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动的技巧

第三节 组织行动的技巧

一、理论概述

表演创作中的行动是指有明确内心欲望的动作过程。该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是指一个行动中,各个动作之间有序的环节,演员依据角色生活的逻辑将它们安排得有序得当;而横向是指在单位情境中角色行动的线索脉络,演员依据角色情感的逻辑,把握与对手的人物关系,弄清矛盾冲突爆发与转折的契机及其对人物关系的影响。“纵向”与“横向”的交织构成了行动的立体结构,而这一结构就是行动的适应,即“如何做”——组织行动的技巧。

(一)对组织行动概念的再认识

“舞台动作是实现舞台行动、表现角色性格的表演创作手段,是一个重要的直观艺术符号系统。”[11]动作是直观的、实现行动的表意符号,这一符号的各个环节有序相连,便组成了行动。因此我们可以从组织行动的纵向环节入手,剖析单次行动的动作环节是如何有序进行的(图3-9):

图3-9 动作的链条

通过图3-9可以看出:行动的基本环节是感受并注意→判断引发态度进而反应→更新行动目的并作出决定→诞生新的行动。这一顺序是人类共有的逻辑顺序,每一次新的行动又会引发下一轮动作环节,它是不断循环更迭的过程,是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因此我们将一次完整行动的动作环节命名为“动作的链条”,只要抓住这一链条,就能创造出符合生活逻辑的、纵向的行动组织。

而横向的行动组织是指建立角色“行动的线索”,“线”是贯串全剧的线条,是演员通过选择符合角色情感逻辑与性格逻辑的一系列行动以实现角色欲望的表演技巧。单位情境中的角色行动总是随着环境、与交流对象的关系、事件的矛盾冲突而不断出现的。行动的线索指向的是角色真正的欲望,因此如何选择最能恰当表达角色心理、最符合角色性格特征的行动是这一训练的重点。这种选择是一种设计,需要演员在深刻体悟规定情境与角色性格后提炼出具有典型特征的行动,并使它们安排有序、组织得当,令观众透过“外部”观其“内里”。

综上,组织行动的技巧是演员以展现性格、实现欲望为目的,组织并选择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的一系列行动的表演技巧。它必须适应规定情境,既是性格化的体现,也要具备典型性特征,是由纵向的动作链条与横向的行动线索编织而成的、具有立体结构的一系列行动。

(二)组织行动的属性与分类

1.可见、可听、可感

组织行动中的“行动”包括直观的形体行动、言语行动以及非直观的心理行动,直观与非直观行动的交织使得表演创作中的行动具有可见、可听、可感三种属性。

可见不是被看见,而是形体行动应该是具有典型性的、经过提炼的、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角色真实欲望的形体言语;可听不是被听到,而是演员能够从音调的高低起伏、音响的强弱轻重、字与词之间富于变化的节奏中表达角色潜在的心意;可感是演员要将此刻角色的所思所想通过艺术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可见、可听、可感是演员组织行动应具备的属性与应达到的艺术境界。

2.组织自我行动

组织自我行动是训练组织行动技巧的初始阶段,它是演员从自我出发,运用“有魔力的假使”在想象的情境中创造属于 “我”的一系列行动的创作技巧。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演员的一种创作意识——大胆挖掘属于自我的创作素材,经过艺术想象的提炼加工创造出特殊的规定情境,以体验、创造真实的情感,进一步开掘创作本能和有机天性。

“你只能成为你自己!”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离经叛道,但对于刚刚接触行动技巧的演员来说却是金玉良言。“我是谁?”“我如何理解看待这个情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一系列问题会让演员立刻放弃想要“表演”的想法,而是全神贯注于感受这个假定的情境,进而体验、创造只属于演员的艺术情感。

在组织自我行动中,行动的情境性与动作的典型性是训练的重点。演员要掌握在情境中组织有逻辑顺序的行动并挑选凝练的、典型的动作作为表现情感和欲望的手段这一表演技能。

3.组织角色行动

组织角色行动是组织行动技巧的核心内容,如果说组织自我行动是演员完全依据自我想象来创造的,那么组织角色行动就是演员在剧作规定基础之上的想象创造,受剧本既定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双重限制。

