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创作小品
一、理论概述
(一)道具在小品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道具的使用为小品创作提供了一条极具趣味性和创造性的途径。演员使用道具能够激发行动欲望,即便是最简单的动作也会对内心产生影响。同时,演员在寻找道具使用方式的独特性上,也能发挥出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围绕道具的训练开拓了自身创作手段的第三种可能性,发现了言语和形体动作之外的另一种表演创作工具。在行为动机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因动作力度、动作方式,甚至执行动作的身体部位的差异,表达的情感往往大相径庭。比如同样是捡起一支铅笔,轻轻拿起并吹掉上面的灰尘和缓慢拿起并紧紧攥住,传达了截然不同的情绪状态。可见演员对道具的创造性使用可以展现人物迥异的情感状态和内心感受。
道具是人物性格的一种隐喻,帮助演员展现人物性格。在一些影片中,道具甚至成为角色形象的代言人。卓别林耍着一根拐棍成就了经典形象流浪汉夏尔洛;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哥嘴里斜叼着半根牙签,使牙签成了“酷”的代名词;让·雷诺饰演的杀手拎着两盒脱脂牛奶、手捧绿色植物,创造了一个温情脉脉的职业杀手形象……道具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捕捉角色性格,甚至代替演员表演,传达的含意胜似万语千言。如《外星人E.T.》中与E.T.命运息息相关的那盆向日葵,当随着E.T.生命消逝而一同枯萎的花朵突然奇迹般地慢慢盛开时,不用言说,花朵绽放的镜头已然告诉观众E.T.复活了。
道具对表演创作的辅助作用不言而喻,自然也是小品创作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此节将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作为小品的创作源头,使演员对身体、情感与道具之间的关系展开想象,从而创作结构完整、有主题立意的小品。
(二)道具创作要素
一是改变道具的用途,达到超越这一物体原型的目的,探索这个道具能做什么,或代表什么。可以从简单的观察、接触、拿、掂开始,慢慢地寻找道具独特的使用方式。如最普通的道具——椅子,创作者首先坐在椅子上,因为坐进而想到疲劳和产生疲劳的原因,但椅子却并不配合,一而再成为试图缓解疲劳的障碍,戏剧情境便出现了;或者椅子代表某种权力、身份,创作者想要表现对它的争夺、渴望等。
二是明确道具与创作者的关系,即为道具设置一个具体的规定情境。不仅是为道具假设一个“身世”,还要设定此时此刻道具在创作者心中的地位。
三是通过不断的即兴行动与道具交流,寻找与道具发生关系的不同行动方式,探索每一种方式所揭示的人物性格及情绪状态的差异。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能够巧妙利用手拿道具彰显人物性格特征,实现个性化的塑造与表达。
●强调道具创作进入心灵的层次,娴熟运用道具交流的两个技巧。
●能够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创造性地围绕道具实现主题创作,具有独特性、审美性、趣味性以及动作的细节意识。
●培养编、导、演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要求
1.巧妙利用道具彰显人物性格特征
利用道具彰显人物性格特征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命题,常与艺术直觉和创作灵感伴随而生,似乎是一种玄妙的下意识创造的产物。但追根溯源,我们发现其诞生并非来自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生活积淀与审美选择的必然结果。
积累大量、丰富的人物素材是创作的第一条件,周围沸腾着的生活、那些独一无二的别致形象是我们灵感的来源。要知道,想要人物形象丰满,就要先把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抱着极大的热情去观察、发现、研究,进而想象人们身上的一切物件,是装饰还是不可或缺的助力?是偶然的一次使用还是时刻不离身?它曾经属于谁,是否有厚重的历史?这种道具的使用方式是否具有独特性?它与此刻人的内在心理有着怎样的联系?在脑海中不断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未来创作的思路,因为你今日所想便是明日观众所思。演员要在生活中做一个“勤学的观众”,在观看、惊奇、期待中发现独特。同时,演员要注意观察经典的历史素材,名画、雕塑、织物中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仕女儿郎,抑或淬炼着烽火硝烟的文玩杂项,都能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藩篱,想象过去那些卓尔不群的人。
创造性的审美选择是创作的第二条件,演员要具备精湛的创作技巧及个性的审美品位。在充分剖析人物性格、创造出人物规定情境的“后景”之后,演员要选择典型的物件体现人物特征,如能体现职业身份、生活习惯等社会背景的物件,或彰显人物性格气质的道具,或表现此刻人物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都是我们创作的焦点。典型物件应该是令人印象深刻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到拐杖、背包、画板、吉他……小到手绢、牙签、徽章……一切符合人物形象的都能为我作用。审美不在于美,而在于情感与情境在道具上发挥的作用,一个有斑驳血迹的书包比一个崭新的书包更动人。
