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人物练习

第一节 观察人物练习

一、理论概述

让人可以进入各种不同的角色中,让他们从疯狂的附身状态和愚蠢的机械化反应中解放出来,同时不丢失他们自身的完整性,这绝非一个小工程,去除那种种可笑的取而代之以活生生的精神……我已经开始在尝试此驱魔术,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力量,再过两三年,这些演员就可以变成人了!

——J.科波[1]

“使人成为人”是表演创作的终极命题,因此对人的研究,对再造一个新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而“成人之道”首先就要去了解人,了解另一个生命体的生活,我们可以从表4-1的人物特性谱系入手:

表4-1 人物特性谱系

人类的复杂就在于构成个性的元素庞杂且繁复,以上总结不过管中窥豹,对人物个性特质的认识依然要深入生活中去寻找答案。演员能动地观察人物,不是为了进行大数据分析统计,而是要善加利用艺术创作的直觉,大胆利用感知本能直观感受,兴趣盎然地一遍遍、不厌其烦地从各个角度观察人物及其生活,创造出鲜明、具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因此对于刚刚进入观察生活阶段的演员来说,应对观察的人物形象进行有效筛选,选择能够长时间、近距离观察的固定人物,而不能仅停留于地铁站或餐馆里的瞬间形象。即便他曾给你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仍然不能成为最初观察人物形象的主要目标,因为短暂瞬间所看到的往往容易片面化。以偏概全将导致人物形象扁平化和枯燥乏味,演员也容易养成对观察认知得过且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坏习惯。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培养时刻观察生活的创作意识和随时积累创作素材的职业习惯。

●从观察外部形象特征入手,理解人物行为逻辑进而揣摩人物心理。

●模仿人物独特的言语方式,挖掘人物潜在的语意。

●观察并理解体现人物心理的细节动作,初步建立细节意识。

(二)教学要求

1.观察人物外部形象特征

外部形象特征即人物直观形象的特点,由外貌肖像和姿态动作两大部分组成。

(1)外貌肖像

外貌肖像指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和面部表情特征四个方面。首先,观察容貌能得到对方年龄、身体状态、生活与工作环境等诸多生理状况和社会背景信息。比如一个头发蓬乱油腻、皮肤黝黑粗糙、肌肉紧实的男人疲惫地蹲在街边抽烟,我们推测他可能是一个长期在室外工作、依靠出卖身体劳力为生的人,忙了一天正在休息。

其次,关注人物的身材,即人物的高矮胖瘦,因为它制约着人物身体节奏和动作幅度、灵活度。一个肥胖的矮子步伐之笨重与纤细的高个子行走之轻巧、迅捷会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身体节奏和动作幅度,甚至性格的强烈反差极具喜剧效果,这也是传统喜剧偏爱设置矮胖子和瘦高个组成搭档的原因。

再次,对服饰的观察是捕捉人物外貌特征的重点环节,它直接体现出人的社会阶级、职业身份、经济状况、民族宗教、气质个性等社会背景与性格特征,且对服饰细节的观察能推测出人物过往的生活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是揣摩人物性格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制约角色行动方式与节奏的主要因素。一个穿着崭新的职业衬衫、前襟已被汗湿的男人,脖子上耷拉着胸牌,脚上却蹬着一双破旧脏污的皮鞋,手里紧紧攥着厚厚的一摞宣传单,显然是一个正忙着推销的推销员。

最后,面部表情特征是个性和心理状况的一种外显。从个性上看,乐天派常嘴角上翘,悲观主义者常眉头紧皱;脾气暴躁的人,面部肌肉线条常紧绷僵硬,脾气温和的人,面部肌肉线条比较圆润柔和。对一个人表情固有特点的观察是获得角色心理的第一步,重点是注意细节,且要分辨出哪些是瞬间表情,哪些是常态表情。

