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视觉燃料
课前思考:
1.色彩在本片叙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影片中哪部分的色彩运用让你印象深刻?
3.影片运用浓艳色彩想要表达什么?
4.试延伸探讨韦斯·安德森作品的电影风格。
一、影片概况
(一)基本信息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的第八部电影长片,由他自编自导。影片由拉尔夫·费因斯(Ralph Fiennes)、托尼·雷沃罗利(Tony Revolori)、西尔莎·罗南(Saoirse Ronan)、爱德华·诺顿(Edward Harrison Norton)等联袂出演。该片共获奥斯卡等重要奖项12项、提名21次,其中包括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艺术指导提名等。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整体艺术风格宛如画作、极具奇幻色彩。影片的强烈艺术观赏性与其色彩、构图、置景等处的细节息息相关,而这一切皆出自韦斯·安德森的御用美术指导亚当·斯托克豪森(Adam Stockhausen)之手,他曾参与了《大吉岭有限公司》(The Darjeeling Limited,2007)、《月亮升起之王国》(Moonrise Kingdom,2012)等多部电影制作。在影片拍摄前期,斯托克豪森与导演深入讨论,决定将东欧酒店作为设计蓝本。他们在一起研究了许多历史悠久的酒店文献、照片,并从采用了彩色复原照片技术(Photochrom)、具有怀旧质感的明信片中寻找灵感,试图呈现那间从未存在过的“传奇”大饭店。
事实上,《布达佩斯大饭店》并非拍摄于布达佩斯,其场景地主要在德国最东部的小镇哥利兹(Görlitz),饭店内景采用的是该镇的百货公司。为使影片虚构的国家(祖部罗卡共和国)更显真实,斯托克豪森与其团队重头设计了货币和市政报纸等细节。事后他说:“《布达佩斯大饭店》里许多场景都具手作质感,正因如此,才是拍摄这部电影的乐趣之一”。而正是由于如此细致的准备和精巧的设计,才使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的提名。
(二)故事梗概
影片开始于1985年,小说《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作者正在将当年创作这部小说的经历娓娓道来。17年前,即1968年,这位作家为专心创作来到了冷清衰败的布达佩斯大饭店,遇见了饭店的主人泽罗·穆斯塔法。穆斯塔法邀请作家共进晚餐。席间,他向作家讲述了这座大饭店的前世今生。
1932年,年轻的泽罗·穆斯塔法刚成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门童,追随着酒店经理古斯塔夫先生学习做事。古斯塔夫和年迈富有的D夫人情投意合,然而D夫人在离开饭店的一个月后,突然暴毙家中。她在遗嘱中将一幅价值连城的名画留给了古斯塔夫,惹恼了她的儿子德米特里。古斯塔夫将名画偷拿回酒店藏起来,却因被德米特里指控谋杀而被捕入狱。此时,唯一能证明其清白的,是D夫人的管家瑟奇。
狱中的古斯塔夫与狱友合谋终于逃出监狱,和前来接应的泽罗赶往盖博梅斯特峰寻找管家瑟奇。同时,德米特里手下的冷血杀手也在不断行动,先后杀死了不愿违背法律的代理人科瓦克、瑟奇的姐姐和瑟奇本人。古斯塔夫与泽罗在冰天雪地中追赶杀手,最终,泽罗将杀手推下悬崖,救起了命悬一线的古斯塔夫。赶回大饭店的两人与泽罗的女友阿加莎里应外合,在德米特里的追逐攻击下成功取回名画,并发现了藏在画框背后的第二封遗嘱。古斯塔夫根据遗嘱内容继承了D夫人的全部遗产,但在某一天前往卢茨的火车中,却不幸死在了纳粹士兵的枪口下。泽罗继承了古斯塔夫先生的所有遗产,其中便包括布达佩斯大饭店。
二、色彩效果
(一)色彩与导演
韦斯·安德森,1969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是美国影坛独树一帜的全才型导演,通常还会参与到自己作品的编剧、摄影、表演以及配乐等各个细节中,奉献出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作品。安德森说:“我一直在努力避免重复自己,但我的电影看起来却像是在不断重复。这并非我刻意所为,我所做的只是想让电影保持个人特色,但对观众来说又具有趣味性。”他的作品如表3-1。
表3-1 韦斯·安德森作品

