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性与商业性俱佳之作——《绿皮书》

第二节 艺术性与商业性俱佳之作——《绿皮书》

课前思考:

1.电影是声画的统一,请分析《绿皮书》是如何将画内音乐与画面音乐有机结合起来的,并说明其声图融合的特点。

2.电影是时空的结合,请分析《绿皮书》是如何创造时间和空间的,并描述电影中时间和空间交错的段落。

3.《绿皮书》是一部口碑与票房双收的电影,请从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角度分别谈谈你对影片的看法。

一、影片概况

(一)基本信息

《绿皮书》(Green Book,2019)是美国导演彼得·法雷利(Peter Farrelly)执导,维果·莫特森(Viggo Mortensen)、马赫沙拉· 阿里(Mahershala Ali)主演的电影,也被译为《绿薄旅友》,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19年3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自上映后多受好评,共获得56项提名,24项大奖,包括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等重要奖项,获得了从导演到剧本再到表演的全面认可。导演彼得·法雷利凭借该片入围第71届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电影导演奖,饰演男主角保镖托尼的维果·莫特森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而马赫沙拉·阿里则因饰演该片男配角古典钢琴家唐收获颇丰,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等多个奖项和提名。

《绿皮书》并非一本绿色书皮的书,其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由维克多·格林(Victor Hugo Green)在种族歧视严重的20世纪六十年代编写,该手册是为黑人出行安全所写,手册中详细记录了各城市允许黑人出入的旅店、餐厅、加油站等场所。与传统表现种族冲突的电影不同,《绿皮书》的导演在镜头下将两个黑、白肤色分明的人物置于一辆紧凑的小汽车内,在前期轻快的氛围中为两人激烈的种族冲突埋下伏笔,随后又继续用温情而诙谐的方式化解冲突,最后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的和谐世界。影片中随处可见彼得·法雷利执导的电影中常有的各类低级无聊的笑料,但这种看似低俗的幽默方式并没有消解影片主题的深度,而是达到了娱乐性和严肃性的统一,因而也使得影片收获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重成功。

(二)故事梗概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种族歧视十分严重。托尼·利普是一个白人混混,性情粗暴、行事简单,平日擅长嘴炮和拳脚,他在纽约的一家夜总会当保镖,一家人的生计全靠他一人承担,然而却因故刚丢了工作。唐·谢利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古典钢琴家,他从小接受过贵族教育,谈吐不凡,举止优雅,受邀将前往美国南方巡演。唐需要寻找一位可靠的司机,不仅熟悉道路,还能处理突发情况,以保证他的演出顺利进行,托尼正是合适的人选。

经人介绍,托尼参加并通过了唐的面试,两人开启了南下的旅程。唱片公司也特意给了托尼一本记载接受黑人吃饭睡觉地点的出行指南,也就是“绿皮书”。然而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混混、一个钢琴家,格格不入的肤色、地位,两人在旅途中的矛盾一触即发。托尼生活在民风开化的纽约,但他本人实际上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电影开篇就将他对黑人的态度描写一清二楚:黑人用过的玻璃杯,被他直接丢进垃圾桶。而唐本人是偏见的受害者,颇具才华的他在舞台下只会被视为下等人。除此之外,更有许多人因为唐的肤色而“可怜”他,这样“好心”的偏见,对他的伤害并不亚于赤裸裸的歧视。而这个看似饱受偏见之苦、敏感脆弱的人,实际上也以精英视角看待着生活在底层的托尼。在唐眼里,托尼莽撞冲动、无知无礼,他并不信任这个混混,与他刻意保持着距离。一辆车上的两个人,因为肤色、职业,双方都对彼此抱有偏见。

到了南方,西装革履的唐只能住在简陋破败的小旅馆,夜晚的出行受到管制,邀请他演奏的高级餐厅不允许他入座就餐,甚至因为给黑人服务,托尼这个白人也受到了不公的待遇。唐一直在内心对抗着这个世界的不公平,知道自己将受到歧视仍坚持前往南方,憧憬着世界能因为他而发生一点改变,因此坚强地忍受着歧视。但唐是孤独的,由于肤色和身份,他一直备受孤立和身份认同缺失的煎熬。终于,他在雨中向托尼大喊:“我不像黑人,不像白人,甚至不像男人,那我到底算是什么?”然而,随着旅途向前,两人的友情也在相处的点滴中渐渐升温,唐看到了托尼对妻子和家庭的爱,托尼看到了唐人格的高贵。唐愤怒的质问,最终迎来了托尼温暖的理解。托尼的生活环境给了他简单朴素的为人处事方式,他“粗暴”的将炸鸡扔到后座请唐品尝,为唐打抱不平,鼓励他坚持音乐,最后甚至直接将唐邀请到家中。两个人在旅途结束后终于放下了偏见,成了相伴一生的挚友。

