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发展概述

第一节 世界电影发展概述

课前思考:

1.电影的声音和画面具有怎样的关系?

2.好莱坞制片厂制度是通过何种路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作者电影具有怎样的特征?

4.你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有何影响?

一、电影艺术

(一)声画综合的艺术

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常被人们称为“第七艺术”。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进而再现或表现生活

电影的两大构成部分是画面和声音。画面也称影像,是指借助摄影、摄像及放映等技术手段,最终在二维平面(即银幕)上所形成的、具有三维空间感觉的运动图像。早期电影都是无声电影,观众仅凭借画面便可欣赏,由此可见,运动的影像是电影存在的基础,它构成了电影的本体。镜头是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影片就是由许多个时长不一的镜头所组成。镜头的组接是电影艺术的核心创作手法。影像的要素包括景别、构图、光影、色彩、镜头运动、长镜头和蒙太奇等。其中,景别的框定、构图的设计、照明塑造的光影、色彩搭配的影调,都会影响电影画面的视觉表现。镜头的运动,如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跟是需要和上述静态要素相配合的场面调度方式,处于运动状态的摄影机将大大增强画面创造的自由度。蒙太奇和长镜头则是两种逻辑的镜头组接方式。电影艺术家按照事先构想的一定顺序,把单一零散的镜头通过剪辑有机连接起来,并由此产生某种预期的效果,就是所谓“蒙太奇”。长镜头是相对于“蒙太奇”和“短镜头”而言的。它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对一场戏进行连续拍摄而形成的完整镜头段落。不管蒙太奇还是长镜头,它们都通过对镜头内容的有机呈现,建立起或连续或跳跃的时空关系。将兼容审美和叙事要素的镜头通过蒙太奇或长镜头组接起来,进而在所构建的时空中讲述故事、抒情表意,这便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核心。

电影中的声音不是机械反映现实世界的简单工具,而是创造性地展示银幕艺术世界的重要元素。从无声到有声是电影技术的第一次重大飞跃,声音拓宽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一方面,它营造了更具真实感的影像世界,能够与画面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电影的艺术创造;另一方面,在打动观众情感时,声音比单纯的视觉画面更为直接,能使电影在叙事、抒情、表意方面获得更多可能和更丰富的效果。电影中的声音主要可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音响又称环境音响,即作为画面背景出现的各种声音效果。音乐指配乐,是与影片的主题风格紧密配合的重要元素。

电影的声音与画面在具体影片中的结合千变万化。从基础层面来看,声画合一的电影能够准确同步地传播信息,最易被观众直接获取。声画分离,即以画外音形式出现声音,需要观众对画面和声音两种信息进行再加工。这种方式拓展了镜头的叙事空间,是电影语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从内涵层面来看,当声音和画面所表达的情绪相一致时,能加速观众的情感认同,突出抒情表意的效果。而当声音和画面所表达的情绪不一致时,往往能通过对比带来强烈的审美效果。这虽然会对观众理解影片造成一定的障碍,但反而会促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冲击,进而获得更多的审美快感。

(二)集体创作的艺术

电影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是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的集体劳动。在这之中,制片、编剧、导演、摄影、表演、音乐、录音、美术、服装、道具、化妆、剪辑、发行、放映等都是缺一不可的重要成员。每个创作环节紧密相连又独具特色,共同推动作为艺术产品的电影的最终完成。

叙事是电影的核心主题,所有的声画要素都为讲述电影故事而服务。因此,把握电影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是电影制作的核心。电影的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相辅相成,需要在电影灵魂人物——导演的宏观策划领导把控中结合推进。编剧在剧本中完成文字内容是电影制作的第一步,而演员表演、摄影拍摄、剪辑组接、特效制作、发行放映等,都是整个电影工业创作流程中缺一不可的环节。此外,音乐、美术、服装、道具、化妆等部门的配合,则是电影美学构建的必要辅助。