2.道具交流的两个技巧
“借道具交流”和“与道具交流”是利用道具传达情感和意图的两个技巧。
(1)借道具交流,即凭借使用道具的一系列动作表达情感与欲望。这一动作技巧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以物传情,即使用道具传递情绪信息与思想意图,借以改变对手,此刻人物手中的物件往往浸染着超越属性的意义。比如少年为了吸引女孩的注意,利用镜子对光的折射晃照女孩的眼睛,以致女孩厌烦地回头瞪了他一眼。道具镜子这时成了少年向外延伸的手,这无形的手远比直接呼喊更具有趣味性和创造力。
第二层是借声传情。声是指道具发出的声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即动作的声音。利用道具发出的声响传情达意在表演创作中常有令人惊艳的效果,如《碟中谍2》中女主角炫目的偷技,在大厅激情热烈的弗拉明戈舞铿锵响板的掩护下,女主角准确踩着舞蹈的节奏,一气呵成奔上楼梯竟无人知晓。特写镜头中,女主角跳跃的身姿伴随着鞋跟与地板的碰撞声、响板的敲击声,不仅彰显了女主角从容不迫的心理节奏,同时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为她的惊艳出场做好铺垫,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借声传情的作用:一方面,演员将动作韵律反映在道具的节奏上,通过道具外化角色此时此刻内心的情绪状态。另一方面,道具可以帮助角色交流——道具的声音成为一种言语,传达角色隐秘的内心。如电影《赤壁》中诸葛亮和周瑜“以琴交谈”那一场:从“弄琴”、“斗琴”到“抚琴”,表达了两人惺惺相惜、博弈、抗衡的内心感受,以音律洞察彼此的心思,展现了一段貌似潺潺悠扬实则暗潮汹涌的睿智较量。
(2)与道具交流,即借物抒怀,物被赋予深刻的情感意义。道具象征着此刻与角色心灵相系的某个人,角色与该人物的关系决定着角色与道具的关系,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使用道具的动作方式、节奏、力度都揭示出角色内心的情绪状态。而直接诉诸言语的交流则能更加直白地揭示道具的象征意义,一般是以角色独白的形式呈现出来。角色与道具交流往往出现在情感浓烈、情绪激荡之时或情节陡转、命运转折之后,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3.围绕道具的主题创作
使道具成为人物行动的中心,将道具设置成行动的障碍是一种道具主题创作方法。人物因为不断的判断失误,于是组织一系列行动试图解决这一麻烦,在默剧中极为常见。“搞砸一切的愚蠢行为”是道具障碍的重要命题。一个小男孩趁妈妈不在家,企图拿到藏在冰箱上的一罐糖果,因为身高不足,冰箱成了他行动的障碍,于是年幼的孩子采取了一系列“愚蠢”的举动试图将冰箱上的糖果拿下来,如助跑起跳、用扫帚捅、爬上玩具消防车脆弱的云梯、站在高高摞起的空纸箱上、在玩具小蹦床上弹跳等,每一次举动都因为选择工具的失误而以失败告终,就在他精疲力竭、准备放弃时,无意间倚靠冰箱的动作竟然使糖果滚落下来。男孩惊喜,正当准备拆开糖纸时,妈妈回来了……
另一种道具主题创作方法是以道具作为情节的转折点,推动人物关系发展、演变,成为引发重大事件的导火索。如《奥赛罗》中,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一方定情手帕被奸人伊阿古窃得,于是手帕成为诬陷苔丝狄蒙娜不忠的证据。奥赛罗听信谣言,愤怒之下杀害了爱妻,直到侍女说出手帕是被夫人遗失在花园中,才幡然醒悟,含恨自刎。在这出“一方手帕引发的血案”中,手帕这一道具起到了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纠结人物关系等作用,也隐喻出“爱的信任与男权控制”这一主题,是围绕道具讲述故事的经典范例。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手拿道具彰显人物特征 (4课时)
●道具交流的两个技巧 (4课时)
●围绕道具的主题创作 (16课时)
三、训练实例
(一)手拿道具彰显人物特征

图5-4 手拿道具彰显人物特征
要点:运用手拿道具彰显人物特征。
说明:(1)利用一些具有特殊属性的手拿道具来展现人物职业身份或生理心理状态。
(2)每人准备一件手拿道具,通过一连串使用道具的动作方式展现人物性格,然后请其他人来猜测此人的性格特点(图5-4)。
提示:手拿道具可为手绢、拐杖、香烟、口红、鸡毛掸子、枪支、零食等一切可把玩、能够给动作带来支撑的物件。
难点:舞台或荧幕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常常有一个或数个标志性的手拿道具,这些道具起到标识人物社会地位、职业特征和某些性格缺陷的作用。通过道具展现人物性格是在大量积累人物素材的基础上的再创造,演员要踏实地踩在生活的地基上去提炼和想象,不能凭空捏造。不仅要合乎逻辑、有层次地运用道具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更要大胆超越道具的一般用途,提高艺术创造力,做到手拿道具参与表演是一种自然反应,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完成的杂耍动作。
进阶:进一步深化规定情境,比如从一个无聊等待的人在路边玩打火机,提升为一个正处于戒烟期的人烦躁地在路边等待并试图摆脱烟的诱惑。观察规定情境的改变与强化对人物使用道具的动作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人物性格的展现是加强还是削弱?