二、主题与呈现

(一)历史与社会主题:种族压迫和身份认同

解读一部影片,一旦掌握了主题就掌握了它的核心内容,影片的主题相当于“情节动作的概要、中心立意或组构原则”,指的是作品的意识形态核心或影片故事中枢,它确保作品结构严密,限定着对作品的任何解释。波布克(Lee R. Bobker)曾指出:在现代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是认识到电影能够处理我们时代的最深奥的思想。由此,电影脱离了通俗娱乐的领域,取得了与戏剧和小说相等的主要艺术形式的地位。《绿皮书》的艺术价值之关键正在于其主题的深邃与创新。

《绿皮书》是一部内涵深厚的现实主义影片,对种族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影片以美国种族压迫的历史为时代背景,讲述一白一黑两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通过两人的遭遇和相互间的心灵交流,想象性地弥合了美国种族之间的矛盾隔阂并达成和解,从而整合了当代美国在种族问题上的个体认知和民族身份问题。这是影片的基础的,也是表面上的主题。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值黑人民权运动时期,当时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依旧严峻,尤其在奴隶制度悠久、思想观念保守的南部各州,白人与黑人之间隔阂异常深重。《绿皮书》将故事设置在了那个时代。影片旅途中两个主人公的经历和唐的遭遇,在诸多细节中呈现了当时美国极为特殊的社会环境。由北向南,从纽约到伯明翰,种族歧视愈来愈严重,手册能够提供的信息也越来越少。在南方,唐只能入住为有色人种提供的破败拥挤的汽车旅店;在服装店,西装革履的唐被拒绝试穿店内的衣服;在庄园里,唐不被允许与白人乐手一样上洗手间,只能用院子里的简易茅厕;邀请唐表演的餐厅只愿意为他提供破旧的钢琴,尽管唐曾作为钢琴家受邀在白宫演奏;在白人的餐厅里,唐不能入座就餐;在酒吧,唐因肤色被白人肆意群殴;暴雨天里,唐因肤色被交警百般刁难,甚至面临牢狱之灾。这一切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里一个黑人所面临的社会境况。直到影片结束,除了托尼改变了对唐的“有色”偏见,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丝毫未变,甚至连主角托尼,他是否还会歧视唐以外的黑人,观众也难以知晓。而反观当今美国现状,种族问题仍然是一个社会问题,远未被妥善解决。

影片由两条明暗的故事线组成,一个是明面上的以“绿皮书”为线索的黑人音乐家与白人司机在美国南部的公路之旅,暗线则是穿插在其中的两位主人公各自的成长故事。尽管影片以种族歧视这一政治冲突作为开始,但在叙事过程中,导演将这一主题融进了一段美好的、脉脉温情的友情故事里。随着影片中主人公之间的冲突不断地被化解,电影主题的政治冲突色彩也被渐渐弱化,最后上升为更具普世价值的意义,那就是来自不同社会团体、社会阶层的人们,如何在自我身份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的矛盾中与自我及社会达成和解。这样的主题不仅对当今美国社会具有现实价值,对其他同样有着种族、阶层或群体矛盾的国家也具警示意义,因为它可能是当代每一个人在现实社会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影片因此引起了全球不同国家、不同观众群体的情感共鸣。可以说,这一主题的创新正是《绿皮书》获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黑人音乐家唐深陷其中的,就有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的两大困境。一方面,从小生活在白人文化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中,唐凭借其天赋跻身上流,但对自身黑色肌肤的认同始终是他最大的心理挑战。同时,在当时那个对黑人充满成见和歧视的国度里,唐因从小在音乐学院学习,不知不觉地偏离了黑人群体,竟对爵士乐和流行乐一无所知。唐对黑人语言逻辑的难以认同,实际上是对本族文化的逃离。另一方面,对唐来说,他的社会身份认同更是无法完成。在这里,唐时时西装革履,处处表现优雅;他与人微笑握手,还拒绝炸鸡等“低端食物”;唐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举手投足贴近上层白人的文化习性,希望以此抹去自己与生俱来的黑人身份标签。在那里,唐的种种表现已使他成了黑人群体中的异类,隔着一道栅栏,一边是农田里劳作的农奴,一边是等待白人司机来修车的唐,两者深深凝望,中间有如隔着鸿沟(图14-5)。

