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中的音乐呈现

第二节 《小丑》中的音乐呈现

课前思考:

1.音乐对本片叙事有什么作用?

2.举例说明影片中音乐是如何辅助演员表演的?

3.你认为影片前后的音乐风格有明显转变吗?如果有,试分析原因。

4.影片中哪一段音乐让你印象深刻

一、影片概况

(一)基本信息

图7-3 《小丑》海报

《小丑》(Joker,2019)是由托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1970-)执导,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主演的剧情片。《小丑》虽然以DC漫画角色“小丑”为原型,但故事情节独立于DC宇宙之外。该片由华纳兄弟出品发行,在2019年8月31日的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并获得巨大反响之后,于2019年10月4日在美国上映(图7-3)。

作为一部漫改影片,《小丑》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可谓前无古人。影片不仅创造了R级片全球影史最高票房纪录、成为利润率最高的漫改电影,而且还一举夺得诸多重量级奖项。影片斩获了包括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配乐、第77届金球奖剧情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配乐在内的多个奖项,除此之外,影片还获得了大量提名。

影片中的原创配乐由来自冰岛的作曲家希尔迪·居兹纳多蒂尔(Hildur Gunadóttir)制作。希尔迪出生于冰岛,精通多门乐器尤擅大提琴,对古典音乐有着极大的兴趣,其音乐风格介于实验电子、环境音效与后摇滚之间。她曾与Pan Sonic、Throbbing Gristle、Stórsveit Nix Noltes等知名乐队合作。在制作《小丑》的配乐之前,希尔迪已经为《冰岛誓言》(The Oath,2016)、《旅程终点 》(Journey's End,2017)、《边境杀手2:边境战士》(Sicario:Day of the Soldado,2018)和《切尔诺贝利》(Chernobyl,2019)等多部影片作曲,并获得过艾美奖和格莱美奖。而《小丑》则让希尔迪赢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金球奖最佳原创音乐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创音乐奖。

《小丑》是希尔迪与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的首次合作。导演很欣赏希尔迪,为了让希尔迪能自由地施展才华,导演一改好莱坞的电影配乐流程,不是请希尔迪按照既成的影像配乐,而是让她根据剧本内容直接创作。之后,导演还在拍摄现场播放希尔迪的音乐,希望借此引导演员表演。正如希尔迪在采访中表示的那样:“电影上映之后,杰昆告诉我,他当时有点抓不准从亚瑟·弗莱克转变成小丑的这个过程,他不知道该怎样用身体去表达。剧本里本来依据叙事技巧,安排他在这场戏里把枪藏起来,但在现场,那个感觉就是不对,所以托德就开始给杰昆放这段音乐,他一下子就随着音乐起舞了。我们在电影里看见的基本就是他现场的反应——他跟着自己当时的感觉,伴着音乐即兴跳了一段舞。”这样的配乐方式不仅使希尔迪自身的风格得到了展现,而且也使得配乐更加契合故事和人物。

(二)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哥谭市。正值市长选举时期,城市的服务系统面临崩溃,亿万富翁托马斯·韦恩参与了市长选举,其不当言论引起了底层市民的反抗。

主人公亚瑟·弗莱克是一名底层市民,一个街头小丑,贫穷、孤独且患有严重的狂笑症。即便如此,亚瑟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与生病的母亲潘妮相依为命,立志做一个喜剧演员。

一天,亚瑟在街头工作时被几个小混混打了一顿。同事兰德尔知道后给了他一支手枪,亚瑟虽不理解但还是收下了它。在儿童医院表演时,亚瑟不慎将手枪掉到了地上。兰德尔拒绝承认是自己把枪给了亚瑟,亚瑟因此失去了工作。悲伤的亚瑟坐在回家的地铁上,遇见三个喝得酩酊大醉的华尔街精英骚扰女乘客。面对女士求助的目光,亚瑟的狂笑症发作,三名男子误以为亚瑟在挑衅,于是过来报复亚瑟。亚瑟掏出手枪射杀了三名男子。翌日,托马斯·韦恩在电视上针对这起事件发表了一番言论,言论再次激怒了底层市民。一股反对富人的示威活动在城内展开,抗议者纷纷戴上小丑面具作为标志。

亚瑟无意间得知托马斯·韦恩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恰逢母亲发病,亚瑟决定去找托马斯寻求帮助,却得知这些都是由患有臆想症的母亲编出来的,而自己则是被母亲领养的。亚瑟随后到医院查询资料,发现真相比托马斯所说的更糟糕:母亲的前男友有家暴倾向,自己从小在家暴中长大。绝望的亚瑟在这时发现自己也患有臆想症,万念俱灰的他直接去医院闷死了母亲。

