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新时期以来,随着电视剧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电视剧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流文艺样式,那么电视剧堪称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文艺样式。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主流文艺样式集中反映了时代的整体风貌,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气质,成为当代文化的表征。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改革开放数十年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社会文化的根本性的变革,传统价值观念在新形势下面临挑战,多元的价值观念不断冲突与变迁,价值冲突成为当代中国最突显的时代特征。在这一过程中,电视剧既是特殊的记录者,又是能动的影响者。其特殊性在于,电视剧并非直白地记录社会生活画卷,而是通过影像叙事的转述,表征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其能动性则体现在,在电视剧的生产、消费的诸环节,各主体通过电视剧这一载体创作、传播、阐释着各种意义与价值观念,此过程是主动的意义生产,而非被动的价值传输。这一两重性给电视剧的价值研究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蕴藉。
一方面,电视剧如同一面“镜”,为我们深入探索当代文化的精神风貌与深层内涵提供了想象性的参照系。不过,如詹姆逊所言,“如果一位作家只是很被动地、很机械地‘向自然举起一面镜子’,摹仿现实中发生的一切,那将是很枯燥无味的,同时也歪曲了现实主义”[1]。作为“镜”的电视剧是哈哈镜和万花筒,绝非只是机械地反映,而是内在地体现着当代文化的深层心理。
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生产活动的电视剧在文化价值观传播嬗变的过程中又不是单纯的反映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主流意识形态一向视电视剧为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手段,对其进行管理与把控。而作为商品的电视剧又必然会体现出商品逻辑的价值观念,不管是有意识的表达还是无意识的内化。最终,价值通过艺术的传达而被观众所接受,其中只有符合历史文化发展必然性的价值观念才会最终流传,通过艺术的烛照而发挥“灯”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书主要围绕着“当代文化”“艺术生产”与“价值冲突”对中国电视剧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剖视。以电视剧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与洞察当代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本书的出发点。电视剧逐渐成为中国受众最广、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叙事体裁与文艺形式,如戴锦华所言,它成了当代的“说书人”,集中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发展变迁。因此,对于电视剧的研究,有益于把我们引向对当代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探索中。
艺术生产是电视剧的根本属性。在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意义上,本书认为电视剧本质上是一种艺术生产。将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生产来研究,突出了“生产—消费”的动态过程,突出了艺术活动的“生产性”,突出了电视剧“艺术”与“产业”的二重性。艺术生产强调电视剧创作、文本、接受的“系统性”,以及在此系统中无处不在的“生产性”,电视剧的场域并非孤立静止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与交锋之中的。在艺术生产论的视域中,“价值”成为电视剧研究的核心范畴。
电视剧的艺术生产是价值冲突的场域。就创作生产环节而言,不同主体围绕着各种价值进行着或隐或显的博弈,这样的博弈贯穿着生产传播诸领域;就文本而言,电视剧文本是开放的、生产性的,是价值冲突与交锋的空间;就接受环节而言,电视剧观看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意义生产,文本与受众之间同样有着复杂的价值冲突。
因此,本书的章节结构按照如下安排:第一章对电视剧、艺术生产、价值与价值冲突等概念及其逻辑关系进行阐述;第二章从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入手,探讨文化语境对于电视剧艺术生产的整体性影响,并具体分析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四种不同文化形态与电视剧的关系;第三章引入布尔迪厄的“场域”与“资本”的概念,分析电视剧的场域中存在着的管控机构、制作机构、播出机构、评论机构等多种行动者,探讨其间发生着的争夺各类“资本”的博弈。第四、五、六章从文本出发,可以发现其中复杂的价值冲突,分别从主流价值、社会想象、形象塑造角度展开探讨。第七章从接受环节来考察,可以将受众对于电视剧的接受视作一种意义与价值的再生产,在文本的接受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受众持有不同的价值立场,彼此之间相互抵触,这种价值立场有着相应的文化意味,履行着“区隔”的作用;在解读过程中,文本成为意义与价值生产的原材料,受众运用不同方式从中获取不同的意义。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如何建构中华文化自身的价值观念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议题成为当务之急。电视剧在其中起到了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电视剧价值研究就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国电视剧的价值研究不仅可以深入揭示当代电视剧的艺术生产规律,还可以为理解当代文化提供想象性的参照。此外,在问题意识、思维方式、学理路径等研究方法方面,中国电视剧的价值研究还可以看作是一种开辟新路径的理论研究新探索。
[1]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20.注:由于翻译版本不同,杰姆逊又译詹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