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电影的显著地位
课前思考:
1.电影的国别研究和历史分期研究有何异同?你更支持哪一种研究方法?
2.好莱坞电影霸权建立后是如何影响世界电影发展的?
3.你如何看待英语电影中英语文化的演变?
4.在未来全球化的电影发展中,英语电影还能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吗?为什么?
一、范围和概念
(一)英语电影界定
在日常观影中,“英语电影”一般指对白为英语的电影。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6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爱尔兰,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现有45个,而使用英语的国家则超过170个。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通用语言,英语在信息流通、国际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由于英语语言的全球影响力,英语电影也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传播最广、发展最悠久的一类电影。
从语言来划分,英语电影的覆盖范围十分宽广,包括从美欧到亚非等各大洲的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产出。虽然这些国家的英语电影都使用同一种对白语言,但在电影叙事和主题内涵的表达上却各具特色。对电影历史的研究除了从历史阶段展开分析,还经常从电影类型和电影国别进行讨论。电影国别的研究重点在于梳理不同国家的电影发展脉络,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经典作品和流派,挖掘其深受本土文化影响而呈现出的民族特色。自电影诞生以后,不同国家的电影便走上了相对独立又互相交织的发展进程。从世界影响和作品产出来看,建立起好莱坞电影霸权的美国无疑是英语电影国家的发展龙头。具有更强烈艺术性的欧洲英语电影和具有更深刻民族性的亚非拉及大洋洲英语电影则成为好莱坞电影之外的又一必要补充。电影历史分期的研究重点在于整体性的时间观察,关注世界电影在内容、形式上的趋势变化和内在联系,聚焦于具有国际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重要导演、派别及电影运动。在当代,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跨国合作成为电影制作的常见形式。不管是独立制片的艺术电影,还是模式化的商业影片最终都会面向巨大的全球市场。观众在网络平台上观看的一部英语对白电影,很可能由美国制片公司投资、由澳大利亚导演执导、由英国演员表演、在新西兰取景拍摄,在法国电影节发行后上线。资本的流动、技术的借鉴、人员的合作以及网络的互通都推动电影变得越来国际化而冲淡国别化。
因此,电影对白语言并不是决定电影艺术价值的首要因素,隐藏在其背后的时代特色、民族文化、题材价值、叙事表达、制作手法等才是电影艺术的重点与核心。英语电影囊括了世界电影中的大部分影片,由占据主导的好莱坞电影和其他各具特色的国家、国际影片共同构成。本书便是在这一范围内,以好莱坞电影为中心而展开的经典作品分析。
(二)经典电影界定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部影片的赏析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倾向。但纵观百年世界电影史,总有一些作品能够获得较为一致的国际赞誉,并经过时间洗礼而呈现出越发具有魅力的艺术价值。
国际电影奖项是目前最能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电影评定方式。全世界的电影奖项林林总总有2500多种,而美国的电影奖数量最多超过950种,既有权威机构(如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的学院奖,又有影评人协会、行业工会、主流媒体等颁发的各种奖项。其中,最具规模、影响和权威的当推奥斯卡奖(Oscars)。奥斯卡奖既是美国电影的“晴雨表”,又是全球电影的“风向标”。一方面,每一届的奥斯卡评选都显示出美国电影在社会思潮和大众趣味影响下艺术类型、流派、技巧的演变和精进,是对美国电影上一年的业绩总结和下一年的趋势预测;另一方面,随着电影逐渐全球化,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在2019年之前被称为最佳外语片奖)的价值越发高涨,逐渐成为不亚于各大A类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重要奖项。
因此,本书所选定的影片皆为获得或被提名为奥斯卡某一奖项的英语电影作品。从在英语电影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好莱坞电影出发,完成各个主题的对应分析,总结电影基本要素的艺术规律,挖掘隐藏在其内部的价值表达,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再次探寻,以批判性的眼光展开观察与反思。
二、作用和影响
(一)好莱坞电影霸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电影几乎占据着整个世界,法国、意大利和丹麦为主要的电影输出国。然而,战争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发展进程。1916年,美国取代意大利、法国和丹麦,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重要供货商,并从此占据这一地位。美国建立起完善的制片厂工业体系,将流行电影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在长期的对外输出中,好莱坞通过制作技术、产业模式、文化创新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电影的方方面面,建立起根基深厚的世界霸权。
从产业经济上看,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最大份额的好莱坞,首先以其完备的工业体系影响世界。电影从诞生之初,便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在电影商品的大规模创作中,好莱坞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即电影制作、发行及利益回收的完整体系。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好莱坞经历了辉煌、衰落与复兴,从经典好莱坞到新好莱坞,电影制作已形成了大制片厂和独立制片两套体系相辅相成的成熟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好莱坞既有巨额投资,以票房为诉求的大型商业片,也有独立制作、充满人文关怀和形式探索的艺术电影,同时还有兼顾艺术与商业的一大批导演作品。无论是从投资制作、明星阵容、营销宣传,还是从观影人数、票房收入、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看,好莱坞电影都居于世界领先,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电影霸主。
好莱坞产业模式对世界电影的工业化生产发挥着持续影响力。一方面,为占据更高份额的国际市场,世界各国的影视工业建设纷纷借鉴好莱坞经验,汲取其突出的技术资源优势,试图通过明星制、专业化制作、后产品营销、跨行业渗透等方式推动本国电影的全球化;另一方面,牢牢占据市场的好莱坞工业成为其他国家电影发展的巨大挑战。打破好莱坞的技术和市场垄断,为本土电影在世界谋求一席之地成为许多国家电影导演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全球化的合作中抵抗、在抵抗中创新成为非好莱坞模式电影的重要发展路径。
从文化价值上看,好莱坞电影始终是美国文化的重要传输介质。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全球化的今天,美国都凭借大国地位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借助电影这一媒介工具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向其他国家大力灌输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世界“文化霸权”。
借助英语语言的通用性,好莱坞电影以英语文化为内核进行输出。英语文化内涵丰富、外延绵长,好莱坞电影与英语文化的融合,便是其主导世界电影的重要因素。好莱坞电影中的英语文化是美国文化、英国文化,甚至欧洲文化的源远流长,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传承、演变。当今好莱坞电影已开始融合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国家地区的文化,力求形成多元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全球观众。这是英语文化充满自信的再一次扩张,通过好莱坞电影的传播冲击世界不同文化区域,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和更深入的传播效力。
(二)多元融合新方向
“世界电影”这一概念反映出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产品的内在关联。从“世界电影”的广阔视野出发,将电影既置于地区的政治语境又置入全球的电影语境,便能更快速地挖掘其内在规律,评估未来的发展新方向。
世界电影的历史大部分都围绕着各个民族工业与好莱坞主宰地位的竞争而展开。这一发展脉络的背后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力量的相互抗衡。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始终受经济基础支配。在不同历史阶段,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无一例外地搅动了世界电影发展格局。一方面,政策调整、经济波动、社会多变带来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电影制作和观众选择。战争年代许多国家的电影产业一度停滞,政府政策的实施也束缚或支持着电影人的创作。另一方面,社会变动引发的艺术思考极为丰富地体现在电影作品之中。电影是个人情感表达的出口,也是时代、历史记录的载体,始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责任。历史上各种电影流派、电影运动的出现或兴起,可以说都是大批艺术家在不同背景下对电影内涵的时代塑造。最终,各国电影都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世界电影的宏大格局之中,在沟通互鉴中彼此影响、发展制衡。
英语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离不开其背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英语国家强大实力的支撑。好莱坞电影以汹涌之势席卷世界电影市场,建立文化霸权主义,为其他国家的民族电影和传统文化带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文化传播,使好莱坞电影或多或少带上了对“他者”文化的改写、歪曲和丑化。世界各国通过对国产电影主体地位的保护,尤其是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对美国电影的“文化入侵”展开了持久的抗衡。
进入21世纪,电影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电影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即跨文化融合。为在当今全球市场上大行其道,好莱坞电影采取了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机制策略。美国在世界各地都设有专门机构积极搜集优秀的电影素材,同时吸纳各国优秀电影人加入好莱坞电影的创作。好莱坞电影在全球扩张中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西方话语体系,而是逐渐融入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试图将多元内容同台展示的“世界的电影”。如迪士尼根据公主IP改编的系列真人电影:阿拉伯风情的《阿拉丁》(Aladdin,2019,图1-18),中国风的《花木兰》(Mulan,2020,图1-19),黑人主角全新演绎的《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未上映,图1-20),都力求通过对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资源整合来吸引全球观众,实现世界市场的全面覆盖。

