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活练习

第二节 观察生活练习

一、理论概述

为了使一切从生活中攫取的素材变得有价值,演员需要身体力行地将它们再现出来,并非单纯地再现某个形象,而是再现生活于情境中的人。人物形象只有与他所处的情境发生关系时,他的一切行为才能被阅读、被阐明,这就是所谓“角色因情境而存在”。

“将生活中的情境带到教室、搬上舞台。”这可能是演员在观察生活练习前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于是整个周末所有人都在为“重现生活的面貌”而忙碌着,并为自己的“充分准备”而沾沾自喜。当教室里充斥着大大小小的真实存在的生活装置与私人物品时,如生着火炉子的烤红薯推车、自带循环水系统的硕大养鱼缸和鱼贩的全套杀鱼工具,甚至还有扮演儿科医生的演员抱来了一个活生生的婴儿……演员应该意识到:情境不是布景,即便是在舞台上复刻出极度真实的生活景象,若不能使人物真实地生活于情境之中,不与一切道具产生磁铁般紧密的联系,那么这些装置便只是一种无聊的存在。它们不过是从市场走进教室,换了一个地理位置罢了。

使舞台上的假定场景具有真实感是一个演员必须具备的创作能力。演员一是可以通过观察所得,大胆想象生活的细节,使心灵相信;二是可以利用肢体动作营造肖似生活的逼真。即便是在“空的空间”[3]里,演员依然能够依靠自己强大的信念感与想象力创造与生活无异的环境,而不是依靠写实道具的堆积来削减身体语言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就像奥赛罗自尽时的佩剑,没有一个演员会要求舞美真的准备一柄锋利的钢刀,以使自己在舞台上死得更快。

我们反复强调观察人物形象时必须对动作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对特定职业身份人群的行为举止进行体验式模仿,即“生活的准备”,这是为演员能够“以假当真”“使假成真”进行的铺垫。观察人物形象时要求“使装束真实”,观察生活练习则要求“使道具真实”。演员要通过不断熟练地使用这些与你真正发生联系的道具,就像观察对象每天千百次无意识地使用它一样,创造更多的使用道具的典型性动作。

既要真实展现又要个性表达,既要肖似生活又要大胆提炼,才是观察生活练习的主旨要务。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利用审美意识观察生活,能够研究、剖析生活的本质与意义,培养准确的艺术感觉。

●在观察生活练习中融入个性的解读、想象和创造,能够合乎逻辑、合乎情理地创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典型人物,实现个性魅力的表达。

●通过提炼观察素材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生活情境,并通过组织角色行动将情境真实呈现出来。

(二)教学要求

1.“再造”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斯坦尼一直强调“我的目的是使你们把自己创造成活生生的人”[4]。“活生生”是对真实的极致追求,是演员创作所应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是观察生活教学对人物形象创作的重点要求,这一要求涉及三个“强调”:

(1)强调批判性模仿,谨防复刻

曾经一个女演员回课时饰演一名拾荒者,她带了一顶装饰有亮片的粉色帽子。时尚新潮的帽子在拾荒者头上极为突兀,使这一形象的真实度大打折扣。课后女演员非常委屈地表示,人物原型当时确实佩戴了这样一顶帽子,正是由于这一外部形象特征与其身份极不相符,才吸引了她对拾荒者的关注。于是我们开始讨论这顶帽子的来历,女演员在观察时注意到帽子又破又脏,很明显是拾荒者无意中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为此她将自己的帽子进行了做旧处理。我立刻邀请女演员戴着帽子站在镜子前,镜子里的姑娘青春靓丽、身材婀娜,即便画了老年妆也掩盖不住她光滑的皮肤,这顶帽子除了稍显脏污之外与她很相称,却和身材臃肿的拾荒者有极大的反差,服饰与身份的冲突形成了人物令人过目不忘的特点,但是放在年轻的女演员身上却极不合适。

强调批判性模仿就是不要照单全收人物所有外部形象特点,即便那特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演员也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一特征。因此演员首先要观察自我、剖析自我,掌握“我的”身材、样貌、健康状况、动作特点,然后去选择能够“为我所用”的人物外部形象特征,并合情合理地改造与自己个人特质有冲突的形象特征。比如这位女演员若是佩戴符合拾荒者身份的一顶款式老旧、颜色暗淡、已经脱线的针织帽,更能增强真实感,令人信服。

