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交流

第六节 交流

一、理论概述

如果说,嘶吼是动物为了将自我欲求传递给另一个体的本能反应,那么人类则使用更高级的言语交流代替了单调的声音。动物的嘶吼直白且单纯,是本能的生理诉求,而人类为了掩饰纷乱的人心,发明了一系列复杂的言语模式并以一种辗转迂回的方式互相交流着。欲望、人性、爱恨都借由这种言语模式得到满足,而对这种繁复表达的研究则成为我们表演创作永恒的课题。

交流:表演技巧术语,是指表演创作中演员与对手之间的信息传递与相互影响,是角色思想、欲望、情绪与行动的收与授。

(一)有机交流的步骤

一次有意识的、合乎逻辑的有序交流过程是瞬间的此时此刻,这种此时此刻能量惊人,在声音和沉默交织的河面下潺潺流淌、循环往复,创造了场上人物之间隐形的纽带。这条纽带就是剧中人思想与情感释放的载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机交流。

在这转瞬即逝的收授过程中,感知迅捷有序地组织排序,并将交流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是感受,这个感受不仅是观察,而且是身体全部感知的第一次接触,无论“五觉”中的哪一种感受到交流对象,它们都会提前进入第二步——判断。判断会产生态度,而态度决定我们是否要去反应。比如在拥挤的地铁上,女孩无意撞到了旁边的男孩,如果这种碰撞没有引起彼此态度的变化,那么交流不会产生。但如果身体的接触使男孩被女孩吸引,那么随即进入第三步——试探。男孩不满地哼了一声,不是抱怨,而是为了引起女孩的注意,并试探对方的反应。当女孩慌忙地看向男孩并意识到刚才的碰撞时,第四步“反应”产生。男孩听到女孩歉意地说“对不起”,立即满不在意地说“没关系”,并试图与女孩搭讪时,便进入了第五步——适应。

适应是演员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反应以企图改变或影响对手所采取的方式手段。适应伴随着交流产生,它是内在激越情绪与冲动的说明,是内心欲望与思想意志的表达。适应将吸引交流对象关注和感受彼此,一切试图传递给对方的有声的、无声的信息都体现在适应上。适应是自我映照内心后所给予的回响,无论这一回响是固执己见,还是从善如流,都将通过这种当场的、立即的、反复的交流呈现出来。每一时刻的适应皆有不同,即便是在每日重复的演出中,真挚的交流都会带来适应的微妙差异,而这微妙的差异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真挚感受下的有机交流。

演员每一次重复的活的交流与适应都存在着一种“即兴”,即兴感受、判断、试探、反应再到适应,彼此不断交互的、积极的思想情感的涌动将形成巨大的交流能量。能量的对峙、碰撞汇聚成巨大的旋涡,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进来,并产生强烈的共振——内在情感的共鸣。

(二)交流的五种形式

1.双人交流

图2-21 双人交流

双人交流是最普遍的一种交流形式,这种交流通过眼神、姿态、动作、言语等一系列手段传递着各自的意志与欲望(图2-21)。眼神的光会投射情绪,身体姿态会透露欲望。动作带来反应,言语传递思想。演员应该对任何用于交流的感知能力都抱有一种赞赏与感激,并学会大胆运用它们带来的能量。呆滞无神的双眼、麻木的表情、苍白乏味的声音和站桩一样的姿态意味着表演的彻底失败。但令人惋惜的是,大多数演员并不自知。

双人交流中有一种极为稀有且很难掌握的交流模式——沉默的交流。在人类所有关系中,存在着两种沉默:言语出现之前的沉默和言语出现之后的沉默。言语出现之前的沉默源于陌生关系带来的羞怯,这种羞怯能够激发那些非言语的交流方式。一旦这些看不见的涌动将演员的心灵连接起来,生活的质感便突显出来。而言语出现之后的沉默代表的是某种熟悉关系的无声冲突,意味着“再也无话可说”。这种沉默往往从情绪爆发后的一个停顿开始,渴望被认同或改变对手的欲望激发出火花四溅的无声交流,并诞生出一个“情绪场”。这个场就像是某一天你推开寝室的门,发现两个室友冷着脸各自忙活,谁都没有说话,空气中弥漫着剑拔弩张的味道。你下意识就被这个“情绪场”影响,变得小心翼翼,并猜测刚才可能爆发过激烈的争吵。这种极具戏剧张力的沉默交流是演员必须掌握的创作技巧。

