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节奏

第七节 速度与节奏

一、理论概述

节奏是一个在表演创作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这个演员的台词毫无节奏。”“这场戏的节奏很棒!”“节奏!你的节奏感呢?”节奏好像是个万金油,处处都有它的影子,这一方面说明它于表演这门艺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它的无限多样性和繁复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节奏是由各种不同长短的节拍相互配合构成的。但节拍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用抽象的概念再去定义更为复杂的节奏实有难度。波列斯拉夫斯基在《演技六讲》中对节奏的定义可能更易于理解:“节奏是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有次序、有节拍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递进激起欣赏者的注意,始终如一地引导他们接近艺术家的最终目的。”[31]其中,不同要素包括呼吸、音调、言语、姿态、动作以及情绪等,而次序变化是指张弛、快慢、长短、高低、松紧、强弱等一切对立与平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表演创作中的节奏:节奏,是一种贯穿演员表演过程始终的内外部创作要素运动有次序地交替变化的现象。

(一)速度与节奏的关系

节奏乃一切艺术之子,速度是它的私生兄弟。[32]

——理查·波列斯拉夫斯基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速度与节奏之间的关系:速度与节奏看起来很相近,但速度远没有节奏的高贵血统。它单一直白,不过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变化而已,而节奏却是一个完整、繁复、永无止境的运动过程。

速度作为节奏的构成之一,能使节奏外显,可它并不是节奏唯一的私生兄弟,还有高低、松紧、张弛、强弱等。可能由于速度最突出,所以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总是将速度和节奏混为一谈。要知道,单单强调动作的快慢是毫无生命力的。表演创作的节奏要含纳一切我们肌体可实现的平衡与对立。一句台词,如果只想着快点说或慢点说,而不去想说这句台词时呼吸的深浅、音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处理、潜台词所蕴含的情绪以及那最重要的字眼脱口前瞬间的停顿,那么演员只能成为剧本的复读机。

(二)节奏的三个层次

从婴儿出生那一刻响亮的啼哭开始,节奏便伴随着人的一生。婴儿初啼是否响亮悦耳、是否有节奏的高低变化能帮助助产士判断婴儿是否健康。从牙牙学语到第一声“我爱你”,婴儿的身体与思维的节奏一直在有序地发生变化。这是人类生理与心理机能的自然运转,而这种自我心理节奏与动作节奏之间的呼应,就是第一个层次的节奏——本能的节奏。

第二个层次的节奏是关系的节奏。比如机场迎接朋友时热情地挥动手臂;听到动人音乐时随着节拍跳舞;你被别人的求爱打动时,无论答应与否,你的情绪都回应了别人的行动与情感。这种与对象之间的互动与刺激,就是人物关系产生的节奏反应。人物关系的阶段、程度、地位直接刺激情绪体验的产生,并推动心理节奏的变化。比如一次生日聚会,男友突然跪地求婚,女孩瞬间愣住了。此刻她的心理与动作的节奏都因为男友的突然举动发生了变化,这一愣就体现了人物关系。如果男孩与女孩是一般的同学关系,女孩一定以为是恶作剧,她的身体不会出现丝毫停顿,心里也不会有任何情绪的波澜。

图2-28 节奏的层次表演

第三个层次的节奏是情境的节奏,指演员不仅要能控制自己的节奏,并且要能影响他人的节奏。换句话说,就是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进而实现欲望的内外部节奏。比如女孩试图隐藏她内心的秘密——她并不想嫁给他,甚至想要分手,可此刻她必须控制想要逃跑和尖叫的想法,即便心里已经翻江倒海。但在众人的起哄中她看起来是那么欣喜,她一步步向他走去,短短几秒,女孩经历了犹豫、彷徨、后悔再到决定。当她终于站到男孩面前时,她看到他眼里露出希冀的光,整个身体都因为内心的激动而颤抖(图2-28)。女孩轻轻地说了一句“对不起”,男孩难以置信。此刻又出现了一个表演的停顿,这个节奏产生于女孩刚才一系列的身体节奏——从惊讶、愣住再到走近,似乎都传递出同意的信号,可是那句“对不起”让男孩的心理节奏从疯狂运转到瞬间大停顿,甚至所有的旁观者都静止了。此刻,戏剧情境诞生。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训练演员的节奏感。

●提高演员在创作实践中灵活使用多种行动节奏的能力,使演员掌握利用外部动作节奏激发真实情感的创作方法,尤其是对内外部节奏差异性表达的运用。

●初步理解构成身体节奏独特性的四种因素,并能够在即兴训练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要求

