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感知训练
一、理论概述
我们经常会称赞一些优秀的演员天赋异禀,他所饰演的角色似乎每一刻都活在当下,不可言说的动作和情感表达令观者卷入演员创造的世界中,与他一同呼吸。在每年的招生考场上往往也会出现资质卓绝的学生,一个假定的情境竟能激发他最大的热情,以至于那毫不起眼的脸庞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天赋和资质是如此具有魔力,但它似乎又是一种与生俱来、靠后天无法习得的东西,神秘且不可捉摸,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所谓表演的天赋归根结底在于演员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易被调动的情感体验,这种资质使其即便是在嘈杂的创作环境中也能发挥强大的想象力,赋予角色生命的质感。这样的资质能通过开发或训练获得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未经雕琢且富有创造力的天赋,恰恰需要精心培养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相关概念
1.客观的感觉
感官是人们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口、鼻、舌等,它们是人类领略万物的接触器与产生一切心理现象的媒介。感官的敏锐程度直接决定了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馈,我们将这种反馈称为“感觉”。
感觉(Sensation),心理学的定义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6]它既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如颜色、味道、冷热,也及时反映人体各部分的运动及状态,如倾斜、疼、沉重。所以感觉很诚实、很客观,是一种天然的直觉反应。可以说,感觉是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后产生的第一个信号,甚至无须解读就已经呈现。因此,对于表演这门艺术来说,感觉带来的“第一手”资料尤为宝贵。从感官运行的那一刻起,我们才开始认识世界,才看到斑斓的彩虹,听到激越的涛声,嗅到花的芬芳,品到水的甘甜。
但感官系统的训练毕竟不是冥想训练,感觉是人主动触及客观外在,并将对光、色、声等现象的直观反应驻入大脑皮层的行为,这是一种未经分析且转瞬即逝的感受。但凡人类对万物产生了主观认识,便会意识到此刻的花再美,在无涯的时空中也会枯萎。因此,能将感受统合并转化为认知的这种“知觉”才是最能唤起表演艺术创作的本质。
2.主观的知觉
人类的知觉(Perception)是在感觉基础之上产生的,是对感官传递的信号进行组织分析后的整合与解释。作为一种后天的积累,知觉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它的形成非常复杂,涉及人文历史、成长环境、职业身份和性格气质等。如同喝一杯猫屎咖啡,一个成长于贫困农村的孩子,也许对咖啡的知觉反应是极为难喝的中药,若再知道这杯咖啡是从猫的粪便中提取出来的,甚至会呕吐,并产生这辈子再也不喝猫屎咖啡的想法;一个新潮的城市青年,也许对这一小杯咖啡的印象是奢侈昂贵,对咖啡浓烈的腥味并不适应,想着这么贵的咖啡也不过如此;而一个对咖啡深有研究的英国绅士,则可能对这杯与糖浆一样浓稠的、腥味浓烈的咖啡迷恋不已,舌头上久久不散的薄荷清凉甚至让他回想起巴厘岛夜晚清风徐来的感觉。
感觉与知觉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先有感觉信号的传递,才会有知觉的整合。而对一个演员来说,既要“感”也要“知”,感要敏锐,知要深刻。感知是揭示万千事物性质及运动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私人化的,个性鲜明,永远都被贴上“自我”的标签。因为我们感知到的不一定是世界真正客观存在的样子,它只是客观世界在自我意识的一种投射和摹写。比如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当兴奋愉悦伴随时,我们认为一日是如此短暂,而当无聊乏味充斥时,我们又觉得一天是如此漫长,可一天永远是24小时,没有一分一秒的快进与延迟。
对于“感知”的训练,一方面是使感觉敏锐灵动,易于捕捉与传递;另一方面是锻炼我们的知觉,使它对外部世界有广泛的认知和深度的理解,富于想象。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所谓性格差异,本质上是由于感知的迥异导致意识形态、思维逻辑和欲望需求的分歧,才有了人性的冲突与矛盾。可见,对感知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对演员的创作大有裨益。
(二)感知训练前的准备
1.肌肉松弛
“创作工作永远要从肌肉松弛开始。”[17]
使自己的肌肉松弛,是一个演员走上舞台前最重要的生理准备。刚刚迈入表演门槛的演员,畏惧当众表演,对自我的极端不自信以及由于被四面八方的目光所关注,肌肉时常处于强大压力带来的紧张与痉挛状态中。演员甚至会出现呼吸急促、口干舌燥、身体僵硬、情感麻木的状况,眼前的一切仿佛都变得扭曲和苍白。这样的状态必然使本能丧失,真挚的体验与创造更无从谈起。
肌肉松弛是指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应达到的身体状态。当内心能够积极且敏于感受时,其肢体与声音的生理机能便处于一种能被意识控制、自由放松并富于表现的创作状态。为了达到这一状态,演员可以试着转移关注点,真的去做一个具体的行动,如洗衣服、做数学题。当演员把关注点放在动作上时,这种紧张就会消失。但动作一旦停止,紧张依旧会故态萌发,这样的斗争似乎会不断在创作中出现,难道就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地去除多余的紧张吗?