2.与自我交流

图2-22 与自我交流

自我交流,即演员(角色)理智与情感的斗争或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所形成的交流(图2-22)。[28]这种交流以自我的内部语言为载体,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种默默思考的思维过程,而在表演创作中引发了一种语言表述形式——独白。作为角色心理活动的自我表述,独白往往出现在人物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或情绪最为浓烈激荡时,角色内心的纠葛和情感的挣扎必须通过这种方式直抒出来,使其可见可感。

因此,独白之前的情绪创造与准备尤为重要。演员要大胆利用一切内在感知去创造符合角色情绪的心境,并有层次地将角色复杂的内心冲突以具有艺术美感的方式表现出来。切忌自我沉浸式表演,这种追求演员创作快感的表演意味着角色的“死亡”。当你在舞台上或镜头前尽情宣泄所谓真实的情绪体验时,观众的无动于衷是明确的警示。

真正能引起观众情绪共鸣的是抑制。抑制就是情绪的留白,所谓“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情感的表达满满当当或过分渲染会填满观众想象的空间,使其只能被动接受演员在剧场中宣泄的情绪,这样的创作是一种演员单方面展览型的表演,毫无艺术魅力。有智慧的演员会巧妙地为情绪表达留有余地,让观众利用自我的想象填补言犹未尽之处,实现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表演创作的盛景。

3.与想象的对手交流

图2-23 与想象的对手交流

演员与想象的对手交流,在影视拍摄中较为常见:主观镜头中,演员要将摄影机想象成剧中其他人物进行交流;绿幕拍摄中,演员要将某一个道具想象成活物进行交流,为后期制作提供表演素材(图2-23)。这些实际拍摄要求演员必须依靠内心视象真正看到对手,并想象他的音容笑貌和举止动作。越是细腻的想象,越能引发真实的交流。

不可避免地,与想象的对手交流会产生预判,因为对手的一切反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这就需要演员更透彻地了解想象中的对象,并在心里构建他的生活细节,甚至分析对手的性格特征和情感逻辑,设想规定情境中对手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如果一个演员不锻炼出强大的想象力和信念感,真实的交流就不可能出现。

4.与多人交流

图2-24 与多人交流

多人交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指与两人以上的多重交流,第二种是指与群体交流(图2-24)。多重交流的重点在于交流对象的选择和转移,演员要学会“三心二意”,即注意力不断地在多个交流对象之间穿梭跳跃,且要衡量比较多个对象的重要性,按由重到轻的顺序排位。起初,交流对象的快速切换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这时演员可以先放慢节奏,将注意力放在一个对象上,待与其实现了有机的交流后,再转移交流的重心。以此类推,随着训练难度的提升,多重交流才能变得游刃有余。

群体交流是较为特殊的一个场面,当需要和一群人交流时,演员常常是被孤立的个体,需要更充沛的情绪和更响亮的语言实现活的交流。但群体交流不是演讲,演员要将关注点放在群体情绪的变化或其中某一活跃分子的反应上。这种交流不再是线性的,而是辐射性的,将角色的欲望投射到整个空间中,如同烟花一样在空中绽放,星星点点的光滴落在每一个人身上。只有激起对手情绪和动作的反应,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机交流。

5.与观众交流

与观众交流是演出阶段的重要课题,这里指的不是某些风格化戏中角色与观众的直接对话,而是指使现场观众不可避免地参与创作。

“可以说,观众能创造一种精神上的共鸣条件。他们一方面接受我们(演员)的思想情感,一方面又像共鸣器一样,把活生生的人的情感反应给我们(演员)。”[29]从价值上看,表演艺术创作是“给予”观众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通过演员之间的交流传递欲望、言语、思想和行动,令观众可知可感,这本身就是一种交流。观众对角色会作出审美评价,亦是对演员现场交流的一种反馈。这就如同两人谈话,观众是谈话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他们会对谈话内容产生态度并不经意地将其表现出来。无论他们是痴笑还是哭泣,任何反应都会刺激到谈话者。在一场精妙的喜剧中,演员高超的表演常常引发观众巨大的笑声,这笑声就是观众对演员每一个瞬间真挚表演的回答。但有经验的演员不会沉迷于这种褒奖,而是立刻调整表演的节奏以避开笑声对台词清晰度的影响,直到观众席再次安静下来。

没有观众的演出不能称为演出,而是彩排。观众的多寡和对演出的专注度会使演员的创作激情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在一场观众爆满且都凝神关注、随着情节或叹息或大笑的演出中,演员很容易受到鼓舞,并可能创造出排练时从未迸发过的情感洪流。由此,满怀激情的观众与激情迸发的演员共同创造了一台圆满的演出。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观众既是接受者也是创造者,创造只能在接受中完成,这就是他们真正的‘存在方式’。”