1.锻炼身体的节奏感

节奏感,就是能够捕捉、感受节奏并利用身体将它精准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节奏感原本生而有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直觉,可是这种天赋因为现代生活的平面化和简易化而逐渐被消磨殆尽了。整日围着电脑手机生活的人,节奏感一定比不上每天跳广场舞的阿姨,这就同我们惊叹于那些原始部落族人身上强有力的节奏感一样。他们日复一日的祝祷仪式需要极大的热忱和敬畏,以表达对生命的渴望,于是那生而有之的身体节奏感便逐渐拥有难以置信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一个演员所必备的。

一个演员要时刻留意身边的生活,学会聆听并感受生活中的一切节奏。去听音乐,任由自己的身体合着节拍摇摆,感受音乐带给你的激情,并让身体随着音乐情绪的改变而改变;去听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它或汹涌或平静的瞬间,哪怕就像《九品芝麻官》里的周星驰,去与怒吼的波涛交谈,感受自然赋予的力量与它恒久的节奏;去听身边每一个人身体独特的韵律,哪怕他只是站着,他的姿态、手势都具有某种节奏。去领悟并把这些节奏作为演员的创作素材,有一天你会发现,一幅油画、一个建筑竟然都有节奏,它们带给演员那一瞬的心灵激荡就是创作的来源。

2.掌握内外部节奏相互影响的方法

演员的节奏包括内外两大部分:内部节奏就是内部心理节奏,是由情绪情感、欲望、意志等引起的一切运动变化;外部节奏指外部动作节奏,包含形体动作和有声语言两方面。内外部节奏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反映的关系。

首先,外部动作节奏是内部心理节奏的外在表现,但有时它们并不是一致的。从前文求婚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与欲望,人们有时会选择与内心真实意图完全相反的身体节奏,而这恰恰是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以及规定情境的体现。

其次,外部动作节奏会激发内部心理节奏的变化,引发情绪体验。比如朝地上猛地摔一本书,这个瞬时的激烈动作会激发一种愤怒的情绪体验,如果继续踢打、撕扯、猛踩,用各种方式摧毁这本书,这种强有力的动作节奏会激起心理节奏的攀升。似乎这本书是你极为憎恨的对象,怒不可遏的情绪甚至会引起心跳加快、肾上腺素飙升、满脸通红这些生理反应。于是我们发现:外部动作节奏不仅能够直接激发相应的情绪体验,改变内部心理节奏,同时能够暗示我们的大脑,欺骗生理机能。这是多么伟大的发现——以动作去触摸角色情感,实现真实的情绪体验!

3.使节奏成为一种韵律

节奏虽然结构复杂,构成要素组合庞大,但它依然是一种线性变化。而韵律要比节奏更加繁复,韵律是节奏的多重交织,是一种节奏的复合,带来美的形式与意味。

要使节奏演化成韵律,重点是将“律”提升成“韵”,韵味十足、意韵深远,这是对艺术美感的极致追求。而韵律之于表演创作,就是要对角色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想象,让它更复杂、立体、多面。比如奥赛罗杀妻那一场戏,奥赛罗听信谣言以为妻子不忠,他愤而想要掐死她,可是看着她熟睡的面庞又心生不忍,此刻在他的心里有好几种节奏交织着:爱与恨、生与死、愤怒和怜惜。多重节奏的冲突让角色的犹豫彷徨和痛苦绝望透过奥赛罗一次又一次亲吻表达出来。每一次亲吻呈现出的不同力度和速度、呼吸轻重缓急甚至嘴唇的颤动都是内部心理节奏的外显,于是数次亲吻就在行动节奏的错综交织中形成了极强的感染力与韵味。

因此,演员要通过不断排练找到角色心理的冲突点,在每一次冲突时都加入一种新的节奏,适应它,让它发挥作用以激发新的情绪体验。只有使节奏在不断的冲突与斗争中或演变或被吞噬,才能形成美的韵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索身体节奏的独特性

我们的面部肌肉、姿态、手势、步伐、声音以及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能显示出某种表情和意图,很多细节都透露出生活以及心理活动的小秘密,这一切就构成了身体的语言。身体语言独属于每一个人,就算是心灵相通的同卵双胞胎,他们的身体语言也有很大的区别,肢体透露出的细微差异,恰恰也是父母能够准确分辨双胞胎的缘由之一。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对身体语言的辨认分析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揣摩的。在整理大量的观察记录后,试图归纳出一个人身体语言的特点,并使它成为演员创作的素材和养料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于是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方法——寻找一个人身体独有的节奏。影响一个人的身体节奏,使其独具个性的因素包括生理状况、社会环境、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四个方面。(表2-3)

