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音响艺术

第一节 音响艺术

课前思考:

1.音响在电影中的作用是什么?

2.常见的音响分类方式有哪些?

3.同期录音和后期配音各有什么优缺点?

4.你认为影视作品在处理声音时应该注意什么?

一、范围和概念

(一)音响的分类

音响是视听艺术的一大要素。在理论和实践中,“音响”这一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音响泛指广播、电视、电影及舞台剧中的一切声音,而狭义的音响则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的除了人声和音乐以外的声音。本章采用狭义概念,即影视作品中除人声和音乐以外的其他一切声音。

音响的类别有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以下是主要的几种类别:

从声音来源来看,音响可分为自然音响和社会音响。自然音响是指自然环境中的音响,如风声、雨声、流水声、鸟鸣声等。社会音响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音响,如集市上的人声、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声、马路上的车辆鸣笛声等。这些自然音响和社会音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影视作品中也是常见的点缀。它们的存在,不仅能够充实影视作品的听觉空间,而且可以与画面协同影响观众的情感。

从创作意图来看,音响可以分为主观音响和客观音响。主观音响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表现非现实的空间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音响本身可以和画面内容不相契合。主观音响可以是自然音响,如影视作品中常见主人公在幻觉或梦魇状态下听到某些常规的声音;但大部分情况下,主观音响会采用增大音量、夸张变形、反复强调等特殊方法处理。如越战题材电影《现代启示录》的开头,直升机掠过绿色的热带丛林,随后便火光冲天,伴随着音乐声,风扇旋转的画面、丛林燃烧的画面、直升机飞行的画面以及表现主人公面部表情及其生活场景的画面相互叠化,暗示这一切均是主人公的回忆。之后,音乐声淡去,画面完全转换到主人公的生活场景,然而其头顶转动的风扇却依然响动着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声音,且这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近,直到主人公拉开百叶窗才完全消失。在这场戏中,导演对直升机螺旋桨声做了相当巧妙的设计:削弱声音中尖锐部分的同时,将声音放慢。这种处理使本该震耳欲聋的直升机螺旋桨声变得混沌而沉闷,隐喻了主人公压抑的精神状态,进一步表达了战争对人的心灵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比起主观音响,客观音响更为写实。客观音响表现事物的存在状态,再现的是具象的时空,音响本身与画面内容相契合。影视作品中的客观音响俯拾皆是,大到街头小贩叫卖的背景音,小到房间角落里电话突然响起的铃声。这些客观音响增加了作品的细节感,让作品更具真实生活的质感。

从功能作用来看,音响可以分为环境音响和动效音响。环境音响指的是影像画面所处的背景环境所发出的声音,它能体现一定的环境氛围,包括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如贾樟柯的《任逍遥》(2002)中,随处可听见广播、电台播放着当时的新闻:“高速公路通车”“申奥成功”“张君杀人事件”,这些声音不停地暗示观众影片的时代背景,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也与电影的故事形成某种叙事上的互动和指涉关系。动效音响是指人物活动所发出的声音,它能补充画面的细节、表现人物的情绪,具有极强的造型感。在影视作品中,环境音响和动效音响可以同时存在。在一场戏里,观众往往既可以感知到贯穿全程的环境音响,又能听到随着人物活动而间断律动的动效音响。

(二)声音的属性

音响作为声音的一种,自然拥有声音的基本属性,即声音的三要素,它们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

响度

响度指的是主观判断的声音强弱,它是人对声音大小的一个主观感觉量。响度的大小受传播距离和振幅的影响。当声源一定时,传播距离愈远、响度愈小,传播距离愈近、响度愈大;而当传播距离一定时,声源振幅愈小、响度愈小,声源振幅愈大、响度愈大。响度的大小与声强密切相关,但响度随声强的变化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接近于对数关系。此外,当声音的频率、声波的波形改变时,人对响度大小的感觉也将发生变化。