(二)道具交流的两个技巧
1.借道具交流
要点:利用道具的动作节奏与声音实现情感交流。
说明:(1)自选一种能够发出声响的道具,并拟定一个特殊情境,利用道具发出的声音表达内在情绪和感受。
(2)两人一组并各自选择一个道具,利用道具的动作节奏和与之伴随的声音进行交流,以表现特定的人物关系和此刻两人的内在感受。
难点:拟定的情境要实现合情合理的无言交流,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受特殊情境的制约,如监牢内彼此传递消息;第二种是情绪爆发之后的言语沉默,如夫妻争吵后彼此用强烈的道具声响表达情绪;第三种是借乐器交流,如斗琴。要注意,将感性的情绪和繁复的言语翻译成一种声音的表达,把握动作的节奏和音响的高低强弱是关键。具体方法是捋顺情绪发展的各个阶段、层次,并在每一个声音发出的同时使内心产生唤情短句,如“你敢!”“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就不能看我一眼吗?”等等。
2.与道具交流
要点:借物抒怀。
说明:赋予道具特殊的情感意义,借物喻人并想象此人与你的关系,依此创造一个戏剧性的情境。如收拾逝去亲人遗物时发现童年的故事书,于是再次想起年幼时夜夜床畔那温柔的声音;离异后试图摘下婚戒,却抹不掉手指上深深的戒痕。准备一段独白,通过使用道具的动作及言语上的交流实现情感表达(图5-5)。

图5-5 与道具交流
难点:与道具交流是一种多重交流,在形体行动交流上,从使用道具的动作上升到更为细腻的身体感知,如温柔地触摸道具、聆听道具发出的音响、嗅闻道具的气味,进而激发过往生活的内心视象与情绪记忆。言语交流则更为直接,一种是回忆往昔的自语,一种是将道具想象成某个人来交谈。二者都应该是情感自然流露的发声,而不是对规定情境的解释说明。
(三)围绕道具的主题创作
1.使道具成为障碍
要点:通过解决道具带来的障碍展现人物性格。
说明:教师首先指定一件道具,然后每人依据预先设定的人物性格和行动的欲望,围绕道具展开积极的行动。这个道具(障碍物)阻碍了行动的欲望,此刻必须想尽办法来解决它带来的麻烦,但麻烦就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提示:可选择一扇门、一个行李箱、一把椅子、一盏灯、一双鞋等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道具。
难点:演员在用形体行动解决道具带来的麻烦时,行动的选择就体现了人物的行为逻辑,并且麻烦必然带来情绪的不断攀升,而情绪的表达方式恰恰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有力手段。进行道具障碍练习首先要巩固组织行动的技巧,要进一步提升“如何解决障碍”的动作典型性与创造力。典型是展现性格的典型,而创造力是指动作既合情合理,又属于意料之外。要警惕“为了障碍而制造障碍”,演员必须从道具的重量、体积、功能、缺陷等方面入手,寻找障碍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规定情境对解决障碍的行为方式造成的影响。
2.道具推动人物关系演变
要点:道具推动人物关系演变,带来情节的陡转。
说明:这是道具创作小品的预备练习,从一个道具开始展开想象,使它成为整个事件矛盾冲突的导火索或刺激物。如围绕一个信封展开想象,提出一系列问题:信封是在何时、何地,怎样出现的?信封里面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它是谁送给何人的,两人关系如何?回答以上问题后,巧妙安排信封出现的契机,契机即人物关系的转折点。另外,两人使用道具的动作将强调并展现人物关系的演变(图5-6、图5-7)。

图5-6 道具推动人物关系演变a

图5-7 道具推动人物关系演变b
难点:以道具为主题的创作是考验演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综合训练,练习的主旨并非编撰意外或新奇的事件,而要着眼于道具与人物之间情绪情感上的联系。道具应该是极为重要或有着非凡意义的,道具的重要性将引起人物情绪的跌宕起伏,促使人物关系演变并引发情节的陡转。
四、课后作业
(一)剧本创作
要点:写作道具创作小品剧本。
说明:以“喜”为主题,围绕一个信封和一柄刀展开合理想象,创作一个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的小品剧本。
提示:首先回答这几个问题——人物关系、情境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每人行动的任务与欲望、事件的冲突、道具的意义和它出现的契机。
(二)自行排练
要点:依据完整的道具创作小品剧本排练。
说明:安排非参演人员作为小导演,全组在充分理解剧本既定的人物行动任务和欲望的基础上,挖掘每一句台词潜在的含义。通过即兴练习不断改进道具出现的契机和方式,深化作品的主题立意。
提示:小品的呈现风格可多样化,情境的背景亦可放置于古今中外任何时刻,不必拘泥于现当代生活,可以大胆探索故事讲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