表2-3 人类特性谱系

续表

生理状况:一切与生理构造和运动组织有关的因素,如性别、年龄、体形、感官能力(是否健康)、四肢协调力与运动能力等。一个70岁还耳聪目明且每天坚持跳广场舞的老太太与一个年龄相仿却每天只窝在家里看电视的胖老太太,无论是步伐力度、速度,还是运动的敏捷程度都会截然不同。

社会环境:指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国家民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社会阶层、成长环境、职业习惯、经济状况等。一个日本的大学教授迎接远道而来的友人与一个热爱篮球的美国人去机场接朋友,挥手的幅度、速度和拥抱的力度都会截然不同。

性格特征:主要源于社会环境,但也受遗传影响,与基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性格对身体的节奏影响非常直观,《水浒传》里的花和尚鲁智深性格豪爽仗义,走起路来疾疾如风,而号称“鼓上蚤”的小偷时迁则心细机敏,走起路来落地无声、灵活矫健。

心理状态:是指生理状况与社会环境以及人物关系等规定情境对身体和情绪的影响所产生的反应。对处于某种心理状态下的角色节奏进行研究,本质上就是思考如何展现角色内部心理节奏与外部动作节奏之间时而一致、时而不一致的问题。

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身体节奏,因此我们去研究一个人特有的身体语言,要综合全面地考虑分析。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一系列逻辑分明的研究只是表演创作的储备。在实际创作中,我们依然要注重直觉感受,而不要落到过度分析的陷阱里。分析让我们充实,而直觉感受才能创造生命力。

2.节奏的最强音——停顿

停顿是节奏的一种表现形式,产生于情节矛盾最激烈或人物思想情绪骤变之时,是演员身体或心理出现瞬间停滞或静止。在表演创作中,这种节奏形式具有极强的戏剧张力和艺术魅力,分为心理节奏停顿和身体节奏停顿两种类型。

心理节奏停顿是一种情绪停顿,是人物情感遭受强烈打击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停滞。这个停顿表达的是难以置信或不知所措,脑中瞬间一片空白,出现心理停滞的状态,而外部行动则表现为慌乱无序的动作。当思维开始重新活跃时,心理节奏停顿会引发疯狂的情绪井喷,外部动作节奏飙升到顶点,这样的节奏处理往往会使角色情感极具感染力。

身体节奏停顿是行动及言语的静止,即外部动作节奏归零。它是情节突变或人物情绪最强烈那一刻的暂停键,但此刻暂停并不是心理停滞,而是人物情绪最跌宕起伏的一刹那,对规定情境的一种无声对抗。这种节奏往往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韵味,并随之带来情绪的迸发、动作与声音的高节奏表现。

停顿是表演创作中深沉且有力的节奏表达,既是前一刻内心纷扰的休止,也是下一刻情绪爆发的酝酿。心理节奏停顿不以动作节奏的静止来表现,而身体节奏停顿也不是心理活动的停滞,它们呈现了完全相反的表达,是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不一致的高级表现。学会运用两种停顿,对于我们表达角色内在情感相当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停顿不宜滥用,以免造成表演节奏沉闷、拖沓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身体的节奏 (2课时)

●心理的节奏 (3课时)

●节奏的突转 (3课时)

三、训练实例

(一)身体的节奏

1.自然的动作节奏

要点:探索身体自然状态下速度与节奏的特点。

图2-29 探索身体自然状态下的速度与节奏

说明:提取观察笔记中任意一个人物形象,然后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性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到这个人身体动作与言语的节奏,并通过“寻找”这个行动表现出来(图2-29)。

难点:敏锐感知他人形体及言语的特点,应该从找到身体的速度与节奏入手,着重观察以下六个方面。

(1)身体的重心;

(2)姿态的特点;

(3)手臂摆动幅度;

(4)走路的节奏与速度;

(5)说话的节奏;

(6)音调的抑扬顿挫。

进阶:随意挑选几件区别于你自身风格的服饰,通过分析服饰自带的性格信息,想象穿着这件衣服的人的性格、职业、年龄等个性特点,然后通过一个简单行动将身体的速度节奏表现出来。