图14-5 唐与黑人群体之间的鸿沟

图14-6 唐在橘鸟酒吧获得了自我和社会认同

唐所精心装扮的上层精英形象,在种族歧视下,被真正的白人精英戳得千疮百孔。在舞台上演奏,他是受人追捧的钢琴大师,身边围绕着上流人士,他们相谈甚欢;走下舞台,他身上的光芒随即四散而去,成为被人厌恶的“黑鬼”,不得同桌入席。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旅程的最后,唐被托尼带着前往满是黑人的“橘鸟酒吧”,他在粗糙廉价的钢琴上与自己的同胞合奏,为同胞们表演(图14-6),当身旁的人们开始舞动起身体的时候,唐的情感终于得到了解放,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卸下了多年的精神重负。“不像黑人,不像白人,甚至不像男人”的唐,在这一刻,才成功地融入自己的种族之中,获得了社会与自我的身份认同。

(二)深刻主题完美呈现:声画与时空的高度统一

一部电影光有主题是不够的,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它必须通过艺术载体和形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电影形式与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电影主题的表达和呈现方式也可以花样繁多。主题的表达分为剧本创作阶段、导演拍摄阶段以及后期剪辑阶段。在电影制作的过程中,主题通过影片类型、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场面调度、风格剪辑等元素逐渐表现出来。电影的内容只有在与其诸多的形式元素充分结合的时候,它所代表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等主题才得以真正存在。《绿皮书》的主题呈现,便是通过剧本创作、导演拍摄、后期剪辑而达到了在声画和时空上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1.剧本创作阶段

在影片的剧本创作阶段,编剧用文字写出来视觉和听觉形象,同时奠定了影片的类型、故事、人物、情节、叙事结构和风格。《绿皮书》的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故事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在历史中找得到原型。历史上,黑人钢琴家唐·谢利(Don Shirley)与白人司机托尼·利普(Tony Lip,原名Frank Anthony Vallelonga)前往美国南部进行巡回演出的事件和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影片的编剧之一是托尼·利普的儿子尼克·维勒朗格(Nick Vallelonga),剧本创作也宣称主要以托尼的真实信件和口述为事实依据。从创作角度而言,原型人物和事件已经为剧本提供了人物形象、故事结构、戏剧冲突和可能的主题。可以说,《绿皮书》的剧本是基于历史原型的改编之作,从效果上看,这一改编无疑获得了成功。

从类型来看,影片基本沿袭了好莱坞公路片的叙事范式,并在这一传统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改良。公路片中包括公路、车辆、目标旅程、情感发生的四个主要类型元素,《绿皮书》里都有,并且影片明显遵循了公路片的类型叙事结构:深受种族压迫的非裔音乐家唐,在深入南方巡演的公路上,与白人司机托尼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最终完成了与托尼和其自我的心灵交流,在收获友谊同时达成了与自我的和解。同时,影片还融合了喜剧片的类型元素,在本是一部具有悲剧内核的电影里,采用了喜剧式的表现风格,以夸张、辛辣的手法,高度展现影片内在的戏剧冲突,既提供了“低级”笑料,也充满着“高级”幽默,在种族歧视和阶层差距的大环境中,于细微的生活场景中营造出了大量的温情与欢乐,处处洋溢着人文关怀。

从叙事结构上看,编剧将唐三重奏中的另外两名成员调至故事之外,营造了在狭隘的空间里主人公两人间单一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二元对立”的镜像对照结构。这一叙事方式放大了不同文化背景人物间的行为偏差,构筑了许多独特的幽默情节,也呈现了影片特殊的艺术张力和黑色喜剧风格。以往的黑人平权电影,总是构建出高高在上的白人心存善意拯救黑人的情节,而在《绿皮书》中,却是身为黑人的唐生活在社会上层,白人托尼在市井街头挣扎。两人首次碰面时,托尼身穿皱巴巴的西装,连领带都没有,而唐却身穿华贵的民族礼服坐在王座上,之间横隔着的巨大阶层鸿沟令人感慨(图14-7)。通过“黑与白”反差式的人物形象设计和塑造,影片搭建了一种与寻常电影不同的错位结构:黑人掌握了驱使白人的权力。然而,托尼潜意识里的种族偏见以及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使得这个结构并不稳固,从而制造出了大量的戏剧冲突。

