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活小品

第三节 观察生活小品

一、理论概述

观察生活小品是从观察生活练习过渡到教学小品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步骤,是对观察、积累、体验、提炼、想象补充、再创造六个创作环节的综合训练,是演员从自我逐渐接近角色的一种训练手段,也是典型人物围绕一个中心事件积极组织行动,企图实现自我欲望的相对完整的小型作品。

这一作品的产生分为观察生活与体验、艺术构思、创作排练三个阶段。在观察生活练习阶段,演员已初步经历了观察体验、构思、练习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但也常常出现以下问题:

(一)主观虚构人物

在观察生活小品阶段,一些演员为了图省事而懒于走进生活,创作的人物并非从生活中观察、体验、提炼得来,而是主观虚构出的一个并没有生活原型的人物,或者是一个瞬间人物。如某组演员表现深受绯闻影响的女明星和小助理逃避“狗仔队”的故事,从主题上看反映了时下演员的生存状态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问题,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但人物形象平面化、单一化,仅仅以媒体上的视频为参考,对于人物的理解十分片面主观,人物的行为逻辑和动作特点、情感状态和心理活动更无从谈起,如此也就丢掉了观察生活小品的训练意义。

(二)丢掉生活逻辑的刻意编造

有些演员一进入小品阶段便想尽办法编一些离奇怪异的故事,或者塑造一些荒诞的人物形象,并声称这是表达自我个性的艺术创作追求。这样的演员,创作重心并不在提高自己的表演品质上,而是为了特立独行、引起关注。

演员应该意识到,表演创作的重点不在于自己,而在于身外的世界,不要爱生活中的自己,而要爱艺术中的角色,要大胆地朝身外的世界走过去,而不要等待世界来爱你。

(三)缺乏排练意识

在基础训练教学中,教师一直使用即兴创作的方式开拓演员的表演创作素质,强调艺术直觉的选择与下意识的真情流露,是依靠当下的未知来激发演员真挚的天性创作。但当基础训练过渡到艺术创作成品后,教师就要培养演员排练的意识,通过不断练习人物行止坐卧、情感表达的方式来打磨人物形象,使肌体真正感受到角色;通过与对手反复切磋来检验演员对人物动机和行为逻辑的把握是否准确;通过在假定的情境中真实生活帮助演员获得内心真情实感。

因此,教师要安排排练示范教学课,示范如何将观察生活练习提炼成一个有主题且结构相对完整的观察生活小品:

(1)以“你想传达什么或你感觉到了什么”为议题,全体讨论并总结出一个共同认可的主题思想(教师可提出合理建议或提示),并依照主题思想挖掘出每一个人物的最高任务。最高任务必须是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要能勾起演员的心理感受,比如“我想要有人陪伴的幸福生活”。

(2)从情境中提炼中心事件,分析每一个人物对事件有着怎样的态度,存在什么样的人物关系,并挖掘出人物的行动欲望。

(3)搭建符合生活逻辑和舞台艺术审美的场景。

(4)创造一个有悬念的规定情境,然后想象上场前五分钟人物的生活,曾经在角色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件,引起了角色怎样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充分感受一切感官刺激在你身上留下的痕迹,并带着强烈的行动欲望上场。(由教师或小导演安排每人上场的次序)

(5)依据人物关系即兴反应,积极组织角色行动。

(6)整理出人物行动的线索,并通过认真执行行动激发真实的情绪感受与人物语言。注意小道具的选择和使用。

(7)提炼精简行动和角色语言,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身体姿态和表意动作,并合理安排舞台调度。

(8)调整行动节奏以适应作品开端、高潮、结尾的整体节奏。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能够通过主题确定人物的最高任务,并在有悬念的规定情境中创造具有典型性的角色行动。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有意蕴、有格调、较为完整的观察生活小品。

●掌握小品排练的基本方法。

●初步尝试融入个性理解的风格化创作。

(二)教学要求

1.创造有悬念的规定情境

悬念,处理情节结构的方法之一,指利用观众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情,在剧作中设置的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6]之所以在表演教学中强调对悬念的铺陈,是期望利用这一剧作技巧进一步提升演员挖掘人物关系和组织行动的技巧。角色行动存在于具体的人物关系之中,行动产生于过去并指向未来,维系着过去和未来之间联系的就是人物关系的悬念。

在诸多优秀剧作中,悬念的设置往往是沿着人物关系的演变而铺陈的,有时观众通过人物关系的蛛丝马迹猜测保密的情境,如《雷雨》;有时是在观众已知而角色未知的情况下,让观众从上帝视角饶有兴趣地期待解开秘密时角色的反应,期待悬念对人物关系产生的影响,如《奥赛罗》。因此,在创作小品时,演员要将悬念建立在人物关系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组织角色行动逐层揭开人物关系的面纱。一对看似如老友、其实内在关系剑拔弩张的离异夫妻,在训练中可将人物关系分为三个层次:朋友、敌人、离异夫妻,而人物关系的呈现是相敬如宾→剑拔弩张→冰释前嫌。依据人物关系设置悬念,起初如同老朋友一样偶遇、拥抱、寒暄,但似乎二人的热情是伪装的。即将告别之际突遇暴雨,二人不得不躲在狭窄的屋檐下,女人从抱怨遇到男人就没有好运气开始,争执逐渐升级,二人真实的关系这才逐渐露出水面,而其实男人有着隐含的欲望:希望复婚。原来今日的偶遇是男人刻意的安排,最终在男人诚挚的情感剖白后,两人冰释前嫌。