几乎每一种演员训练方式,都有自己独特地帮助演员放松的方法:斯坦尼体系的“卧息”练习,让演员想象躺在柔软的沙子上,整个身体与地面相接触,在沙子上留下“压印”,利用身体的舒适找到肌肉的松弛;美国方法派(Method Acting)则使用瑜伽或者冥想来帮助演员消除紧张;质朴戏剧的倡导者格洛托夫斯基让演员通过模仿一只刚刚睡醒的猫舒展身体的动作来找到松弛的状态;而亚历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更是推出了一整套帮助演员克服肌肉紧张的训练。
在角色创作阶段帮助肌肉松弛的方法就更多了,比如依靠强大的想象力使自己真诚相信假定的情境;或利用从真实生活中提取的肌肉记忆来获得真实感;又或是运用音乐来营造心境。而使这些方法行之有效的前提是演员具有敏锐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知。可见,肌肉松弛与感知系统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彼此依托又相互促进。
需要注意的是,肌肉松弛并不是身体松懈。若要避免“松懈”,一方面要通过专业基础课来同步锻造演员的嗓音条件、语言能力和形体控制力,使其创作工具更加灵敏易塑;另一方面,去除多余的紧张,使束缚身体的压力完全释放。这个“度”要慎重把握,过分的“松”会使反应迟缓、感知迟钝、行动呆滞,这对创作是有害的。
2.注意力集中
“创作首先是整个精神和形体天性的完全集中。这不仅仅包括视觉和听觉等‘五觉’,还包括身体、思想、智慧、意志、情感、记忆和想象。在进行创作时,演员的整个精神和形体天性都应该集中到剧中人物所发生的事情上。”[18]
可见,注意力集中是感知训练前必不可缺的心理准备,将全部身心都集中于要观察、聆听、触摸、感受的事物上,不仅能消除紧张感,而且能使感官敏锐机警,易于引起内在冲动和情绪体验。
训练注意力的第一步是学会专注,专注于一个小物件、一只小动物、一个具体的行动。演员只有专注,才能从庞杂的信息或不知从何入手的茫然中找到兴趣和冲动。比如我曾经在训练时递给学生一块手帕,要求他观察。学生仅用几秒钟就说出了手帕的颜色、材质、花纹,然后便认为自己已经观察过了。紧接着我将这手帕混合到一堆材质颜色相近的手帕中,让他挑选出刚才那块,学生便一筹莫展。而同样的训练交给一个专注、仔细的学生,他不仅抓住了这块手帕区别于其他手帕的特点,甚至能进一步从气味、布纹色泽、折痕和细微的污渍入手,尝试猜测这块手帕的主人的性格和职业身份。因此,专注并不只是完成看、听、闻这些感觉动作,而是要用大脑去理解、分析,使注意力集中。
表演创作的环境是高度虚拟的,无论是舞台上还是镜头前,不断走动的工作人员和嗡嗡作响的技术设备不可避免地会干扰演员的创作,这时候就需要演员具备极强的专业素质,将干扰因素屏蔽掉,集中注意力于交流对象和规定情境。于是训练注意力的第二步便出现了:划定注意力圈——将注意力从一个客观事物扩大到一个圈定的范围,这对于刚刚迈入表演门槛的演员来说,可以有效解决瞟台、笑场等问题。
圈定的范围由小到大、由固定到移动、由使用灯光划定到运用意志划定,逐层渐进变化。起初可使演员将注意力放在黑暗中一盏台灯照射的范围内,然后慢慢地移动照射的位置,由近到远。接着在台灯照射范围不变的前提下移动台灯,并让演员也随之移动,从慢到快。演员适应后,再尝试在没有灯光或其他辅助道具的帮助下,将注意力圈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教师可以带领演员走出排练场,到嘈杂的市场去训练,直到演员可以轻而易举地划定一道精神界限,沉浸于注意力圈的范围中。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以孩童般的好奇与天真重新认识世界与自我,恢复感知的本能。
●体味感觉引起的主观知觉,激发内在感受,并通过身体动作将感知结果表达出来。
●从自我出发、从兴趣出发,强调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二)教学要求
1.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
人类生命的活力来源于感觉器官的不断运动,每一个生命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这些感知的欲望构成了生命的体验。但感知又极其脆弱,尤其在众目睽睽之下,稍有风吹草动便像缩头乌龟一样彻底封闭起来。而感知关闭就意味着表演的停止,一切没有建立在即刻真实感受之上的表演都是装模作样的假把式。
