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时代:文化语境中的电视剧发展
当代中国,电视剧作为一种主流叙事样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产情况来看,国产电视剧的产量已经连续多年超过年均400部,约14 000集;从播出和收视情况上来看,电视剧是各类电视节目中收视比重最高的,超过三成;全国电视观众规模已经达到13亿人,电视剧已走进了中国的家家户户。从产业上看,制作公司为电视剧产业的主力,申报电视剧审批发行的机构近年来稳定在300家左右,其中年产2部电视剧以上的制作机构占比超过25%。[1]
电视剧表征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电视剧题材粗略划分,中国电视剧题材可被分为现实题材、历史题材与重大题材。在政策的调控下,现实题材电视剧始终保持着过半的比例,为中国电视剧的总体风貌奠定了基础;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历史的一种当代重述,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想象性再现,其创作方面的发挥空间反而更大;重大题材电视剧则承载着主导意识形态的表达。
就中国电视剧发展变迁的分期而言,有学者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分为初创时期(1958年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复苏时期(1976年10月至1981年)、发展时期(1982年至1989年)、走向成熟时期(1990年以来)五个时期,[2]另有学者将电视剧史分为起步期、文革期、复苏期、新时代、审美突破期、多元化期六个阶段,[3]还有学者根据年份划分了1958—1966、1967—1976、1977—1983、1984—1996四个时期[4]。虽然划分的时期和具体年份不尽相同,不过这些史论研究进行分期的基本思想大体一致。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价值变迁在电视剧发展的重要性,可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8年至改革开放时期。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是第一部国产电视剧,从艺术形态上看,它与当代的电视剧差异明显,更接近于话剧或舞台剧,只不过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以直播为主,因而多未留下影像资料。而且由于电视设备还是稀缺物品,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看到电视节目,因此电视剧此时的影响力还不足以波及广大群众。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电视剧作为一种新型的文艺样式,一出场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味,秉承着“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如《一口菜饼子》的拍摄是为了宣传节约粮食的政策。从本位意识来看,这一时期电视剧的创作并非以艺术为本位,而是突出电视媒介的宣传功能,显露出其意识形态性。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后,电视剧生产陷入停滞状态,十年内仅创作生产了三部电视剧作品,这三部作品在影响力和艺术性上也没有任何突破,是十七年时期创作思路的延续,指导生产的核心思想依然是以政治为纲没有发生变化。“文革”时期电视技术有所发展,出现了录制技术与录播电视剧。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了发展生产、经济建设上。知识分子阶层从“文革”的压迫中平反、解放出来,开始重新获得了话语权力;同时,国家大力发展电视行业,建设电视台,“四级办台”的措施让电视台数量在短时间内激增,因此造成了电视频道巨量的内容空缺。知识分子的表达需求与电视节目内容空缺两者合力,为电视剧这一新兴艺术样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知识分子、文艺精英敏锐地发现了电视媒介的传播影响力与电视剧的艺术潜力,他们加入电视剧创作中来,为开创电视剧的艺术样式打下了基础。在伤痕、反思、历史寻根等思潮流行时,虽然文学依然是主流的文艺形态,但电视剧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思潮,并因其贴近大众的独特艺术魅力而与众不同;而随后出现的改革题材电视剧则与改革开放的现实实践相应和,艺术叙事成为历史叙事的注脚[5],也让电视剧走向了主流的文艺形态。连续剧作为电视剧的一种新体裁在这一时期出现,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就取得了巨大的轰动效果。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期。这一时期,电视剧“通俗文化”的特性被充分开掘。电视连续剧取代了单本剧成为主流样式,精英文化的启蒙话语失去了表达空间,受众的需求与趣味成了主导。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轰动一时乃至造成万人空巷场面的经典作品,如《渴望》、“四大名著”改编剧等。电视剧表意实践与主流价值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艺术样式。从艺术创作上来看,上一时期电视剧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被继承了下来并有所发扬,电视剧将视角对准了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平凡人的生存处境,反思现实,自觉承担了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有学者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剧坚守着此时被其他艺术样式一定程度上忽略(甚至一度放弃了)的精神空地,奏响着时代的最强音。”[6]正由于电视剧巨大的影响力,电视剧的商品性也在这一时期被充分发掘,制作公司、电视台、广告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电视剧商品在这条生产线上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多种电视剧类型也发展成熟,家庭伦理剧、历史题材电视剧、军旅军事题材电视剧等都贡献出许多经典作品。
第四阶段是21世纪初期至今。随着电视剧进一步发展演进,在当代,电视剧艺术生产又有了新的风貌。概而论之,其特点可归结为“多元化”三个字。上一时期多元价值观在电视剧艺术生产中和谐交融交汇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抵牾与冲突也显现出来,电视剧的文化表征也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资本逻辑已经全面地渗入了电视剧艺术生产之中,在大部分时间主导着电视剧生产,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了它只能通过利益间接地、片面地反映电视剧观众的真实需求,在社会现象上出现如高收视率电视剧口碑很低或是公认的“烂剧”取得经济上的成功的情况。政治主导意识形态也通过种种手段控制、影响电视剧艺术生产,然而纷乱复杂的电视剧生产状况让主导意识形态“整一化”的努力步履维艰。知识分子精英话语被挤压到角落鲜有发声机会,纵有少量精英文化倾向的作品出现也往往迅速淹没在众声喧哗之中,不再具有启蒙的权威性。网络与电视剧的关系是造成电视剧艺术生产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首先,网络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改变了电视剧的生产方式,网络通过版权购买的方式打破了电视台对电视剧播放的垄断,而网络所具有的独特的可重复自由播放特点改变了观众对电视剧的消费方式。网络也通过生产适于网络播放的作品来吸引观众以强化自己的市场地位,创造了“网络剧”[7]这一新的电视剧形态。其次,网络改变了电视剧的消费方式,而消费决定着生产,如马克思所说,“消费生产着生产”,网络必将从根本上改变电视剧艺术生产的整体属性。
自中国电视剧诞生以来,一般来说,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等多元文化都对其有着深刻影响,民间文化、地域文化、青年亚文化等也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影响着电视剧创作,它们组成一股合力,共同形塑了中国电视剧的艺术生产场域。其中,电视剧研究学者多以“三元文化”指代对电视剧生产影响较大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种形态。
要明确的一点是,三元文化都是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发展起来、并产生巨大影响的,这种影响渗透到电视剧场域,通过电视剧艺术生产表达出来;而不是完全在电视剧场域内自发形成的。因此,这也要求我们在研究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语境,考察不同历史语境中多元文化与电视剧场域的互动关系,而不可以仅在电视剧场域或孤立的文本中寻找多元文化的踪迹,忽视了其历史性的复杂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