总之,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既是各种艺术的综合,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还是从形式到内容各层次美学的综合。电影通过色彩、光影、服装、化妆、特效和音响、配乐的相互配合,利用声画结合的多样组合,打造最优化的视听效果,力求实现叙事的传达与美学的构建。在灵魂人物导演的指挥下,主角需要在镜头前表演释放自身魅力,摄影师需要掌控场面拍摄出具有风骨的电影镜头,最终通过剪辑的逻辑再造,配合完成一次完整的艺术创造。

二、电影简史

(一)电影的诞生

电影发明于19世纪90年代,尾随工业革命而来。在科学技术取得飞速发展和重要突破的时代背景下,它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媒介和一种新的娱乐形式,出现在世界观众面前。电影的发明很难归功于某个人或某一时刻,它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在不同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诞生的一门艺术。

摄影术和放映术是电影的两大核心技术,在“视觉滞留”原理的引导下,二者的结合推动了电影的诞生。“视觉滞留”原理是指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滞留时间为0.1-0.4秒。1878年,美国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Eadweard J. Muybridge)为验证马奔跑时四肢腾空,拍摄了24张连续的奔马照片(图1-1)。根据“视觉滞留”原理,这24张照片可以连成一段活动的影像。受此启发,1882年,一位法国摄影师根据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可以连续拍摄的“摄影枪”。随后,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和他的助理迪克森(William Kennedy Laurie Dickson)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孔(每格四个齿孔)的牵引方式,使摄影机中的胶片能在齿轮的拖动下以用同样的间隔进行移动。在摄影术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放映术也开始发展起来。1888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Emile Reynaud)发明了“光学影戏机”。该设备放映的图像并不是摄影作品,而是一张张绘画的图像,成为最早期动画片的雏形。1894年,爱迪生发明的“活动电影放映机”投入商业使用,该装置可以连续放映50英寸胶片的影片(约半分钟左右),但一次仅能供一个人观看(观众投币后启动设备,从机器上的方孔向内观看)。差不多同时,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奥古斯塔·卢米埃尔(Auguste Lumière)和路易斯·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设计出了更为小巧方便的“活动电影摄放机”,集拍摄和放映功能于一体,大大节约了成本,并推动电影真正成为集体共享的娱乐新形式。

图1-1 爱德华·幕布里奇摄 24张连续的奔马照片[1]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中首次售票公映了 12部一分钟的影片,包括《火车到站》(L'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 )、《工厂大门》(La sortie de l'usine Lumière à Lyon)、《水浇园丁》(L'arroseur arrosé),《婴儿喝汤》(Repas de bébé )等世界最早的影片。世界影坛和电影史学家们公认,这一天标志着电影的诞生——电影发明阶段结束,电影时代正式开始。

(二)形成发展时期(1895—1927)

电影一经问世便受到大众喜爱,作为一种新媒介平稳地进入大众娱乐的谱系。1895—1905年出现的电影,主要是非虚构的或实况记录,包括类似旅游短片的“景观片”、记述新闻事件的“时事片”,以及在摄影棚内拍摄出来的“故事片”。这些电影大都由一个镜头组成——摄影机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动作在一个持续的镜头拍摄中展开。不过,法国的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却将电影视为制造幻象的新工具,通过摄影机停机再拍和淡出、叠化、双重曝光等摄影特效的使用,创造出舞台化奇幻的电影风格,他的作品有《魔鬼庄园》(Le manoir du diable,1896)、《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图1-2)等。美国的埃德温·鲍特(Edwin S. Porter)导演,运用遮幅摄影、全屏特写、摇镜拍摄等方法拍摄的《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1903),进一步推进了电影的拍摄方法,为之后电影技巧的进化确立了概念。在诞生后的第一个十年中,电影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放映,但其制作却显然主要集中于充满创作活力的法国和美国。

图1-2 早期电影中的特效场景(《月球旅行记》)