安德森在电影色彩的运用上十分大胆、独特和超越现实,他偏爱温暖、明艳、靓丽的高饱和度。一方面,色彩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参与了影片讲述。通过把色彩本身所携带的情感表意与叙事相结合,导演引导观众走入他五彩斑斓的童话王国。另一方面,浓艳的色彩有助于凸显故事的戏剧性。观众可以通过色彩感知到片中所讲述的故事并不太可能是真实发生的,很大程度上融入了传奇和幻想的成分,这与故事里荒诞不经的细节也相吻合。与此同时,明艳色彩在更深层次上还反映了安德森自我解嘲的解构主义精神。其电影大多都以一种看似荒诞不经而又平淡冷静的基调去讲述不同寻常的故事,诙谐而又值得回味。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去解构悲伤情节,或在完整叙事中插入无厘头情节,以存在感强烈的浓艳色彩来离间观众与影片,能够使观众在苦乐参半中回味万千。
二、色彩与叙事
影片在视听影像上重建了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Stefan Zweig)的小说《昨日的世界》(Die Welt von Gestern,1941):黄金时代的欧洲,其文化、艺术和经济都攀升到了巅峰,但战争却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与此同时,曾经辉煌迷人的欧洲大陆呈现出一种破碎之美。《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韦斯·安德森通过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对这种美展开的影像表达。除了在视觉呈现上通过色彩、构图极力营造旧时代的氛围以外,他还致力于更深层次地探讨在历史的挤压和战争的洗礼中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
1.色彩建构四层嵌套叙事
影片清晰地勾勒出四层嵌套式叙事结构。色彩推动了四个时空及五个章节在叙事上的连接、转化,并为叙事中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3-17 《布达佩斯大饭店》0:01′00″截图(另见彩图9)
第一层叙事是观众层面的叙事,主要从观众的角度切入。影片从一个少女拿着一本名叫《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小说来到该书作者的雕像前翻阅开始,白色的雪与墓园相呼应,映衬着少女的纯洁无瑕,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着电影制作者对于这种纯洁乌托邦的向往。在这里,身着米色服装的少女充当小说读者的角色,在影片中承担起了一个明现叙事者的叙事机制。影片让书背印刷的作者照片成为下一层叙事的主要场景,这一情节的呈现完成了叙事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的完美过渡。(图3-17)
第二层叙事是作者层面的叙事。这一片段中承担叙事机制的是《布达佩斯大饭店》这本书的作者。电影中,作者在镜头前娓娓道来,仿佛少女在翻阅书籍时,作者就在亲口讲述书中的故事。这一层面上,影片被暗黄色的主基调笼罩着。黄色的厚重感对应老人的年龄,同时也反映着老人讲述故事的年代感。如此寓意的场景设置,使故事嵌入作家回忆录般的自述形式当中,消解了少女手中小说的不真实感,通过镜头对于作家照片的展示,将叙事主体位置交还给作家,将叙事人称变为以作家为主的第一人称。(图3-18)

图3-18 《布达佩斯大饭店》00:01′49″截图(另见彩图10)
第三层叙事是叙述者层面的叙事。第三层结构中的黄色与第二层不同,明亮的黄色同时又带有一种古朴感,饭店昔日的繁华呼之欲出。在这层叙事中,叙事机制由书本中作家转移到了早年的作家身上。布达佩斯大饭店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冷冷清清仅有几个零散的住客,只能凭借墙上巨幅的壁画、高挑的宴会厅、大气的酒店大堂和占据山头的优越位置去感受其昔日的辉煌。无名作家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享受着难得的安静和自在,直到遇见了年迈的富翁穆斯塔法,聆听了一段关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传奇故事。穆斯塔法几乎是主动地向无名作家讲述了这段辉煌的历史,在二人的晚餐中,一段传奇经历徐徐展开。(图3-19)

图3-19 《布达佩斯大饭店》0:02′56″截图(另见彩图11)
第四层叙事是故事层面的叙事,即年迈的穆斯塔法口中的传奇故事。当年穆斯塔法作为一名新来的门童,透过他的双眼,人们看到了传奇的布达佩斯酒店经理古斯塔夫先生的传奇一生。这一层中关于古斯塔夫的传奇经历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故事内容,被分成五个章节来分别讲述。
2.色彩串联五个故事篇章