2.尝试风格化的创作

在提炼出一个观察生活小品的主题之后,演员就要从小品的意蕴出发,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展现人物命运转折的重大时刻。如果这一主题是诗意的,那么可以用雅致的方式来表现;如果主题雄壮伟岸,那么可以用气魄豪迈的创作元素对它加以修饰。对风格的尝试最初不必设定过多的束缚与规则,要鼓励演员的大胆想象和个性创造。

将人物实现内心欲望或情绪最浓烈的一刻提炼出来,从打破割裂时空、直抒内在心理或内心幻想、利用其他艺术门类的表达方式中任选其一作为人物命运转折一刻的讲述方式,以升华小品的主题立意。

对讲述故事的风格形式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丢掉人物的逻辑,一切行为的选择与创造都是紧紧围绕着人物展开的。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人物关系的悬念 (4课时)

●提炼主题 (4课时)

●排练教学示范 (16课时)

三、训练实例

(一)人物关系的悬念

1.利用人物关系制造悬念

要点:利用人物关系的一波三折制造悬念。

说明:将生活中观察到的一组人物关系划分出三个不同阶段,如对抗→决裂→和解。创造一个新的规定情境,并依循人物关系的两次转变积极地按照人物行为逻辑和情感逻辑来组织行动。人物关系的每一次转变都要有情感依托和情绪表达,不能仅依靠言语来交代情节,而要通过表达情绪的动作和细节创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

难点:在小品练习中制造悬念常常是以人物关系的演变为前提的,因此,演员要在深入理解人物行为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合乎情理的障碍和意料之外的契机来推动人物关系发展。切不可为了制造悬念而丢掉逻辑,训练重点依然是创造人物形象。

2.如何铺陈悬念

要点:利用潜台词和人物的隐秘欲望铺陈悬念。

说明:将前一个人物关系的即兴练习整理成文本,把其中直抒情绪和欲望的言语替换成含有丰富潜台词的语句或暗含人物欲望的动作。再次排练时,将人物的潜在欲望设计成不为人知的小秘密,逐步且谨慎地向对手吐露,并大胆利用反动作创造戏剧性。

提示:

(1)你让我再也无法忍受了。

(2)我对你产生了怀疑。

(3)我即将离开。

(4)你和他的之间的举动让我嫉妒/厌恶/羡慕。

(5)我想和你有更亲密的关系。

(6)我想将也许会伤害你的秘密告诉你。

难点:隐藏情感和思想是人类最擅长的伪装,也是故事开始时勾起观众兴趣的惯用伎俩,因此演员在练习中要善于运用“说反话”和“顾左右而言他”两个小技巧,隐藏不为人知的欲望。但又要为了这个欲望积极行动,直到情绪最浓烈、不得不吐露秘密的时刻出现,角色再和盘托出或由其他人揭露秘密。大胆利用反逻辑、反常规的思维模式,反动作在这个练习中不仅是心理矛盾犹豫的结果,也是一种隐藏。

进阶:在第二阶段的关系转变前后,第三者突然加入。他刻意带来或意外泄露的信息将刺激人物关系向出乎意料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情节的陡转。

(二)提炼主题

要点:从艺术作品中提炼主题。

说明:展示一张照片,认真观察画面的细节,感受它带给你的内心冲击,提炼主题并讲述一个以照片中的人物为原型的事件(图4-9、图4-10)。

难点:提炼主题是对演员社会认知和艺术审美能力的综合考查,也是对其能否养成在生活中时刻观察、收集创作素材的创作习惯的检验。提炼主题是个性化的理解过程,要鼓励多元的想象和情感性的挖掘。

进阶:将事件创作成一个观察生活练习,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提炼人物形象。

图4-9 从艺术作品中提炼主题a

图4-10 从艺术作品中提炼主题b

四、课后作业

(一)排练笔记

要点:为你扮演的观察生活小品中的人物确定潜台词和行动欲望。

说明:依据最终的观察生活小品文本,为你观察的这个人物形象的每一句话写出潜台词,每一个形体行动写出具体的行动欲望。

(二)自行排练

要点:学会排练。

说明:邀请一名演员担任小导演组织排练。课下排练时,全体演员首先消化、吸收课上排练的内容,在明确形体行动线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形体动作找到内心依据,为每一句台词找到潜台词,并将它们表现出来;其次,时刻关注对手的反应,看他的眼睛传递的情绪、动作表达的欲望、言语传送的信息,用全部感官去感受他,直到激起你真实的情绪反应;然后在每一次人物关系转变时,通过行动节奏的变化来展现内部心理;最后结合小导演的建议使作品结构完整、主题鲜明,并大胆探寻更具戏剧性的讲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