想和真切感受到其中的情绪、情感之后,激发气息运动,再由此带动声音的发出。在实践中增强语言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是正确运用气息,增强表达效果的基础。

(2)注意呼吸的开源节流。在呼吸控制中,要注意适当增大吸气量,做到“开源”,但也并不是吸得越多越好,吸气主要是为了支持发音,发音需要多少气息就吸入多少气息,过多的气息会影响语言的自然流畅。呼气时候的“节流”,即控制声音所需要的气流的强弱、急缓、疏密,也并非节省越多越好,气流过于节省会影响声音的下沉,影响感情力度。

(3)呼吸与其他发音过程的配合。人的语言发声,是在大脑和发音器官整体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在气息使用中,一定要注意和心理活动、口腔吐字器官活动、喉部发声器官活动相配合。呼吸是否正确、到位,要放到语言表达效果中检验,不能只凭感觉,也不能仅以静态的呼吸标准来衡量。

(4)注意科学训练和灵活使用。气息练习要注意科学性。呼吸肌的力量和灵活程度,是呼吸控制达到“自动化”运动的物质条件。在呼吸肌的训练中,日常生活中得不到充分活动的肌肉,像腹肌、膈肌,应列为锻炼的重点。

胸腹联合式呼吸是播音员、主持人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呼吸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要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呼吸方式,不能脱离语言表达内容和感情需要单纯使用一种呼吸方式。

(四)播音主持呼吸的练习

练习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加气息的吸入量,掌握气息的控制能力,练习气息与吐字发音、与感情表达、与场合环境相结合等方面。

练习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包括:

(1)增强呼吸肌力量练习。像仰卧起坐、俯卧撑、杠上抬腿等运动可以帮助锻炼呼吸肌。

(2)增强膈肌力量练习。可以用弹发“hei”音,或者弹发“一、二、三、四”的方法锻炼膈肌力量。

(3)胸腹联合式呼吸练习。可以练习长元音“ɑ”,用双手叉腰体会两肋的张开情况;也可以用一些平和的新闻稿来练习。

(4)呼气与吐字结合练习。可以采用单音节的延长音、数数儿和数葫芦等来练习。

(5)换气练习。用不同的稿件练习正常换气、偷气、抢气等。

(6)气息变化练习。用不同的感情色彩及不同环境中的稿件练习不同的气息使用方式,做到气息随感情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