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中的“完美”表演

第二节 《黑天鹅》中的“完美”表演

课前思考:

1.你如何理解电影中妮娜所追求的完美表演?

2.你认为影片中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有阶段性变化吗?如果有,试分析其表演的阶段性特征。

3.娜塔莉·波特曼是如何演绎黑白天鹅两种不同的状态的?

4.试分析电影中具有对比意义的几组角色的表演(如妮娜与母亲、妮娜与莉莉、妮娜与贝丝)。

一、影片概况

(一)基本信息

《黑天鹅》是2010年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执导的美国电影,由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主要制作发行,娜塔莉·波特曼、文森特·卡索(Vincent Cassel)和米拉·库妮丝(Mila Kunis)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0年9月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率先放映,并在之后全球市场的放映中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

2011年,《黑天鹅》共斩获12项大奖,被提名15次。娜塔莉·波特曼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第6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影片收获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摄影奖提名,第68届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提名,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等,并被美国电影学会评选为2010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早在2000年便有了拍摄一部关于芭蕾舞演员的惊悚电影的想法,并找到演员娜塔莉·波特曼,希望她能参演。虽然当时剧本还未成型,但波特曼已被极富创意的情节设置所吸引,欣然同意出演,并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库妮丝扮演影片中自己的竞争对手莉莉。然而由于资金、制片等方面的限制,《黑天鹅》经过长达十年的等待才最终问世。在此期间,导演达伦拍摄出2008年的金狮奖影片《摔角王》(The Wrestler),并在《黑天鹅》中延续了相似的拍摄手法和整体风格。他将《黑天鹅》与《摔角王》视为自己作品中的姊妹片。

娜塔莉·波特曼于1981年出生于耶路撒冷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在1994年的犯罪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饰演倔强、精灵古怪的小女孩玛蒂尔达而开始其演艺生涯,并一路获得超高关注。之后,波特曼进入哈佛大学心理系深造,逐渐成长为好莱坞为数不多的高素质演员之一。低调谦逊、踏实勤奋的性格推动她在一部部优秀电影中不断打磨演技,塑造出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星球大战前传1》(Star Wars:Episode I - The Phantom Menace,1999)中大气磅礴的女王、《偷心》(Closer,2004)中大胆奔放的脱衣舞女郎、《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2006)中被迫害的柔弱少女、《蓝莓之夜》(My Blueberry Nights,2007)中风情万种的美丽赌徒等。《黑天鹅》的出现为波特曼的演艺之路提供了更大的创作表演空间,影片中不仅有高贵优雅却难度极大的芭蕾舞蹈,还有最能考验演员表演功底的大量复杂的心理戏份,甚至还有需要演员突破自我身体和心理两大难关的同性激情戏码。波特曼在该片的十年等待期中不断积累,逐渐贴近角色内心,最终以出色演技“完美”诠释了芭蕾舞演员妮娜复杂双面的内心世界。

(二)故事梗概

纽约剧团要重拍《天鹅湖》,总监托马斯决定淘汰前领舞贝丝重选新人,并要求新的领舞既要能扮演纯洁、高尚、善良的白天鹅,还要能同时扮演邪恶、凶险、狡诈的黑天鹅。妮娜自幼练习芭蕾舞,在曾经也是芭蕾舞演员的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培养下技艺出众,渴望自己能够在这一机会中拔得头筹。然而,在选拔中,虽然妮娜的白天鹅表演无可挑剔,但她始终表演不出黑天鹅的魅惑,而舞团新人莉莉的黑天鹅表演受到托马斯的肯定,妮娜为此深感担忧,害怕她成为自己的强劲对手。第二天妮娜单独找到总监再次争取机会,托马斯趁机亲吻她,却被咬破舌头,也因而发现了她身上的黑天鹅潜力。最终,托马斯选择妮娜成为新一代天鹅皇后。