感知训练的首要目标就是激发演员的好奇心,使之像刚出生的婴儿般去注视、聆听、触摸、感受每一件事物,发现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并通过不断的训练使感知更灵活、机警、敏锐,易于反应。这种被开发拓展的感知系统将形成一种语言,一种能够迅速且多元地接收和发送信息的身体语言,它直接表达出性格与欲望。因此,永远保有一颗执着探究且好奇敏感的心灵是演员一生追求的创作品质。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感官敏感就是指演员在任何时候都能掌控自己的身体。当他开始一个动作时,他能知道身体的每一处感知是如何运作的。敏锐就是要使感知易于接受刺激和反应,越是敏锐,就越能强烈地回应所有引诱我们的刺激物。演员对于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的变化,既要敏锐又要多情,动用感知的全部力量真诚感受并回应,进而努力表达。
2.关注当下与自我
关注当下与自我,一方面是指演员在创作时整个心理意识和形体天性完全集中于体验角色的内在感受和关注场上发生的一切;另一方面指演员要扩展注意力的范围,从单一的课堂训练走向生活的积累。
演员要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并将这种关注与记录的习惯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这种对当下生活的关注是为了装满演员创作的“储备仓库”,当演员需要时,便可以随时召唤出来,以丰满他所要扮演的那个复杂角色形象。
同理,感觉与情绪、生理与心理对外在刺激的反应都是演员生活的积累。演员必须学会观察自我,这种观察一方面是正在经历某一件事情时,演员跳脱出来感受并记录自己的情绪、感知与动作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是将现在的感知与过去的感知记忆相连接,让想象构建它们的通道。这样当演员需要这些记忆时,它们就会立刻重新回到他的身体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唤起肌肉记忆
这里提出“肌肉记忆”的概念,是为了区别于以后将要提到的“情绪记忆”。肌肉记忆,也可以称为身体记忆,是指某种外界刺激在我们身体上留下的记忆,是一种肌肉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已经存在于我们身体内的感知印象。比如我可以清晰地记得某次脚部骨折时骨头断裂的声音和剧烈的疼痛感,只要一想起那次经历,我的脚就会隐隐作痛,甚至会感到恐惧不安。这种不由自主的身体感知是演员需要大量存储的创作素材。
任何演员想要表现真挚的情绪体验和真实可信的行动,必须竭尽全力地开掘自我的肌肉记忆。唤起肌肉记忆只是小小的一个方面,但它是我们连接其他表演元素,如想象力、专注力、信念感、情绪记忆等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找到力量集中点
力量集中点,更为准确的说法是肌肉记忆的集中点。当我们需要调取某一种肌肉记忆时,它所集中的区域并不一样,甚至因人而异。比如当我需要回忆饥饿时,我将意识都集中到胃部,我似乎能感觉到胃里空空荡荡的,胃壁在摩擦,嘴里苦涩并产生了唾液。
演员为了获得人物内心的真切感受,需要寻找并建立自我身上的力量集中点。生理与心理不可分割,当人类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身体上常常会出现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冷、热、疲惫、疼痛等。所以演员在揣摩角色心理的同时,要动用自己的想象力找到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可能出现的身体反应及其力量的集中之处。创作时再以肌肉记忆的方式唤醒它,从身体感知获得真实的内在感受,这是很好地捕捉角色内心实感的方法。比如,心理产生恐惧时,我们也许会感觉浑身发冷,那么力量集中点可能在后脊梁,如同后背是裸露的一般,皮肤瞬间激起一层鸡皮疙瘩。这种生理反应将会激起寒战的感觉及一种恐惧感。
3.善用知觉定式
