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

一、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

(一)形象感受

由于播音员、主持人绝大部分工作都是由语言符号引起的,因此,这种感受必须是具体的。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是由稿件引起的内心体验。

感受是播音员、主持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播音员、主持人用以调动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根据心理学理论,身处不同的情境,人们会本能地产生与之相应的感情、态度。比如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人们会感到一种舒畅与释然;而在一个密闭阴暗的地下室,人们会感到一种压抑与忧郁。悲哀、愤怒、忧愁、快乐……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态度往往并不是我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身处不同的情境自然产生的。这些情感、态度产生后,又会随着我们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交流而宣泄转移。在我们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交流时,这些情感、态度就以我们的声音为载体,传达给了受众。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有声语言向受众传达信息和情感、态度,其中的情感、态度就来自播音员、主持人对于某种具体情境的感受。

形象感受就是播音员、主持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和想象接受稿件所营造的情境的刺激,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接受现实情境的刺激,从而产生内心情绪、态度的过程。

播音员、主持人在传达稿件中的信息和情感时,往往不可能亲临稿件中所提到的情境,只能通过稿件中的文字描述,利用记忆联想、再造想象,假想出当时所处的环境,感觉和理解作者寓于稿件中的情感、态度。

当播音员、主持人传达内心的情感、态度时,这种情感、态度往往来源于现场所处的情境。此时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感受周遭的事物,敞开内心去接受外部环境的各种刺激,获得与环境相应的情感、态度。播音员、主持人传达自身创作的内容时,其接受的刺激也并不完全来源于外部环境,比如当播音员、主持人在回忆往事或憧憬未来时获得的情感、态度,依靠的就是自身的记忆和想象。

在进行形象感受时,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形象感受不是一种感知觉或情境中某一点的感受,而是人体全部感知觉及整个情境的感受。在进行形象感受时,不能仅仅重视视觉的感受而忽略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感受,也不能囿于情境中某一个人、某一个物而忽略整体情境。

其次,形象感受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想象清晰的图景并不是形象感受的完成。在想象情境的同时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才是形象感受需要完成的任务,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形象感受时,切忌只是想象画面,忘记情感体验。

(二)逻辑感受

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们的思维与表述都是线性的。所谓线性,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人们在交流中的思维和表述只能专注于特定的内容上,而不能同时思考和表述两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当不同的时间节点串联起来,这些特定的内容也彼此先后有序地联系在一起时,便形成一个思维逻辑的链条,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既是上一个环节的后续,也是下一个环节的起点。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往往带有特定的意图,这种意图隐藏在具体的语言背后,左右着语言的创作与应用。

在播音主持工作中,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同样要遵循特定的逻辑链条和交流目的。这一逻辑链条和交流目的使播音员、主持人明确了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在进行表述前,除了要进行形象感受外,还要进行逻辑感受。这里的逻辑感受,就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对表述内容中的逻辑链条和语句目的进行感知,从而获得语言表述思路和意图的过程。

逻辑感受包括:并列、对比、递进、转折、主次、总括等多种感受。

比如下面这一片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这段话是对春天景物的描述,主要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时,主要体现的就是并列关系的逻辑感受。其中,后半部分“眨呀眨”就是对“像眼睛”“像星星”的一个总括。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爱》)

这段文字中的“没有早一步”和“也没有迟一步”,在具体的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要把它处理成递进关系。

在播读他人创作的稿件时,播音员、主持人特别需要进行逻辑感受,体察作者行文的内在逻辑和创作目的,以使“转述”质量准确有效。

还需要强调的是,逻辑感受并不只是停留在对表述内容进行大段划分的层次上,它还需要深入到小节与小节、句与句、词与词、字与字的层次。如果只是对整个表述内容的逻辑链条和表述目的有较粗的理解,却对其中的小节、词句间的联系毫无知觉,那么有声语言的表述效果和质量也将是粗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