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元素训练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对象:表演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
课程学时:8学时/周,16周,共计128学时。
考核方式:随堂考试。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表演教学的第一阶段,要求演员掌握表演创作基本元素,并将这些元素综合运用于规定情境下为实现欲望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中。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
(一)教学目的
●从兴趣入手,逐步消除学生对表演创作的恐惧与陌生,调动其创作的热情和冲动。
●建立身体表达的创作意识,拓展身体的灵活度与可塑性。
●以孩童般的好奇与天真重新认识世界与自我,恢复感知本能的活力,并大胆利用想象力参与创作。
●在实践中能够有效运用多种创造情绪体验的方法,并找到符合自己创作习惯的、容易激发真情实感的手段。
●能够与对手建立真实有效的交流,并能依据人物关系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
●树立以行动为创作核心的表演观念,能够在想象的情境中为实现自身欲望积极组织行动,并灵活运用外部动作节奏展现内在心理。
●在创作中强调个性化的创作与表达,建立正确的艺术审美。
(二)教学要求
(1)以剧场游戏为切入点,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依靠直觉本能,解放、挖掘自身表演创作素质。
(2)以中性面具作为创作工具,找到动作简洁适切的表达。
(3)通过感知和想象激发真挚的情绪感受,并在创作中实现有层次的情绪表达。
(4)掌握五种交流形式的基本创作方法。
(5)掌握组织自我行动的基本技巧,并能依靠认真执行外部形体行动激发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课程训练方法
(1)诱导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个性化地解读问题——学生依据自身创作习惯解决问题——实现独特的创造。
(2)即兴创作训练法:教师不预设即兴命题,拓展学生的表演创作技巧,以实现下意识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剧场游戏 (4课时)
●身体的能量——中性面具 (8课时)
●感知训练 (16课时)
●想象力的锻造 (8学时)
●情感与情绪 (8学时)
●交流 (12学时)
●速度与节奏 (8学时)
●动作与行动 (16课时)
●行动与规定情境 (16课时)
●组织行动的技巧 (24课时)
●形体行动分析法 (8课时)
五、考核要求
综合运用表演创作基本元素的能力 (30分)
在规定情境中组织自我行动的能力 (30分)
身体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10分)
情感表达的独特性 (10分)
出勤情况与回课作业情况 (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