组织角色的一系列行动,首先是动作的性格化呈现,它是演员重要的创作技巧,能直观地表现角色的性格。身体姿态、手势动作以及独具性格特点的行为方式都是演员组织角色行动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同时,行动的情境性要求演员深入理解并想象剧本的规定情境。演员理解得越深入细致,越能组织和选择最佳的动作适应。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一系列有效实现角色欲望的行动,还是依据人物关系创造出的动作反应,都应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4.组织风格化的角色行动

在不同风格的戏剧中,组织行动有不同样式的组合。象征、荒诞、超现实、写意等表现手法,使得组织角色行动走向了两种极致:一种是诗意的、具有象征意味的身体造型化的行动创造,另一种是以混乱、毫无逻辑的动作堆积来表现生活的荒诞不经。风格的艺术追求要求演员:一方面,动作表达方式和行动节奏要依从情感逻辑去组织;另一方面,要尊重导演的审美要求,强调动作的虚实结合以及造型感。归根结底,演员组织风格化的角色行动要到达可见、可听、可感的艺术高度。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能够灵活运用“动作的链条”并掌握“行动的线索”创作方法。

●进一步巩固对规定情境的挖掘、想象与创造。

●掌握组织自我行动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要求

1.使动作复杂化

“动作的链条”的核心环节在于判断。这里的判断指的是感性的判断,而不是理性的推断,推断只是分析,不具有情感性。而在表演创作中,判断往往伴随着情感并产生相应的态度与反应。从另一角度来看,判断其实是角色对影响或改变动作对象的障碍难易程度的评估,障碍的难易程度直接决定角色的情绪反应与动作方式。舞台上的矛盾冲突往往来自角色对障碍的判断出现误差:一个赶火车的男人慌慌张张地拎起皮箱要出门,结果一下子被皮箱绊了个跟头。他没想到皮箱竟如此之沉,提不起、挪不动、推不前!眼看时间就快来不及了,烦躁的男人试图把箱子打开拿出部分行李,可是无论使多大力气,盖子就像和他作对一样,怎样都掀不起来。用棍子撬、绑根绳子拽……最后他终于放弃了,盛怒之下狠狠地踩了箱子一脚,谁知里面竟传出哀号的声音,一个人竟藏着箱子里!

可以看出,随着障碍的变大与复杂化,角色的态度与反应会呈现递进攀升的态势,使行动极具戏剧性和趣味性。当然,演员不能为了使动作复杂化便刻意设置与情境无关的障碍,那样反倒会使动作显得累赘。箱子里如果没有人与男人对抗,那么一切障碍和试图解决障碍的行动就会变得莫名其妙。因此,合情合理、巧妙地依据规定情境设置障碍,使动作复杂化是我们这一阶段主要的训练要求。

2.建立“行动的线索”

“行动的线索”从运动范围来看,分为“大横”和“小横”两方面。所谓“大横”,就是角色依据贯穿全剧的线,形成一条完整的、囊括全剧的行动线索;而“小横”是指演员在单位场景内、同一情境中为了实现角色此刻的欲望而组织的一系列行动。如果说“大横”是剧本既定的角色行动方向,那么“小横”则更依赖于演员的创造,需要演员分析台词字面下的意思,并通过潜台词和更直观的形体动作,一环扣一环地按照逻辑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组织是有选择的组织,演员要细致琢磨并想象上场前的人物生活,把角色的前场行动连接成情感生活的线,并依据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将最能恰如其分地展现角色欲望的行动挑选出来,建立“行动的线索”。这里有两方面要特别注意:

第一,行动的选择都具有情境性,尤其是由演员创造的单位场景中的“小横”行动线索,为了使其适应于规定情境,上场前演员要捋清几个问题:

(1)在我身上曾有哪件重要的事情极大地影响了我此刻的情绪?

(2)我与场上的环境或人的关系如何?有什么历史渊源?