在发布酒会上,贝丝辱骂妮娜发泄不满,随后遭遇车祸而彻底断送了舞蹈生涯。贝丝的遭遇令妮娜心神不宁,沉重压力下始终未能表现出黑天鹅的理想状态。托马斯诱导妮娜勾引自己、要求她自慰以释放激情。妮娜情绪低落,莉莉发现后向托马斯告发,妮娜因此非常生气。回到家,妮娜对母亲大发脾气,跟随前来道歉的莉莉到酒吧放松,在幻想中与莉莉做爱。第二天因此迟到的她却看到莉莉正在表演自己的舞曲,还因出色表现而成了替补。

距离正式演出越来越近,妮娜背后的抓痕越发严重,所看到的幻象也越发血腥可怕。正式表演的前一天,妮娜与母亲大吵一架后晕倒,第二天再次迟到,在紧张状态中,白天鹅的表演出现失误,崩溃的她在化妆间看到欲替换自己表演黑天鹅的莉莉,争执中用玻璃碎片刺死了她。之后的妮娜彻底释放,惊艳绝伦地完成了黑天鹅的表演。然而,再次回到化妆间的她却发现莉莉仍然活着,被玻璃碎片刺伤的其实是她本人。妮娜意识到自己已精神分裂,在震惊绝望中跳完最后的白天鹅舞段,奄奄一息的她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完美。

二、“完美”表演

在《黑天鹅》的故事中,妮娜始终在追求完美,并最终以自我毁灭的方式达成。故事外,演员波特曼也始终在打磨演技以求“完美”,并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等专业奖项的认可。电影内外,完美表演的达成都艰难异常,它不仅需要演员本人的深度探索,也需要所有电影元素的积极配合。只有将演员表演放置于整体电影情境之下,才能收获更好的艺术效果,呈现给观众更佳的观影体验。

(一)表演与叙事

《黑天鹅》的整体叙事并不复杂,呈现出典型的戏剧式结构特征。全片以竞选新一代天鹅皇后开始,以妮娜在排练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内心挣扎不断展开,以妮娜的自我“谋杀”和惊艳绝伦的黑天鹅表演作为高潮,以最终死亡作为结束,即由戏剧性结构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部分构成全片。另一方面,作为一部心理悬疑电影,《黑天鹅》还表现出其独特的心理叙事特色,即由一个内在的叙事核心贯穿全片,通过两种叙事手段加以表现,最终展现出内外双层的叙事结构。片中所有演员的表演,皆由这样的叙事所推动和展现。

1.一个叙事核心:妮娜的心理蜕变

《黑天鹅》始终将妮娜的心理蜕变过程作为叙述核心,主要不是外在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人物内心的发展,而是人物内心的巨变促使其做出外在的行为。外在事件始终为内在心理表现而服务,推动剧情自然而然地走向最终结局(表11-1)。

表11-1 《黑天鹅》叙事的外在事件与内在表现

波特曼在表演妮娜的种种外在行为时,始终遵循一条表演准则,即从人物内心出发,做出合乎其当下心理,反映其内在挣扎的真实反应。波特曼在采访中曾提道:“无论是戏中戏的设置还是人物的情感,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都是难得一见的。因为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在银幕上扮演别人,我也曾经有过崩溃和不适。可以说,饰演影片中的主角,让我有了一个反观自己生活的机会。”

波特曼4岁起开始学习舞蹈,并在当地舞团表演至十几岁。小时候的舞蹈培训、演艺圈中的表演历练,加之其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的学术经历,都让波特曼能够更专业、更深入地理解妮娜的内心世界,进而表演出被强烈内心震荡支配的女主形象。

2.双层叙事结构:童话故事原型+主人公精神世界

《黑天鹅》的叙事内层是童话《天鹅湖》,叙事外层是主人公的精神斗争。电影主干与《天鹅湖》是两个独立的、不同的故事,但电影提炼了经典童话的情节要素,即施加魔咒、与魔咒抗争到与魔咒同归于尽的发展过程。这一情节结构对应到电影叙述之中,便形成情节相似的嵌套结构。两个叙事层面编织于一体,将经典嵌入外层叙事之中,便大大升华了电影的审美意蕴,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叙事内涵(表11-2)。

