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表演基础理论术语索引

附录 表演基础理论术语索引

(所注页码为本书对应页码)

有机天性:演员作为人的、具有普遍共性的心理及行为的自然规律,是演员在表演创作过程中激发出的体现个性特质的身体与心理机能。   12、13

表演元素:斯坦尼将演员的各种能力、资质、才干、自然禀赋甚至心理技术手法称为自我感觉诸元素,包括肌肉松弛、注意力集中、想象、情绪记忆、信念与真实感、规定情境与行动、交流与适应、逻辑与顺序、速度与节奏等。   13

剧场游戏:在表演教学中,剧场游戏指以游戏的形式令演员即兴创作、开拓表演素质或探索角色情境的训练方式。在欧洲戏剧流派中,剧场游戏是一套较为完整的演员训练方法,通过一系列针对演员基本创作素质的游戏训练使其即兴表演,以激发他们自然的反应及创造力。   15

中性面具:面具的初始阶段,也是面具之本。它是一张永远处于平静状态、没有任何表情的面具。中性面具旨在使演员呈现出一种没有任何内在冲突、完全平衡的身心状态,以代表一个单纯的人类、一个中性的生命体来探索身体的创造性表达。   23

感知:包括客观的感觉和主观的知觉两个层面。感觉作为感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一种反映,是第一层面的感受,而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之上产生的,是对感官所传递的信号进行组织、分析后的整合与解释。只有两者合二为一,才能使演员产生真切自然的身体反应和心理感受。   33

肌肉松弛: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应达到的身体状态。当内心能够积极且敏于感受时,其肢体与声音的生理机能便处于一种能被意识控制、自由放松并富于表现的创作状态。   34

注意力集中:演员在表演创作时整个心理意识和形体天性完全集中于体验角色内在感受上,并关注场上所发生的一切。   35

肌肉记忆:也称身体记忆,是指某种外界刺激在我们身体上留下的记忆,是一种肌肉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已经存在于我们身体内的感知印象。演员想要表现真挚的情绪体验和真实可信的行动,必须竭尽全力地开掘自我的肌肉记忆。   37

想象:演员通过创作思维对剧作描述的角色表象进行认识和改造,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并赋予其新的艺术价值。想象力就是指这种创作能力。这种创作想象既要符合生活逻辑,也要符合情感逻辑,同时具有情境性、形象性和行动性。   50

内心视象:演员利用内在视觉去感知和感受到正在幻想的情境画面和人物形象的理想范本。   50

信念感与真实感:信念感,斯坦尼体系术语,是指演员真诚相信虚构假定的情境,并对感受体验到的情绪和进行的动作信以为真的表演技术。真实感,不仅强调演员创造出的人物形象的逼真性,而且强调演员利用认真执行动作以激起内在心理的真实感受。信念感与真实感是不可分离的双胞兄弟,一个是“信以为真”,一个是“真实可信”,二者只有相互作用,才能激发真挚的心理表达和动作表现,是演员必须掌握的表演创作元素。   52、53

情感:通常是指具有稳定、深刻的社会意义、较为高级的感情性心理活动。它倾向于社会需求,表现相对温和且具有持续性。   62

情绪: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求而产生的心理态度,具有情境性、暂时性和外显性。表演艺术中的情绪,是指演员根据角色欲望是否得到满足而创造出来的内在心理的情感性表达。它既是激发角色心理活动与行动的驱动力,也是构建人物关系的基石,既是演员之间产生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演员创作必备的技术技巧。它包括心境和激情两个层面的表现。   62

心境:一种强度较低,但能在较长时间里持续存在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它是角色内心世界的背景,所有人物内在感受的变化都会不可控制地受这种情绪背景的影响,并产生与这一心境相关的“色调”。   63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瞬间的情绪状态。所谓演员的激情,就是演员在体验与表演角色时表现出的强烈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演员对角色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和艺术冲动,能动用自身全部力量参与创作,赋予角色以生命;二是指表演创作时,演员创造的一种极具爆发力和艺术冲击力的瞬间情绪。   63

表情:情绪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是演员表现角色内在心理活动及情感状态最直观、最具个性特征的手段,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与声调表情三种类型。   63、64

情绪记忆:斯坦尼体系术语,是表演元素之一,指演员为了获得此刻真挚的角色情绪体验,调动自我曾体验过的情绪感知记忆作为创作素材的一种表演技术。   64

交流:表演技巧术语,是指表演创作中演员与对手之间的信息传递与相互影响,是角色思想、欲望、情绪与行动的收与授。交流有五种形式,分别为双人交流、与自我交流、与想象的对手交流、与多人交流(多重交流或群体交流)、与观众交流。   78

适应:表演技巧术语,是演员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反应以企图改变或影响对手所采取的方式手段。   78

交流的场: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代表着蕴含能量的物理空间。交流的场就是指表演创作中演员之间交流不间断的线释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能量,进而形成的蕴含能量的动态空间。   83、84