(3)我此刻的欲望是什么?它能通过谁或什么事得到满足?

(4)我将采取什么行动来满足欲望?为了克服障碍,我执行的“行动策略”[12]是什么?

第二,演员选择的行动应是“潜台词”的动作体现,要去挖掘字面下的真正含义并依此行动。

(5)我真正想要但又无法说出来的是什么?“行动策略”中的哪些行动是表达我真实意图的?

(6)交流对象感觉到我真实的想法了吗?人物关系是否因此产生转折?转折时刻彼此间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

建立“行动的线索”并非是通过分析的方式预先设定的,它涉及潜台词的内容,需要演员通过人物关系的演变挖掘想象出一系列心理活动。因此演员只有通过不断排练实践,真正引起内在感知和情绪的变化,才能选择最准确的行动,建立“行动的线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提炼典型性动作

提炼典型性动作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一种角色性格特征的体现,演员利用身体姿态与习惯动作来展现角色独特的性格;另一方面是指对规定情境中人物心理状态强而有力的外显,是演员寻找可见、可听、可感的身体动作,并将其筛选、组合成符合逻辑顺序的行动。针对角色性格提炼典型性动作,我们将放在观察生活阶段重点讲解,而本节将着重训练提炼情境中的典型动作。

首先,演员要依据情境中人物的情绪状态来选择动作。比如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人的身体往往会自发地表现出谨慎轻微的动作控制,而在松弛状态中则相对随意和懒散。反过来,为了使人物的内在心理以可见、可听、可感的方式表现出来,演员需要依据此刻人物的情绪去创造最具表意性的姿态动作。

其次,演员要依据人物关系来提炼交流时最能表达人物心理活动的姿态动作,尤其是动作幅度和节奏变化。比如处于情感暧昧期的男女,姿态动作常是拘谨和犹疑的,甚至一个眼神的交流都能造成手足无措和紧张羞涩;处于热恋期的情侣,姿态动作往往随意且舒展,肌肤的亲密触碰是自然且能传递欲望信息的;而在情感的冰冻期,两人的肌肉则紧绷有力,身体姿态传递出强烈的对抗信号,呈现出一种无声的言语交流。演员需要有意识地提炼出能展现人物关系的典型身体姿态,巧妙利用形体动作节奏与幅度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秘情感。

手势动作作为人类表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演员表演时不可或缺的辅助性动作,起到加强台词的指向性与形象性,或作为言犹未尽时延伸情感的作用。比如林连昆在《狗儿爷涅槃》中火烧门楼的一场戏:狗儿爷在浑浑噩噩中看到了地主祁永年的鬼魂,他一只手紧抓衣襟、捂着胸口,另一只手拼命挥舞着试图驱赶眼前的幻象……林连昆利用一系列手势动作表现角色的胆战心惊和色厉内荏。黑暗中,林连昆一次次用颤抖的手划动火柴,不仅暗示出狗儿爷时运不济的悲惨命运,更使观众意识到土地政策的变迁对狗儿爷心灵的摧毁。

诚然,演员在选择适应的方式时,要注重典型性动作的合情合理,不要去罗列动作,要学会衡量和评估,去掉那些庞杂的、无效的、烦冗的动作,使动作的组织凝练而富有韵律。演员的艺术本身就是造型与诗情兼而有之,凝练于静止时,是一幅诗意的油画,而当他处于变幻移动时,具有艺术的凝练之美是最高法则。因此,表演创作中动作的选择永远应该是简洁有力的。