表11-2 《黑天鹅》的双层叙事结构

在这样双层的叙事结构下,波特曼所饰演的妮娜一角,便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她需要表演出多层次的人物状态,才能使观众体悟到其内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表演外层,波特曼所展示的是芭蕾舞演员妮娜。她从小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每天搭乘地铁到剧院排练,热爱芭蕾舞希望成为天鹅皇后,谈过几个男朋友但并不认真,喜欢吃甜食却为控制体重常常催吐,会在紧张时挠后背,外形漂亮、有点柔弱,个性善良甚至有些呆板,但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完美,非常倔强。在展示生活中的妮娜时,波特曼的表演方式以轻松自然为主,如上班路上或急或缓的步伐,绑芭蕾舞鞋时的熟练动作,托马斯谈论性时的羞涩紧张。这些真实的生活日常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妮娜,以最直接自然的方式首先呈现给观众。在表演内层,波特曼所需展示的是作为白天鹅和黑天鹅的“天鹅皇后”妮娜。白天鹅的形象与生活中的妮娜较为接近,同时神话原型故事又为其增添了强烈的悲剧内核。因此波特曼表演白天鹅时增加了更多的脆弱感,从而很好地区分出生活中的妮娜和舞台上的白天鹅。在最后的表演之夜,从家中匆忙赶来的妮娜心神不宁,舞台炫目的灯光、不断出现的幻想令她摇摇欲坠,从伴舞掌中跌落。失误后的妮娜低垂双眼、眉头微蹙,在后台焦急解释却被训斥时她面部紧皱、泪流满面,明显已达到崩溃边缘(1:29′08″-1:32′52″)(图11-6)。电影最后,发现“杀死”自己真相的妮娜重新以白天鹅的身份回到舞台,她饱含热泪地最后一次望向舞台、望向观众席中的母亲,表演出白天鹅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深深悲切与无力、哀婉(1:40′32″-1:41′50″)。黑天鹅的形象则与生活中的妮娜和“白天鹅妮娜”截然不同,电影全篇就是在讲述妮娜从白天鹅向黑天鹅转变的心理过程,真正蜕变完成的黑天鹅仅出现了近一分半钟,却留下了惊艳绝伦的完美演出,推动影片走向高潮。大幕一拉开,波特曼便展现出征服全场的气势,微昂的头颅,如喝醉般扭动的身体,不停歇的挥鞭转,冲向托马斯的热烈一吻,坚毅自信的眼神无不在告诉观众,她就是最魅惑的黑天鹅(1:34′35″-1:37′10″)(图11-7)。

图11-6

图11-7

3.两种叙事手段:故事情节叙述+舞蹈叙述

《黑天鹅》使用了以故事情节叙述为主,以舞蹈叙述为辅的讲述方式。一方面,全片以舞剧从选角、排练到演出的全过程为线索展开戏剧性结构影片的经典布局。另一方面,本片将芭蕾舞段融入电影,作为第二种叙述方式服务于电影剧情。因此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不仅观赏到精彩的芭蕾舞蹈片段,获得了视觉上的审美满足,而且还同步读取到导演试图传达的叙事信息,这不仅有利于观众对内容的理解,还较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由于舞蹈戏份在全片占据较大比重,波特曼和米拉在影片开拍前半年就开始了芭蕾舞的专项训练。她们要把自己的肌肉、形体和状态尽可能地调整到专业芭蕾舞者的水准。戏份最多的波特曼最为辛苦,她每天除了接受五个小时的芭蕾舞训练之外,还要接受形体训练、游泳和气质训练等。在开拍前,波特曼还特意去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舞蹈编舞。米拉在这段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有氧训练和普拉提训练,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在电影里完全展示出专业芭蕾舞演员的气势与素养。片中80%的芭蕾舞动作都由波特曼本人完成,因此电影的舞蹈效果非常真实,具有震撼力。