知觉定式,又称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19]是一种感知的倾向性。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建立在以前的经验之上,它很主观并且伴随着态度。比如想到臭豆腐,喜爱它的人觉得香味扑鼻,而厌恶它的人觉得奇臭无比。若是非要让反感臭豆腐的演员在镜头前津津有味地品尝,演员需要克服极强的知觉定式,甚至需要动用想象力欺骗知觉定式,让自己以为面前是可口的食物。再比如想到乞丐,对生活缺乏深刻认识的演员认为乞丐一定头发脏乱、表情卑微,这样的演员若去扮演乞丐,就会让自己看起来脏污和卑下,而现实中那些无家可归、沿街乞讨的人其实各有各的故事,很多看起来甚是体面。可见,知觉定式带来的主观偏见令演员片面、肤浅地理解生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当然,知觉定式有时也可以迅速帮助我们唤起肌肉记忆,因为主观认知所引起的情绪或态度总是更加鲜明。比如有些人难以忍受指甲刮擦黑板的声音,但凡他想起刮擦的画面,便会瞬间起一身的鸡皮疙瘩。知觉定式有时会阻碍演员更好地观察、认识世界,令其片面地认知和想象,但善于利用知觉定式,大胆将过往储存在肌体、有着鲜明感受的记忆运用到创作中是智慧的演员。因此,演员既要耐心、透彻地看待周遭的一切,又要敢于调用人生经验参与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视觉感知 (4课时)
●听觉感知 (4课时)
●嗅觉与味觉感知 (4课时)
●皮肤感知 (4课时)
三、训练实例
(一)视觉感知
1.学会观看
(1)视觉的触角
要点:以好奇的眼光重新学习如何去观看。
说明:A.站在玻璃窗前,向外放送目光,遇到玻璃的阻隔,将目光想象成一柄剑穿透它,再看到外面的景色。遇到任何阻碍视线的,都要想办法穿透它,直到视线所及的最远端,再慢慢将视线收回。
B.选取一盏造型奇特的台灯,放置在黑暗房间的中央,将视觉想象成一个触角,向外延伸视野,用视觉的触角抚摸灯的形状、质地、温度……
难点:我们之所以能看见,是因为有无数极小的光束从我们的眼睛里延伸到外界。视觉不仅是看,更要通过“看”产生内在的感受以及对事物的印象。
进阶:在光线充足的房间内观察刚才那盏灯,这时我们的注意力以及内在感受有什么变化?
(2)视觉的判断
要点:将视觉结果转化成自我意识,并产生联想和推测。
说明:选择一个非常私人的物品,比如一双旧鞋。仔细观察它,但不准触摸,并以此来推断这是谁的,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曾经去过哪里……对鞋及其主人的推断越详细越好,并将推断的理由阐述出来。
难点:每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甚至会产生偏见,比如一双很脏的军绿色胶鞋原本属于一个不爱干净的大学生,但很多同学就认为它属于一个农民工。这样带有偏见的主观意识常常蒙蔽我们的双眼,以至于更多的细节被忽略,比如这双鞋鞋帮的摩擦痕迹都是一个方向的,显然是经常踢球留下的痕迹。因此,演员要不断扩展对社会与生活的认知,将更多自己不熟悉的人纳入观察的视野。
2.用身体再现视觉感知

图2-7 镜像练习
(1)镜像练习
要点:单纯地用身体反映视觉感知。
说明:A.两人一组,相对而站,在他们之间有一面虚拟的镜子。甲为照镜子的人,乙为镜像,乙要映射甲的动作。可以先从中性状态的简单动作开始,如手指的变化、头部的摆动等,再逐步扩大动作的范围,直到全身的运动(图2-7)。
B.乙逐渐跟上甲的动作后,指令“交换”,甲变为镜像,乙照镜子。转换要自然,能无缝转化最好。指令“自由”时,甲乙之间的转换可以随时随地,两人既是照镜子的人又是镜像,互相做对方的动作。
C.指令“换人”,迅速切换一个对手,去反映彼此,直到互相适应实现动作的同步;指令“身边”,以身边的人作为镜像;指令“远方”,以视觉感知抓住最远距离的人作为镜像,不许靠近,而是保持远距离互相反映,锻炼注意力。
D.全班分成两组,甲组为内圈,乙组为外圈,两组相对而站组成一个同心圆。以“破碎”为指令,两组之间的镜面碎裂成一个个小碎片,这样镜子的反映对象不再是固定的某一个,而是即刻看到另一组人的任何动作就去反映,所有人可以随意走动,只要保持同心圆的镜子界限即可(图2-8)。

图2-8 “破碎”镜像练习
难点:反映你所看到的,即刻、如照相一般地反映对方的动作,而不是模仿。照镜子的人与镜像不是敌人,因此无须试图“挑衅”对方,而是要让别人根本看不出谁是照镜子的人,谁又是镜像。
(2)赶火车
要点:训练对人的观察,并将它用身体模仿出来。
说明:全班围成一个圆圈,第一个同学说:“赶火车,我要拎一个皮箱……”他说话的同时将这个动作做出来,接着第二个同学说:“赶火车,我要拎一个皮箱,戴一顶帽子……”他模仿前一个同学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话和动作。
难点:随着游戏的进行,难度逐渐提升,同学们必须迅速观察并将观察到的信息用身体模仿出来。这不仅是记忆力的训练,同时也是身体表达的训练。这些都对观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如何捕捉与提炼。
进阶:队伍不变,这次不用语言,只做动作,进一步训练视觉感知的理解分析能力。同学们提取、记忆有用的信息,将动作模仿出来。
3.内在的视觉感知
要点:探索内在的视觉感知,并激发相关的情绪。
