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品概述
一、理论概述
(一)何为“教学小品”
一提到“小品”,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电视晚会上各路谐星插科打诨和演员跳出情境与观众直接交流的画面。似乎在普通民众心中,小品就是指语言类节目的晚会小品,而藏在艺术院校高墙之内的教学小品,这个“晚会小品之父”早已为人所淡忘。
实际上,晚会小品脱胎于教学小品,是教学小品走出校门、登上荧屏之后发展出的一种风格样式,具有结构新奇、以“话语”为主、追求强烈剧场效果的特点。晚会小品在结构上注重利用误会、奇遇、巧合设置出人意料的人物关系和离奇大胆的事件发展,满足观众猎奇的心理和放松娱乐的精神需求。在晚会小品中,台词占据着绝对地位,每一句都经过编剧和演员的精雕细琢,强调利用语言来“抖包袱”。演员常常跳出角色,直接用语言向观众表达心理诉求,从而使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消弭于无形。在娱乐至上的创作理念下,几乎所有的晚会小品都是喜剧创作,喜剧明星依靠夸张的表演、人物的变形制造轰动效应,达到愉悦观众的创作目的,这也是晚会小品活跃于荧屏的内在价值。相较于表演基础训练中的“教学小品”,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异。
教学小品,顾名思义是指以教学为目的而创作的艺术作品,是篇幅较短的表演创作习作,是演员走向角色之前,通过艺术想象自创规定情境,以行动展现内在心理,并在想象的情境中实现真实生活与真切感受的一种训练手段。目的在于提高演员的表演创作素质,提升表演质感,而并非直播为演出服务。教学小品与晚会小品相比较,呈现出以行动为主、强调更细腻的情感表达、体裁风格多样等艺术特征:第一,教学小品重点训练演员组织行动的技巧,强调从行为逻辑入手挖掘人物的行动线索以结构小品,因此行动是其核心技巧与重要表现手段。第二,教学小品的创作紧紧围绕着表现人物生活与揭示主题立意展开,也许情节朴素内敛,甚至 “其貌不扬”,但情感却深远厚重,不求奇巧,而重在对生活的真挚感悟。第三,教学小品更关注风格的审美品位与形式的大胆创新,鼓励演员在小品创作阶段就建立追求艺术独创性和风格化表达的艺术观念。
教学小品是走向片段教学的过渡,如果说毕业大戏是鸿篇巨制,剧目创作是长篇小说,片段教学是中篇小说,那么教学小品就是小小说。它是演员真正进入艺术创作的起点,也是大学一年级学生首次登上舞台所呈现的艺术作品。
(二)小品创作“三要素”
在讨论小品[1]创作要素之前,先要明确几个基本概念:
何为故事?故事是对连续发生的一个个事件顺时序和因果关系的叙述,是对整个事件的概括,主要集中于对矛盾冲突和人物行为举止发生和结果的描绘。比如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最后得到了怎样的结果,这就是故事。
何为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演变的历史和展现。如果说故事着重于事件的发展过程,那么情节则聚焦于对人的描绘。它由表现人物性格的行动与规定情境和推动人物关系演变的一系列事件结构而成。故事与情节都强调逻辑性,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故事是对事件发展顺序的叙述,而情节则体现的是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一个作品如果将重心放在对故事的描述上,则有可能见事不见人,而如果只强调情节发展,又可能丧失对作品主题立意的表现。因此在小品创作中,故事与情节必须兼而有之,且具备如下要素:
1.有审美价值的主题
艺术家创造的作品首先应该是美的,这个美不仅在于形象和形式的美,更在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具有审美意味。一个作品的主题,即作品的精神内核、灵魂与精髓。在它的主导下,创作者从诸多生活素材中提炼并组织出符合主题的内容。主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题材,是创作前我们就需要确定的;二是思想情感,是创作时我们想要表达的。
小品题材的选择在于演员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和个性兴趣的偏好。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演员需要不断扩展生活视野,努力获得各种生活体验,醉心于研究周围的一切人和事,想尽办法吞噬那些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的感受,这才是表演最迷人的地方。如果仅仅把自我生活当作唯一的创作材料,那是对创作生命的谋杀,演员的创作早晚会枯竭并退化为概念化的刻板套路。而一个冷漠的演员即便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创作的依然是无聊乏味和漫不经心的作品。如果演员对生活没有迷恋和激情,便会丧失艺术创造力与个性表达。因此,从生活中汲取能量去探寻那些令你感兴趣的人和事,选择那些能带来创作欲望、具有审美价值的题材是小品创作的第一步。