1905—1919年,电影在制作形式和风格特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电影工业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并稳步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电影制作以法国、意大利和丹麦最为突出。法国在百代(Pathé)和高蒙(Gaumont))两大电影公司的带领下,用明星主演的系列通俗喜剧片抓住了大批中产阶级观众。意大利用稳定的影剧院,取代了临时流动的放映场所,为电影的制作、引入和放映提供了沃土。丹麦制片公司诺迪斯克(Nordisk),则以演员卓越的表演和影片的制作品质赢得国际声誉。美国电影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专注于本土市场。镍币影院的兴盛带来了大批观众,影片需求量的激增导致行业竞争。在独立制片和电影专利公司的相互对抗中,美国电影史上闻名遐迩的八大电影公司在好莱坞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制片厂系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国际格局,美国电影出口海外,明星制在世界突显其影响力,好莱坞电影逐步建立起世界电影霸权。另一方面,在越发成熟的电影制作下,电影风格丰富起来。电影制作者不再仅仅满足于讲清楚故事,而是进一步通过独特的照明、剪辑、表演、调度和其他技巧强化电影的视觉冲击力。风格独特的民族电影开始发展,如意大利的英雄史诗片、俄罗斯的慢节奏悲剧电影、瑞典的北欧风光特色影片等。与欧洲电影擅长的场面调度不同,好莱坞电影则充分挖掘了蒙太奇的技术魅力。《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图1-3A)、《党同伐异》(Intolerance: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1916,图1-3B)的导演格里菲斯(D.W. Griffith)在电影中所运用的平行剪辑、频用特写、用实物来象征角色等方法,在当时为世界电影的技术进步打开了更多思路。

图1-3 景别切换推进情绪表达

1919—1927年,电影同样在欧洲与美国“双线作战”。美国好莱坞作为一种风格和商业力量继续占据着显著位置,并逐渐打造出类型电影的摄制模式,如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喜剧电影,鲍沙其(Frank Borzage)的西部片,明星朗·钱尼(Lon Chaney)的恐怖片等。而与此同时,受现代主义潮流的影响,欧洲电影中的先锋派运动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在艺术观念上反传统、反商业,主张个性的自由抒发和影片的视觉表现。法国印象派电影受印象派绘画影响,不注重故事情节,而注重故事背景和风景的展现,通过新奇的视觉造型和新颖的拍摄角度着重创造整体氛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青睐恐怖、幻想和犯罪的题材,如《卡里加里博士》(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1920)中的布景、摄影、服装、化妆等都以扭曲怪异的形式出现。达达主义电影和超现实主义电影带有独立实验的特色,以颠覆规范、故作神秘的自由来表现心理现实。苏联蒙太奇学派则为电影语言的革新带来重要贡献。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1898-1948)先后提出“杂耍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理论,建立了完整的蒙太奇理论体系,《战舰波将金号》(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1925)成为重要实践;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在《母亲》(Мать,1926)中探索了蒙太奇诗意表达的可能性,而库里肖夫(Lev Kuleshov)、维尔托夫(Dziga Vertov)、杜甫仁科(Aleksandr Dovzhenko)等人也为倡导蒙太奇的运用提供了初期重要的实践经验。

(三)成熟时期(1927~1945)

1927年,美国华纳电影公司(Warner Bros.)推出《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标志着电影进入有声时代。经过30多年的逐渐积累,世界电影从没有声音和色彩的“默片时期”进入了声画共塑现实的“成熟时期”。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好莱坞以较高的影片质量和大量的利润称霸世界。制片厂制度进入成熟阶段,八家大型公司(图1-4):“五大”:派拉蒙(Paramount Pictures)、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华纳兄弟(Warner Bros.)、雷电华(Radio Keith Orpheum);“三小”:环球(Universal Picture)、哥伦比亚(Columbia TriStar Motion Picture)、联艺(United Artists)采用垂直整合体系,即兼顾制片、发行,并在自己的院线中放映影片,主导了整个电影业。各种类型片迅速发展起来,歌舞片、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侦探片、恐怖片等影片的产量稳步上升。一批优秀导演创作出影片质量极高的经典作品,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Modern Times,1936),维克多·弗莱明(Victor Fleming)的《飘》,或译《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约翰·福特(John Ford)的《关山飞渡》(Stagecoach,1939),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蝴蝶梦》(Rebecca,1940),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的《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安倍逊大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42)等。