图3-20 第一章:粉紫色系(0:09′20″-0:17′44″)(另见彩图12)
五个章节各对应不同的主色调,营造出不同的故事氛围。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故事内容更加清晰。另一方面,色彩的层层推进串联起了故事的主要线索。色调引导剧情深入变化,色彩成为剧情叙事的巧妙方式,无论是粉色梦幻的酒店或阴森灰暗的伯爵城堡、紫色优雅的酒店主管还是灰色颓废的监狱囚犯,影片始终以色彩色调作为剧情运动的线索,通过其变换来推动剧情发展。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古斯塔夫。粉色与紫色结合形成了整个故事的梦幻开始。当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门庭若市,是众多贵族富豪的聚集之地。古斯塔夫先生作为酒店的灵魂人物,其管理和控制之下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有条不紊地走向了辉煌的巅峰时期(图3-20)。
第二章讲述D夫人的意外死亡。D夫人与古斯塔夫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和情人,在听到D夫人意外去世的消息后,古斯塔夫带着门童穆斯塔法前往D夫人的豪华宅邸,抵达后听闻D夫人将价值连城的名画《苹果少年》赠予自己,D夫人的儿子德米特对此十分不满,由此开启了一场遗产争夺战。这一章主要呈现的是古堡中处处透着的黑色气息,暗示着紧张和阴谋(图3-21)。
第三章讲述古斯塔夫被害入狱。古斯塔夫与门童穆斯塔法将D夫人赠予的名画偷偷带回了布达佩斯大饭店,而尚未发现名画丢失的德米特里却担心自己无法继承母亲的庞大遗产,诬陷古斯塔夫谋杀了D夫人,致使古斯塔夫含冤入狱。同时他还让杀手杀害了自己的管家及其姐姐和自己的律师。含冤入狱的古斯塔夫在狱友的怂恿之下,萌生了越狱的念头,并在蛋糕店女孩阿加莎的帮助下,利用藏在蛋糕里的工具成功越狱。这一章的主要发生地点是监狱,蓝色渗入在监狱和谋杀的细节之中,一方面衬托古斯塔夫的无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监狱里狱友之间的纯粹友谊(图3-22)。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纯洁高尚的白色也在众人的推动中成为第四章的主色调。

图3-21 第二章:黑色系(0:17′44″-0:35′53″)(另见彩图13)

图3-22 第三章:蓝色系(0:35′53″-1:05′11″)(另见彩图14)
第四章主要讲述古斯塔夫强大的人脉关系。越狱后的古斯塔夫通过大饭店的钥匙联盟,联系了各地大饭店,经历了一连串的逃亡。在一片大雪皑皑的场景中,古斯塔夫亲眼见证了D夫人的老管家被德米特里派来的杀手所绞死,代表干净纯洁的白色在这里带给观众的是强烈的反差感。古斯塔夫在与门童穆斯塔法一同努力下战胜了杀手后,因担心阿加莎的安危又重返酒店。这里白色反映了门童和古斯塔夫的善良,体现的是战争年代下那熠熠生辉的美好人性(图3-23)。
最后一章主要讲述古斯塔夫在众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老管家藏在名画背后的第二份遗嘱,成功继承了D夫人留给他的全部遗产。这一章里,影片的色调再次回归粉色和紫色,使影片形成了一种头尾呼应的完整结构(图3-24)。

图3-23 第四章:白色系(1:05′11″-1:20′49″)(另见彩图15)

图3-24 第五章:粉紫色系(1:20′49″-1:30′50″)(另见彩图16)
总体上看,影片叙事的推进与色彩的深入遥相呼应,不同阶段的五种色彩共同奠定了整个影片的格局氛围。色彩参与到叙事中,成为导演架构故事的重要手段和线索,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明确的视觉引导。
(三)色彩与人物
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专属的色彩,人物形象的确立在色彩的帮助下变得简单起来。色彩的标识为每个人物赋予了象征意义,同时使人物阵营变得清晰明了。影片中的人物大体可分为三个阵营,即加害者、被害者和营救者。
加害者:20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崛起,但凡和人文关怀、人道关怀、实用关怀相关的东西都急速衰亡,集权、现代化、快餐化的东西迅速发展。德米特里为获取遗产而谋杀了自己的母亲,杀手接连杀害阻挡遗产继承的相关人员,D夫人的其他亲戚始终对遗产虎视眈眈,女佣人则毫不犹豫地出卖古斯塔夫向德米特里告密,这些人都处于加害者阵营,阴暗、冷酷、残忍的黑色代表了他们。(图3-21)
同样处于加害者阵营的还有第二次火车之旅上的纳粹士兵。电影最后,三人在火车上的场景成为全片中唯一的黑白色情节(1:28′28″)(图3-25)。为了保护穆斯塔法的移民身份,古斯塔夫挺身而出却被法西斯士兵野蛮枪决。黑白色彩不仅协调了剧情的时空变换,也通过这一结局,将故事推上了悲剧的顶峰。这里的黑白不止预示死亡,还反映了二战时期,人类已经癫狂,屠杀不需要理由,古斯塔夫所代表的情怀与尊贵气质被迫消亡。