作品主题传递的思想情感反映了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评价,暗含着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在小品中,主题是通过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的。这里要强调一个表演术语——最高任务,即人物形象行动的实质和精神生活的核心,是演员塑造的形象真正奔向的创作目标。简而言之,就是这一艺术形象所要传达的主题立意。正是诸多人物形象最高任务的相互交织,才形成了一个小品完整的主题。
小品主题具有明显的演员自我认知的倾向性和时代感,不能一概而论。十几岁的少年对生活的认知一定是浅显和虚浮的,因此演员在小品创作中不必假装深刻,也不必人云亦云,而要力求展现“我”的认知与表达,对生活抱有极大好奇心,从旧有经验中去发掘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小品教学只有以“我的认知与表达”为核心,演员创造的生活才能永远鲜活和真挚。
2.有矛盾冲突的戏剧事件
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的有冲突的事情,我们称之为事件。小品创作不仅要求有完整的事件,并且这一事件应该是经过对生活事件的加工提纯,能反映人物情感纠葛和性格矛盾的典型性情节事件,即戏剧事件。
戏剧事件包含着一件件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情,这些事情构成了情节。情节展现了人物为了改变交流对象而积极行动、人物关系因性格冲突而演变的过程,或是在变革时刻人物动人的情绪表达。从这些可以看出,戏剧事件是“对人不对事”,注重人的表现,就像弗莱塔克所说:“艺术的任务并非是表现一个事件本身,而是表现事件对人们心灵的影响。”[2]戏剧事件对人的关注,并非是对人细碎的生活状态的聚焦,而是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加工。创作者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事件组织情节,而性格的体现正是源于人与外在世界的矛盾冲突,丢掉冲突事件便是舍弃人物性格,“不见人”的作品是毫无艺术价值的。
正是因为戏剧事件以人为本,历史上才会出现以同一事件为蓝本而创作出迥异作品的现象。比如涉及“荆轲刺秦”这一题材的戏剧影视作品就有十余部,其中有写秦王昏庸暴政的,亦有表现秦王骁勇伟岸的,而荆轲时而是高洁义士,时而是酗酒的鲁莽之辈……创作者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展现了人物迥异的性格。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演员必须对人物性格进行深入挖掘并再创造的艺术创作需求。在表演教学中,巧妙利用冲突展现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也是小品创作的重点。
3.完整的结构
从表演练习到小品创作是一个演员从基础训练走向艺术作品创作的过渡,也是从自我到再造自我的过程。表演练习是通过即兴创作提高表演创作素质、训练基础表演技巧的习作,不讲究结构完整。而小品创作则需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情节结构,既要有人物性格的展现,又要有人物关系的演变。虽然一个小品无法容纳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事件或意识形态的大冲突,但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一定是对一个完整事件的展现;它必须具备表现人物多面性格的规定情境和一系列行动;它应该展现人物关系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以上三点交织构成了小品的组织结构。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以教学小品的三个创作要素为结构基础,提炼生活素材并创造具有典型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及形象。