(三)规定情境决定交流方式

任何生命的生存法则中都包括随时随地对其他生命的关注与反应,而这种关注与反应的程度千差万别,不仅受交流主体的个性影响,更重要的是受规定情境,尤其是交流主体与对象之间人物关系的制约。反之,正是我们想要观察、聆听、触摸、体验的欲望或对这些欲望的排斥所产生的交流,才使得人物关系不断演变发展。

人物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它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曲线,因此,人们交流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着。演员面对对象既要敞开心扉地接纳并反应,也要保有直觉的敏感,去感受对方最细微的变化,并以最大的热忱去回应。

基础元素阶段关于交流的训练,着重于演员是否能够与交流对象实现真实有机的交流,因此,本节的训练重点仅是掌握在单一人物关系制约下的交流与判断,而对人物关系的细致挖掘与创造,将放在行动的技术部分进行具体阐释。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理解五种交流形式的不同创作要求,掌握基本创作方法。

●掌握与对手建立真实有机交流的方法,并能依据人物关系创造符合逻辑的交流方式。

●能够在创作中大胆运用潜台词,着重探究交流对象真实的欲望与情绪。

(二)教学要求

1.在创作中保持交流不间断的线

假装交流很容易,不过是把台词说出来罢了,真正的交流却很费脑筋,需要在表达自己的同时接受对方的信息,解读并反馈;实现一次活的瞬间交流并不难,但想要保持交流不间断的线却很难,接受与传达的过程是交替进行的,每一次都要重新去感受对方并回应,只有不断更迭才能使交流不出现断裂。这种循环往复就像血液的流动一样,一刻也不能停歇,因为停止就意味着角色的消亡,而真正能驱动交流一环扣一环地相继而行的是对角色欲望的挖掘。

欲望是带有情绪的角色动机,是为了实现自身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行为驱动力。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角色才有了交流的欲求——期望能得到满足或改变对手。紧紧抓住角色此刻的欲望,即便没有言语,那种无声的交流依然流淌于眼神之间。而不断循环的交流会形成一个“场”,这个场就像磁铁一样牢牢吸住彼此。有机交流产生的能量使磁力不断加强,最终将所有在场的人都卷入其中,并创造出引发情感共鸣的视象表达——丰满深刻的人物形象。

2.探究交流背后的真意

当我们用眼睛、耳朵、鼻子等全部知觉去感受交流对象时,要学会“叼”住对手,就是说仅仅去看他还不够,要看清他,看到他眼神的光芒和颤动的嘴唇,看到他生动的表情里所有细微的变化;只是去听他说话还不行,要听懂他,察觉他语调中最轻细的颤音和潜藏的真话;单单看清和听懂也不行,要用智慧去理解分析他,试探、判断出他情绪最细腻的变化。

当我们把全部注意力与感知都放在“叼”住对手时,交流的场将推动演员的全部表演创作元素共同运作,创作的有机天性便被唤醒。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创造“交流的场”

场——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代表着蕴含能量的物理空间,比如能量场、磁场等。前文多次提及的“交流的场”,是指表演创作中演员之间交流不间断的线释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能量,进而形成的蕴含能量的动态空间。

演员之间的有机交流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圆,这个圆就是一个“场”。它起初只是在演员之间流转,但随着这种流转越来越顺畅,场会不断扩大,从舞台延伸到整个剧场。交流的场具有很强的吸附力,能瞬间将所有在场的人都卷入这巨大的能量旋涡中,被卷入的观众为了回应这真挚的交流,便会将同情或欢喜的反应映射出去,而那叹息或笑声所带来的肯定,能将演员潜在的创作力量激发出来。

创造“交流的场”,本质上就是抓住对手,建立起真实有机的交流,表演的艺术真实便由此形成。演员及其对手心里真诚相信的东西,只有被在场的所有人信以为真,这个场才能迅速吸附一切情绪的回应,有“魔力的假使”才能在每个人心中生长,以至于落幕戏散,这种场的效应还久久不能消散。因此,演员在表演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创造“交流的场”。场的形成不是对自我情绪真实的极致追求,因为越是沉迷于自我情绪的真实,场的能量越低,反而越是去真诚感受对手,以对手为行动与情感的来源,场越能迅速蔓延,将整个剧场笼罩其间。

2.善用身体语言的潜台词

潜台词一般指话语背后的含义。在表演创作中,潜台词不单指台词字面下的寓意,亦包括角色动作的潜在含义,即身体语言背后的真实意图。演员在与对象的交流中,不直接将心理欲望与真实动机表达出来,而是利用潜台词来创造表演的多义与未知,使交流保持一种即刻性和盎然生机。尤其在即兴训练中,善用潜台词将使演员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感知对手的真实想法上,进而建立起交流不间断的线。

