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与规定情境

第二节 行动与规定情境

一、理论概述

(一)规定情境

“这是剧本的情节,剧本的事实、事件、时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生活环境,我们演员和导演根据对剧本的理解对它所作的补充:动作设计、美术设计的布景和服装、道具、照明、音响及其他在创作时演员要注意到的一切。”[8]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规定情境所做的这个定义可知,规定情境就是剧本中一切构成角色生活与性格的既定因素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剧作家已经“规定”好的因素,还包括演员通过深入挖掘剧本所进行的想象和补充。

规定情境对演员来说,首先是一种虚构。情境不是生活的复制,而是剧作家对生活的想象与提炼。当这种虚构生活被规定给角色时,演员就要在虚构的基础上再虚构,利用“有魔力的假使”使自己真诚相信。这里的“再虚构”就是指演员运用想象补充剧本所未写就的场景中角色的生活,这是演员二度创作的起始点。

但演员仅仅相信剧本以及自己创造出来的角色的生活还不够,还要能在这样想象的虚构中真实地行动。演员对角色的生活想象得越具体、越细致,就越能刺激心理活动发生变化,产生行动。也就是说,经过细致合理的想象的规定情境是激发真实行动的一剂良药。同时,行动促进人物关系的发展与变革,而人物关系的改变又激起了新一轮的情境和动作。如此一浪高过一浪向前推进,构成了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更迭。

从总体来看,规定情境可分为外部规定情境和内部规定情境两个方面。

1.外部规定情境

外部规定情境是由时空环境、戏剧事件和人物关系三方面构成的,是剧本的字里行间业已浮现的既定的情节事件与角色生活。演员“再虚构”的基础就是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外部规定情境,进而引发想象。外部规定情境是演员进行二度创作的主体依据:

首先,从历史到人文对既定的时空环境进行多角度的了解、认识,不仅是演员对角色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深入挖掘,更是进一步想象角色生活状态的立足点。其次,戏剧事件中的冲突制约着角色行动的方式,是角色行为动机的触媒和催化剂。人物潜在的性格及行为方式正是通过冲突下的行动体现的,这一点也印证了“行动是情境中的行动,没有情境就没有行动”。而人物关系则是外部规定情境中极为特殊的一个存在,它是外部规定情境的核心内容,是最具活力的因素,其构成复杂、影响深远,因此我们将在下一部分着重阐述。

2.内部规定情境

内部规定情境与外部规定情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后者是剧本已有的外部生活,而前者是演员创造的角色内部心理,它是剧作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角色的精神生活”。这里,俄罗斯戏剧家聂米罗维奇·丹钦柯创造性地提出了“后景”这一概念,对内部规定情境做了进一步阐释:“后景是人物内在的、精神上的行李,人物就是带着这一‘行李’进入剧中的。它是由人物生活印象的总和以及他个人命运的全部情境所构成的,其中包含人物的感觉、感受、思想和情感的全部色彩的浓淡。有了经过很好挖掘的后景,就可以使人物对剧中发生的一切事件和事实的反应都更加准确,可以使这些反应鲜明而出色,可以使人物行为的动机更加清楚,使他说出来的台词充满深刻的意味。与剧本思想、作者构思及‘种子’紧密联系着的后景,可以使形象非凡地丰富起来,使他的性格特征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包罗万象的。”[9]

后景其实就是演员对角色的心理与情感的想象,这个“心灵的行李”就是演员对剧本外部规定情境的补充。大到对角色行动欲望的挖掘与创造,小到某一个瞬间角色心灵的震颤和每一句话的潜在意涵,都是演员经过大胆又细腻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这样的内部规定情境是具有行动性的,它能激发行动的迫切欲求和有机、生动、恰如其分的交流与适应。而这“行动性”所独具的生命力能真正实现热情的真实和情感的逼真。

(二)重视人物关系

所谓关系,就是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联系的方式。人物关系作为外部规定情境的构成要素与核心内容,指剧中人物之间的社会学关系以及心理与情感关系(表3-1)。它是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本来源,甚至有人说,“演戏演的就是人物关系”。人物关系一定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的彼此摩擦、碰撞中构建产生的,事件的升级与转折源于人物行动欲望的冲突,由此产生的行动导致人物关系的进一步更迭,从而凸显角色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表3-1 人物关系