图3-25 全片中唯一的黑白色情节(1:28′28″)(另见彩图17)
被害者:D夫人在三次出场中的衣着暗示了她的身份与命运。最初是身份高贵的黄色(图3-26A),反映了D夫人的开放和对生命的渴望。第二次是血腥的红色(图3-26B),电梯中大片的红色背景和身穿红色外套的D夫人,与饭店职员的紫色服装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图3-26C)。大红色与深紫的配合与第一章中粉色和紫色的浪漫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暗示了死亡,也预示着整个事件的序幕就此拉开。最后是了无生气的白色,D夫人第三次出场已是躺在棺材中身着白色衣裙的冰冷尸体(图3-26D)。这里的白色象征死亡,同时也象征着纯洁与高贵。作为影片中的第一个被害者,D夫人的死亡作为关键转折,推动了剧情向前发展。

图3-26 D夫人的出场颜色(另见彩图18)
古斯塔夫则是影片中的第二个被害者,他被陷害入狱后的色彩都以蓝色、灰白色为主。越狱的夜晚,众人被狱友发现,在狱友大声喊叫的危险关头,曾被古斯塔夫送来的早餐所温暖的刀疤脸帮助了他们。监狱内的浅色调象征着还未被完全掩盖的人性闪光,与监狱外的阴冷、黑暗形成了鲜明对比。

图3-27 穿着紫色服装的员工(另见彩图19)

图3-28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粉蓝色营造的空间有如童话(1:26′58″)(另见彩图20)
营救者:整个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员工都身穿紫色服装,他们始终处于营救者阵营。古斯塔夫既是被害者,同时也是自主的营救者,紫色的燕尾服彰显了他高贵的绅士身份。古斯塔夫的独特气质及与穆斯法塔的关系都在紫色中建立,反映出他们高贵、善良的品质,彰显的是强烈的人文主义(图3-27)。
阿加莎也是营救者阵营中的重要一员。穆斯塔法与阿加莎掉到蛋糕车里已经成为这部电影的经典一幕(1:26′58″)。粉色的蛋糕盒与阿加莎身上的浅色衣服,蛋糕盒上的蓝色丝带与穆斯塔法身上的天蓝色服装碰撞在一起,营造出甜美浪漫的爱情基调。粉蓝色营造的空间有如童话,让观众从正邪追击带来的紧张感中暂时得到缓解。浪漫始终存在于主题略显严肃与沉重的安德森电影之中(图3-28)。
(四)色彩与置景
《布达佩斯大饭店》虽然是个虚构的世界,但大到建筑、家具,小到图标、标牌、邮票、纸币等都精美异常。韦斯·安德森和亚当·斯托克豪森对影片的置景、道具、服装、灯光等都进行了严格设计,很多匠心独运的小物件看似并不起眼,但却将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巧妙地串联了起来。
1.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室内场景
屋内的布艺材质、渗透着波希米亚风的铁艺床、棉质柔软的家私以及细节上的点缀,整体上营造出一种西班牙风格。这样造就的整个画面像是沉寂已久的油画,充满了故事的神秘感(图3-29)。

图3-29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阿加莎的卧室(另见彩图21)

图3-30 电影电报制作过程[2]
2.带血迹的电报
影片中杀手杀害了管家的姐姐并获得了写有管家藏身地的电报。一封小小的电报却隐藏了诸多设计细节。设计师不仅周到地考虑了电报的规范格式、手写字迹、邮戳印痕等,还精致地进行了撕裂处理,并不露痕迹地用胶带纸粘贴裂痕,以维持电报的完整。整个电报在设计手法上为了突出与环境的和谐,选择了黄灰色调,包括对血迹颜色的调配,都尽量减弱色彩饱和度,以突出故事的线索与时代语境(图3-30)。
3.绿色苹果