2.妙用反动作

“任何一个动作都会遇到反动作,而且后者总是会刺激和加强前者。因此在每一个剧本中,在贯串行动向前发展的同时,有一种和贯串行动对抗的反贯串行动……反动作能自然而然地引起一系列新的动作,我们需要这种经常的抵触,因为它会产生斗争、争吵、争论,产生一系列与此相适应的任务和解决任务的方法。这种抵触激起了作为我们艺术基础的活动与动作。”[13]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论述中出现了两个新名词“反动作”与“反贯串行动”。反贯串行动是角色行动欲望的一种障碍,这一障碍强大且有力,伴随着角色行动始终,一般是由剧本明确规定好的。而反动作是角色自身意志的对抗,是灵魂里另一种声音所产生的动作诉求,这一诉求要么来自社会力量或自然力量,要么来自性格力量,是由演员依据规定情境所创造的。比如“吸烟”这个动作,常伴随着能否吸烟这一追问,也许这是一个封闭的公共场合,也许这是一片自然保护林,也许此刻的身体状况不允许我抽烟,也许家人对香烟极端厌恶,也许是性格使得我做任何事情总是思前想后……这一系列对情境的想象就产生了“不能吸烟”这一反动作,于是吸烟就变得不那么顺理成章。此刻,思维意志的“天人交战”激发了动作的冲突,越是有抵抗,动作的诉求便会越强烈,也更加凸显出由性格和情境之间的矛盾引发的情绪波动。

因此,演员在组织行动的过程中要妙用反动作,角色越是需要作出重大决定,反动作的戏剧力量就越显著。当然,反动作的使用要恰到好处,处处滥用等于没有动作。演员要善于利用反动作给角色性格和规定情境点睛。因此,寻找、组织、表现好动作与反动作的冲突是重点。

3.错误的组织行动

在组织行动的过程中,演员常出现以下几种忽略创作过程而直奔结果的错误的创作状态。

第一种是机械地组织手势动作。手势动作只有经过演员的精心设计,才能凸显角色性格、规定情境并外显情绪状态。但手势动作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性动作,它所起的作用是画龙点睛,而不是动作的全部。如果处处都是手势不如没有手势,机械地罗列拼凑手势,而不是以自然的方式创造符合角色性格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动作就是刻板的“匠艺”,这将中断台词的叙述,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是对真挚表演的扼杀。因此不要做与充满活力的行动欲望不相称的手势,不要做连演员自己也无法说明由来的动作,而要有根据、合情合理地创造最能表达角色此刻情绪与欲望的手势动作。

第二种是不合情理的组织调度。场面调度本身是一种为了使舞台或镜头画面更具有形式美而产生的动作位移,这种位移一方面是应导演的美学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观众关注或强调情节、人物关系的转折。调度是展现角色心理的一种手段,是角色情绪与欲望的节奏性表达。表演创作中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移动,因此要明确:调度都是有目的性和对象性的,不要为了调度而调度,而是要学会“证实导演的调度”,使一切变得合情合理。

第三种是公式化地组织情绪动作。情绪能强化动作,但它们不能单独存在。表演创作中,情绪总是伴随着动作产生的,但我们不能为了表现某种情绪就去利用一些刻板粗糙的动作来“套路表演”。比如表达愤怒时双手握拳、怒目圆睁,急躁地走来走去,疯狂地嘶吼咆哮,暴躁地乱抓头发……这样公式化地组织情绪动作是可怕的。演员应该去了解情绪产生的微妙来源与不同性格的人表达的差异,体察在不同情境、不同情绪阶段激情迸发的曲折发展,并将它有层次地展现出来,这样的表演才能深刻动人。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组织行动基本技巧 (8课时)

●选择与提炼      (8课时)

●综合练习       (8课时)

三、训练实例

(一)组织行动基本技巧

1.动作的链条

要点:为一个简单行动创造多个有顺序的小动作。

说明:创造一个特殊的规定情境,并在情境中执行一个简单的行动,如梳头、穿衣服、擦玻璃、换灯泡等。在行动过程中设置一个动作障碍,并通过一系列行动巧妙地将它解决。重点是障碍要设置得合情合理、符合规定情境。

难点:使动作变得更加复杂,首先要学会妙用形容词。梳一头干枯毛躁的头发远比梳柔顺的头发更加麻烦,去擦一个满是汤渍还挂着油腻剩菜叶的玻璃也比光滑的玻璃更有戏。这个障碍一定是与行动息息相关的,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然衍生出的小困难,并且它最好是独特、富有生活情趣的。同时要巩固对创造规定情境这一方法的掌握,慌张地去擦满是血污的玻璃往往比擦拭油腻的玻璃更具有戏剧性。