表演创作中演员对人物关系的想象补充,就是对剧本既定人物关系的再确定,本质上就是梳理人物心理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剧本给出的社会学关系只是演员创作的起始点,如父女、恋人、朋友等,但到底是怎样的父女关系、什么程度的关系是需要演员去深入挖掘的。这就要求演员对人物关系所处的每一个阶段,从程度、地位等角度进行细致挖掘。比如有时角色之间心理上互相偎依,但性格反差会造成关系的忽远忽近,甚至背道而驰,诸多电影中相爱而无法相守的恋人就是典型例子。

因此演员创作应着眼于人物关系的挖掘、创造,细化每一个阶段,到阶段中再细化程度。同时要综合考虑地位的变化,就像《朱丽小姐》中,男仆与小姐起初处于主高仆低的关系状态,但男仆逐渐对小姐进行控制,两人发展到肉体关系,最终仆人的威逼导致小姐的自杀。随着二者关系的层层演变,男仆的自私、野心和怯懦逐渐暴露,而朱丽原本是娇蛮跋扈、被情欲冲昏头脑的小姐,慢慢露出女性在独立意识下无法冲破自身阶级的脆弱。每一段关系的演变都要展现出交流与适应,以及活的精神与情感的流动(图3-4、图3-5)。

图3-4 朱丽小姐a

图3-5 朱丽小姐b

行动与规定情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情境就没有行动,行动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动永远处于情境之中,尤其是人物关系的演变将激起角色内在积极心理行动和外在行动的欲求。反过来,人物之间行动的冲突亦在推动情境不断发展。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强调以自我经验为基础,创造合情合理并具有行动性的规定情境。

●将规定情境通过准确且具有艺术魅力的行动展现出来。

●在生活中发现自我,在艺术中展现自我。

(二)教学要求

1.深入挖掘规定情境

如何挖掘规定情境?挖掘规定情境的哪些方面?怎样才算是“深入”呢?简单一句“具体详细”并不能回答以上问题。每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行李箱”,每一次角色登场都带着这个心灵的行李,因此演员就要在登场前将这个行李箱塞满。演员在创作之初可以对自己提出六个问题(表3-2):

表3-2 挖掘规定情境的顺序

以上每一个问题都是相继的顺序,从人的本体逐渐过渡到外在环境,进而达到心理层面。引申的提问可以自行扩展,因为角色所处的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永远处于不停的变动中,因此要学会不断提问,这是挖掘规定情境的有效方法。

2.合理想象规定情境

对规定情境的想象既要符合生活的逻辑,也要符合角色的情感逻辑。但遗憾的是,在创作中误解和忽略人类行为逻辑与反应的事情时刻都在发生。为了使情境变得特殊,有些演员会刻意编织矛盾冲突,而遗忘了人对事物常态的判断与反应。比如鸡蛋煮好之后找不到漏勺,为了制造“被烫到”这个矛盾,竟然选择用手从开水里捞……这种完全忽略正常生活逻辑的想象是不会引发情感共鸣的。

对规定情境的合理想象首先源于对自我与世界的细微体察,当你时刻将生活的关注点放在观察和感受上时,生活将教会你如何创造。大胆动用你的人生经验去参与创作,并非指撕开过去的伤疤,而是调动已经积累在肌肉记忆里的创作素材,激发直觉本能和创作想象,这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比如为了寻找处于窘迫情境的人的真实感受,无须编织矛盾尖锐的情境。一名女演员只是想象自己花枝招展地走在街上,突然从商店的橱窗玻璃发现裙子的一角被塞到了内裤里,自己竟然毫无所觉地走了一条街!那一瞬间激发的情绪与生理反应该是多么真切自然。

经过合理想象的规定情境能引起演员全身的共振和内在反应,引领冲动和欲望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行动的产生。演员不单要挖掘角色此刻最迫切的动作欲求,而且要让它刺激内在情绪的波动;不仅要虚构角色上场前一分钟的所思所想,更要在脑海中幻想出前场戏的画面;不仅要让想象在每一个感官细胞留下深刻的印记,而且要让感知的每一次触动形成内心视象。更重要的是,演员要挖掘规定情境而不是杜撰情节;不是漫无边际的遐想,而是对影响此时此刻行动最直接因由的挖掘;不在于矛盾冲突有多复杂,而在于创造的规定情境能否激起强烈的内心冲动,处于这一规定情境中的行动是否可见可感,是否具有表意的言语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建立人物关系