图1-4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派拉蒙、米高梅、福克斯、华纳兄弟、雷电华、环球、哥伦比亚、联艺公司的标志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世界电影不可避免地与国家政治紧密关联,整体呈现出关注真实的现实主义倾向。苏联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革命斗争和建设题材占据主导,强调塑造正面的英雄人物形象。德国电影公司被纳粹秘密收购而国有化,被迫制作支持纳粹政权的电影,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Triumph of the Will,1935)和《奥林匹亚》(Olympia,1938)成为极具争议的特殊时期作品。意大利电影早期主要承担宣传和娱乐功能,在越发严峻的社会问题下,年青一代电影人为现实主义艺术的价值争论不休,表现出对地区方言、实景拍摄和非职业演员的浓厚兴趣,如布拉塞蒂(Alessandro Blasetti)的《云中四部曲》(Quattro Passi fra le Nuvole,1942),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的《沉沦》(Ossessione,1943)。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也关注于普通人的社会现实遭遇,影片中的人物或是失业的工人,或是罪犯,他们在潦倒生活中经历一段短暂而热烈的感情却再度失望。影片通常以他们的幻灭或死亡为结局,电影表现富有情感色彩,洋溢着诗情画意但总体调子伤怀苦涩,如让·雷诺阿(Jean Renoir)的《托尼》(TonI,1935)、《游戏规则》(La Regle du Jeu,1939)。英国将目光聚焦于尖锐的社会问题,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领导下的纪录电影运动十分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认为电影艺术意味着用电影的艺术手段来创造性地处理真实的生活场面。《漂网渔船》(Drifters,1929)、《工业的不列颠》(Industrial Britain,1933)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纪录。

此时,虽然好莱坞制片厂体系已形成稳固的寡头垄断,但世界上依旧存在其他形态的制片厂制度。日本电影工业在1923年后迅速崛起,有声片的出现强化了它类似于美国的建制。日活(Nikkatsu Corporation)、松竹(Shochiku)、东宝(Toho Company)3家公司制作发行了武士片、庶民剧、学生和职员喜剧、母亲电影等颇具本土风味的类型片。日本电影工业的“骨干制度”让导演、编剧拥有了极高的电影项目掌控权。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沟口健二(Goteken)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具个人风格与世界影响力的日本导演。印度多样的语言背景使其电影市场高度零碎化,其中,有声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歌舞段落而非叙事或其他。印度最受欢迎的类型片为神话片、社会片和灵修片,但无论哪种类型,其中几乎都穿插了音乐和舞蹈。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受困于左右之争,明星和联华是当时两家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20世纪30年代的《神女》(1934,图1-5)、《大路》(1935,图1-6)、《马路天使》(1937,图1-7)、《十字街头》(1937,图1-8)等影片都表现出反映社会、影响人心的现实主义倾向。

图1-5 《神女》海报

图1-6 《大路》海报

图1-7 《马路天使》海报

图1-8 《十字街头》海报

(四)变革时期(1945—1967)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国际力量的平衡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战争的反思,以及战后电影的复兴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难题。美国和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战后经济恢复很快,使其电影率先上升至世界前列。政府对民族文化电影的保护,助推意大利、日本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继续国营化电影制作,电影在自由与禁锢交替的环境中缓慢发展。第三世界的电影业开始创造出重要的电影类型并诞生了许多重要导演。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电影在主题内容上挖掘出更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在制作发行上打破垄断局面,开始寻求国际合作,呈现出更深的世界性。