图1-18 茉莉公主动画形象与真人形象对比

图1-19 花木兰动画形象与真人形象对比

图1-20 小美人鱼动画形象与真人形象对比
因此,在认清这一战略企图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来谋求民族电影的崛起,实现与好莱坞的共生共存,已经是世界各国电影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道路。虽然英语电影的霸权地位依旧稳固,但越来越国际化的非英语电影作为一股强大力量,正在动摇其霸主地位,如坚守艺术传统的欧洲电影、厚积薄发的日本影像、追求本土表达的韩国电影、独树一帜的伊朗电影、渐成潮流的中国电影等都对好莱坞电影霸权提出了挑战。英语电影和非英语电影在合作与对抗中共同历经百年洗礼,依旧在磨合探索着新时代的发展模式。
课后思考:
1.请介绍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并分析每一阶段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中所处的位置,总结出中国电影的地位变化规律。
2.随着电影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电影也开始走向与世界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如2016年的电影《长城》便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乐视影业、美国传奇影业、环球影业联合出品,由张艺谋执导,与好莱坞主创团队合作,由众多国内国际影星联合出演的商业大片。然而该片上映后颇受争议,并未赢得票房、口碑的预期成功。试从这部影片入手,分析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应该如何实现。
参考文献:
[1]胡正荣.美国电影产业的核心与经营策略[J].电影艺术,2005,4(01):21-24.
[2]路易斯·贾内梯,斯科特·艾曼.闪回:电影简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3]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吴华.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霸权的介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156-159.
[6]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当代电影,2001,4(4):36-49.
[7]尹鸿,彭侃,尹一伊.世界电影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8):1-8.
[8]严敏.学术视野中的奥斯卡[J].艺术评论,2008,4(04):59-65+58.
[9]赵丹丹.好莱坞电影中英语文化的图腾研究[J].电影文学,2012,4(23):38-39.
[10]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美术馆照片集 https://gwtoday.gwu.edu/corcoran-national-gallery-photo-collections-complement-%E2%80%98unexpected-ways%E2%80%99。
[2] 为打破美国电影工业既成的垂直垄断体系,美国司法部从二战前就启动了对五大制片厂的反垄断调查。1948年,调查获得实质性成果,联邦最高法院要求派拉蒙剥离其控制的院线,将电影发行和电影院放映业务分离。同年5月,《派拉蒙法案》通过,判定大制片厂垂直垄断为非法,最终改变了美国电影的工业结构,对好莱坞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