(二)表演与色彩

电影中出现了黑、白、粉、灰四种主色调,随着故事的发展和妮娜的蜕变而逐渐转换,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从整体上看,波特曼的表演也始终配合着外在颜色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但从细节上看,妮娜内心两面的斗争持续全片,并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线。四种颜色的出现也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搭配、渐进渐变。影片中,观众看到波特曼的表演始终在两种极致的精神世界游走,两种状态对比强烈,但其过渡却从容自然、润物无声。

1.淡色稳定阶段

这一时期妮娜服装以白色为主,辅以粉色。白色象征着纯洁无瑕、一尘不染。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多个梦醒的俯瞰镜头中,她的头颅都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图11-8);她的雪白围巾呈绒毛状,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像是雏鸟新生未丰的遍体软茸(图11-9)。粉色代表着温柔、娇美与纯真。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色;开场的第一个早晨(0:03′28″-0:04′45″),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粉色水果,妮娜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妮娜的手机多次出现,可以看到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MOM”字样时,底色也呈现粉红。

淡色主题代表妮娜处于单纯、稳定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她是纯洁的“白天鹅妮娜”。从弗洛伊德人格的三重结构(“自我”“本我”“超我”)来看,白天鹅是妮娜“自我”人格的表现。“自我”是人在现实中所展现出来的一面,其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妮娜自幼处在单亲母亲的呵护和严格控制下,乖巧懂事、单纯善良,性格中还含有怯懦的一面。因此波特曼在表演时,利用了低声的话语、闪烁的眼神、羞涩的表情来展现人物特点。

图11-8(另见彩图51)

图11-9(另见彩图52)

2.灰色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妮娜的服装以灰色为主,混搭初期阶段的粉色、白色和后期出现的黑色,呈现出明显的过渡特点。当她频频出现幻象之后,灰色渗入了妮娜的粉色天地。她练舞时的上衣、家居服都成了灰色(图11-10);酒吧中,莉莉给了妮娜一件黑色的性感背心,妮娜把它套在白色上衣外面,成为下一阶段的铺垫(图11-11);酒吧释放后的第二天,妮娜的毛衣彻底变成了深灰色。

图11-10(另见彩图53)

图11-11(另见彩图54)

过渡时期,妮娜心中的白天鹅与黑天鹅展开激烈争斗。黑天鹅是妮娜“本我”人格的发现和释放。“本我”是一种存在于人的潜意识里最原始的本能,它渴求的是欲望的满足。影片中多次出现在镜子中的人是一种“本我”的显现,即一种欲望的投射。由于对完美的渴望,妮娜内心的欲望通过托马斯的诱导,开始一步步占领并吞噬她。“本我”“自我”与“超我”互相作用。“本我”通过“自我”达到满足欲望的目的,“超我”通过“自我”产生压抑感、抑制欲望。当一个人的性格在这三种人格对抗下破茧而出的时候,才算实现了真正的蜕变。

波特曼这一阶段的表演,重点展现人物处于不稳定状态下的茫然、迷乱和紧张。其中最典型是妮娜在酒吧时的片段(0:58′24″-1:10′13″),从刚开始的拘谨不适应,到挂掉母亲电话后的叛逆尝试、逐渐活泼亢奋,再到回家后与母亲大声争执,和莉莉同性激情,这一过程流畅地展现出妮娜从乖乖女到叛逆释放的过渡期变化。

3.深色稳定阶段

这一时期妮娜的服装以深灰色和黑色为主。黑色一方面象征着高雅、神秘、权威,另一方面又会让人觉得消沉、压抑,甚至代表着死亡。从与莉莉在酒吧释放后的第二天开始,妮娜在舞蹈训练时的服装就变为深灰色和黑色(图11-12);幻想中与托马斯在舞台做爱的自己脱掉白色外套露出黑衣;与母亲激烈争执时她也身着黑色长裤和深灰色上衣。