音调

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主要由声音的频率所决定。对一定强度的纯音而言,音调随频率的升降而升降。发声体的结构因为影响了声音频率,所以会对音调产生影响。另外,音调也与声音强度有关。对一定频率的纯音,低频纯音的音调随声强增加而下降,高频纯音的音调却随强度增加而上升。

人一般能听到的音调范围是20—20,000赫兹。日常生活中,音调高的声音听上去纤细、空灵;音调低的声音则显粗犷、浑厚。

音色

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也不同,如吉他和风琴的声音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所有能发声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除了基音外,还包括许多不同的泛音,不同的泛音决定了不同的音色。

音色的类型具体是由振源的特性和共振峰的形状共同决定的。就振源来说,谐波衰减快,音色就柔和;谐波衰减慢,音色就坚硬。就共鸣腔来说,共振峰出现在较低的频率上,音色就黯淡;共振峰出现在较高的频率上,声音就明亮。某些音色具有多种特性,例如一个人的声音可以既柔和又黯淡。

音色是电影制作中的重要元素,其变化丰富、手段多元。在电影中出现的很多声音都与现实有别,某些玄幻类的画面更是在现实中无从觅及对应的声音,但为了更好地符合观众的想象,拟音师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现实生活中搜索合适音色的声音以配合画面,如用掰芹菜来模拟骨折,用猩猩叫、母猪叫、机器运转等多种声音的结合来模仿霸王龙的吼叫。

除了响度、音调和音色外,声音的主要属性还有节奏、发声速度等。节奏体现的是声音的规律性。有节奏的音响(如呼吸声、潮汐声、有规律的敲击声等)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安定感,而无节奏的音响(如施工声、动物鸣叫声等)则会因混乱而让人感到困惑和烦闷。发声速度是指相邻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长,发声速度慢,反之则快。当然,当声音处于有上下文的语境或者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时,人的注意力一般能保持得更久一点。

二、作用与影响

在影视作品中,音响既能简洁、直接地为观众提供相应的信息,又能含蓄、细微地渗透在画面中影响观众的情感;既能不加修饰地点缀于画面之外,充当画面的调味剂,又能经过专门处理后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用以推动和揭示影片的深层主题。总的来说,音响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首先,音响最基本的功能是创造逼真的听觉环境,增强影片的真实性和氛围感。如今,影院视听设备大都齐全,观众可以在环绕立体声中间体会到亲临现场的感受。在一些战争片中,导演往往频繁使用爆裂性的音响冲击观众的耳膜,如炸弹爆炸声、机关枪扫射声、百姓的悲鸣声、士兵的呐喊声等,这些音响配合着战争画面,会强烈地刺激观众的感官,给其置身战场的错觉。对于纪实主义影片来说,音响的这种特性能够使影片更具可信度,如贾樟柯就偏好采用同期录制的音响以追求作品的原生态效果,其作品《小山回家》(1995)几乎全程使用了同期录音。人物含混的对话声、背景音里模糊的广播声、小山在厨房里嘈杂的切菜声,所有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影片粗糙而质朴的底色。

如果说真实性的音响配上现实的画面可以让观众对影片营造的环境更加信任,相应地,不真实的音响则可以与奇观化的画面相结合,给观众带来更为独特的感官体验。以国产电影《红海行动》(2018)中出现的“子弹时间”为例。飞机上的狙击手要射杀海盗,在子弹出膛的那一刻,影片出现了一瞬间的完全寂静。紧接着,导演用慢镜头让子弹在空中缓慢飞行,扑面而来的子弹配上时钟的滴答声让观众感受到巨大的压迫感。随后,子弹穿过玻璃并刺进海盗大脑,与画面相对应的是清脆的破裂声和溅血声。最终海盗死亡,画面时间恢复正常,作为背景音的时钟滴答声也随之消失。在整场戏中,凭空出现的滴答声让画面出现倒计时般的紧迫感,即使观众已经预判出下一个画面必是海盗被击毙,依然会在那几秒内感到战栗(图6-1)。

