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化妆艺术
课前思考:
1.在平时的观影过程中,你是否关注过演员的妆容?
2.你认为化妆与演员在电影中的角色塑造有关系吗?
3.电影化妆和舞台化妆、电视剧化妆有哪些不同?
4.在你看来,电影中的化妆都包括哪些内容?
一、范围与概念
(一)化妆的分类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化妆都有非常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自人类步入文明社会开始,始终没有停止对美的追寻,不同民族、不同肤色和不同年龄的人们通过某种手法和物质,对自身的容貌进行美容和修饰,通过美化人的面容,美化生活,化妆技术的发展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状态相适应。
从化妆的目的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
1.日常生活的化妆
日常生活的化妆,是指根据个人的面部特征,运用相对简单的化妆手段来美化自己的容貌。主要是利用一些化妆品的色彩来修饰或提亮肤色,还包括画眉、粘假睫毛、粘双眼皮、修整发型等,日常生活的妆容整体上以淡妆为主,目的是使人看起来比素颜状态更加年轻漂亮,更富有神采。同时,根据年龄、场所、季节、身份、时间和时代潮流风尚的不同,也会有很多种不同类别的日常妆容,例如:晨妆、日妆、晚妆、舞会妆、约会妆、节日妆、运动妆、古典妆、新潮妆等,一般会与特定的场景相吻合,不同妆容在设计和色彩选择上也略有不同。
在一些特定的生活场景中,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妆容要求。比如在结婚仪式上,除了华丽的服饰之外,新娘的妆容往往是婚礼关注的一个焦点,新娘妆的眼、颊、肤色、唇的色彩运用和化妆技法,既要凸显新娘本人容貌的美,又要与整体服饰颜色相协调,大喜的日子中,为了突出结婚之“喜”,新娘妆在适当部位运用一些红色点缀和修饰,还能增添整体上的亮度和美感。相比之下,新娘陪客的妆容在色彩上就要比新娘略淡雅一些,以免喧宾夺主。总体而言,根据不同日常场合需要,对妆容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此外,根据化妆范围和部位的不同,还有全面化妆、局部化妆和单点化妆等。
2.艺术化妆
艺术化妆是以表演和展示为目的,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将特定的情节或内涵呈现给观众,整体上会比日常生活妆容有所夸张。一般而言,主要是指根据剧本的要求,通过化妆来辅助角色塑造的过程,又可以细分为电影化妆、戏剧化妆、歌舞化妆、戏曲化妆等。这类化妆主要是根据角色的民族、性格、年龄、外形、地位、气质、职业特点等需要,运用类似美术的手段改变演员的面部特征,创造出符合剧本角色的外部形象,或进行其他主题方面的艺术展示。以戏剧化妆和电影化妆为代表,不论表演者自身外貌的美与丑,在化妆中都必须服从于角色的特点和需要,因此,相比于生活化妆,艺术化妆不一定是在美化演员,而是要坚持为剧本内容服务的宗旨,有时候根据剧情和特定场景的需要,还会将演员化妆成一些丑的或滑稽的形象。
例如,在电影《巴黎圣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1956)中,卡西莫多的扮演者安东尼·奎恩(Anthony Quinn,1915-2001)原本是一位长相非常俊美的男子,在影片中却被化装成一个面貌奇丑无比、独眼驼背瘸腿的“钟楼怪人”,丑陋的外貌下是他善良的内心,奎恩凭借精湛的演技将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形象而逼真的化妆技术也对这个角色的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8-1)。

图8-1 安东尼·奎恩化妆前后的对比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戏剧化妆,会在妆容上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甚至还有一些戏剧会要求演员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来完成剧中角色的塑造。比如在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中,京剧脸谱就是角色对化妆要求的固定化,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京剧化妆非常复杂,对化妆材料也有很高的要求,必须要经过特殊的训练,运用极端夸张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与表演者的身份以及京剧表演艺术的夸张特点保持和谐一致。在面部妆容的色彩运用上,起初是以红、白、黑为主色,这三种鲜明、清晰的颜色与中国人传统意义上对人容貌的认知和审美标准相一致(人面部的三个主要颜色),同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和性格特征,后来才加入黄色和其他颜色。(图8-2)