美国好莱坞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面临了系列打击。《派拉蒙法案》[2]裁决垄断为非法,禁止八大电影公司包档发行,使得影片生产大幅减少,制片厂体系失去了经济上的稳固性。电视机的出现为人们带来新的休闲方式,同时深刻改变了美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战后其他国家电影的发展和民族电影保护政策,也影响到美国电影的海外出口量。竞争激烈的国内外环境使好莱坞不得不调整应对。由于可制作的影片数量减少,大公司便把更多投资放到每一部影片的生产和推广上,丰富色彩、拓宽银幕并通过路演方式(一部路演的影片只能在每个市场的一家影院中上映,且每天只放映两三场)大力宣传。在传统的好莱坞故事模板中,导演及制片尝试风格的变化,加入更多复杂的情节和叙事手法以及现实主义思考,其典型者如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的《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1946),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的《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1946),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的《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约翰·福特(John Ford)的《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等。

战后欧洲处于国内破坏严重、国际格局变动、急待重建和复兴的语境之中,欧洲电影受此影响表现出从写实主义风格向现代主义风格转变的倾向。现代主义电影把自己定位在通俗易懂的娱乐电影和激进的先锋电影之间,力图表现真实的生活以及真实生活中个体的生存境遇、心理状态和情感矛盾。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更大发展。“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力求打破好莱坞梦幻机制的陈规与束缚,追求“真实”这一电影核心。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1948),罗伯特·罗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战争三部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Roma,città aperta,1945)、《战火》(Paisà,1946)、《德意志零年》(Germania anno zero,1948)等都对历史进行了批判反思。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分化出的“心理新现实主义电影”更使其成了现代主义的创作重镇。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关于人类情感的三部曲”《奇遇》(L'avventura,1960)、《夜》(La notte,1961)、《蚀》(L'eclisse,1962)运用了“生活流”的表现方式,抛弃传统的戏剧结构手法,完全使用外在表现和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孤独三部曲”和“背叛三部曲”《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1960)、《八部半》(8 1/2,1963)、《朱丽叶塔的精灵》(Giulietta degli spiriti,1965)将内心活动视觉化,以苦涩、伤感的幽默风格表现人生的孤独感,在银幕世界里呈现出神秘、超现实的个人化想象。西班牙现代主义鲜明体现在路易斯·布努艾尔(Luis Buñuel)的创作中,其“宗教三部曲”《纳萨林》(Nazarin,1959)、《比里迪亚娜》(Viridiana,1961)、《沙漠中的西蒙》(Simon del Desierto,1969)将真实与荒诞、残酷与幽默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超现实和叙事体完美结合的隐喻风格。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20世纪50年代的《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图1-9)、《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1957,图1-10)、《魔术师》(Ansiktet,1958)等影片开辟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将电影视为一种阐述和思考哲理与人生的个人化艺术表达,创作出“灵魂的电影”。

图1-9 《野草莓》中回忆与现实交织的经典场景

图1-10 《第七封印》中和死神下棋的寓言式场景

各国导演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作品不断涌现,推动了“作者身份”理论概念的思考和明确。面对“谁才可以被认为是一部电影的作者?”这一问题,以法国《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为阵地的青年评论家支持导演在电影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作者的导演决定影片的风格与形式,并借此表达自我独特的人生思考。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努艾尔、伯格曼等导演便在作品中推出了重要革新,成为世界电影史上影响重大的一代电影作者。同时,许多年青一代的创作者涌现,“新浪潮”“新电影”和“青年电影”焕发活力。“新浪潮”电影运动起源于法国,主要导演都曾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他们拍摄个人电影以反抗常规电影工业的模式化,如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筋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1960),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的《四百下》(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表现年轻主人公的成长骚动,大胆超越传统,一切为我所用,赋予影片随意、即兴的自如风格。法国的“左岸派”,作为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电影流派,深受文学影响,力图创造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彻底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将对话和内心独白作为影片重要的构成部分,如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的《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nnee Derniere a Marienbad,1961)。德国1962年在西德电影节上的“奥伯豪森宣言”要求创立“新德国电影”,主要精神便是与传统商业电影彻底决裂。苏联“新兴电影”呈现出与前期不同的主题表达,用隐喻、象征的电影语言抒写诗篇,如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伊凡的童年》(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1962)。

