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尼采.悲剧的诞生[M].刘崎,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凌继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范景中,杨思梁,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等译.北京:上海三联书店,2005.
韦伯.韦伯社会学文集[M].阎克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韦伯.宗教社会学[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莫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敬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M].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伯林.观念的力量[M].胡自信,魏钊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徐大健,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胡不适,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卡勒.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M].陆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巴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巴特.文之悦[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巴特.神话修辞术[M]——批评与真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巴特.S/Z[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顾爱彬,李瑞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波德利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詹姆逊.时间的种子[M].王逢振,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波伏娃.桑竹,第二性[M].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晓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M].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高尔基.论文学[M].孟昌,曹葆华,戈宝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姚锦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M].冯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理斯曼.孤独的人群[M].王崑,朱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巴特勒.媒介社会学[M].赵伯英,孟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伊尼斯.帝国与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菲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伯格.理解媒介: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关键文本[M].秦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伯杰.媒介分析技巧(中文版)[M].李德刚,何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巴克.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汉森.大众传播研究方法[M].崔保国,金兼斌,童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德弗勒,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M].颜建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艾伦.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第2版)[M].牟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M].林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利贝斯,卡茨.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M].刘自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塔洛克.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马俊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冯平.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陶东风.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社会主义与大众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李欧梵讲演,季进编.未完成的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齐隆壬.电影符号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王岳川.中国镜像[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晓明.电视剧与当代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金丹元,陈犀禾.新世纪影视理论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陈林侠.文化视阈中的影像叙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周志强.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张慧瑜.文化魅影: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纂.中国广播电视年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1991.
袁同楠.中国广播电视电影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周靖波,戴清.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仲呈祥,陈友军.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刘习良.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赵玉嵘.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苗棣.电视艺术哲学(上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彭文祥.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秦俊香.电视剧的戏剧冲突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倪学礼.电视剧剧作人物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云国强.知识、道义与政治释放电视剧文化研究的社会批判锋芒[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1.
储钰琦.中国电视剧产业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英文文献:
ABERCROMBIE N,HILL S,TURNER B S.The dominant ideology thesis[M].London:Allen & Unwin,1980.
ADORNO T.How to look at television[M]// In The culture industry.London:Routledge,1991.
ANG L.Watching dallas: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M].London:Methuen,1985.
BARTHES R.The death of the author[M]// In Image-music-text.London:Fontana,1977.
BAUDRILLARD J.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M].St Louis:Telos Press,1981.
BAUDRILLARD J.Simulations[M].New York:Semiotext(e),1983.
BUTLER J.Bodies that matter: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M].New York:Routledge,1993.
DE CERTEAU M.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4.
DERRIDA J.Speech and phenomena[M].Evanston:North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3.
EAGLETON T.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1983.
GRAMSCI A.Selections from prison notebooks[M].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
HARVEY D.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M].Oxford:Blackwell,1989.
HEBDIGE D.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M].London:Methuen,1979.
JAMESON F.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M].London:Methuen,1981.
JAMESON F.Postmodernism.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M].New York:New Left Review,1984.
LACAN J.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psychoanalysis[M].New York Norton,1989.
LEVI-STRAUSS C.Structural anthropology[M].London:Allen Lane,1968.
MORLEY D.The nationwide audience[M].London:BFl,1980.
MORLEY D.Family television:cultural power and domestic leisure[M].London:Comedia,1986.
SAID E.Culture and imperial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1993.
WILLIAMS R.Culture and society[M].Harmondsworth:Penguin,1963.
WILLIAMS R.The long revolution[M].Harmondsworth:Penguin,1965.
ZIEK S.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M].London:Verso,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