图3-31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世界名画《苹果少年》(另见彩图22)
影片中引起这一连串暗杀的根源之物是一幅名叫《苹果少年》的世界名画。这是模拟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作品,画面深棕复古色调,男孩身着红色华服,手中拿着绿色的苹果注视着观众。这里的绿色苹果其实也是导演的精心设计(图3-31)。
绿苹果一直是西方文化隐喻的标志。苹果在《圣经》中代表着亚当、夏娃的欲望之果。D夫人的儿子德米特里为了蛮横地夺回这幅油画,不惜指使凶手谋杀律师和古斯塔夫。这隐喻了当时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野蛮屠杀和掠夺。此外,绿色代表着希望,绿色苹果在欧洲文化中也有劳动回报的隐意,D夫人将这幅名画赠送给古斯塔夫,便是对其精心照顾的感激与回报。
4.酒店大门上的招牌
酒店招牌的原型是安德森挑选的一家20世纪30年代开罗酒店的钢铁招牌。安妮·阿特金森(Annie Atkins)是《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首席平面设计师,她选用了活泼的、不太均等的称线体,手绘了相同风格的道具招牌,然后将图稿交给建模师制作酒店的微缩模型。手工绘制的元素打破了技术的冰冷,为虚构的世界增添了更多真实感和创造力。(图3-32)

图3-32 酒店大门招牌设计[3](另见彩图23)
三、台词赏析
(0:16′09″-0:16′21″)
M.Gustave:Rudeness is merely an expression of fear. People fear they won't get what they want.The most dreadful and unattractive person only needs to be loved,and they will open up like a flower.
古斯塔夫:无礼是恐怖的表现,人害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最糟糕最不起眼的人,只要觉得被爱,他们就会如花绽放。
(0:19′18″-0:19′25″)
M.Gustave:There's really no point in doing anything in life,because it's all over in the blink of an eye. And,the next thing you know,rigor mortis sets in.
古斯塔夫:人生真心毫无意义可言,因为眨眼间就全部完结。然后,接下来你看到的是,尸斑已经聚集。
(0:22′52″-0:23′00″)
M.Gustave:You see,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 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
古斯塔夫:你看,在这野蛮的屠宰场上,仍有微弱的文明曙光,那是过去所说的人性。
(0:25′29″-0:25′36″)
Moustafa:When the destiny a great fortune is at stake,men's greed spreads like a poison in the bloodstream.
穆斯塔法:当事情牵涉到一大笔财富,人类的贪恋就像毒药般在血液里扩散。
(1:32′27″-1:32′36″)
Moustafa:The hotel I keep for Agatha. We were happy here. For a little while.
穆斯塔法:我是为阿加莎保留这座饭店的,我们在这里很快乐,尽管快乐的时间很短暂。
(0:04′36″-0:04′54″)
Young writer:A small,elderly man,smartly dressed,with an exceptionally lively,intelligent face and an immediately perceptible air of sadness. He was,like the rest of us,alone,but also,I must say,he was the first that struck one as being deeply and truly lonely.
年轻作家:一个穿着时髦的小老头,仪表不俗,英气逼人且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忧伤,似乎和我们一样孤独,不过我得说,他是第一个因深沉而真实的孤独打动我的人。
课后思考:
1.请欣赏2004年王家卫导演的剧情片《2046》,并从色彩与其他电影要素配合的角度分析该电影,进而延展探讨王家卫导演在电影中的色彩运用。
2.《影》是2018年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它并非一部全黑白的影像,而是选择了控制色彩。导演张艺谋用物质的控制代替后期的褪色处理,所有的服装、道具、场景尽量呈现黑白化,最终达到像中国水墨画的感觉,但又不是纯黑白色的效果。请结合这部影片中的色彩运用,来谈谈你的理解,并阐述导演想要表达怎样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皮特里,博格斯.看电影的艺术[M].张菁,郭侃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5.
[2]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42.
[3]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6.
[4]贝兰托尼.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M].吴泽源,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47.
[1] 奈菲,斯密斯.梵高传[M].沈语冰,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610.
[2] Designing for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EB/OL].(2020-10-03)[2021-01-03].https://www.creativereview.co.uk/designing-for-the-grand-budapest-.
[3] 图片出自Designing for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Creative Review[EB/OL].https://www.creativereview.co.uk/designing-for-the-grand-budapest-ho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