首先要为每一阶段的人物关系命名,细致地挖掘人物关系的阶段、程度、地位等,分析总结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然后将每一阶段的词语串联起来,这就是人物关系的线索。如一段亲密的情侣关系:暗生情愫→欲说还休→形影不离→如胶似漆,这条线索直观地将人物关系的演变过程展现了出来。

在具体呈现上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身体的距离,人类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分离,身体距离会产生自然的远近变化,当然这与彼此的欲望也有直接的关系。两个陌生人在一排座位中不会选择相邻的位置,但如果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吸引力,往往就会通过身体距离的靠近来传达欲望。其次是用姿态、表情传达彼此之间的行动欲望,欲说还休时的羞赧和局促、如胶似漆时的耳鬓厮磨……这些富有情绪的姿态是人物关系具有典型性的动作表达,因此要充分掌握不同人物关系下身体姿态的变化,这源于平时生活中的观察与积累。再次,要充分挖掘人物潜在的行动欲求,真实有机的交流与适应在于对彼此潜在真意的理解与回应,而只有即刻真挚的相互适应才能展现有趣、独特的人物关系。最后,动作节奏也是展现人物关系的有效手段,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内部心理节奏与外部动作节奏的不一致。停顿往往产生于人物关系发生转折的那一刻。

2.如何将规定情境带在身上

将规定情境带在身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如何组织行动,这一技术我们将在下一节重点讲解。本节训练的重点是如何使感知相信我们创造出来的规定情境,这一训练是对挖掘规定情境六个问题的进一步补充:

(1)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带来的感知变化。比如年龄与身体健康状态、服饰与动作节奏、情绪与精神状态等。

(2)环境带来的身体变化。比如季节、天气、温度、时间对身体感知的影响,气味、声音、空间环境对情绪状态的影响。

(3)将渴望欲望被满足的情绪状态转化成身体的力量集中点。比如渴望得到爱人的关注时,可以将力量集中于胸腔,感受被抑制的呼吸带来的心跳加速和行动冲动。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建立情境 (4课时)

●创造情境 (6课时)

●开放剧情中的行动 (6课时)

三、训练实例

(一)建立情境

1.关于“5W+1H”的问题

要点:理解并掌握规定情境的概念与内容。

说明:选择一个强有力的行动,将一个单人行动逐渐补充成一个情境。依据情境的合理性布置舞台环境,充分利用道具来营造情境、展现情境。要求通过行动来回答“Who、Where、When、What、Why、How”这六个问题及其衍生的细节问题。

图3-6 回答“5W+1H”

难点:有效地将情境转化成可见的行动需要长时间、高强度、有步骤的训练。可以从环境布置及道具的细节处理来回答Who、Where、When开始(如客厅很乱,到处都是垃圾,喝光的酒瓶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一个敞开的大行李箱里面乱七八糟地扔着一堆鲜艳且肥大的背心短裤,一个铁盒子极为显眼地被扔在衣服上面,里面都是面额很小的纸币和硬币,加起来不超过一百元……),让演员在这个环境里生活,通过行动将此刻人物的情绪状态、行动欲望、障碍以及如何解决障碍逐步展现出来(图3-6)。切忌浮皮潦草、操之过急,要通过细致的想象,让场上所有的道具都有存在的意义。因为它们既是对情境的说明,也能成为行动的障碍。

进阶:重复这个练习,但要提炼有效的、典型的、能展现情境的行动,将时间控制在一到两分钟。切忌因为时间的紧迫而让动作毫无理由地变快,也不能依靠简化动作来压缩时间,重点是选择。选择有代表性的动作,整合那些烦冗、无意义的情绪动作,比如慌乱地走来走去、没有逻辑地拿起又放下各种道具。不要沉溺于“表演的状态”,而要注重身体真切感知下有目的的直觉动作。

2.让情境活起来

要点:将人物的“前场戏”通过凝练的身体语言展现出来。

说明:这是一个经典的上场练习。想象人物上场前的规定情境,然后通过人物造型、携带的道具、上场的方式等回答:你是谁?你的生活状态、身体状态、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你从哪里来?你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此刻你进入了怎样的情境?(季节、气候、场地、周围环境)你将要做什么?