(2)强调典型性,不要抄袭生活

演员创造人物形象时,要辩证地看待“以生活原型的行为举止作为人物行动蓝本”这一创作要求。一方面,生活原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创作的材料;另一方面,演员不能完全抄袭生活原型,不能用流于自然的表现来代替艺术创造。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因为它不是自然。”客观自然是无法与艺术中的“真实”画等号的,表演艺术展现的是一种经过创造的真实感。首先,观众评判形象的真实与否,在于其是否符合大众普遍的认知标准。因此创造形象就不能“赖”在一个原型身上,而要从诸多类似的人物具有的普遍特征入手。所谓“类似”就是年龄类似、身体状况类似、职业身份类似、性格类似、家庭情况类似等。演员要概括出类似中蕴含的普遍性,如急救室的护士很忙,他们大多动作都很干脆利落、语速较快且语言态度生硬,这是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压力造成的。但通过大量观察,演员又发现了一些个别现象:新来的急诊室护士性格有些糊涂,常常手忙脚乱地找单据,她的动作快却慌、忙且乱,常被年长的护士批评。演员从中筛选、提炼这一普遍中的个别,再经过整合构思,最后创造出一个既粗心糊涂,又有护士职业性的小护士形象。

(3)强调超越外在形象的灵魂的肖似

生活本身就具有复杂的多义性。演员要塑造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不仅要观察生活,也要透过观察感受生活。不仅是感受人物的生活状态、职业生活,更重要的是进入观察对象的精神层面,用心灵去体验,真正做到从“形似”到“神似”。不仅是对外形的描摹,更要做到灵魂的肖似。

这里将“观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演员不仅停留于看,更要借助全部精神和肌体,在模仿动作中感受那一类人的精神世界。不仅是人物外在的职业身份、地域特色、生活习惯,更要抓住人物的精神气质、性格神韵,使其具有生命质感。电影《图雅的婚事》中,演员余男骑骆驼、赶羊、做奶茶,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个演员的用心。在长时间观察蒙古族妇女的生活后,余男抓住了蒙古族妇女强悍、狂放、极具生命力的性格特征:高亢的大嗓门、西北粗粝质朴的语言、狂野倔强的眼神,那一招一式是整整五个月的时间在大草原的狂砺风沙中“磨”出来的。这种怀揣着生命体验的表演使得观众欣赏电影时沉浸其中,遗忘了演员,演员实现了超越表层的灵魂的震颤。

2.凝练生活的情境

凝练,在于提炼并使其精简紧凑。

从观察生活练习开始,演员要有意识地利用更加凝练的规定情境将典型人物的剖面生活展现出来。凝练情境不是编造情节,重点在于对规定情境的深入挖掘和想象,创造一组有冲突的人物关系。“冲突”是由于人物性格差异造成的矛盾,而不是演员脱离所观察的生活,刻意编织离奇的情节以制造矛盾。人物在彼此行动欲望的驱使下去影响或改变对手,于是冲突自然而然地产生。

同时,演员无须事无巨细地将人物的全部历史展现出来,而应从流动的生活情境中切出一个剖面。这个剖面也许始于某一个事件刚刚结束,但对此时场上人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许始于一个事件尚在酝酿、临近爆发的一刻。一个蕴含内在冲突的开场将激发人物积极的行动与强烈的情绪。

另外,演员依据生活素材创造出的情境,要呈现出凝练下的具体与丰富。具体是指人物关系的具体化,丰富是指细致地提炼并构思人物关系的阶段层次和发展方向,而这势必要深入到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之中,这也是对演员观察人物细致与否、是否真正把握住人物行为逻辑的检验。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再造“另一个” (4课时)

●感同身受 (4课时)

●在情境中生活 (8课时)

三、训练实例

(一)再造“另一个”

1.提炼同一类人的特点

要点:提炼同一类人的形象特点和行为特点。

说明:观察某一有共同特点的人群,将观察所得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汇总,提炼典型的外部形象特征和动作特点,并巧妙融合创造典型形象(图4-5)。