说明:回忆一个你最熟悉、但已经逝去的人。你需要先通过内在的视觉感知看到他的模样、服饰、举止动作以及说话的样子,然后回忆最后一次见他的场景,并将当时的情境描述出来。这种描述必须是主观的、带有浓烈情绪的。
难点:这种经历的挖掘非常私人化,可能伴有强烈的情感疼痛。如果在练习的时候,同学出现情绪崩溃的状况,那么教师要及时打断他,并使之抽离出回忆,让他用笔记录下来即可。
(二)听觉感知
1.敏锐的听觉
(1)谁动了我的骨头
要点:训练听觉使其敏锐。

图2-9 谁动了我的骨头
说明:一人蒙住双眼并扮成狗,选择一个舒服的方式坐或躺在屋子中央,教师在其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一根骨头(或其他小道具),其他人围在狗的周围,任意两人尽可能安静地去偷骨头,成功返回座位者成为下一只狗,失败则返回原位。狗一旦听到偷盗者的声音,立刻指出声音来源,偷盗者必须退回原位。如果骨头失窃,狗有一次机会指出谁是偷盗者,如果猜对了,偷盗者依然失败(图2-9)。
提示:每次场中只能有两名偷盗者,所以偷盗者之间要注意观察彼此。
进阶:周围同学可以制造声音,干扰狗的判断。但不要制造无意义的响动或过大的声音,因为这种噪声毫无意义,重要的是让狗从复杂的声音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比如利用一些叹词,嘿(小心)、唉(怎么又失败了)、咦(我怎么没想到这个方法),来干扰狗的判断。
难点:听出声音的含义,洞察说话者的心理。
(2)顺风耳
要点:辨听周遭的声音,利用听觉感知建立内心视象。
说明:A.播放一组自然的声音,猜测这是什么样的天气、温度、环境?你想到了什么?眼前是否有一幅画面?
B.播放一组生活音效,如厨房、餐厅、机场的环境音,除了显而易见的对地点的判断,你还能听到什么?能否在脑中描绘出相关的画面?
C.播放一组脚步声或某一个房间里发出的复杂声音,判断他/他们是谁,是什么样的人?发出复杂声音的房间里发生了什么?都有谁?他们是什么关系?
难点:从听的感觉进入知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理性地分析,而是利用感知去辨听,去感受身体与心灵对声音的反应。同时这样的反应也作用于视觉感知,思考视觉感知的活跃能否激发情绪上的变化。
2.听觉感知的转化
(1)融入自然的声音

图2-10 融入自然的声音
要点:在不断变化的声音中,寻找身体力量集中点的变化。
说明:A.教师给出一个强烈却短暂的音效,比如玻璃摔碎的声音、突然炸响的鞭炮声、装修电钻声。同学们让身体下意识地去反应,注意这些声音的突然出现不仅仅是引起惊吓,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声音与你有关。
B.聆听一组风雨的音效:微风暖阳→大风袭来→飞沙走石→雷声滚滚→骤雨将至→电闪雷鸣→暴雨如瀑→雨声渐停。同学们真诚相信听觉所呈现的情境,并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然地去动作(图2-10)。
提示:训练之初,可使用中性面具帮助同学们不去表演,而是表达身体的本能反应。
难点:每一个声音都会在你的身体上留下痕迹,让你聆听到的声音穿越身体与灵魂,激发某种情绪或欲望,刺激力量集中点,身体的本能就会去动作。重点是相信你所听到的。
(2)五个声音
要点:发现并认识到声音节奏给身体带来的层次变化。
说明:选择一个不断重复的全身运动,比如擦玻璃、晾衣服或者健身锻炼,你突然听到一个不大不小的声音,你并没有在意(但有身体反应);接着第二声,你注意到了,并判断是否还会出现;突然,第三声猛地出现,音量很大,你判断音源与你没有什么关系;紧接着第四声又响起,你发现判断错误,这个声音与你有直接的关系;最后第五声,是一个巨大的声响,你家的墙被凿穿了……
提示:在这个即兴练习中,每一次声音的出现都不是匀速的,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既不能太短,让人来不及判断,也不能过长,让人失去动作的节奏。声音应该呈现出一种规律。
难点:一个单一的不断攀升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节奏,身体不仅会对声音做出反应,同时听觉捕捉的节奏也会带来动作层次上的变化,这种层次递进依然源于感知。但我们也发现,真实的动作反应有时是先于判断的,这也更说明了身体反应无须理性的思考,而是一种本能。
(3)对复杂声音的反应
要点:在复杂声音环境中的身体反应。
说明:播放一组声音环境较为嘈杂的音效,比如拥挤的火车站、繁忙的建筑工地,或者某一个很有声音画面感的电影片段(只听声音),让自己完全融入这个情境之中。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我想做什么?
