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元素训练
毋庸置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位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创立的表演艺术“有机天性的体系”,时至今日依然被世界各国的表演专业实践应用着,并对当代诸多演员训练方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创立“生物动力学”表演理论的梅耶荷德(Meierkholid)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并与其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工作四年之久。虽然之后梅耶荷德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依然承认自己是从模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开始的。“质朴戏剧”的创始人格洛托夫斯基(Grotowski)更是说过“我是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简称斯坦尼体系)培养起来的”[1]。就连布莱希特(Brecht),这位不遗余力地倡导演员和角色必须“间离”的戏剧大师,晚年亦对斯坦尼体系做了一系列研究,并肯定了其对写实现实主义表演艺术的巨大贡献。在美国,创立“演员讲习所”的李·斯特拉斯堡(Lee Strasberg)更是批判继承了斯坦尼体系中诸元素训练法,揭开了美国方法派表演的序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所以对当代演员的训练方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原因有两点:首先,斯坦尼体系是“有机天性的体系”,它“不是由任何人想出来,由任何人发明出来的,体系属于我们心灵和形体的有机天性本身”[2]。意思就是不存在所谓“体系”,存在的只有天性,演员艺术创作的规律就是有机天性的规律。如果说斯坦尼体系是演员创作的自然法则,那么无论当代导演、表演大师对演员个体创作有何个性化的追求,都逃离不了自然法则的约束。
其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表演艺术的诸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是技术技巧的问题,而是探索自我、创造出一个鲜活的新生命的问题。“真正的演员是那个欲求在其自身创造出另一种人格,另一种比我们周遭现实生活更深刻、更吸引人的人格的人。”[3]可见表演艺术向来不是一门制造似真幻觉的技术,而是创造“人”的技术,一门创造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的技术。这种对表演艺术“真实感”的解读已经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极致追求,其实亦是世界各种演员训练法对表演本真这一艺术追寻趋向同一的理念。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只是现代表演艺术教育的一代宗师,其创作的表演体系更是一个脉络、一个不断进取和蜕变的历程。诸多现代表演流派的大师都是从学习斯坦尼体系的有机天性开始的,然后不断修正进而蜕变出各异的演员训练法和表演创作风格。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终其一生亦是不断在质疑甚至推翻既有的表演观念,并反复重申其体系不是经验的教条主义,也并非颁布的法案,而是对人的探索,对人有机天性的发掘。所有演员应该意识到,斯坦尼体系的存在不是为了膜拜和遵从,而是为了被更多的后来者超越并革新。
这里要再次明确所谓的“有机天性”是指演员作为人具有的普遍共性的心理及行为的自然规律,是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应激发出的体现个性特质的身体与心理机能。第一次走上舞台,人的天性本能不可避免地会突然彻底关闭,甚至出现脸色苍白、身体僵硬、声音颤抖的状况,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不仅是巨大的身心伤害,同时亦可能使其走向“虚假匠艺”的窠臼,因此需要经过系统训练来恢复其有机天性的创作本能。
演员探索自我有机天性的第一步,是了解创作自我感觉的本质及其组成元素。“我们把演员的各种能力、资质、才干、自然禀赋甚至心理技术手法都称为自我感觉诸元素。”[4]演员掌握舞台自我感觉诸元素,并将其合理地配置、结合起来,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与实践的。全身心地研究并探索每一个元素及元素彼此之间的联系,正是第一学期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舞台自我感觉诸元素”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们之所以普遍地把它们分成各个单元进行训练,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和循序渐进地拓展创作材料。元素训练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