回到家里,亚瑟开始排练如何上《默里·富兰克林现场秀》。此前亚瑟曾登上过脱口秀舞台却因狂笑症发挥失常。他最喜欢的脱口秀主持人默里·富兰克林在《默里·富兰克林现场秀》中公开放映了这一视频并大肆嘲笑,之后还邀请亚瑟到节目现场,亚瑟答应了邀请并打算在舞台上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化妆时,前同事兰德尔与盖瑞前来探访。兰德尔借探望的名义拜托亚瑟不要说出送枪的事情,基于先前的出卖,亚瑟刺死了兰德尔并放走从未伤害过自己的盖瑞。

杀完人的亚瑟躲过警察追捕来到了舞台。在台上,默里三番两次打断他的笑话,愤怒的亚瑟放弃了自杀,并在坦白自己所作所为之后枪杀了默里。

亚瑟被警察带走,在警车里看到了全城动乱的景象。暴徒们撞翻了警车救出亚瑟,携带家人避难的托马斯·韦恩则被暴徒枪杀。在车顶上亚瑟在众人的簇拥下跳起了舞,小丑的人生正式开始。

二、音乐呈现

作为首次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漫改电影,《小丑》的优秀有目共睹。影片成功的要素有很多,音乐无疑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小丑》的音乐层次丰富、过渡自然,和影片的其他视听元素配合默契,在推动叙事、塑造人物、渲染氛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音乐与叙事

《小丑》的音乐和剧情相辅相成,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如影片31分04秒,地铁上的男人靠近亚瑟时,口中哼唱的歌曲是Send in the Clowns,这首歌既是对亚瑟的挖苦,又与亚瑟内心蠢蠢欲动的恶念相对应,直接促进了小丑人格的第一次觉醒。

此外,影片的情节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而音乐则在其中起到了连贯剧情、点明主旨的点睛之用。以歌曲That's Life为例。That's Life是弗兰克·西纳特拉(Frank Sinatra)的专辑My Way:The Best of Frank Sinatra中的一首摇滚乐,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与此同时,“That's Life”是亚瑟的偶像、脱口秀主持人默里在《默里·富兰克林现场秀》的结束语。“That's Life”第一次出现是在电视上放映的默里脱口秀上(0:46′46″)。此时,小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场演出,并和邻居来了一次美妙的约会,对明天充满憧憬。这一语境中的“That's Life”充满了对光明未来的向往。“That's Life”再次出现是以收音机里播放的摇滚乐的形式(1:24′28″)。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亚瑟正准备去参加默里秀,在轻快的乐声中他忘情舞蹈并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小丑。这里的“That's Life”从之前积极生活的态度转而变成对人生的戏谑讽刺。音乐越欢快、画面越美好,其所具有的反讽意味越浓,给观众的震撼感也越强烈。“That's Life”第三次出现是在亚瑟枪杀了默里后(1:45′50″)。亚瑟跳着舞来到摄像机前说着默里的结束词:“晚安,千万别忘记,That's Life!”影片的最后,面对咨询师的询问,亚瑟哼起了That's Life中的歌词:“Some people get their kicks,stompin' on dream. But I don't let it get me down,cause this final word keeps spinning around……”歌词暗喻了亚瑟堕落的原因,是对影片主旨的升华。

《小丑》中的音乐还具有隐喻色彩。在亚瑟找托马斯的那场戏中,亚瑟穿过剧院外示威的人群、假扮成服务员溜进剧院,此时剧院正在放映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03′14″)。这里的音乐设计极具深意。首先,《摩登时代》(Modern Times,1936)中的小提琴伴奏与精英人士的笑声一同营造出了温馨的氛围,与剧场外底层人士哄乱的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次,《摩登时代》讲述的是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的故事,卓别林扮演的工人作为社会的最底层,每天在工厂中艰辛劳作最终发疯进入精神病院。故事中的人物实质是亚瑟的投射。另外,托马斯等上层人士看着经济危机下的《摩登时代》,蔑视剧场外底层人民的抗议,导演借此揭露城市中严峻的阶级矛盾。

(二)音乐与人物表演

杰昆·菲尼克斯的精湛表演是影片的灵魂所在。杰昆采用体验派的表演方式将亚瑟这个角色演绎得极为细腻,而音乐则辅助观众深入理解角色内心。《小丑》可被视为讲述边缘人物走向疯魔之路的非典型传记片,影片的音乐也带有传记片的属性,与人物相伴相生、关系密切。以下几首音乐与亚瑟的性格转变息息相关。