潜台词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很多即兴创作都是依靠潜台词而发展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情节与情感细节。比如阿德勒有一个著名的练习“Are you talking to me?”她要求学生站在镜子面前,不断地重复“Are you talking to me”,通过挖掘这句话背后各异的潜台词来帮助演员找到直抵人物内心世界的通道,而这个练习也被她的学生罗伯特·德尼罗运用到电影《出租车司机》中,成为一个经典片段。

即兴训练要求演员能够大胆运用潜台词,以便更好地抓住内心欲望,深入理解对手的潜台词,从而紧紧地“叼”住对手,探求其真实的行动意图。这种内在心理与外部行动差异性的表达,亦是对人物形象更具表现力的诠释方式。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简单交流 (4课时)

●多重交流 (4课时)

●人物关系与交流[30] (4课时)

三、训练实例

(一)简单交流

1.重复练习Ⅰ

要点:通过与单一对象的交流,激发感知,找到真实感。

说明:迈斯纳经典练习。两人相对而坐,一人观察对方,然后用一句话来描述观察的结果,如“你看起来有点紧张”。而对方重复他的意思来回应——“我看起来很紧张”。如此反复,让一句话像乒乓球一样在两人之间来回传递,注意每一次传递都会赋予这句话一种新的含义(图2-25)。

图2-25 重复练习Ⅰ

难点:切忌机械地重复,而要动用全部感知去引发直觉反应——去看对方眼神的变化,去听对方字面下的真实含义,去感受对方情绪细微的变化,然后本能地去回应。这种回应是有表情的,不仅有声调表情,还有面部表情与姿态表情,而对“未知”的期待将带领演员真正进入“天性的下意识创造”。

进阶:不断重复的这句话不时地会发生改变,改变的契机在于对方反馈的行为真的使演员有一种冲动想要说出另一句话,然后传递新产生的言语,直到下一个改变语句的契机出现。

2.人棋

要点:熟练掌握有机交流的五个步骤,并建立人物关系。

说明:两人相对站立,就像国际象棋里的王与将军,两人先通过感知进行接触。甲随即做出动作引起注意,比如前进或退后一步,并将自身意图传递出去,乙判断并产生态度,然后依此或前进或回退或平移,以回应对方并表明意图。以此类推,每人只有六步,而这六步的走向将建立一种特定的人物关系。

难点:让每一步都传递某种情绪,并随着交流让情绪逐渐升级。每一步都应该依据对方的反应做出判断和回应,人物关系也依此建立。如果不管对方怎么走,自己随意行动,那么交流不间断的线就断裂了。

范例:我看到她的第一眼,就感觉到对方的茫然和紧张。我稳稳地向前迈了一步,像看到猎物一样,产生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她很谨慎,抿着唇思考了片刻,向右平移了一步。我心里轻哼一声,竟然想试探我的底线,我迅速向十点钟方向狠狠地迈了一步,只一步之遥我就能伸手抓住她了!我看到她脸上瞬间露出的惊讶和惶恐,心里更加得意。她迅速向后退了一步,眼睛恶狠狠地盯着我,呼吸急促。我并不想现在就激怒她,但对她我势在必得,因此我微笑着轻轻向前迈了一小步。可是几乎同时,她竟然像兔子一样向后猛退,一下子撞到了墙上,她被吓坏了!我试图去安抚她,可是刚抬脚,她突然弓起身子露出极为愤怒的表情,瞬间我被她吃人的眼神吓了一跳,竟然向后退了一步。我对自己的反应有点不敢相信,而她竟然向前挪动了半步。我浑身燥热,内心充满懊恼和不甘,她彻底激怒了我。我迅速向前跃起呈攻击姿态,而她惊叫着退到墙角,露出乞求的表情。我以胜利者的姿态慢慢悠悠地向前迈了一步就将她顶到了墙上。在我刚要低下头想要亲近她时,她别开脸向右迈了一步,但我觉得这一步并不是拒绝,而是欲擒故纵罢了。

(二)多重交流

1.重复练习Ⅱ

要点:在简单运动中,训练多重交流对象的选择与转移。

说明:甲手中有一个球,正在进行一个与球有关的运动(如拍篮球、踢足球、颠球),同时与乙做重复练习Ⅰ。如甲正在兴致勃勃地拍球,乙对甲说:“你有点手忙脚乱。”甲边拍球边回应:“我有点手忙脚乱。”拍球动作与重复练习Ⅰ同步进行并保持交流不间断的线循环往复。随着练习的深入,甲的关注重点将从控制球慢慢转移到真正去感受乙对他的刺激(图2-26)。