图8-2
(二)电影化妆的特殊性
电影化妆是完成电影艺术的造型因素之一,是构成演员形象的重要元素,与其他各种造型因素一起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影像表意系统。
通常而言,电影化妆主要是根据影片的主题、题材、风格、场景、样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和材料工艺对演员进行符合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角色外部形象的描绘和修饰,充分体现特定人物的年龄、民族、身份、性格特征、个人气质等。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化妆作为人物造型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符合电影拍摄的总体要求,同时还要与摄影、灯光等手段紧密配合。相比于舞台和戏剧化妆,电影化妆的清晰度非常高,不允许任何戏剧化妆中所能容许的某种假定性。尤其在一些电影特写镜头中,当人物的面部被放大许多倍呈现在银幕上时,演员的容貌在高清的摄影机前便会暴露无遗,保持妆容的精致和逼真性就格外地重要。例如,在让-皮埃尔·热内执导的电影《天使爱美丽》中,女主角艾米丽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多次出现,这种拍摄手法不仅非常考验女演员奥黛丽·塔图的容貌和演技,同时也对电影的化妆技术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图8-3)

图8-3 艾米丽的面部表情特写
可以说,电影化妆是现代技术与化妆艺术相结合的造型艺术形式,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材料的使用,对于提高整体化妆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在当代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得愈发明显,亦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型的重要特征。随着材料工艺的改进和化妆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一些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电影中人物妆容的真实感和自然感显著增强,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电影中的特型化妆,即运用特殊的化妆和造型手段,使角色呈现出某些特殊的面部效果,比如伤疤、刀痕、枪伤、烫伤等特定的面部符号。最具代表性的是在一些科幻或恐怖电影中常见的“异形”、神怪、半人半兽等形象,以及在历史题材的电影中,通过化妆手法来还原某位真实历史人物的容貌,或一些有较大年龄和时间跨度的妆容等,都需要化妆师准确而富有表现力地刻画。整体而言,这类电影符号常常需要借助特殊材料和技术手段来解决,还要用照相一般逼真的精细手段对演员的须发、肌理、神态等加以完善和处理,才能成功地做出“蛊惑”观众的视觉形象。比如在“漫威”系列影片中,为了更好地还原漫画中的人物形象,化妆团队常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技巧作出特型化妆,很多角色还需要通过电脑特效完成定妆,甚至会模糊演员的真实形象。(图8-4)

图8-4 A、B为漫威人物灭霸与扮演者乔什·布洛林;C、D为漫威人物卡魔拉与扮演者左伊·索尔达娜(《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电影化妆师”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面部化妆师,而是集画家、编程员、设计师、甚至是标本制作师等为一体,最后还要借助计算机的精准数据控制,使虚实相间的角色在影片中产生一种真实的动态效果,从而在银幕上栩栩如生。
二、作用与影响
(一)电影化妆的分类与职能
电影化妆并不是完成一件孤立的艺术品,对演员外形的刻画和塑造是否贴切而真实,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一部影片能否成功的重要标识。
2013年,在公布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单时,“最佳化妆奖”正式更名为“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奖”,这更加明确了电影化妆师作为剧中人物外貌的创造者,既要具有造型和化妆艺术的丰富知识,又要有设计和制造发型的本领。根据剧本的整体要求,他们的活动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基于影视化妆艺术固有的审美特性,化妆师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对演员进行试装和定型,综合考虑各个电影造型在银幕上呈现出来的视觉审美效果。
一般而言,电影中采用的化妆方式可简单分为本色化妆和特殊化妆。
本色化妆是指对演员的五官不做改动的化妆,多采用绘画妆的方式对演员面容进行修饰和补充,基本无须借助其他外部修饰物,仅在演员自身形象的基础上略加描绘,使之更符合角色形象。在选择演员时,如果演员的外形气质、年龄特征等非常接近所扮演的角色,对演员进行本色化妆能使形象更具有真实感和亲和力,有助于调动演员在表演时迅速进入角色,达到生动和逼真的艺术效果。
特殊化妆是指运用特殊的造型手段使角色呈现出特殊的面部效果和造型,包括黏血、伤痕、皱纹等面部处理,以及上文提到的特型化妆,都属于特殊化妆的范畴。事实上,早在无声电影时代,人们就开始尝试各种特殊化妆,比如用铅笔般的工具为演员化皱纹,现代则逐渐开发出多种新型化妆材料和道具,尤其在仿造人体皮肤方面,Foam Latex(一种胶质乳液)和Small Scale Mechanical(将小机械嵌入人造皮肤)的技术比较成熟地运用到现代电影中。前者质感轻盈且有弹性,可与皮肤密切贴合,能够将具有特殊色泽、褶皱或者“伤疤”的假皮肤粘贴在演员面部,还能进行各种变装;后者可以将计算机控制的小机械嵌入人造皮肤或人身体的某一部分,通过这种操作,可以观测到演员脸部肌肉的凸起和肌肉的异常变化。新材料的运用不仅显著地提升了电影化妆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同时可以为观众营造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
总之,电影化妆的最终完成与导演和编剧的创作意图密不可分,同时需要服装、道具、布景、灯光、摄影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通体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例如,在系列电影《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2001-2003年)中,令人震撼的史诗场景和美轮美奂的妆服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化妆技术和电脑技术的成熟应用。对于化妆师而言,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对演员发型和胡子的处理,比如由奥兰多·布鲁姆(Orlando Bloom)饰演的精灵王子有一头美丽的金色头发,由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饰演的甘道夫留着一把长到肚子的胡子,半兽人的头发却稀稀疏疏,化妆师根据不同人物的需要制作了几百顶非常逼真的假发,据说其中有300多顶都经过了特殊的烫染处理;由西恩·奥斯汀(Sean Astin)饰演的“小矮人”山姆身上穿戴着的假足、假耳朵等饰物约有30磅重,每天需要化妆三个小时,等等(图8-5)。正是基于化妆和发型师与导演、服装设计师、特效师的密切合作,以及在细节上的精细处理,才制造出唯美震撼的视觉效果,《指环王》也获得了包括最佳化妆、最佳视觉效果在内的多项奥斯卡大奖。