深色主题代表妮娜进入了另外一种逆向的短暂稳定,最后黑天鹅的完美表演更象征了妮娜“本我”人格的最终胜利,内在自我意识的彻底觉醒。这一时期的妮娜已完全“黑化”,接近完美也靠近毁灭。

波特曼在表演时,表现出与前期截然不同的暴躁易怒,疑神疑鬼而惊惧害怕,吵架时声嘶力竭、疯狂狠厉,难以自控(图11-13)。

图11-12(另见彩图55)

图11-13(另见彩图56)

4.表演高潮部分

总体上看,影片通过几个主要颜色的过渡转变表现出妮娜稳定—不稳定—稳定的阶段性状态,将影片大体上划分为三个层面。波特曼则在不同阶段表演出不同的人物状态,并通过高超的细节处理加以连贯,使妮娜的转变进行得合理而自然。在影片最后的高潮部分,波特曼更是以精湛的演技,在短短几分钟内表演出白天鹅—黑天鹅—白天鹅的最终蜕变过程(1:32′53″-1:40′31″)。

化妆间内,失误的白天鹅发现莉莉坐在镜前意图取代自己,激动的妮娜将她推到镜子上用碎片杀死。白天鹅将黑天鹅拖入盥洗室,门外音乐渐强,妮娜的双眼变成红色,完成了第一次黑白蜕变。波特曼通过面部表情特写和激动中不受控的肢体语言,将妮娜从进门时的崩溃哭泣到激动争执再到最终的癫狂狠厉展现得淋漓尽致(图11-14)。黑天鹅表演结束后妮娜再次回到化妆间,却惊见开门来道贺的莉莉,进而惊恐地发现被插入镜子碎片的是自己本人,完成了第二次黑白蜕变。发现真相时,波特曼的面部表情丰富深刻,恍然、悲凄、绝望、悔疚、无措、痛苦、坚忍......最后,她低声啜泣,在镜前坐下,用粉扑抹去眼泪,面部肌肉因为拉扯,硬生生地把悲痛的哭容变成了笑脸(图11-15)。这段层次感极强的表演毫不费力地支撑起整个故事的最高潮。

图11-14(另见彩图57)

图11-15(另见彩图58)

电影表演的美学价值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演员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他或她所创造的银幕形象。电影表演美学的核心就在于,演员从剧中角色出发,对自我形象展开的观察、设计和表现。身体美学认为表演中的演员的身体是言说的主体,其表面上是满足剧本设定的银幕形象,实际上则是演员作为审美主体创造出来的、具有很大主观能动性的审美形象。每个演员的身体基础和审美观念都存在差异,因而造就了不同演员各具特色的表演美学风格。波特曼正是通过对自身的分析观察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才能设计、表现出高潮部分的两次蜕变,才能以如此精湛细微的演技斩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三)表演与其他

在整部电影中,波特曼的表演无疑最为出彩,这离不开演员高超的演技,同时也和镜头设计、音效、照明、蒙太奇等其他电影元素密不可分。表演和其他元素是相辅相成的配合关系,对于一部成功的电影来说,任何要素都必不可少。

1.表演和镜头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跟拍镜头,连续而详尽地去表现波特曼在移动中的动作和表情,以妮娜的视角更直接地描绘她眼中的世界。其中,动态的跟镜头多运用于妮娜的日常生活中,以手提式摄影机进行跟拍,刻意营造出一种令人眩晕的焦虑感,让观众与妮娜共同体会忐忑不安、惊悚、担忧和挣扎。而在表现妮娜曼妙的舞姿时,导演多采用稳定性跟镜头,平滑、流畅的视觉效果,不仅表现出妮娜超群的舞技和舞姿,更将她在现实生活中所不具有的自信心与骄傲都充分展现出来。

影片的另一大特色是那些无形的特效镜头:妮娜看到的镜中不同步的自己;公演前一晚她后背长出的黑色羽毛、像音乐盒娃娃一样突然折断的双腿;公演时其双臂滋生出天鹅羽翼等,都运用了3D技术。但这些特效如水中盐一般不露痕迹,配合着波特曼的表演,致力于营造出一种扭曲、诡秘的视觉效果。