图14-7 唐与托尼初次见面,镜头呈现出的“二元对立”

2.导演拍摄阶段

在导演拍摄阶段,导演将剧本的文字形象分解成一系列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语言,用摄影机、录音机将影像和声音分别摄、录在胶片上。《绿皮书》里虽然有着大量的戏剧冲突,但导演通过摄像机位的变化、人物空间位置的挪移、灯光与色彩的调整等场面调度和视听语言,将人物关系和情绪变化蕴藏于镜头语言之中,从而降低了故事本身所含的矛盾和冲突的激烈性,也丰富了影片的细节。

好的场面调度对于刻画人物性格、解释人物内心活动、渲染环境氛围、创作特殊意境等都可以引发积极的审美作用。其中,镜头调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呈现影片的叙事视点和情感基调。例如全剧最具笑料的场景:经过肯德基后两人停车一起进店吃炸鸡。拍摄这一场景时,导演的镜头一直在发生变化。开始的时候,导演采用的是纵深镜头;随着两人的谈话,焦点前后移动,窗外的景色清晰,阳光的照射衬托出当时轻快的气氛;当托尼递炸鸡给唐,唐吃炸鸡时,窗外的景象显示白化。此时导演采用的是仰拍的方式给两人以特写镜头,将观众的视线集中在人物身上,使情景更具代入感,同时推动了剧情中两人的关系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在《绿皮书》中,导演贯穿始终地显示了其善于运用镜头语言表达变化的技巧,比如多处使用俯仰镜头、平视镜头暗示两位主角人物的情感变化:见面之初,仰拍镜头暗示托尼和唐两人身份的悬殊(图14-8);两人关系和缓之后,许多场景采用的是平视镜头(图14-9)。再比如导演对演员的站位进行调度,以镜头内人物空间位置的变化暗示两人关系的发展:从刚认识、到熟悉、到成为朋友,托尼和唐的对话距离不断拉近,影片在诸多空间变化中体现了剧情和作者的态度。

图14-8 仰拍镜头暗示了唐与托尼身份的悬殊

图14-9 平视镜头暗示了唐与托尼的关系拉进

此外,影片灯光与色彩的布置等多个细节也在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氛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绿皮书》中的灯光明暗对比、色彩冷暖变化紧扣人物的心情和故事节点。例如在南方日落镇的雨夜,警察将两人的车拦下进行盘问时,阴冷色调的路灯灯光凸显了唐压抑、紧张的心情(图14-10),为后面唐的情绪爆发铺垫了基础;而在巡演结束后返回北方的雪夜里,警察再次将两人拦住,此时出现的路灯灯光呈现出暖黄的色彩(图14-11),两处的冷暖对比,既显示出南北方种族压迫环境的不同,也预示了唐和托尼两人情感和关系的变化已由冷向暖。唐教托尼写信时,镜头焦点在两人身上,色彩以黄调为主,旨在展现轻松欢快的氛围。唐独自在房间处理伤口时,多运用绿色,凸显唐的坚毅和复杂情绪。

图14-10 冷色调的灯光烘托出唐紧张压抑的心情

图14-11 暖色调的灯光暗示了剧情节奏变得欢快,两人的关系变得温馨

3.影片剪辑阶段

剪辑包括画面剪辑和声音剪辑,是影片制作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后的一次再创作。电影《绿皮书》由帕特里克·J.多恩·维托(Patrick J. Don Vito)负责剪辑,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剪辑提名。影片剪辑以时间为序、围绕剧情进行阐述,整体风格平实,技巧的使用都服务于叙事和人物,镜头间多以平切为主,快切和蒙太奇的使用多用于时间的推移与省略。但影片叙事的双重主题与人物镜像的对照结构,在最终呈现时,都离不开帕特里克高超的剪辑技巧,看似平常的剪辑手法之下隐藏着巨大的能量。以“汽车抛锚”的片段(01:01′10″-01:02′33″)为例,这个没有一句台词的段落,完全依靠剪辑刻画人物并表现主题。

这场戏的目的在于诠释唐与黑人种族的格格不入,强化人物的边缘性。因此这一片段的画面主体不在托尼身上,他只是以陪衬出现。整场戏的剪接手法很传统,剪接点的依据是演员的形体动作。重头戏唐与劳作的黑人间凝望对视,剪辑采取了常规的正反打镜头:黑人们的脸上没有表情,唐的表演也极其克制内敛,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纪实的风格,但其戏剧张力没有丝毫减弱,反而通过不同景别镜头的选择达到了一个小高潮。通常情况下,对人物的塑造使用小景别会更好,但这一段里却出现了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景别镜头(图14-12),可以理解为黑人们的主观镜头。在大画框中完整呈现白人为黑人服务的动作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完成了人物塑造和心理描绘,一切尽在不言中。同时,在这段动作中,托尼安之若素的表情和行动也暗示了两人关系的变化。