图8-5 金色头发的精灵王子;大长胡子的巫师甘道夫;赤脚行走的霍比特人山姆
(二)角色塑造与表意功能
电影是一门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综合性艺术,在“微妙”的影片情节和画面中,电影化妆不仅是为了对画面的美化或纹饰,同样是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电影化妆可以帮助演员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理解人物形象。电影化妆有设计和塑造人物、刻画人物形貌的作用,是构成剧中人物形象性格化特征的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化妆师承担着帮助演员“造梦”的职责,是演员在探索角色设计时的第一个助手,生动而逼真的妆容造型有助于演员拉近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使演员更加相信和理解角色,甚至成为演员寻找角色真实感的一个精神支点,从而迅速进入角色状态,在电影世界中自由地表演和发挥。同时,也有一些电影明星格外喜欢那些使他们具有魅力的个性化妆容,在塑造角色的同时,凸显出独特的个人气质。
其次,电影化妆可以有效地传递电影语言,营造浓厚的氛围。在影片中,多样的化妆方式可以创造出非常丰富的影视语言,它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影视元素所无法替代的,演员妆容的“真实”或“失真”,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电影的表意功能。根据特定的环境,合适的电影化妆能够起到渲染剧情和烘托气氛的作用,比如人物劳累后的疲惫面容、生命危急时的惊恐、受刑后的血迹斑斑、快乐而兴奋的面部神采,等等,这些都需要电影化妆对细节加以描绘。一个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能使观众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和身份特征。
最后,在同一部影片中,不同妆容以及妆容的变化,还能起到辅助剧情推进的作用。随着电影情节的不断发展,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也会随之发生波澜起伏的变化,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这些变化还可以通过化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观众迅速地理解剧情。尤其在一些剧情发展的关键节点,演员的妆容可以有效地传递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电影接下来的剧情走向。例如在影片《黑天鹅》(Black Swan,2010)中,女主角妮娜在由性格温顺的“白天鹅”向充满野性与欲望的“黑天鹅”的转变中,整体上的妆容也从质朴的淡妆发展到后来的浓妆,以及她发病期间的红色眼眸的特殊妆容,都表达出她在追求艺术极致完美过程时的内心变化。(图8-6)