图1-11 《罗生门》海报

战后非西方电影呈现出民族特色和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态势。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黑泽明(Akira Kurosawa)的《罗生门》(罗生门,1950)(图1-11)在国际上取得成功,使其成为日本作者电影的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日本“新浪潮”电影运动兴起,大岛渚(Nagisa Oshima)的《残酷青春物语》(青春残酷物語,1960),呈现出了电影新生代的成长和电影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叠。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则将民族灾难、时代变迁和家庭离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小城之春》(1948),《乌鸦与麻雀》(1949)等影片都显现出现实主义传统逐渐走向了成熟。

(五)振兴时期(1967-1999)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电影不仅被当成一种大众娱乐媒介,也被广泛地用作一种高雅文化的传播工具。战后欧洲现代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作者观念日益增强的影响,以及纪录片和实验电影的新发展,使得电影成为一门至关重要的当代艺术。但电影艺术很快就面临挑战,20世纪60至70年代,一系列的世界政治危机使电影在震荡中变得政治化,加上市场环境的变换冲击,世界电影出现了衰落。20世纪80至90年代,多厅影院的出现拉回了观众,许多国家通过政策扶持带动本土电影生产。好莱坞世界影响持续、欧洲艺术电影策略更新、世界各地致力于挖掘本土传统,这一切都再一次提振了全球电影发展,推动了更具创新性电影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末期,好莱坞大制片厂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点,为解决财政困难,新一代年轻导演得以启用。1967年,阿瑟·佩恩(Arthur Penn,1922-2010)的《邦尼和布莱德》(Bonnie and Clyde,图1-12)与麦克·尼克尔斯(Mike Nichols,1931-2014)的《毕业生》(The Graduate,图1-13)拉开了新好莱坞的序幕。新好莱坞的导演们向往欧洲电影,接受“作者身份”观念的影响,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新的、非主流的故事。他们直面探索社会问题,以压抑环境中的反英雄人物为主角,通过性、暴力的冲突来坦率处理心理问题。

图1-12 《邦尼和布莱德》海报

图1-13 《毕业生》海报

进入20世纪70年代,导演们开始挖掘经典类型电影中的新元素,力求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关注并表达个人的艺术追求。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的恐怖片《大白鲨》(Jaws,1975),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黑帮片《教父》(The Godfather,1972)、战争片《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卢卡斯(George Lucas)的科幻片《星球大战》(Star Wars:Episode IV-A New Hope,1977),以及《克莱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1979)、《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1982)、《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1983)等生活伦理片,都体现出经典类型电影的新创造。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穷街陋巷》(Mean Streets,1973)、《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6)则将类型片传统和欧洲艺术表达巧妙地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集大成者。在新好莱坞时期,“导演制片人”身份的出现为好莱坞电影增添了更多可能性。科波拉、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凭借他们制作的电影不断获奖并创造票房纪录,成功打造了自身品牌,从而获得了充分的影片制作话语权。他们不仅是电影导演,同时还是自己电影的制片人。20世纪80至90年代,新媒体如录像带、有线电视、网络电视的发展推动了电影公司的大规模兼并整合。主流市场面向青少年和成人壮年,制片厂将资源投入展现宏大主题、大规模制作的影片拍摄,并采用上千家影院同时播放的方式在国内外大力宣传推广。此外,第二市场的逐渐成熟如付费家庭录像、付费光缆电视等需求的不断增长,也迅速加大了电影制片公司的收入。总之,在这一阶段,好莱坞进入全球化,占据了世界市场的更大份额。

与此同时,世界政治批判电影也得以发展。古巴的革命电影、阿根廷的发现电影、非洲电影、西方的战斗电影等均开展了政治语境下的观察、反思、表达和批判。很多电影制作者变得更具政治责任感,这对纪录片和先锋电影产生了持久影响。到了20世纪80年代,来自女性主义者、同性恋者和少数族群的社会政治批判,已成为世界纪录电影和实验电影制作的重要内容和特征。