图4-5 再造“另一个”

(1)观察某一年龄阶段的人,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首先观察他们的身体姿态、言语和动作特点,着重对姿态与动作细节进行捕捉。然后提炼典型特征,运用到练习“人的一生”中,以一个人三个年龄阶段的“回家”为题,合情合理地展开想象并依据规定情境展现年龄给人物带来的多重变化。

(2)提交一份关于人物民族的观察报告,内容是对这个人物民族特有的姿态与动作特点的捕捉与挖掘。对应练习是友邦来客,穿上民族服饰走进教室,掌握这一民族特有的言语特点(不一定要学习外语或方言,而是如同“胡言乱语”练习一样),可以加入肢体动作与其他人交流。

(3)观察某一特定职业身份人群,如宿管阿姨、快递员、保安、医生等,提炼职业身份特有的身体姿态、动作特点,汇总观察所得,创作一个职业感极强的人物形象。

难点:提炼某一类人群的典型特征,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共性特点,哪些是个性特点,共性来源于性别、年龄、职业、民族与宗教等,而性格与此刻心理状态则是个性的、私人的。共性可通过巧妙融合发挥最大价值,进而抓住一类人群的典型性,而个性的融合则要小心谨慎,因为个性差异带来的矛盾可能造成“四不像”和行为逻辑的错误。同时,演员对共性特点的挖掘不能流于表面和套路,而要耐心探寻细节动作,这是使人物真实可信,具有典型性的重要因素。

2.个性的融合

要点:融合观察到的多个人物特点,创造一个新的形象。

说明:将观察的视角放在性格类似的人群中,按照盖伦的气质理论[5],人群可以分为四类:胆汁质(热情暴躁)、多血质(活泼易变)、粘液质(古板严肃)、抑郁质(敏感孤僻)。提炼一类人群的情绪表达的动作特点并将它们合情合理地组织起来,融合的每一个特点都要找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让这个人物在想象的情境中行动起来(图4-6)。

图4-6 个性的融合

提示:情境如下,医院的挂号大厅里人头攒动,今日号源已放完,但仍有许多患者和家属在这里焦急等待……

难点:个性的融合并非个性的拼凑,首先要有一个生活中的观察对象作为创作主体,并写出人物的特性谱系,然后从同类人群中提取合乎情理但也许并不属于这个人物的动作和细节,最后依据人物的特性谱系巧妙地融合个性再创造。这一练习也是剧目创作阶段演员对角色进行想象补充的重要方法。

(二)感同身受

1.身体上的痛苦

要点:使身体感受到人物在生活中的痛苦。

说明:观察那些深受病痛折磨或意外受伤的人,发现他们各异的身体与情绪反应。以其中一个人物为观察主体并创造属于他的规定情境,利用感知想象使身体感受到这种痛苦,并为了缓解疼痛在情境中真实地行动起来。

难点:即便是同样的疼痛,每个人的身体和情绪反应却不尽相同,在做练习之前需要回答与之相关的五个问题。

(1)这种痛苦是怎么产生的?身体疾病、意外伤害、情绪失调等。

(2)痛苦位于哪个部位?是否连带着影响其他感官?

(3)这种不适是痒、钝痛、灼热,还是刺痛、发冷、晕眩?

(4)假设这种疼痛是间歇性的,你会采取什么行动来等候下一波疼痛?假设这种疼痛是意外突发的,身体产生了怎样的应激反应?

(5)你将采取什么行动来缓解这种痛苦?是否影响了情境中的其他人?