(2)姿态动作

姿态动作涉及的内容则更为复杂,通常有三个方面:一是身体姿态特点,二是行止坐卧特点,三是手势动作特点(表4-2)。

表4-2 姿态动作特点影响因素

2.揣摩人物行为逻辑

在“形体行动分析法”的章节,我们主要讨论了行为逻辑与欲望之间的关系;在观察人物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强调:对人物行为逻辑的观察是理解揣摩人物心理的根本途径。

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物的判断通常依据其行为。行为不是单一的行动,而是一系列有行为动机的长期作为,它呈现出个人独特的思维过程和规律性。因此要强调通过观察人物的一系列行为举止来发现其性格特点,既不能通过短暂的一面之缘就武断地推论人物的行为逻辑,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对某类人群先入为主,比如认为农民工必定粗俗邋遢、律师一定严肃精明、小摊贩都会斤斤计较。观察之前请抛弃对人物身份的成见,怀着一颗敏于感知的心,从一个人的待人接物入手,观察他在不同的人物关系下如何交流和企图影响、改变对方所实施的手段。也就是说,观察人物是如何为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目的,组织一系列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组合就体现出人物独特的个性色彩。

既然人物关系制约下的动作选择能体现出人物的行为逻辑,那么哪些人物关系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呢?一是有冲突的人物关系。矛盾本身就源于性格或欲望的冲突,积极主动的人采取行动实现欲望时,常与周遭的人和社会发生直接冲突,消极被动的人则是在内心追求欲望时,与其自身性格发生冲突。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企图改变既定关系以实现内在欲望。二是两种及以上的人物关系,以探寻一个既定人物在不同关系中待人接物迥异的行为方式,进而探寻他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例如对一个医生的观察,如果仅停留在他面对病人时的状态,而没有深入地了解他面对同事、领导、家人时的态度与行为特点,那么这个人物就是扁平的、片面的、毫无生命力的。每个人都有两面性,一面展露于世,另一面深埋于心,唯有两者皆被演员显现才是完整的人性。

因此,对人物的观察要像猎人伺机诱捕猎物一样,谨慎且耐得住寂寞。起初数次的观察也许所见的不过是普通人极平凡的生活,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观察这一创作行为本身就是对人物无数瞬间的一种积淀,终有一日方能由量变达到质变,融会贯通人物立体的、多面的行为逻辑,厚积薄发创造出角色真挚的情感生活。要知道,行为逻辑并不只涉及那些戏剧性事件中的重大行为,它同时涉及并决定着所有细微的动作方式。

3.模仿人物独特的言语

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某个人说话大多被认为必须具有某种语言天赋,因为它总是与神秘的语感或拟声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对方言的模仿、对音色的模仿等。这种天赋源于极少数人先天语言感知的敏锐度和强大的模仿力。而对于演员来说,善于运用它能事半功倍,但若只强调语言感觉则要小心堕入刻板复制的泥潭。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复杂的构成元素:音调、音响、音色、声调、呼吸、节奏、口头禅,等等。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方言,有些却微不可闻,比如呼吸。要小心那些显而易见的表达方式,越是容易被感知和获取的,越会阻碍演员深入探究真正使得此刻语言动人、具有生命质感的因素。有许多初出茅庐的演员爱用方言表现人物,不得不说,方言确实能使语言富有魅力和特点,但一旦离开方言的保护伞,很多演员的声音就会变得生硬干瘪,究其原因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觉方言之美,却不见声音的千变万化,更无法洞悉声音错综变幻后的真意。

此外,模仿人物说话的方式还有另一妙用:一个人如果不断地以另一个人的语言方式交流,能更直观地挖掘其性格并获得真实感。一个平时说话悄声细语的演员,如果以尖细大嗓门且语速极快的方式说话,立刻就能找到泼辣聒噪的人物性格并相信那一刻人物焦躁的情绪状态。这一技法与形体行动分析法的创作原理——“认真执行动作以激发真实情绪”极为相似。由此,我们找到了从声音到动作的双重“由外到内”的创作技巧。

4.挖掘人物心理的本质

一个演员如果不愿意断送自己的创作生命,他就不应该用庸人的眼光来观察生活。[2]