图6-1 《红海行动》中时钟的滴答声配合着慢镜头的画面,给观众带来奇妙的观影体验

其次,音响可以拓展画面空间。画外音响能充分利用观众的想象力,传递出超出画面框架外的信息。如在电影的某些血腥情节中,导演通常不必直接向观众展现血肉模糊的画面,而是通过生命被屠杀的某些声音来间接表示角色的死亡。

再次,音响能够描绘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以电影《鸟人》(Birdy,1984)的开篇为例,像鸟一样蜷起四肢的鸟人缩在医院的一角,此时观众听到的是奇异的音乐和非自然的鸟叫声。随后,画面切换到艾尔所在的场合,音乐和鸟鸣这种无声源、超现实主义的声响立马被电梯运行声、病床移动声这类现实环境中的声响所取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效暗示出鸟人和艾尔这两位主人公性格上的巨大差异。此外,音响还能够模拟出人物的主观听觉,将观众直接带入人物,听人物之所听,感人物之所感,进而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情绪。

最后,音响可以辅助声画剪辑达成传播效果。一方面,音响可以连接多个画面,使相邻镜头的衔接更加自然顺滑。诸如《卧虎藏龙》(2000)这类武侠动作片中,在主人公的武打片段里,导演为了获得更优美的画面呈现,会采用蒙太奇手法将本不连贯的动作拼贴起来。由于观众对影片的观赏是依赖视觉和听觉这两个感官共同完成的,当视觉感受到的画面不够流畅的时候,听觉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影片中的音乐和音响如同润滑剂,可使整体画面的蒙太奇效果不显违和。另一方面,音响也是转场的一个基本手段。《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开头持续四分钟之久的电话铃声就是典型例子。导演运用声画错位的手法,用电话铃声贯穿几个不同的场景,顺畅地实现了影片的时空转化:第一声铃声响起时,主人公正在中国剧院的大烟馆里被不知从何而起的电话铃惊起,此时观众会疑惑这电话声究竟从何而来。在铃声持续第四声的时候,镜头时空穿梭般地从灯芯的光晕转换到了暴雨夜的吊灯。随后,第五次铃声响起,拉远的镜头将整个案发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看到了主人公和陈列在地上的一堆尸体,明白了这其实是主人公的回忆。在这个场景中,尖锐的铃声和沉闷的雨声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接着,画面又转到宴会大厅,观众跟着主人公从大厅走进小房间终于看到了电话,但令人惊讶的是,这并不是铃声的声源。直到画面转到警长哈罗因的办公室,电话被警长接起,铃声终于停止并突变为刺耳的尖叫声才将主人公唤醒。这一片段里,铃声作为纽带将整个故事背景穿针引线般地呈现出来。铃声持续时间之漫长,象征着打电话给警长告密导致自己兄弟死亡这一行为对主人公影响之深刻,暗示这件事就是主人公持续多年的梦魇。

音响对影片的作用绝不仅仅只有以上几种。虽然音响因其与生俱来的熟悉感和亲和力常常在观影过程中被忽视,但是随着影视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音响的表意效果。而在电影艺术与技术的持续发展中,音响还将被挖掘出更多新颖奇妙的用途,使电影的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制作与处理

(一)音响的制作

音响的制作可分同期录音和后期配音两种。

同期录音也称现场录音,是指在拍摄影视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摄制方法。在影视作品中,同期录音可以较为完美地复刻现实生活中的声音环境,营造出逼真的听觉空间,给观众细致真切的听觉体验。在纪录片中,同期录音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因为避免了编导的主观介入和人为修改,往往具有震撼的纪实力量,能使作品更加客观可信。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电视纪录片浪潮,一改早期纪录片“画面+解说+音乐”的专题模式,转而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同期录音,《望长城》(1991)就是在这时横空出世的。影片运用同期声、自然光、长镜头、现场采访等方式,拍摄的所有素材都带有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声,全方位体现出纪实的风格,被誉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值得一提的是,在纪实主义领域,同期录音与影像本体、真实美学等问题密切相关,有时同期音甚至会成为该类影片是否真实的评判标准之一。