在拉美、亚太地区、中东和非洲,为满足本国观众喜好,各国的民族电影产业发展起来。印度电影以浪漫多彩、活泼欢快的风格在发展中国家赢得了巨大观众群,与之相对的是拒绝流行公式、低调评论社会的平行电影。大量出产的流行片和艺术电影共同搭建了印度电影的发展轨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大制片厂衰落,独立制作电影取得进展,探索“新人类文化身份”的新电影受资助获得发展。20世纪末,大批新锐导演的出现使日本电影迎来了第三个黄金时代。新浪漫派青春片代表岩井俊二(Shunji Iwai)的《情书》(Love Letter,1995),新写实暴力片代表北野武(Kitano Takeshi)的《花火》(HANA-BI,1997),动画片大师宫崎骏(Miyazaki Hayao)的《千与千寻》(千と千尋の神隠し,2001)等作品,纷纷赢得国际声誉。中国电影在动荡后迎来收获期,以张艺谋《红高粱》(1987,图1-14),陈凯歌《黄土地》(1985,图1-15),田壮壮《盗马贼》(1986,图1-16)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第六代导演崭露头角,更关注都市背景下的年轻人和社会问题,如张元的《北京杂种》(1993),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1994),贾樟柯的《小武》(1998),娄烨的《苏州河》(2000)等。在中国香港,电影作为一个地区性的行业,生产出众多颇具流行性的喜剧片、武侠片和功夫片。中国台湾的新浪潮中,带着作者身份创作的侯孝贤、杨德昌,推动了台湾新电影文化的出现。韩国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赢得国内外的双重认可,林权泽(Kwon-taek Im)、李沧东(Lee Chang-dong)、金基德(Ki-duk Kim)、洪尚秀(Sang-soo Hong)的作品颇受国际电影节的喜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电影在政府扶持下进入国际视野,并与全球展开摄制资源与制作人才的合作输送。

图1-14 《红高粱》海报

图1-15 《黄土地》海报

图1-16 《盗马贼》海报

(六)革兴时期(1999年至今)

21世纪,电影发展进入电子媒体时代。网络和新媒体的兴起使电影文化飞速全球化。大型公司的联合、电影制片的合作、多类型的国际电影节和即时便捷的网络平台,都推动着电影在数字媒体的融合中扮演起核心角色。

好莱坞创造了大批全球化的电影,主要可分为三种方向。首先,类型电影基本延续了传统的程式化制作,灾难片、恐怖片、科幻片、动作片、喜剧片的世界影响力最大。重拍片如《11罗汉》(Ocean's Eleven,2001),续集片如《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2001-2003)、《哈利·波特》(Harry Potter,2001-2011,图1-17)等集中出现,发展出一种新的持续创作和盈利模式。其次,一批电影风格独特的电影导演游走于艺术和商业之间,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批判反省的内在风度、暴力灰暗的主题表现,使其在未失去口碑的同时收获了票房,如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2001),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钢琴家》(The Pianist,2002),斯派克·李(Spike Lee)的《第25小时》(25th Hour,2002),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的《毁灭之路》(Road to Perdition,2002)等。最后,独立制片公司的存在为美国电影的艺术创造与市场拓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图1-17 《哈利·波特1-8》海报

好莱坞的全球化渗透使一些国家的电影制作者意识到建立区域联盟的必要性,欧洲和亚洲都试图通过区域合作以占据更大的全球市场。电影节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中心机构,这对非好莱坞电影的营销至关重要。通过电影节这一重要的全球发行网络,制作者与发行商联系在了一起。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电影技术的迭代更新,互联网成为当代电影的宣传重镇,全球联动的粉丝群体影响着电影的方方面面,而盗版复制品以及数不清的免费网络资源侵袭,也为新时代的电影发行带来危机。

总之,在21世纪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电影无论是内容创造还是技术制作,都迅速进入了快节奏的革新期。当代电影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拥有更丰富的摄制资源、更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更巨大的全球市场,也面临着更复杂的重重困难和更具挑战的瞬息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