进阶:在行动的过程中加入一个意外的障碍,比如突然的敲门声、电话铃声,或者一个意外出现的人。从小的行动障碍过渡到一个大的行动障碍,往往是情节陡转的一刻,也是建立和展现人物关系的契机。学会巧妙运用这一创作法则对未来的人物形象创作大有裨益。

提示:这个意外的障碍可从即兴开始,即演员执行预先设想好的障碍时突然出现场外提示。这也是检验演员对规定情境的想象是否具体细致、是否真诚相信自己创造出来的情境的有效方法。

2.行动的线索

要点:掌握建立行动线索的方法。

说明:依据规定情境,将一个复杂行动细化成一系列小的单位任务,这些单位任务组成的就是行动的线索,或者说是行动的策略。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认真执行这些单位任务,并时刻相信所有动作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那个行动。

难点:细化单位任务源于并最终指向的是演员创造的规定情境。因此演员要将对规定情境的想象画面创造成连续播放的动态画面,并把这一系列单位任务放在画面中去检验,检验画面带来的感知想象是否使每一个动作更加复杂、细致。不要妄图一次就能描绘出最准确的动作草图,要在不断的排练中修正。

范例:(以“隐瞒怀孕”这一行动为例)一个离婚不久但已经身怀六甲的女人,向前夫隐瞒了怀孕的事实,想要独立抚养孩子。前夫听闻此事赶来证实,在男人进门前,女人要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身体情况。于是第一个单位任务是掩饰隆起的肚子。女人要换掉孕妇装,选择一件宽松的衣服,甚至可能用束腹带将肚子勒紧。第二个单位任务是隐藏房间里一切与母婴有关的物品,如果说第一个动作是紧张的,那么此刻可能更为慌乱。如果房间内有大件的物品,如婴儿摇篮,动作的复杂性将进一步提升。第三个单位任务是收拾行李,女人想到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离开,但身体的特殊情况不允许她抬脚就走,身份证、信用卡、零钱、产检手册、叶酸和其他一切营养品还需要收拾。可就在此刻,门铃响了!第四个单位任务——检查,环视房间确认没有遗漏,照镜子找到最能隐藏肚子的身体姿态,最后深吸一口气,开门。

(二)选择与提炼

1.提炼典型性动作

要点:寻找凝练的、典型性动作。

说明:(1)想象一个特殊的情境,然后选择三个有清晰表情的身体姿态,并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用身体语言表述这一情境,请其他人来猜测此刻发生了什么。

(2)想象一个特殊的情境,选择三个有序的行动任务,为每一个行动任务找到一个典型性动作,并使这个动作复杂化。然后将这三个典型性动作串联起来,请其他人来猜测此刻的规定情境。

难点:寻找典型性最大的困难在于对生活与自我的观察是否细致入微、演员的创作资料库是否丰富。我们在训练之初一直强调每周都要做观察笔记,就是为了培养演员时刻储备创作素材的习惯。这个练习的目的是建立提炼典型性动作的创作意识,但并不意味着由此入手组织行动。行动产生于欲望对规定情境的自然回应,千万不能为了组织动作而动作,为了组织调度而动作。

范例:一个男孩弓着腰,身体向前倾,耳朵紧紧地贴在门上,脸上表情凝重。屋里的谈话声似乎很小,他不断调整着身体姿态想要听得更清楚些,可是无济于事,于是他趴在地上企图从门缝里看到谈话人站的位置。突然,只听“”的一声巨响,好像是椅子翻倒的声音。男孩一惊,迅速爬起身,想要敲门,可是手高高抬起又慢慢落下。男孩一扭头发现门侧有一个消防柜,他灵机一动,踩着柜子站了上去,踮着脚想透过高高的窗户看屋内发生了什么事。他屏着呼吸不断地、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步伐。他终于看到了!他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突然,他面色一变,迅速从柜子上跳下,然后慌乱地寻找隐蔽的地方,眼看脚步声越来越近,逃跑已经来不及了,他只得垂着头站在门旁,等着被老师和他的爸爸发现。