演员肩负着再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独特灵魂的重要使命,因此观看和模仿仅仅是走入生活的第一步,真正地深入生活是要去发现潜藏在表象之下的内在心理,以及产生这一心理的本质原因。它是来自社会还是家庭?是源于情感还是生存需要?如果演员仅仅是去旁观周遭的生活,仅仅是去感受那浮于表面的欢笑或哭泣,而不去理解为谁喜,又哭给谁看,不去领悟产生情绪的复杂的深层次原因,不能通过这些事件发现引人深思的生活现象,反思社会问题,便无法实现真正的艺术创作。

在实际训练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野外观察时,学生们揣着课堂笔记,如同科学家做统计报告一样,按照创作要点记录被观察者的人物特点,然后像记者般“访问”被观察者,甚至直接询问“您一个月挣多少?”“家里有多少存款?”“您和您妻子相爱吗,吵架吗?你觉得生活痛苦吗?”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问题。被拒绝回答后,学生们甚是苦恼,直呼对方不近人情,且不想自己才是可笑的一方。

直接访问,是对观察生活的投机取巧。如果一切隐藏在生活背后的情感和欲望都被直接诉出,那么演员便不会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动作的意义、表情的来源、产生一切外部形象特征的真正原因。观察人物不仅要观外部形象,还要观真正能够让你推测出人物所思所想的一切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声调表情),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推测、去剖析、去研究每一个动作的内在意义。而在实践创作中,那些隐蔽的或无意间泄露功用的动作正是一个演员需要着重研究和体现的,因为这些动作是经过生活检验,最能展现典型性格和独特情感。

5.建立细节意识

生活中诸多形体的细节动作转瞬即逝,且常是一种下意识行为,这些细节动作也往往会被观察者所忽略。但观察这些细节动作却总能窥见不为人知的内心活动与情绪状态,这也是智慧的演员在创作中经常运用的动作技巧。如两个人坐在餐厅里交谈,谈兴正浓时,甲的眼睛向乙身后瞟了一下,滔滔不绝的乙没有发现。几秒钟后甲又瞥了一眼,乙下意识转头向身后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又转头奇怪地看向甲。甲吸了口气、背部挺直,然后他微笑示意乙继续说下去……如果此刻有人在餐厅旁观二人,就会从甲的细节动作和对周遭环境的观察中读到甲隐秘的心理:远处一个靓丽的女孩吸引了他的注意,但此刻甲在竭尽全力将目光拉回到乙身上,因为这样显得很不礼貌。当被发现时,甲的呼吸与后背的变化是与性吸引力的对抗反应,这是连动作者都未发觉的下意识动作。

观察人物要有意识地观察那些下意识的细节动作,因为它们才是真正体现人物心理的关键动作。那些在戏剧性的时刻直抒情绪的动作固然重要,但能被读出的动作细节同样是揭开隐秘内心的关键。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期望知晓那些自己已知的秘密被揭露出来的那一刻角色的反应,观看角色如何表现以对抗既定命运,这种上帝视角揭示了观众对表演的一种期待,即内在情感与隐秘性格的细节性表达。因此,演员要在观察人物时、表演创作中建立细节意识,去寻找被遗忘的却一直存在于人物身上能展现秘密瞬间的小动作和下意识反应,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创作实践中,成为引发情感共鸣的利器、映射生活的镜子。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为人物着装 (4课时)

●抓住行为逻辑 (6课时)

●领悟情感的表达 (6课时)

三、训练实例

(一)为人物着装

1.认衣看人

要点:从衣着服饰判断人的性格与生活。

说明:依据你观察到的人物外部形象特征,从头到脚为自己化装,并邀请其他同学通过的妆容服饰来猜测这个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性格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等。注意对细节的观察与创造,同时理解并体会外部形象特征对人物塑造的意义与作用(图4-1)。