(1)性感的紧身裙和闪亮的高跟鞋;

(2)松垮的破洞裤和马丁靴;

(3)动感的啦啦队服和运动鞋;

(4)男式紧身裤和漆皮鞋;

(5)油腻肮脏的工作服或沾有血渍的军装;

(6)携带重物的人。

2.外部刺激导致速度的变化

要点:探索外部刺激对身体速度的影响。

说明:从纸盒中抽取任意纸条,依据纸条提示,想象并感受这个外部刺激,寻找此刻的力量集中点,然后在行动中将它带给你的身体变化表现出来。

(1)身体疼痛:牙痛、生理痛、胃痛、脚痛、四肢乏力、骨折、发痒等。

(2)情境状况:酷暑、严寒、大雨、沙尘暴、臭气熏天的厕所、突然的噪声、拥挤的夜市等。

难点:不要去设计身体反应,而是用感知去想象这种疼痛和情境变化,去感受内在情绪的波动,身体的速度节奏会自然产生。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相同的外部刺激下,身体反应也会出现个性差异,观察其他人的身体节奏与你有什么不同?

(二)心理的节奏

1.元素带来的节奏

要点:探索具有某种元素特质的身体的节奏及速度变化。

说明:想象将水(雨或海)、风、火、金属等元素放入身体中或身体的某一部位,节奏与速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水在舞蹈;

(2)树叶在梳头;

(3)胸膛里有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

(4)脚步像风一样的人;

(5)脖子里竖着根铁棍的人;

(6)四肢像丝绸一样的人;

(7)手指如玻璃的人。

难点:元素带给演员的主观感受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来自演员的自我个性及生活经验。要大胆利用知觉定式解读并想象,同时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寻找生活中有此特质的人。而在方法上,只要这种解读能刺激想象和感受,都可以加以利用。一方面可以将元素拟人化,让它的特质进入整个身体,引发对人物性格的想象;另一方面可以让身体的某一部位具有这种特性,引发对此刻身体内部某种情绪的联想。

2.音乐情绪的节奏

要点:探索音乐的情绪引发的身体节奏变化。

说明:首先根据一首音乐的情绪(如恐怖、愤怒、哀伤、喜悦、焦躁等)想象一个情境,然后以中性状态在教室内踏着音乐的节拍走动起来,直到带动起全身的节奏,再感受内部情绪的变化,最后依据想象的情境去行动。

(1)《野蜂飞舞》——在一堆文件中寻找车票的人;

(2)The Pink Panther——偷溜进厨房的老鼠;

(3)《招魂》——第一次独自在家过夜的胆小鬼;

(4)《金色蜡笔》——等待与情郎约会的少女。

难点:用听觉感知引发想象,透过内心视觉看到想象的画面是练习的第一步。然后用外部动作节奏的变化引发内部心理节奏的变化,体会行动对情绪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动作的速度节奏变化必须合拍,每一次变化的契机都要符合情境逻辑和行为逻辑。

(三)节奏的突转

1.渐进的节奏——动物模仿Ⅱ

要点:探索情绪的层次与转折带来的节奏变化。

图2-30 动物模仿Ⅱ(a)

图2-31 动物模仿Ⅱ(b)

说明:所有人围成圆圈趴在地面上,模仿任意一种动物睡觉的姿态。其中一人趴在圆圈中央,从中性状态的动物苏醒开始,身体律动由慢到快、声音由小到大、情绪由弱到强,发展出一组如野兽般原始的身体节奏。然后任意挑选一只旁边的动物,将自己此刻的情绪和身体节奏传递给对方,直到对方的节奏和能量与自己达成一致时交换位置。被挑选者走到中央,依据提示逐渐转变身体的节奏,发展出一套新的身体节奏(图2-30、图2-31)。

提示:被挑选的动物不要立刻改变节奏,而要循序渐进,直到内心视觉看到画面时再去改变节奏。切忌为了跟随对方而逼迫自己的身体突然放大或提升,重点依然是“身随心动”。

难点:身体的韵律变化一定是渐进式的,从睡醒到嘶吼是一个向上螺旋攀升的过程,而且每一次速度节奏的提升和转折都必须有契机和理由。演员要依据内心不间断的动态画面来改变身体行动,如看到漂亮的异性、孱弱的猎物时,内心会浮现什么画面?它们又将如何影响外部动作?这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节奏练习,因此只有当内部节奏出现时,外部节奏才能体现出来。当节奏传递者与接受者非同类动物时,接受者要用心去感受能量是否一致,而不是评价和设计传递者的节奏变化。