提示:比如一个男人在地震后的现场焦躁地拨打电话,哭喊声、警笛和救护车的声音令人心惊。终于,电话接通了,听筒里传来爱人虚弱的声音,手机信号时断时续,现场嘈杂混乱的声音让他完全听不清爱人的话。男人不断地询问:“你在哪?你怎么了?”突然他听到手机里传来轰隆一声巨响,电话断了……
难点:生活中周遭的音源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它们或阻碍或激发我们去实现内心冲动。而每一个人对刺激的反应都是个性的表达,它取决于此时此刻的欲望、情绪状态以及你对未来的审视及自我性格。依然记住不要去表演,而要依据本能做出反应,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永远不能得出感知给你的答案。
(三)嗅觉与味觉感知
1.嗅觉与味觉游戏
(1)难忘的气味
要点:利用嗅觉的感知来判断,并引发内在感受。
说明:每个同学准备一些具有鲜明气味的小道具带到教室,比如气味浓烈的水果(榴梿)、脏衣物(臭袜子)、饭盒(未清洗的)、化妆品(香水)等,然后蒙上一个同学的眼睛,让他依靠嗅觉来判断其他同学带来的是什么,并将对这气味的直观感受讲述出来。
提示:对气味产生内在感受时,找到产生力量集中点的身体部位。
难点:对气味的判断并不是首要目标,重点是气味所引发的感受,这种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并引发其他感知(如视觉、味觉)。多重感知交织在一起,会激起自我经验中对某件事的回忆。因此,这个练习是为挖掘出印刻在每一个人身体当中的记忆,那些过往的经历是我们创作的第一源泉。
(2)舌尖上的表演
要点:探索强烈的味觉刺激带来的身体反应。
说明:A.蒙上一名同学的双眼,并用鼻夹阻断他的嗅觉,让他分别品尝醋、咖啡、可乐和酱油,然后让他说出喝到了什么?
B.依然蒙住双眼,用嗅觉与味觉分别品尝某种刺激性食物,如臭豆腐、蒜汁、柠檬汁等,再品尝一些鲜美的食物(个人偏爱的食品)。注意不要用理性判断,而要自然地引发身体感官的反应。
提示:让味道在舌尖停留,打开所有的感知去感受。
难点:嗅觉与味觉是不可分割的,一旦失去了嗅觉,味觉的灵敏度也会大大降低,甚至可能丧失功能。嗅觉常常先于味觉产生反应,而味觉对嗅觉排斥的东西非常谨慎,两者相互作用往往会引发超出控制的即刻反应,或某种深层次的联想与回忆。
2.嗅觉的吸引与排斥
要点:挖掘嗅觉所带来的主观印象,以及对情绪造成的影响。
说明:二至三人一组,要求在某一个生活场景中等待,比如公交车站等车、医院等待就诊、候考室里候考,等等。其中一个人身上必须真实地带有某种气味(香水味、蒜臭味、烟味等),让其他人的感知被这种气味激发出来,并用身体表达态度与情绪(图2-11)。

图2-11 嗅觉的吸引与排斥
提示:不要使用口头言语来表达(可用面具),而是真实地利用所有感官感受身边的人,并产生自然的反应和动作。
难点:这是一个利用身体感知构建生活情境的练习,不需要刻意挑起矛盾冲突,也不必建立某种特殊的人物关系。时刻记住:演员存在于情境中并真实地生活就是练习的全部,每一个人依据当下的心理状态忠实地呈现现实,使这个情境“活”起来才是重点。真实反应的驱动力在于“闻到”与被“闻到”,这就如同生活中我们与陌生人一起等待,在这种情境中我们的反应既不是预估的,也不是毫无逻辑的。
3.特殊的味觉反应
(1)饥饿
要点:探索在饥饿情况下的身体反应,并将这种感受转化为动作。
说明:回忆自己最难忘的一次挨饿经历,当内心真正感受到对食物的极度渴望时,走上舞台。此刻,你的面前有一份非常诱人食物(空盘子),但这并不是你的,让你的胃和嘴来决定是否要吃(图2-12)。
难点:提到饥饿,我们总会看到各种捂肚子、舔嘴巴或者咽唾液的套路表演。可是当你真正回忆起自己某一次惨痛的挨饿经历时,你会发现我们身体的力量集中点并不在肚子或嘴巴上,也不会用各种表意性的手势动作来表达。做这个练习时,不要在意动作能否被理解,而要集中于想吃的欲望。

图2-12 饥饿
进阶:所有的饥饿,最后都会被“吃”这个动作满足。于是当这种满足达到顶点时,让另一个人及时打断——“抢走食物”!这样的意外会对此刻的内在感受造成怎样的刺激?同时身体会产生怎样的即刻反应呢?