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变化,是节奏的外部表现之一,但不等同于节奏。   90

节奏:一种贯穿演员表演过程始终的内外部创作元素运动有次序地交替变化的现象。表演创作中,演员的节奏有内外之分:内部节奏指内部心理节奏,是由情绪情感、欲望、意志等引起的一切运动变化;外部节奏指外部动作节奏,包含形体动作和有声语言两方面。内外部节奏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反映的关系。   90、92

停顿:节奏的一种表现形式,产生于情节矛盾最激烈或人物思想情绪骤变之时,演员身体或心理出现瞬间停滞或静场。在表演创作中,停顿具有极强的戏剧张力和艺术魅力,分为心理节奏停顿和身体节奏停顿两种类型:心理节奏停顿是一种情绪停顿,是人物情感遭受强烈打击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停滞;身体节奏停顿是行动及言语的静止,即外部动作节奏归零。它是情节突变或人物情绪最强烈那一刻行动的暂停键。   95

动作:演员的身体运动,它短促且不一定是由意识产生的。表演创作中的动作是演员实现角色行动、展现角色性格的创作手段。   103

行动“三要素”:表演艺术创作中的行动,是演员为了实现角色目的而运用表情、形体及言语揭示内在心理情感的一系列活动。它是由行动性任务、有情感性的目的和积极的适应三个要素构成的。   103、104

欲望:角色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愿望的一种具有情感性的动作欲求,所谓生之需求本能为欲,求之实现为望,欲望就是行动的目的、角色的动机,但又比目的更具有行动性,比动机更具有情绪性。   104

行动的分类:在表演创作中,我们通常将行动分为形体行动、言语行动和心理行动三类。形体行动即通过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肢体语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有欲望的动作;言语行动是指演员以声音的变化和台词的处理改变或影响交流对象(自我或对手)思想情感的有声动作;心理行动亦称内部行动,是指以改变场上人物(角色交流对象)的思想意志为目的的一种看不见的心理活动。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05

规定情境:剧本中一切构成角色生活与性格的既定因素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剧作家已经“规定”好的因素,还包括演员通过深入挖掘剧本所进行的想象补充。规定情境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部规定情境是由时空环境、戏剧事件和人物关系三方面构成的,是剧本的字里行间业已浮现的既定的情节事件与角色生活,是演员进行二度创作的主体依据;内部规定情境是剧作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角色的精神生活”,是演员依据剧本的既定事实对角色的心理与情感的想象与补充。   115、116

人物关系:外部规定情境的构成要素之一,指剧中人物之间的社会学关系以及心理与情感关系。   116

动作的链条:行动的基本环节是感受并注意→判断引发态度进而反应→更新行动目的并作出决定→诞生新的行动。这一顺序是人类共有的逻辑顺序,每一次新的行动又会引发下一轮动作环节。它是不断循环更迭的过程,是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因此,一次完整行动的动作环节即“动作的链条”。   127、128

行动的线索:“线”是贯串全剧的线条,是演员通过选择符合角色情感逻辑与性格逻辑的一系列行动以实现角色欲望的表演技巧。   128

组织行动的技巧:是演员以展现性格、实现欲望为目的,组织并选择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的一系列行动的表演技巧。它必须适应规定情境,既是性格化的体现,也要具备典型性特征,是由纵向的动作链条与横向的行动线索编织而成的、具有立体结构的一系列行动。   128

反动作:角色自身意志的对抗,是灵魂里另一种声音所产生的动作诉求,这一诉求要么来自社会力量或自然力量,要么来自性格力量,是由演员依据规定情境所创造的。   132

形体行动分析法:形体行动分析法作为斯坦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斯坦尼晚年提出的革命性的表演创作方法。它是指演员从角色的形体行动线入手,渐进式地吸收角色的行为逻辑,以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一种创作方法。   138

最高任务:角色行动的实质和精神生活的核心,是演员所创造的形象真正奔向的创作目标。简而言之就是这个艺术形象所要传达的主题立意。   141

形体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深层根植于身体内部的一种生命能量流,从肌体内部向外延伸,并驱动着形体行动去完成。它产生于形体行动尚未出现之前,处于身体外部无法察觉但已经蓄势待发于身体内部的一种驱动能量状态。这种驱动能量将为身体带来一种张力,使得形体行动在大脑中被欲望指挥,在肌体上则被内在驱动力唤醒,两者合二为一,形体行动就此真正诞生。   144、145

观察生活:泛指演员长期有意识地深入生活与社会去观察、体验、感受,以获得艺术创作素材的能动性积累过程。观察生活在表演教学中,特指演员为获得人物创作素材与生活素材而对生活进行观察、模仿、积累、体验,进而对观察得来的原始素材进行再挖掘、提炼、再创造的训练过程。   149

教学小品:以教学为目的而创作的艺术作品,是篇幅较短的表演习作,是演员走向角色之前,通过艺术想象自创规定情境,以行动展现内在心理,并在想象的情境中实现真实生活与真切感受的一种训练手段。   202、203

小品创作“三要素”:有审美价值的主题、有矛盾冲突的戏剧事件、完整的结构。   203

主题: 作品的精神内核、灵魂与精髓。主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题材,二是思想情感。   203

戏剧事件:经过对生活事件的加工提纯,能反映人物情感纠葛和性格矛盾的典型性情节事件。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