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与主流价值

第四章 主旋律与主流价值

主旋律是国家宣传部门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总的要求与标准。1987年,在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上,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贺敬之提出:“全国故事片作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应该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1]时任电影局局长的滕进贤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这一口号的提出有其语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动,电影电视领域出现了“娱乐片”浪潮,产生了一些对于宣传工作不利的影响。1994年1月24日至29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江泽民在会议第一天的讲话中对主旋律的内涵作了定义。江泽民说:“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倡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并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自此,主旋律一词广泛地用于电视剧领域,不断得到强化。

主旋律电视剧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表现近代革命、战争进程中的真实历史,也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可称为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这类作品又可以分为记事和记人两种,前者包括《长征》《解放》《井冈山》《延安颂》《中国命运的决战》《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这些作品讲述中国近代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以记事为主,表现人物为辅,追求真实还原历史进程,着重表现共产党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后者包括《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国元勋朱德》《恰同学少年》等,主要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领袖人物为表现对象,重述领袖的丰功伟绩,刻画真实可感的伟人形象,近年来尤其注重表现领袖平凡人的一面,避免流于刻板。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是主旋律作品的核心,近代革命历史是政权合法性的来源,若是受到消解或颠覆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重大革命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必然是主导意识形态的关键阵地。

第二类是以近代革命历史为背景,讲述虚构故事的电视剧作品。虽然故事并非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但主要涉及革命历史,必然不会违逆主导意识形态,而且通过艺术加工往往能创作出比历史更真实的艺术真实。建国时期的许多红色经典作品正是此类的代表。当代电视剧文本中,典型的有《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等。与第一类作品相比,这类电视剧由于受到历史文本的限制较少,往往能在艺术水平上达到更高成就。不过,在与主导意识形态的贴合程度上,却不及第一类作品。例如,21世纪初,电视屏幕上曾有过一阵“红色经典”改编剧热潮,《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红岩》《红旗谱》《红灯记》等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然而播出后却遭到了广泛批评,批评者认为这些改编歪曲了原著的精神内涵,践踏了革命理想与信仰。国家广电总局随后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控这类电视剧。除以革命历史为题材外,也有一些作品更具“传奇”文学色彩,从民间的、传奇的视野讲述近代题材,也属于主旋律电视剧的范围,同时又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价值,折射出当代社会的文化心理。

第三类是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性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最能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精神的电视剧类型当属改革题材电视剧,如《新星》《大雪无痕》《忠诚》《省委书记》《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等,是改革进程的多维图景,更体现着一种开拓奋进的现代性精神。与之相近的还有“反腐剧”“政治剧”等类型,通过对权力领域的直接描绘,彰显主导文化的意识形态,是“主旋律”的代表,如《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等。

当前电视剧艺术生产中,主旋律作品的审美取向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主旋律作品出现了艺术手法僵化的问题。在文艺创作为政治服务的年代,出现了“三突出”“高大全”等违背艺术规律的指导方法,妨害了艺术的健康发展。当代,虽然文艺以政治为纲的路线已经被纠正,但在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中仍然不免带有前一个时代的痕迹。许多作品为避免涉及相对敏感的话题,采取了极为保守的策略,遵照已有作品的模式创作,导致作品僵化,缺乏艺术创新。僵化的主旋律作品在观众接受方面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作品失去了对观众的吸引力,甚至让观众厌烦,乃至对所有主旋律作品产生了抗拒的心理。主旋律作品的政治意义在于教化,但如果失去了观众,宣传教育也就成了空谈。另一方面,主旋律创作也存在着过度商业化、大众化的现象,可以说是对僵化问题的矫枉过正。商业逻辑过度侵入主旋律创作势必会对主导价值观构成消解,使主旋律成为徒有其表的外衣。许多电视剧借由“主旋律”的包装规避审查的风险,实际上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与主旋律相去甚远,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在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中,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主旋律与多样化是互为依存的。多有学者认为,主旋律与多样化是不能分割的,也就是说,在多样化的电视剧艺术生产中统一体现着主旋律。这固然是极为理想的状况,但在实际作品中,有一些作品明显地体现着主旋律的审美取向,而另有一些作品并不张扬主旋律的取向,体现为多样化的审美取向。

比如,一些作品虽然不以主旋律作品自居,但其体现的审美价值取向符合主导意识形态的要求,在广义的界定下也可归类于主旋律作品。在这里,典型的表现就是家庭伦理剧。家庭伦理剧以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家庭生活为叙述中心,出现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电视剧作品,如《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家庭伦理剧可以起到效果很好的道德教化作用,而这里的道德更偏向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可作为社会大众的心灵抚慰剂,与主旋律作品的目标一致。许多剧倡导和谐、幸福的价值观,这同时也是主导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因此,《金婚》之类的作品也会以主旋律作品自居,虽然观众能明显觉察出其与典型的主旋律剧——如重大革命题材剧——的不同。另外,家庭伦理剧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表达与发扬也是其符合主导价值观的方面,“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叙事线索,用道德典范来完成人格的塑造,用伦理情感来包装意识形态,唤起观众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人们在受到情感抚慰、心灵滋润的同时,也得到思想的陶冶和道德的提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