(2)醉酒
要点:探索身体对酒精的即刻反应,以及后继的身体反应。
说明:回忆令你印象深刻的醉酒经历(属于你的或你观察到的),将这种经历转化成此刻的内在感受表达出来。
A.对各种酒精制品的味觉反应,如白酒、啤酒、红酒等。
B.酒精在身体中不断发酵,演员将行为举止的变化有层次地展现出来。
难点:酒精的刺激反应可能不是人人都具有的感知经验,这种感知反应复杂且不好把握分寸。通过观察别人的间接经验虽然没有办法代替个人真实经历,但我们要学会寻找类似的感受去替代。比如曾经坐过山车的那种眩晕感;炎热天气大量吃冰造成的舌头麻木、口齿不清;极度亢奋时的手舞足蹈;第一次长距离奔跑后那种精疲力竭、昏头涨脑的感觉……重要的是想办法“欺骗”自己的身体,使它“信以为真”。演员要意识到从生活中观察到的间接经验对表演创作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通过观察世界积累创作素材的意识。
(四)皮肤感知
1.触觉:向外的感知
(1)手的触觉
要点:用手的触觉对事物进行认知判断,由身体引发内在的感受。
说明:准备一些材质特殊的小道具(比如有着光滑皮毛的玩具、粗糙的帆布包、水晶玻璃杯、橡胶热水袋等),然后蒙住眼睛,用手去感受它们,从形状、质感、温度、重量等方面判断并产生联想。

图2-13 手的触觉a

图2-14 手的触觉b
难点:用手的触觉去认知外界事物是人类较为普遍的行为方式,但手的触觉往往会被视觉所左右,这使得细腻的触觉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单纯地用手去体验事物带给我们的刺激,会给我们的内在感受与肌肉记忆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进阶:触摸的物品从道具升级为其他同学的脸庞,抚摸他的肌肤、轮廓、眉眼、嘴唇……当开始接触活的生命时,我们的内在感受又有哪些变化?(图2-13、图2-14)
(2)脚的触觉
要点:探求脚对地面的触觉感知,感受地面质感对步伐造成的影响。
说明:A.光脚踩在教室的地面上,感受地面的温度、湿度、质地、质感,并通过改变走动的方式(如轻巧地、沉重地、快速地、缓慢地、深一脚浅一脚)来探索内在感受的变化。
B.光脚去感受各种地面(沙滩、草地、砂石、河流),脚的触感使得步伐、节奏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难点:即使人类穿鞋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我们的身体依然还记得脚掌直接接触地面时那种最原始的感受,以至于到今天我们依然会对蹚过冰凉的河水、踩上坚硬的砂石路产生本能的排斥。这种知觉定式会影响我们的欲望、态度、情绪,甚至会带动整个身体运动方式的改变。比如第一次去海边,即使我们穿着高帮运动鞋,但沙子在脚底摩擦的那种不舒适感会使我们本能地想要踮起脚尖走路。因此大胆利用知觉定式的主观倾向性,将使表达更加丰富细腻。
进阶:想象自己光脚在百米高空之上走钢丝,双脚对粗糙钢绳的触觉是否引发了对百米悬崖的视觉感知、呼呼风声的听觉感知?身体肌肉的紧张是否使味觉、嗅觉产生了特殊的变化?你的力量集中点是否使你产生了情绪上的变化?