图14-12 用大景别暗示黑人们的主观镜头,凸显“白人为黑人服务”的不同寻常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电影是时空艺术的综合体。因此,电影创作者会更加关注如何实现音乐与画面的整合,而观众则会对画面和音乐产生单元化的审美意向。在《绿皮书》中,钢琴是连接全片的线索,但导演和剪辑并不希望钢琴抢占剧情的地位,因此在配乐上并未选择建制齐全的交响乐团,在配乐的密度、层次、色彩上也都把握得张弛有度,形成了特殊的配乐呼吸感,并与电影的节奏感保持高度一致,使钢琴配乐片段呈现更强的可塑性。影片中大量运用钢琴题材,简化了创作和声部维度,刻意营造出一种“有节制”的音响效果。这样的音乐剪辑,不仅不会让观众忽视电影配乐的存在,反而在音乐插入的节点强化了画面氛围。例如在几段没有对白的片段中(包括前文提到的“汽车抛锚”的片段),配乐的出现成了演员间无声的对话,填白式的音乐创作让银幕充满了人情味,同时也建立了视觉效果的连续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蒙太奇的技法使用,音乐将碎片化的画面有序连接,形成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对统一。比如从小石头城到密西西比州的这一段旅程中,多个镜头的蒙太奇剪接从画面上呈现出时间的推移,背景音乐盖过了人物对话,不同的场景鼓掌声愈来愈大,从听觉上过渡到下一幕雨天的场景。结合影片的叙事结构和情节,《绿皮书》中所出现钢琴片段可分为以下对比性动机、线索性动机、转折性动机三大类(表14-1):

表14-1 《绿皮书》中钢琴配乐片段动机分类[4]

续表

三、台词赏析

(00:32′50″-00:33′00″)

Don:I suffer that slight alone,because I'm not accepted by my own people,because I'm not like them either! So if 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f I'm not white enough,then tell me,Tony,what am I !?

唐:我独自忍受轻视,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不够黑,如果我不够白,那么托尼,请告诉我,我到底是什么?

(00:53′09″-00:53′21″)

Tony:My father used to say,whatever you do,do it 100 percent,work like you work,laugh like you laugh,and eat like it's your last meal.

托尼:我父亲曾经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最后一餐那样享受。

(01:28′41″-01:28′48″)

Don:You never win with violence. You only win when you maintain your dignity.

唐: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

(01:35′58″-01:36′04″)

Tony:You know...the world's full of lonely people afraid to make the first move.

托尼: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迈出第一步。

(01:39′30″-01:39′37″)

Graham:Being genius is not enough,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

格拉翰:成为天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勇气改变人们的心灵。

(01:46′12″-01:46′16″)

Tony:Ask not your country what you could do for it,ask what you do for yourself.

托尼:不要问你的国家可以为你做什么,问你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课后思考:

1.请欣赏《少年的你》,从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的角度谈谈这部影片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原因。

2.请阐述中国当前的电影发展现状,并就电影在形式和意义、艺术性与商业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说说你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鞠薇.“神奇黑人”和“白人救世主”——电影《绿皮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种族关系呈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4(04).

[2]徐蕊.公路片类型探索及变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4(09).

[3]文源.《绿皮书》:身份认同的困惑[J].电影文学,2019,4(13).

[4]付宁.《绿皮书》中钢琴配乐片段的动机与特征分析[J].电影评介,2020(06).

[5]原文泰著. 电影批评 类型、美学与文化.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

[6]南野著. 影像的哲学 西方影视美学理论.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07.

[7]波德维尔,汤普森.“电影学院”编委会校.电影艺术 形式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曾伟祯,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8]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奥蒙,玛利.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艾伦,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李迅,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1] HUGO M,The Film:A Psychological Study[M].NewYork:DoverPublications Inc.1970:95

[2] 艾伦,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07.

[3] Robert S.Film Theory:An Introduction[M].UK:Blackwell,2000:127.

[4] 付宁.《绿皮书》中钢琴配乐片段的动机与特征分析,电影评介[J].2020(06):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