图2-26 重复练习Ⅱ

难点:任何时候,我们交流的对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出现两个及以上的对象时,我们会对交流的对象进行选择,交流的重心也会发生转移。这种选择与转移是不断演变、发展的,而动作及言语所激发出的情绪也会积极参与进来。但情绪的转移并不像交流那么干脆,它往往会“连坐”,对手若是引发你的愤怒,你拍球的节奏力度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将怒气发泄在球上。

2.敲门声

要点:训练在生活场景中多重对象的交流。

说明:甲处于某一个生活场景中(如做饭、洗衣服、写作业),突然第一次听到敲门声,但甲此刻做的事情非常重要或者正处于关键时刻,于是并没有理会;第二次,敲门声更大、更急切,甲只是随口呼应,但依然没有去开门;第三次,敲门声震耳欲聋,并伴随着乙的大喊,甲不得不起身开门,但没有理会乙。甲、乙开始重复练习Ⅰ,“你在做饭→我在做饭”。

难点:将关注的重心与交流对象的转移提升到生活这一更为复杂的层面上,涉及更多关于规定情境和人物关系的想象,由此激发的情绪也更加强烈。当情绪促使演员内心不想继续重复对方的话语时,那一刻的停顿是非常美妙的,句子更迭的契机就此出现。去寻找那一刻你最想表达的句子,然后继续重复下去,重复练习Ⅰ永远都不会停止,直到下一个美妙时刻的来临。

进阶:让乙进门时携带一件道具(如一封信),赋予这件道具一个重要意义,它将引发一个陡然出现的冲突,道具成为新的感知交流对象。

(三)人物关系与交流

1.潜在的欲望

要点:探索潜在的欲望——潜台词对交流适应的影响。

说明:两人一组,设定某种人物关系。在一个开放的公共场合中,每一个上场的人物自行设定一个不可言说的潜在欲望,如我喜欢你、我欺骗了你、我要分手、我有麻烦了……依靠表情(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声调表情)来刺激对方,或回应对方的刺激。

难点:在整个即兴练习中,不能将潜在欲望泄露出来,要通过感受、回应对方来推动交流不断循环。

2.谁在敲门

要点:巩固人物关系,建立有机交流。

说明:在舞台上搭设一个大客厅,一位同学在场上执行一个行动(如寻找、打扫、等待),并合理设置自己的规定情境(如我是新来的小保姆,女主人回家寻找重要文件)。突然,有人敲门,依据场外提示的人物关系,即刻与之交流,直到又传来敲门声……(图2-27)

图2-27 谁在敲门

场外提示示例:

(1)我的情人不请自来。

(2)我的丈夫出差提前归来。

(3)我请了一个新保姆,但她迟到了。

(4)儿子带了一个女同学回家。

(5)上门推销。

(6)楼下的邻居抱怨漏水。

提示:每次当有新的敲门声响起时,第一个在场中的人要合情合理地离开客厅,保持屋子里只有两至三个人。

难点:要创造符合生活逻辑的情境,上场前就要明确行动的任务与目的,并依据人物关系找到恰当且合乎情理的交流方式。切不可一味地为实现既定欲望而丢掉对手,或者刻意制造冲突。这个练习应使演员意识到:真正的戏剧冲突源于人物关系的纠葛与个性差异,认真执行行动会使一切矛盾自然产生。另外,关系的建立切忌从聊天谈话开始,而应依靠一系列的行动来建立,进而影响对方。

四、课后作业

(一)观察笔记

1.总结交流的五种形式都有哪些特点,分析每一种形式分别是对演员哪些表演元素技巧的考验,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着重练习。

2.找到“你好”“再见”“你回来了”“我爱你”“你是在和我说话吗?”等句子五个以上的不同表达方式,并分析出潜台词。

(二)自习训练

1.你是在和我说话吗?

要点:训练对潜台词的挖掘与表达,复习与想象中的对手交流。

说明:站在全身镜前,不断对镜中的自己重复说以下的某句话。注意重复的只是文字,而规定情境、行为方式、情绪、欲望都要在不断的重复中更新和创造,着重寻找与挖掘同一句话的不同潜台词。

(1)你是在和我说话吗?

(2)对不起。

(3)你是在和我开玩笑。

(4)我爱你。

2.背后的故事

要点:训练对彼此潜在欲望的感知与反应。

说明:男女一组,男生有固定台词,女生依据自己设置的情境即兴回应。认真感受彼此无声的言语,判断各自的真实想法。

男:嗨!/没想到你在这儿!/你还好吗?/我想回到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