2.犹豫不决的人

要点:掌握动作与反动作。

说明:准备一段独白,然后在一个空间里放上一些与独白内容或此刻情绪状态有关的生活道具,比如香烟、水杯、钢笔、车票等。创造独特的规定情境,在情境中一边将情绪与道具联系起来一边说出这段台词。当然,不要立刻使用道具,而是心理有欲望时才去与它交流,比如过程中有犹豫,甚至放弃,但最终还是拿起了道具。如你想抽一根烟,可是想到妻子极其厌恶屋里有烟味,于是又把抽出的烟放回烟盒,但这盒烟一直在诱惑你,你如此反复数次,最终还是打开窗户,将香烟点燃。

图3-10 犹豫不决的人

难点:“Say no before yes.”这句话最能概括这个练习的精髓。反动作的出现必须有明晰具体的原因,只有将这个原因想清楚、想细致,才能使得犹豫不决真实自然。另外,独白的选择也很重要,选择你能理解并驾驭的独白,让独白成为此刻你内心活动的言语表达(图3-10)。

进阶:“Say yes before no.”将犹豫的动作反过来,重新去创造反动作的内在理由。体会并领悟动作欲望的强烈程度对反动作的影响,是否欲望越强烈,动作的内在能量就越大?心理节奏与动作节奏是一致的还是相逆的?要有意识地将这种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3.被压缩的时间

要点:将一连串动作进行压缩提炼。

说明:想象一个特殊的情境,在情境中完成一个行动,并计时。然后重新做一遍,但使用的时间必须压缩三分之一。思考哪些动作是烦冗无意义的,哪些动作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想象使它具有典型性。

难点:时间的压缩并不意味着动作的简化,而是要表现动作更丰富的含义,这是对表演质感的提升。设置的障碍是否有机?解决障碍的方式是否有趣?哪些是刻板地表达情绪的手势动作,哪些又是独属于个性的情绪表达?这些问题将使你对组织行动有更深刻的认知。

范例:依然以“隐瞒怀孕”为例,通过表3-4做比较分析。

表3-4 “隐瞒怀孕”文本

(三)综合练习

要点:巩固组织行动的技巧。

说明:教师给出三个动作,要求演员想象一个特殊情境将动作合情合理地串联起来。三个动作都必须进行复杂化的处理,如设置障碍或创造反动作,然后通过典型性的身体姿态、有情绪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1)摆餐台→照镜子→开门

(2)写一封信→收拾行李→放下钥匙离开

(3)寻找一件东西→向窗外看→穿上外套离开

提示:每个练习可以分两次完成,第一次是使动作复杂,第二次是使动作凝练。

难点:这些动作都很简单,但为了使它们合理地串联起来就需要赋予每一个动作特殊的含义。就像照镜子也许是要化妆或换一条特别的裙子,甚至有可能是一个脸上有伤痕的人揽镜自照。不同的情绪氛围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动作方式,因此这里依然强调组织行动是在特定情境制约下的创作,一旦脱离情境,一切都是毫无逻辑的。

四、课后作业

(一)观察笔记

内容:记录这一周内曾经引起你强烈情绪变化的事件,回忆当时你为了达成愿望是如何采取行动的?行动的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动作?哪一刻是什么引起了你情绪上的变化?

要求:每一个引起感知变化的细节、心理活动,甚至细碎的小动作都要事无巨细地记录清楚。对动作细节的记录也是为“形体行动分析法”的训练做预习。

(二)自习训练——赴约

要点:复习组织行动的技巧。

说明:行动任务是“赴约”。首先想象这是第一次赴约,你在房间里做准备,组织一系列行动让规定情境可见;然后再做一遍,将情境定为最后一次赴约。比较两次组织的行动差异在哪?行动的节奏因为情境的变化出现了哪些改变?

提示:心境的色彩决定组织行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