2.突转的节奏

要点:感受心理节奏与身体节奏的差异性表达。

说明:站在门外,做一场有强烈情绪的白日梦,然后打开房门,却发现房间里的气氛有些异样,感受情境带给你的情绪变化,并用与此刻心理节奏完全相反的身体节奏表达出来。

(1)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却发现家里被盗。

(2)处于减肥期的极度饥饿状态,却发现家里摆着丰盛的晚餐。

难点:白日梦的情绪与房间的情境气氛是完全相反的,只有当白日梦的情绪最浓烈时打开房门,这个练习才能达到训练效果,因此一定要重视情绪的准备。同时,不要直接表演发现的结果,而要一步步去感受、判断房间里的意外情境,以便在确认的那一刻产生节奏的最高形式——停顿,而停顿恰恰是检验行动是否有机的试金石。要意识到当我们用相反的节奏去表现内心的情绪波动时,将为创作表达带来极强的戏剧张力。

四、课后作业

(一)观察笔记

1.观察一个你不熟悉的人,记录他的身体和言语的节奏,并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身体节奏的变化?这些因素具体都影响了人的哪些方面?

2.观察处于不同的人物关系中,人的身体节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着重对身体细节进行观察,如手、面部表情、姿态和步伐等,这些会泄露人的心理节奏吗?

(二)自习训练

1.身体节奏练习

要点:探索身体节奏对心理节奏的影响。

说明:想象一个行动欲望此刻在心中涌动,然后以不同的速度走动或坐下,让身体节奏激发情绪变化。

(1)缓慢运动,想象身体很疲惫;

(2)中速运动,想象自己很强壮;

(3)快速运动,想象自己的鞋很不舒服;

(4)极限速度运动,想象自己踩在沙滩上。

2.心理节奏练习

要点:通过心理刺激引起身体节奏变化。

说明:想象第一次到游乐园玩,误闯到吓人的鬼屋,出口只有一个,必须想办法出去。

提示:你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不要惊声叫喊,而是用想象力去构建情境,用感知去感受它带给你的情绪变化。


[1] 格洛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M].魏时,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6.

[2]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三卷)[M].郑雪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374.

[3] 蓝剑虹.回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M].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10.

[4]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M].郑雪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81.

[5] 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9.

[6]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一卷)[M].郑雪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358.

[7] SPOLIN V.Improvisation for the theater[M].Los Angele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9:11.

[8]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三卷)[M].郑雪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87.

[9] 斯波琳.剧场游戏指导手册[M].区曼玲,译.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44.

[10] 斯波琳.剧场游戏指导手册[M].区曼玲,译.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3-4.

[11] 布鲁克.敞开的门——谈表演和戏剧[M].于东田,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15.

[12] ZARRILLI P.Acting(re)considered: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e[M].London:Routledge,2002:141.

[13] 勒考克.诗意的身体 雅克·勒考克的创造性剧场教学[M].马照琪,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50.

[14] 勒考克.诗意的身体 雅克·勒考克的创造性剧场教学[M].马照琪,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49.

[15] 戏剧体操:从雅克·勒考克处借用的术语,意指一套暖身动作,使演员认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并通过活动身体各个关节和肌肉群引发动作。

[16] 孟昭兰.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6.

[17]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一卷)[M].郑雪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425.

[18]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斯基全集(第一卷)[M].郑雪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355.

[19] 孟昭兰.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4.

[20] 孟昭兰.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22.

[2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一卷)[M].郑雪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358.

[22] 勒考克.诗意的身体 雅克·勒考克的创造性剧场教学[M].马照琪,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62.

[23] 孟昭兰.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3.

[24] 孟昭兰.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03.

[25] 孟昭兰.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96.

[26] 依特金.表演学:准备、排练、演出[M].潘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5.

[27] VERDEIL J.La notion de róle、de personne、de personage dans le thèâtre contemporain occidendental [M].Paris:Univercité Paris Ⅷ,1985:85.

[28]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修订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94.

[29]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一卷)[M].郑雪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318.

[30] 可放在第三章第二节——行动与规定情境训练中进行。

[31] BOLESLAWSKI R.Acting:the first six lessons[M].New York:Theatre Art Books,1963:112.

[32] BOLESLAWSKI R.Acting:the first six lessons[M].New York:Theatre Art Books,196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