图8-6 不同心理状态下妆容不同的妮娜
三、技术与效果
(一)影视特效化妆及其技术运用
简单来说,影视特效化妆是将电影化妆与电影合成特效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式,泛指用特殊材料、特殊模具和工具等非常规化妆方法的角色化妆技术,同时与其他电影特效手段相互配合,在影片中人为地营造出某种逼真的视觉效果,这种化妆方式在现代电影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影视特效化妆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胶片时代
在电脑特效出现之前,许多电影中的特效需要依赖传统的特效手段来完成,一般通过特效化妆、场景布置、烟雾特技、早期的胶片特效等物理特效的方式,虽然在实用功能和画面效果都不能与当今先进的数字特效技术相提并论,但是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传统特效以其灵活、方便的方式融入影视编辑中,对电影创作而言作用巨大。大家比较熟知的是在1986年版《西游记》,片中的妖魔鬼怪全部依靠传统特效化妆来完成,除了细致的绘画妆和道具之外,专业人士还专门制作出妖怪的面具,供演员套在头上进行拍摄,天界、水中、凡间、地狱的妖怪,在皮肤的质感和色泽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图8-7)

图8-7 南山大王豹子精和独角兕大王青牛精
2.CG(Computer Graphics)时代
伴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影视特效化妆也由胶片时代的传统特效走进了CG时代的数字特效。CG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通称,CG特效简单来说就是在计算机上创作电影特效画面。在现代电影中,这种数字图像技术在影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效化妆与CG技术的结合常常可以达到常规实拍无法实现的效果。尤其当传统化妆手段无法满足影片的要求时,就需要借助CG特效来实现,这种手法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特效化妆的短板和缺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拍摄工作的整体难度,几乎可以创造出人们可以想象到的一切形象和视觉效果。
总而言之,电影特效化妆不仅能带给观众真实而震撼的观影体验,一些成功的特效化妆还塑造出许多经典的电影形象。例如影片《惊情四百年》(Bram Stoker's Dracula,1992)就采用了多种特效化妆相结合的方法,不同于以往身披黑色披风、尖牙外露的传统吸血鬼形象,片中塑造了一位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通过德古拉不同时期的妆服变化,表现出他复杂神秘、难以捉摸的个性特征,青年德古拉身披人体肌肉般的贴身盔甲,将他的身形衬托的凹凸有致,头戴特制的狼形头盔,俨然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形象;老年德古拉偏中性气质,妆容上带有一丝鬼魅感,一袭大红长袍的设计营造出蝙蝠般在城堡中飞舞的感觉。(图8-8)加之多种炫目的特效技术,影片打造出一个奇幻多彩的世界,同时在吸血鬼“可怖”的面容之下,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图8-8 红色铠甲装束的青年德古拉;身穿长袍、妆容邪魅的老年德古拉
(二)电影化妆的艺术表现力
电影化妆作为影片拍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助导演将鲜活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亦具备自身独立的审美特性。事实上,无论是本色化妆还是特殊化妆,并不是一项单纯的外在技法,而是始终以遵循电影艺术规律为前提,在艺术表现上同样可以达到很高的高度。
在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中,真实性是电影化妆最重要的表现特征。电影化妆的首要目的是塑造人物形象,亦是人物造型的最直接体现。一方面,演员所化的妆容要与影片设定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等相符合,化妆师要严格按照剧本的要求执行,不能随意遵照自然主义手法或时下的流行妆容为演员化妆,也切忌对人物妆容进行程式化或类型化的理解和塑造,比如演丑女就要做一个爆炸式的卷发头,演坏人就要画个三角眼或者歪鼻梁等。另一方面,相比于舞台剧夸张和繁饰的妆容,电影化妆更倾向于真实、自然而贴切的妆容设计,尤其在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中,多会采用一些自然朴素的妆容还原生活的原貌,力求准确地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和身份特征。
电影化妆能够有效地矫正和改变演员的形象,将“崭新的”艺术形象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是构成电影审美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从美学的角度,优秀的电影化妆会对角色提出多方面的要求,比如在一部影片中,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的人物妆容要保持和谐统一,不能在时代和环境特点上发生特别明显的差异(有特殊妆容要求的人物除外)。对于同一位演员的化妆和造型,要保证前后的连贯性,避免出现年龄上或人物关系上的不连贯,造成观众对人物的错觉和误读。与此同时,相比于其他平面艺术,电影化妆还具有多维性和运动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人物的妆容不仅要适应平面形象,还必须要适应三维立体空间中的形象,要力求人物在任何一个角度拍摄都完美无缺。运动性则要考虑到演员行为动作和拍摄镜头的不断变化,以及由于环境和光线的差异对化妆风格的不同影响,等等。总而言之,电影化妆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局限于完成导演意图和表现电影艺术本身,优秀的电影化妆对于塑造经典的银幕影视形象,体现化妆团队高超的化妆手法和艺术造诣,表达时代的审美诉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