难点:(1)练习首先要求对规定情境展开细致、符合逻辑的想象,而想象源于平时对生活与人物的观察积累。

(2)想象的情境不能是一般的、平庸的、无趣的,而应该是特殊的,是生活剖面一次浓缩的展现。

图3-7 让情境活起来

(3)人物上场时应该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之中,因为特殊的前场情境在人物身上留下的印记,主要集中于情绪状态与上场方式两个方面。

(4)明确上场的欲望,并为实现这个欲望设置合情合理的小障碍。小障碍是上场时的波澜,它能改变行动的对象和身体节奏,让前场情境越发清晰。

范例:一个大腹便便的女人穿着宽松的孕妇装,身上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背包的拉链没有拉,里面塞着满满的白色棉布和纸尿裤等母婴用品。她此刻艰难地向前挪动着,脸上露出了极为痛苦的神色,不时发出低微的呻吟声。没走几步,她突然停顿了,整个身体紧绷并颤抖着,汗水顺着脸颊滴在地上,她不断地通过大口呼吸企图缓解突然的宫缩,然后掏出手机迅速记录时间,十几秒钟后,她终于露出放松的表情,浑身瘫软地坐在长椅上……这是一个即将临盆的产妇(图3-7)。

进阶:依然是之前上场的那个人物,通过改变她行走的方式和节奏,观察这样的改变使规定情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此刻人物心理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呢?

(1)轻手轻脚地挪步并观察周围。

(2)迅速上场,停顿,迅速返回。

(3)迅速上场并频频回头,发现椅子,埋头坐下。

(二)创造情境

1.谁打来的电话

要点:在既定的文本基础上,通过言语行动创造情境。

说明:提供一部电话和一个文本,要求演员根据文本合情合理地进行创造,并通过对情境的想象与电话另一端的人交谈,利用言语行动展现出来。

提示:不允许改动文本或添字减字。

难点:首先是对此刻“我的情境”、人物关系以及所处的阶段、状态的想象,这将直接决定演员拿起电话听见对方声音时的反应和态度。其次,深入挖掘潜台词,并将潜台词连成一条不断的心理线,利用声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呼吸的强弱深浅、语速的快慢等节奏变化将创造的情境以及引发的情绪表达出来。

范例:我此刻正在收拾行李,哼着小曲异常高兴,因为我即将去法国度蜜月。这是我第一次出国,而且是和我最爱的人一起。我禁不住幻想徜徉在普罗旺斯的花海里,和他甜蜜的一吻……电话响了!哈哈,是他!(表3-3)

表3-3 “谁打来的电话”文本

2.人物关系练习Ⅰ

要点:训练在具有强烈情绪的情境中人物关系的转变带来的情境突转。

说明:两人一组。想象在一个情绪能量极强的情境中,一人通过行动展现他此刻的欲望。当情绪的能量达到最大时,另一人进入,改变规定情境。

(1)今天是胜利日,你兴奋喜悦地等待着爱人从前线归来。门铃响起,你看到的竟是一身缟素拿着阵亡通知的他的母亲。

(2)半夜你从睡梦中惊醒,听到有人进了家门在屋子里翻找,眼看就要走到你的卧室了,正当绝望时,你发现竟是出差返回的哥哥。

(3)离家出走的你在街头徘徊,饥寒交迫却没钱回家。正当绝望无助时,焦急的爸爸终于找到了你。

难点:人物出现带来的情境突转是极为常见的戏剧结构技巧,这种戏剧性天然就具有使人物情绪突转的功能,而且情感浓烈、激情四溢。情境的突转是由人物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要依据人物关系建立真实有机的交流,并大胆利用停顿,感受心理行动与外部行动相互影响所带来的节奏变化。

3.人物关系练习Ⅱ

要点:探索不同阶段的人物关系在交流与适应方式上的差异。

说明:在一个开放的公共场合里(公园长椅、校门口、车站等),甲、乙三次约会,每一次约会人物关系或层层升温、或逐渐冰冷(羞赧的初恋→如胶似漆的热恋→剑拔弩张的冷战)。在不断变动的人物关系中,依据彼此行动的欲望创造即刻的交流与适应。

提示:除你好、再见和各种感叹词之外,不允许使用其他语言交流。

难点:人物关系的呈现源于彼此行动欲望的冲突与顺应,而同样的一组人物关系,因为阶段不同、地位不同、程度不同,交流适应的方式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限制语言是为了让演员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通过形体行动来实现欲望上,而不是依靠语言来解释说明。演员要学会巧妙地运用潜台词以及表情来传达思想情感。