同期音能高度还原现场的真实感,并且在后期制作时可以与画面同步剪辑使用。但是同期音存在采录困难、周期长、对人员和设备的要求高等缺点,并且在实际拍摄过程中,会受拍摄场地、拍摄经费、操作方法、人员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其音质可能不够完美,搬上屏幕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为了获取更清晰的声音,制作团队还会采用后期配音的方式来获取更为丰富的表达。

后期配音,就是先拍摄影视画面,然后用人工方法对画面上的声音进行模拟或还原。后期配音一般在条件比较讲究、录制设备质量较高的录音棚内进行。与同期音相反,后期配音虽然不够鲜活,但它不受拍摄环境、人员设备等因素的掣肘,具有录制方便、制作成本低等优点。此外,在诸如科幻、恐怖题材这类影片中,导演会特意使用后期配音来创造某些现实中不存在的音响以达到特定的效果。如希区柯克在电影《群鸟》(The Birds,1963)就尝试了风格化的配音,他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电子音效技术,用电子音响合成器去模拟鸟的振翅和啼鸣,尖利怪异的鸟叫给画面上原本宁静的小镇笼罩上诡谲恐怖的色彩。

(二)音响的处理

处理得当的音响可以把观众带入真实的影像氛围里,但处理不妥的音响则会造成观众的混淆。音响的处理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符合现实生活的基本逻辑。首先,音响与声源的空间位置关系密切,一个画面中,前景和后景的声音响度必然有别,不同方位的声音也会存在差异,录音师应当注重音响的层次感、方位感、距离感;其次,音响与声源环境息息相关,同样的声音在街道、空谷、走廊等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质感,录音师在处理音响时应当加以修正完善。

第二,与影视的声画关系相一致。在人们的认知中,同一个发声的物体,距离近的声音实且大、距离远的声音虚而小。这一点在影视的声画关系中也应同样如此呈现:当画面是中景、近景或特写的时候,对应的音响直达声较强、混响声较弱,听上去较清晰;当画面是全景或远景的时候,对应的音响直达声较弱、混响声较强,听上去较模糊。

第三,和影片要素相配合。首先,音响只是影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存在必须与音乐、人声等元素相配合,不能起喧宾夺主的反效果;其次,音响这一要素本身也有主次之分。在录制音响(特别是同期音)的过程中,现场很可能比较嘈杂,专业的录音师会从中筛选过滤出合适的音响,并对其进行有条理的组织,在拾取主声源的同时兼顾次声源的采录。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与画面叙事相结合。有时,音响处理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制作,仅仅是简单地放大某些细微的声响就能获得独到的效果,但这种效果一定要与画面叙事相吻合,辅助画面的表意和电影情节的演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定的语境下,静音同样能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评论家和剧作家巴拉兹·贝拉(Herbert Bauer)曾说:“静也是一种声音效果,但这只是在能听到声音的情况下才如此。表现静是有声片最独特的戏剧性效果之一。”影视作品中常会在关键的时刻使用静默这一手法,此时的静音就如同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为的是给观众带来更大的冲击力。如某些悬疑惊悚片中,前一秒,主人公还在小心翼翼地探索,无声的环境营造出一种箭在弦上的紧张气氛,后一秒,骇人的景象就陡然出现,主人公的惊声尖叫急速反转了前一秒的寂静,观众的心情也随着这尖锐的叫声剧烈起伏。

静默还能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影片《一个和八个》(1984)中,导演在表现大秃子壮烈牺牲时就运用了静默的手法。大秃子前一秒朝前怒吼,下一秒便被炮弹的浓烟掩盖。龙卷风似的浓烟升腾翻涌后逐渐消逝在右侧,随后画面还保持了几秒的空白。在这过程中,战场的喧嚣与人声的嘈杂全部被死寂所取代。导演借空白和寂静营造出苍凉的艺术氛围,让观众更深切地领略到影片的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