进阶:医院的某一诊室里,有两个相同症状的人,他们有完全不同的特性谱系,在身体反应和情绪表达上截然不同,将他们在诊室里的行动展现出来。

2.情绪带来的痛苦

要点:发掘某些由情绪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将强烈的心理状态转化成身体上的痛苦。

说明:观察生活中的人在表达强烈情绪时的身体反应,进而挖掘这种反应与身体疼痛反应的相似之处,并体悟这种由情绪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以愤怒为例,一个胆汁质性格的人极度愤怒时,是否会引发身体某个部位的疼痛?在表达愤怒时,身体是否与难以忍受的尖锐疼痛反应相似呢?演员要挖掘各种情绪下身体的本能反应,将心理状态转化成身体的痛苦,感受并理解人物的情绪。

难点:演员要理解“观察生活”观察的是人的行为逻辑和在规定情境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但调动出的情绪感受永远是属于自己的。要想对人物的情绪感同身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心理状态转化成一种身体上的反应。只有通过观察不同性格、职业的人在表达情感上的差异,进而将其转化成与此类似的身体反应,人物才能真实可信,具有生命力。

(三)在情境中生活

1.回到生活中去

要点:观察生活综合练习。

说明:将自己装扮成一个与你自身差异极大的人物,然后走进现实生活中,去体验人物真实的生活,并用人物的行为方式与人交流。评判的标准是不能被周围的人发觉异常,让大家相信你就是这个人物,每天都如此生活着(图4-7)。

图4-7 回到生活中去

难点:生活是检验人物形象是否真实的唯一标准。让演员走进生活,并以角色自居是获得人物真实感受、完成角色“生活的准备”的最佳方法。表演,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对观众的一种艺术欺骗,若在体验生活时周围的人露出狐疑的目光,那么就说明这个形象在真实上存在破绽和疏漏。因此,观察生活阶段要按照“到生活中观察”→“在教室中模仿、提炼”→“回到生活中自检” →“再回到教室创造”的步骤反复走进生活。

进阶:拍摄一分钟“回到生活中去”的小视频,集中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矛盾烦恼。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找到不足,尤其是与生活情境格格不入的地方,然后进行修正。

2.假定情境中的再创造

要点:所观察的人物在假定情境中真实地生活。

说明:请一组演员按照所观察的人物组合出一对人物关系,并请他们在教室外等候。其余人在舞台上搭建一个生活场景,告知门外演员相应的规定情境,要求他们调动感知想象使自己真诚相信,然后打开门,演员在情境中真实地生活。(演员可分别进入,但要通过行动展现清楚分别进门的原因。图4-8)

图4-8 假定情境中的再创造

提示:(1)一对新婚夫妻蜜月旅行,丈夫在前台办手续,妻子打开酒店房门,却发现客房极为破旧和低俗……

(2)一个被智齿折磨一夜的上班族,推开牙科诊室的门,等待手术,而一个新手医生打算拿这个病患试刀……

(3)因早恋,女孩被拎到教师办公室,工作繁忙的母亲冲到学校却发现女儿一脸无所谓……

难点:这个练习是观察人物与观察生活的综合练习,也是观察生活小品的切入点。观察和模仿只是观察生活的起步,最终是要在提炼生活的基础上再创造。演员对观察的人物与生活体悟得越具体、越深刻,越能在行为逻辑和情感逻辑的驱动下想象出人物在任何情境中的真实生活。因此演员要大胆展开想象,但不要过于夸张或者丢掉人物的逻辑与性格,要注重人物典型性动作和情绪表达的细节。

四、课后作业

(一)观察笔记

要点:总结“回到生活中去”练习的人物形象真实性问题。

说明:客观评价视频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塑造的人物是否能够融入情境?缺乏真实性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个形象具有典型性还是泯于众人?

(3)观众是否能从你的动作中推测出此刻人物的心理?如果不能,如何改进?

(4)在这一分钟里,你是积极地感知周围的环境和人,还是完全遁入到自己想象的世界中?

(二)自行排练

要点:提炼人物特点,凝练生活情境。

说明:全体分成多组,每组依据兴趣选择一个生活场景,如医院、健身房、敬老院、夜市等,通过观察人物、体验生活创造一个典型人物并在想象的情境中生活。练习步骤是:

第一步,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然后全组讨论提取一个具体的情境,并通过想象使它更加特殊。

第二步,综合多个类似形象的特点,合情合理地组织、提炼,创造典型形象,然后回到生活中再检验。

第三步,进一步丰富规定情境并依据人物关系即兴练习,将练习所得整理、凝练成文本,依据文本组织排练,创作一个有冲突事件的观察生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