2.肤觉:向内的感知
(1)触觉吸引力

图2-15 触觉吸引力
要点:通过身体肌肤的全方位感触,产生心理欲望与联想。
说明:两人一组(男女一组最佳),静静感受彼此的呼吸。从指尖或脚尖开始接触,缓缓靠近对方,通过彼此肌肤的接触感知产生一种情感的联系或自然引发某种人物关系,感受自己想要抚摸对方/排斥抚摸的愿望(图2-15)。
难点:首先是克服羞怯,大胆正视身体因皮肤接触而产生的欲望渴求。不要被与训练无关的杂念所蒙蔽,而要尽情地在练习中释放本能的知觉反应。其次是知觉的选择性必然会使我们对这种肤觉触感产生态度(喜爱、排斥、又爱又恨等),选择对方让你欣赏的地方去感受(如她的头发很美,就去抚摸头发),观察这种接触能否使你产生情绪变化。
进阶:通过改变接触的节奏(不是速度)引起内在感受的变化,这种节奏可以通过播放情绪音乐来改变。如在一首狂野的探戈舞曲中,彼此先从对视开始,踩着音乐的节拍靠近对方,身体的某一部位相接触,眼神必须保持交汇,但身体接触的部位可以不断变换。重点是通过接触产生心理感受,用情绪激发行动。
(2)疼痛带来的身体反应
要点:通过肌肉记忆来想象疼痛感,并激发身体反应与情绪。
说明:A.依据教师的提示,回忆某一次疼痛经历,找到那一刻身体的力量集中点,并将这种疼痛表现出来。如牙痛、脚踢到桌角、被螃蟹夹住手指、抽筋、肚子绞痛,等等
B.两人一组,想象有一根弹性极佳的皮筋套在两人的手指上,两人慢慢拉开距离,好像随时都会松手。对方瞬间松开的动作是否会给你带来手指的疼痛感?身体产生了怎样的即刻反应?为了缓解疼痛你是怎样做的?这样的练习还可以拓展至假想被扇耳光或被踩了一脚等。
难点:疼痛感是一种会在身体上留下强烈印记的触觉感知,并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与记忆。对疼痛的想象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感知,尤其是视觉感知。不要试图去演疼痛的身体反应,而要让自己沉浸在疼痛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中,寻找力量集中点,自然地引发情绪及动作。
进阶:想象你长期被某种疾病折磨,身体哪一个部位会疼?利用想象使疼痛的触觉反应被真切感受,对“行、止、坐、卧”等动作产生一系列影响,并把它们表现出来。
四、课后作业
(一)观察笔记
记录视觉训练期间,生活中有趣的陌生人,他的样貌、衣着、举止动作以及性格特征。在记录的过程中,内在视觉要再次看到他。
记录听觉训练期间,回忆你曾经听到却没有看到的事件,依据当时的听觉判断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样的人在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些声音使你做出了判断?你通过听觉引起了内在视觉吗?
记录嗅觉与味觉训练期间,你品尝到的最美味的一种食物,或一次饥饿经历,或一次醉酒经历,把当时的感受描述出来,重点是嗅觉与味觉的感受,并记录当时的身体反应。
记录触觉训练期间的疼痛经历,并将当时的身体及心里的感受细致地描述出来。
(二)自习训练
1.视觉感知作业
要点:拓展内在视觉感知,使感知画面变得连贯。
说明:运用内在视觉感知观察日记里描绘的那个有趣的人,想象此刻他就坐在你身边,你的其他感知(听、触、嗅等)能感觉到他吗?
难点:内在视觉感知最初看到的这个陌生人可能仅仅是一个模糊的形象,为了让这个形象更清晰,其他感知就会加入进来参与工作,慢慢这个形象就会生动起来,甚至坐在旁边与你交流。此刻,内在视觉所看到的才慢慢连贯起来。
2.听觉感知作业
要点:探索内在听觉带来的身体反应。
说明:回忆某一次或强烈或突然的声音对你造成的刺激,用内在听觉感知它,身体即刻产生本能反应。勿要试图去预设反应,而要让内在听觉真的“听到它”。
进阶:认真去做一件事情,比如打扫教室,然后内在听觉突然“听到”一个意外的声音,它打断了你正在做的事情,探求此刻自然产生的动作反应和情绪。
3.嗅觉与味觉感知作业
要点:探索内在嗅觉与味觉的感知。
说明:想象你来到了特别脏污和散发着强烈恶臭的地方,动用身体的全部感官去感受这个场景。此刻你喝醉了,身体完全不受控制地摔倒在地面上……
难点:这个练习对情境的感受越细腻具体,越能产生真实的动作。因此,可以先用写日记的方式把内在感知所见、所听、所闻、所尝的一切感受描写出来。这种描述越主观、个性,越能激发内在感受。
4.触觉感知作业
要点:用想象的方式体验一次疼痛带来的身体反应。
说明:首先打一盆40℃的热水(最好不要超过这个温度),然后将双脚迅速浸入,保持30秒,感受热水对脚造成的这种疼痛感以及身体反应。再拿一个空盆,想象里面是更高温度的热水,将双脚浸入,动用肌肉记忆唤起刚才的知觉反应,并为了缓解疼痛而去积极行动。
难点:从真实体验到想象体验,演员很容易落入模仿真实情境中的身体反应这个窠臼,所以要在想象中感受这种触觉感知,而不是预设反应与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