(三)开放剧情中的行动[10]

要点:个性化地解读剧本以创造独特的规定情境。

说明:四人一组,每人提交两句台词并展示台词内容。首先,四个人按照教师提示在不带任何情绪的状态下将以下14步执行数遍,并牢记,直到可以流畅地执行所有步骤,教师便以鼓声为令重新开始。演员每听到一声敲击便执行一个步骤或说出自拟台词,共计14声。所有行动及台词处理都要合情合理,符合生活逻辑与性格逻辑,并以此创造出一个新的情境。

第1步——乙说第一句台词。

第2步——丁敲门。

第3步——甲说第一句台词。

第4步——丙走向门并打开。

第5步——丁进门说第一句台词。

第6步——丙回应说第一句台词。

第7步——所有人都停顿了。

第8步——乙说第二句台词

第9步——丁走向乙并说第二句台词。

第10步——甲说第二句台词。

第11步——丙走向甲。

第12步——甲起身离开。

第13步——乙走向丙。

第14步——丙说第二句台词。

提示:教师务必先要求演员提交台词,再说明14个步骤,同时提示演员提交的台词应该能够更好地创造潜台词,不要选择过长的或描述性的语句。

难点:如何合情合理地说出自拟台词。当这样的台词与情境有冲突时,为了使逻辑通顺,演员就必须挖掘并创造潜台词。要注意,四位演员均处于同一情境中,人物关系与此刻情境必须在练习之前就达成共识。演员依据情境展开积极行动,即便此刻并不需要你去执行步骤,但角色行动的线从未停止,并会永远持续下去。重点关注第7步的停顿,这是一个转折时刻,要思考所有人瞬间停顿的原因。

图3-8 开放剧情的14步练习

范例:这是四个男孩共同居住的出租屋的大客厅,甲皱着眉头打游戏,乙专注地拿着手机在计算什么,丙在拖地(图3-8)。(第一声敲击)乙叹着气放下手机哀怨道:“这日子没法过啦!”(第二声敲击)传来砰砰的砸门声。(第三声敲击)游戏输了,甲懊恼地拍大腿,然后看向乙悠悠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四声敲击)砸门声还在继续,丙扔下拖把走去开门。(第五声敲击)丁灰头土脸地走进门,望着三个好哥们,失落地说:“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第六声敲击)丙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爱你!”(第七声敲击)众人瞬间停顿,整个房间安静得可怕。几秒钟后,丙实在憋不住扑哧笑了,引发了众人狂笑,丁抚了抚胸口,狠砸了丙一拳。(第八声敲击)乙捏着鼻子装怪:“吓死宝宝了!”(第九声敲击)丁走向乙,重重地摔在沙发上:“我猜着了开头,但我猜不中这结局。”然后用靠垫挡住脸,众人再次陷入沉默。(第十声敲击)甲不屑地说:“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第十一声敲击)丙皱眉走向甲,示意他别再说了,甲做了个“活该”口形。(第十二声敲击)甲耸着肩进了房间。(第十三声敲击)乙起身拍了拍丙,示意他去劝劝。(第十四声敲击)丙坐在沙发上看着无声呜咽的丁说:“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四、课后作业

(一)观察笔记

观察三个不同职业的人,想象如果以观察人物作为上场练习的素材,那么上场前在他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呢?以第一人称“我”的名义对规定情境展开合理想象,并将想象以小小说的方式撰写出来。这是为未来撰写人物小传做前期准备。

回忆你非常熟悉的一个人,曾经你与他的关系是处于不断变动中的,有亲密也有争执。选取其中两个令你记忆深刻的场景,并记录在不同的关系阶段,你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产生了哪些变化?着重对形体行动和言语行动进行描述。

(二)自习训练

1.上场练习

要点:复习巩固“带戏上场”。

说明:将观察笔记中的三个不同职业的人,通过三次上场分别展现出来,并让其他人猜测这个人是谁?他之前发生了什么?

2.开放剧情——14步

要点:复习巩固对潜台词的挖掘与创造新的情境。

说明:四人一组,重新排练14步文本。这一次依据对规定情境的想象来安排台词,要呈现出一个新的、完全不同的情境。台词的选择要合情合理并符合人物性格,同时注意台词的安排必须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不是毫无波澜地聊天。重点是这个情境中每一个人的行动欲望是否有冲突,这是人物关系发展的内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