图4-1 认衣看人

难点:要学会捕捉外部形象特征的细节,这个细节要能以小见大,并具有典型性。因此观察人物时不能将目光锁死在一个人身上,而是既要观察某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也要提取这一类人的群体特征。以细节见人物,大到服饰的选择,小到皮肤质感、指甲的长短都是传递人物信息的重要信号。这里还要强调,演员“时刻不能丢掉自我”,即便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另一个人,对自我的改造依然是以演员自身为基础的。重点是让别人相信你所扮演的,而不是复制生活中的另一个人,然后随随便便地套在自己身上。

进阶:通过外部形体的改变使装束真实,首先从身体姿态入手,然后慢慢行动起来,去做这个人物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或生活动作,直到你对人物的生活形成一种自然的身体习惯,这套装束才真正属于你。

2.我的职业身份

要点:创造一个具有特定职业的人物。

说明:观察某一特定职业群体,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了解、掌握这一职业的工作流程与基本技能。回到教室后,穿上这一职业的服装并携带相应的道具,想象一个规定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创造符合这一职业身份的行动(图4-2)。

图4-2 我的职业身份

难点:对人物职业身份的研究是塑造人物的关键,也是演员迅速找到人物感觉的重要途径。演员做这一练习时,不仅要观察人物,更要认真体验生活。让身体相信经年累月的工作养成的职业习惯,是塑造人物前“生活的准备”。如此才能感受到某个职业特有的身体力量与动作节奏,才能自由地利用道具参与创作,才能发现工作环境给这一职业的外部形象带来的细节特征。当然最重要的是,在真实情境中行动能引发真实的情感。

进阶:要赋予这一职业形象以个性,创作的素材必须来自你观察的人物原型,不能主观臆造。通过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体现出人物个性,并思考当人物原型的这些个性特征放在你的身上时,它们会被进一步放大还是削弱?为什么?

(二)抓住行为逻辑

1.待人接物

图4-3 待人接物

要点:从简单的动作入手,探寻不同人物在交流时的行为特点。

说明:根据你观察到的人物形象装扮自己,从走进教室开始,以他的行为方式与见到的每一个人打招呼,然后以这个职业身份完成相应的行动,如清洁教室、送外卖、安装电视、修理空调等。注意每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方式不同,不仅是职业身份等社会背景的影响,还有个体的性格差异(图4-3)。

难点:最初认识一个人物的行为逻辑容易被外在表象所蒙蔽,若是单纯地观察这个人交流时的动作和表情,只能停留于对其外部行为的模仿,因此要透过待人接物的行为举止找到他特有的逻辑,包括行为逻辑和情感逻辑。理解行为逻辑需要综合考虑社会背景与性格特征,而情感逻辑则更为复杂,是生理状况、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三方面共同作用的显现。

进阶:即兴创造一个突发事件或尖锐的矛盾冲突,即刻相信并将其积极融入规定情境中,依据人物的逻辑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并运用人物特有的表达方式展现情绪状态与内心活动。

2.言语的方式

要点:模仿并合情合理地创造出观察人物特有的语言表达。

说明:观察生活中某个极有语言特点的人物,依据观察撰写一篇这个人物的自我介绍(人物小传),内容包括我是谁?我来自哪?我的职业和家庭生活如何?我此刻的苦恼和欲望是什么?在此刻的规定情境中,我将采取什么行动去解决或实现它?然后用人物的口吻做一段自我介绍(图4-4)。

图4-4 言语的方式

难点:观察人物的语言表达容易落入方言的陷阱中,方言是最容易被人感知到的语言特点,但它仅是语言特征的一小部分。因此演员要仔细观察人物语言的音调、音响、音色、节奏以及习惯使用的口头禅等,深刻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情感逻辑,进而掌握其语言逻辑。在自我介绍中要大胆挖掘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并表现出人物表达潜台词时的声调表情和姿态表情。

进阶:给这段自我介绍想象一个极为特殊的规定情境,规定情境要有某种特殊的情绪氛围,如紧张的、兴奋的、恐惧的、悲伤的。将人物介绍合情合理地放入规定情境中,去探寻情境给人物语言带来的影响。