2.表演和音乐

在影片排演《天鹅湖》舞剧的背景下,整个剧情中始终贯穿着柴可夫斯基的经典《天鹅湖》。源音乐自然地展现在日常的排练和表演当中,增强了影片总体的舞台效果,使观众产生戏中戏的感觉——妮娜的人生和《天鹅湖》已浑然一体、不分彼此。一方面,音乐使波特曼的表演更具节奏感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自然地烘托出强烈的悲剧色彩。

3.表演和蒙太奇

《黑天鹅》整部影片偏向长镜头叙事,尤其在舞蹈场景中,这部分的剪辑配合着旋律和波特曼优美的舞姿进行,展现出极强的节奏感和观赏性。而在展现后期妮娜内心不安、转变时,则主要运用了帧剪辑(将对比强烈的画面拼在一起,进行碎片化的剪辑),营造出一种惊悚、狂乱的氛围。例如妮娜和莉莉在酒吧中跳舞时的场面就运用了帧剪辑(1:04′37″-1:05′19″)(图11-16,图11-17),用一闪一闪的画面配合波特曼迷乱的表情,展现妮娜嗑药后的混乱状态。

图11-16(另见彩图59)

图11-17(另见彩图60)

三、台词赏析

(0:20′55″-0:21′30″)

Thomas: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 Surprise yourself so you can surprise the audience. Transcendence. And very few have it in them.

托马斯:完美不是靠控制出来的,它同样要求释放。突破自己才能惊艳观众,超越自己,很少人能做到。

(0:41′37″-0:41′57″)

Thomas:Everything Beth does comes from within,from some dark impulse. I guess that's what makes her so thrilling to watch,so dangerous. Even perfect at times. But also so damned destructive.

托马斯:贝丝做的一切都源于她内心的黑暗面。这也是她的表演让人陶醉的原因,美得令人生畏,有时候甚至达到了完美。但也会让人毁灭。

(1:15′10″-1:16′10″)

Thomas:The final act. Your final dance.

You've taseted your dream! Touched it! Only to have it crushed! Your heart is broken,wounded. Your life force fading. The blood drips. The black swan stole your love.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end the pain. You are not fearful,but filled with acceptance.

And you look down at Rothbart,and then at the prince,and then,yes,at audience. And then you jump!

托马斯:最后一幕。你的最后一支舞。

你品尝过你的梦,碰触过它,现在你要摧毁它!你的心碎了,受伤了,你的生命即将凋零。鲜血滴滴淌下,黑天鹅夺走了你的爱。只有一种方式可以结束痛苦。

你无所畏惧,你义无反顾。

你低头望向巫师罗斯拔特[黑天鹅的父亲],然后看王子,最后望向观众。最后,你纵身一跃。

(1:42′32″-1:42′42″)

Nina:I felt it. I felt perfect. I was perfect.

妮娜:我感觉到了。完美。我很完美。

课后思考:

1.请欣赏2008年曹保平导演的爱情悬疑片《李米的猜想》,尝试从表演与其他电影要素配合的角度,分析女主角周迅的表演。

2.1992年巩俐凭影片《秋菊打官司》获得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这是中国演员第一次捧起威尼斯影后桂冠,也是中国演员第一次的四大影展最佳女主角奖。但此后,虽有一些优秀国内女演员也先后斩获国际奖项,但整体上寥寥无几,国际影响力微弱。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丁怡萌,廖永清.电影《黑天鹅》的故事形态学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4(08).

[2]刘浩东.明星制与电影产业[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4).

[3]卢康.电影如何激发观众的情感——卡尔·普兰丁格认知—知觉理论述评[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唐衍欢.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由演员与角色的关系论体验派与表现派的分野[J].学术论坛,2013,36(10).

[6]张鹏.明星专业能力和媒体资源对电影质量的影响[J].传媒观察,2020(10).

[7]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