●加强对自我经验系统的开掘,强调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着重开拓独立创作能力和编创思维。
●巩固表演创作元素和行动的技巧,以及对社会生活和人物观察、感受、再创造等一系列表演方法,进一步提升表演质感。
●初步尝试在艺术创作中融入风格化的表达。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小品创作的规律
教师在小品创作教学初始,要明确告知演员创作的基本规律及创作方法,如此才能使演员有的放矢,进而实现独立创作。
首先是在个性兴趣的引导下,演员寻找能引起创作冲动和情感共鸣的生活素材或故事题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灵感的火花,才能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瞬间顿悟,才能在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情感冲动的驱使下激起突破性的艺术创作,而以上种种都是以极大的兴趣作为出发点的。
其次要掌握小品的三个创作要素:第一,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创作题材并提炼所要表达的、符合个性审美的思想情感,二者共同构成了小品的创作主题。在主题的引导下,人物的行动才能有明确的方向,情节和事件的发展才能紧紧围绕主题呈现立意。第二,编织一个经过对生活事件加工提纯,能反映人物情感纠葛和性格矛盾的、具有典型性情节与矛盾冲突的中心事件。这一事件关注人与外界的冲突,重点在于展现人物多侧面的性格和人物关系的演变。第三,力求结构相对完整,围绕主题构架创作素材,包括情节安排、事件发展与走向、规定情境与人物关系等。
最后要在小品中体现鲜明的人物性格,把握人物的行为逻辑并依据规定情境积极组织具有典型性的行动,推动人物关系向前发展。
然而,掌握以上规律并不意味着演员就能够独立创作小品了,创作本身是一个严谨而又天马行空的过程。我们既要尊重它的规律性,也要大胆尝试、另辟蹊径。艺术创作没有对错之分,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创作者个性的审美认知与现实生活。
2.培养“编、导、演”综合创作能力
小品创作是演员真正走向艺术创作的起始,与第一学期即兴表演练习不同的是,小品创作着重于完整艺术作品的呈现,这就要求演员具有一定的编、导能力。这里的编、导不可与真正的编剧和导演的工作画等号,而是指通过集体创作的方式围绕主题排列出一系列事件,使演员在想象的情境中积极行动,以找到每一个人物最适切的性格表现与情感表达。
编,不是独自编撰文本,而是以集体讨论的方式确定主题立意,将创作材料一一提炼加工再重新排列组合,构成戏剧事件。导,以自行排练为主,小导演建议为辅。在明确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后,演员紧紧抓住人物行为逻辑去行动,找到最具典型性的行动和表达情绪的方式,以此确立小品剧本的轮廓。而后经过不断排练实践,逐步改进剧本,获得真挚的情感体验。
在此基础上,演员尝试对小品表现风格进行探索。对风格的探索在于如何诱发一个能够真正给予表演创作自由的形式,这形式源于想象和重新发现。演员对风格的探索不求标新立异,而是对平常事物的再认识,从旧的形式中找到新的形式。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小品的分类复杂、形式多样,按照表演创作元素来区分,可分为奇思妙想小品、交流与适应小品、规定情境小品、激情小品等;而从训练手段上来分,又可分为观察生活小品、生活讲述小品、道具创作小品、身体创作小品、音乐音响小品、画面小品等。每一种分类都有其训练目的及意义,但为了与第一学期表演元素训练相区别,渐进地提升演员的表演质感,为走向片段阶段的角色塑造做准备,这里选择从训练手段入手,取其中三类小品作为本章的训练内容。
生活讲述小品,着重对自我经历经验的提炼加工再创造,以“自我”为创作的突破口,强调个性魅力的展现。本训练共计24课时。
道具创作小品,提供了一条极具趣味性和创造性的创作途径,强调对道具的利用。从体现人物性格、推动人物关系发展、表现人物内在情感等多个方面进行训练,并最终完成以道具为创作中心的小品。本训练共计24课时。
身体创作小品,既是对第一学期行动的技巧的巩固,也是对一种独特小品风格的探索。身体语言的表达根植于形体动作,但更强调身体之美的传达、力量的彰显,是一种极致的身体美学追求。研究身体创作小品,实为抛砖引玉,使演员在未来创作中不仅更加注重身体语言的表达,而且初步建立起独立自由的表演创作思维。本训练共计2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