(三)领悟情感的表达

1.同一关系中不同人物的情感表达

要点:掌握同一关系中不同人物的情感表达方式。

说明:教师将全体同学分为两组,为每组指定一种人物关系,如冷战的父母与子女、准备结婚的情侣,再将每组同学分为两人一队,要求同学们创造性地想象规定情境并依据欲望在情境中真实交流起来。同学们仔细观察同一关系中不同人物的情感表达方式,比较同组的其他队伍在相同人物关系中情感表达的差异,并总结造成差异的原因。

难点:观察人物最重要的是对其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和领悟,尤其是在某种人物关系中的表达。尽管不同人物关系制约着情感表达的方式,但在同一关系中不同的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亦不相同。要清楚这不仅是人物性格的作用,同时也受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2.情感细节的表达

要点:观察并运用人物情感表达的动作细节。

说明:观察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的动作细节,讨论分辨哪些细节来源于社会背景、哪些来源于性格、哪些又受生理或心理状况的影响。然后以形容情绪跌宕的成语命名情绪的发展,将观察所得运用于练习中。

提示:乐极生悲、转怒为笑、喜极而泣等。

难点:关注细节是更深层次地对人物心理的探问,观察者要有一双慧眼,能从瞬间眼波的流转、面部表情的肌肉收缩、手指的颤抖和足尖的重心位移等一切动作的细节来探求那一刻人物心理的变化,并在实践中巧妙利用动作细节参与创作。

四、课后作业

(一)观察笔记

要求:按照人物特性谱系观察并想象。

说明:选择一个你极为感兴趣的人物,按照人物特性谱系从生理状况、社会背景、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四个方面观察,那些没有被外显出来的内容可通过推测想象来补充,然后以第一人称撰写一篇人物故事。

(二)自习训练

要点:两个性格差异极大的角色迅速切换。

说明:舞台中央放置一个景片,其前后代表着两个不同空间。一名演员依据提示首先扮演第一个性格角色A,A从景片后走上舞台,目的是寻找第二个角色B,结果一无所获,于是A焦急地走回景片后……很快,被寻找的第二个角色B(同一演员)从景片后走出,他似乎是在等待第一个角色A……

提示:(1)妩媚风骚的少妇从卫生间走出,等待闺蜜时发觉旁人直勾勾的暧昧眼神,于是风情万种地一笑,结果发现旁人看的不是自己,尴尬地掩饰,懊恼地回去寻找闺蜜……活泼热情、丢三落四的女孩(闺蜜)急忙走出,想打电话给少妇,却找不到手机,万分懊恼只能又返回卫生间找人。

(2)娘娘腔的化妆师在化妆间等待迟到的明星,听到门外的喧哗声,急忙谄媚地跑出门迎接……硬朗的硬汉型明星上场,等化妆师间歇,比画武打动作,等得不耐烦,转身离开。

(3)英姿飒爽的士兵站岗,发现远处有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急忙喊同伴替他,自己追了过去……一个贼蹑手蹑脚地慌忙逃跑,躲避追捕,眼看就要被发现,学猫叫逃脱。

(4)桀骜不驯的叛逆少年离家出走后花光了钱,在街边踌躇,突然看到远处熟悉的身影,是妈妈!犹豫片刻迅速逃离……焦急的母亲寻上,不见孩子踪影,沮丧绝望,蹲在街边痛哭。

(5)少年将军从疼痛中醒来,所见是兵败如山、尸横遍野,唯有破败的军旗在风中摇曳。将军艰难爬起,握着军旗失声痛哭,突然发现远处有人影,以为是幸存的战友,焦急呼唤……逃兵慌张地跑上舞台,为了装死满脸是血,紧张地想把鲜血从身上抹掉,越慌越擦不掉,号啕大哭,听到远处有呼唤声,欣喜有人活着,又怕被军法处置,仓皇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