Defeated Clown

这段音乐出现在影片三分钟的时候。亚瑟为寻回被抢走的广告牌追着小混混来到小巷,却被小混混殴打在地。中景镜头里,观众可以清楚地看见蜷缩在地的亚瑟急促地喘息,此时Defeated Clown响起。在喘息声的对比下,定音鼓的节奏愈显迟缓,奠定了音乐沉闷的基调。与此同时大提琴缓慢地行进,渲染出人物痛苦的情绪。音乐仿佛是小丑心境的听觉外化,将观众迅速拉入悲伤的氛围中,随后镜头拉远、片名出现,影片正式开始。

Hoy' Office

这段音乐出现在18分29秒。老板怀疑亚瑟偷走了广告牌并对亚瑟的解释充耳不闻。面对老板的诬陷,亚瑟第一次露出了如小丑般奇异的笑容。Hoy' Office就在此时介入,先抑后扬、高低相间的旋律与亚瑟诡异的表情相呼应,渲染了阴森的氛围。随着亚瑟嘴角上扬幅度的扩大,音乐音量也逐渐增强,最终淹没了周遭的一切声音。渐强的主观音乐一方面将观众从客观场景中剥离出来并引进小丑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它配合着人物表演让“小丑人格显露”这一关键性情节表现得更加明显。

Subway

这段音乐出现在31分36秒左右。地铁上,三名男子误以为亚瑟在挑衅,于是过来欺侮亚瑟。音乐前期与地铁环境音融为一体,音量微弱、旋律模糊且缺乏明显的时间界限,仅有鼓点较为清晰。隐约的前奏预示着亚瑟内心深处的冲动正在酝酿。在三人对亚瑟拳打脚踢时(0:32′35″),低沉的乐声陡然拔高,旋律也明朗起来,这象征着恶念在亚瑟心中破土而出,与亚瑟下一秒掏枪狙杀的动作完美契合。乐声与地铁运行声相互交织,整体呈现出一种压抑的听觉效果。音乐中还加入了秒钟滴答的倒计时以增强情节的紧迫感。

乐声在亚瑟下车后逐渐停止。在亚瑟狙杀了最后一人后,随之而来的是一段无情感意味的弱奏长音。长达20秒的停顿类似于人物的耳鸣,与面部特写中人物惊愕的神情相呼应,象征着小丑人性的复归。随后音乐接续,亚瑟逃离现场。音乐的间断性将人物表演中蕴含的深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在地铁上亚瑟释放小丑人格是无奈之举,那么现在音乐的复现则标志着亚瑟在清醒之后主动选择了新的人格。

Bathroom Dance

影片34分50秒,逃离现场的亚瑟将自己关在公厕。Bathroom Dance悠然响起,亚瑟开始独舞。他先是挪动右脚并将左脚滑到右脚边上,接着将双臂举过头顶,脸部也做出仰望的姿态,随后亚瑟的动作幅度越来越大、神情也越来越放松。舞蹈持续了近一分半钟,舞蹈的最后,亚瑟面向公厕的镜子张开双臂做出拥抱的姿态,象征着小丑的诞生。整个过程中,音乐同演员表演一道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变化,先以低沉的大提琴为基调,随后其他弦乐渐入,逐步丰富的乐曲暗示黑暗在亚瑟心中的觉醒与蔓延。另外,封闭空间中的无声源音乐摒除了一切环境音,纯粹得仿佛是角色内心深处的声音。角色伴随音乐起舞这种方式,既符合人物疯癫成魔的心理,又突破了电影配乐的常规设计方法,模糊了银幕和现实的边界,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感受。

Rock & Roll Part2

该段音乐出现于小丑首次亮相时刻(1:30′12″)。此时的亚瑟已经完全认同了小丑这一人格,演员摇摆的肢体和不羁的眼神充分表达出对世界的蔑视。与之前压抑的配乐完全相反,加里·格利特(Gary Glitter)的Rock & Roll Part2热情洋溢。歌曲没有多余的歌词,声声呼唤般的“hey”让听众涌起应和的欲望,强有力的鼓点则让人产生摇摆的冲动。富有节奏感的旋律配上小丑癫狂的舞步,成为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明亮时刻。

White Room

这段音乐出现在小丑被逮捕之后(1:46′33″)。White Room是摇滚乐团Cream(英国,世界最早的超级摇滚乐团之一)的代表作,肆意的曲风符合小丑张狂的气质,暗黑的歌词讲述了小丑的心声:“I'll wait in this place where the sun never shines”。坐在警车里的小丑看着窗外沸腾的城市。所有矛盾都被点燃,底层人民开始暴乱,整座城市陷入混乱——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第一次如此具有存在感的小丑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在斑斓的灯光下,小丑露出了恣肆的笑容,其乖张、狠戾和疯魔的特质一览无余。

图7-4 张扬的音乐配合人物的表演,彰显出角色疯魔的性格

以上几首典型的音乐可视为人物转型的标志性符号。除此之外,影片的音乐风格也起到了区分人物前后性格的作用。影片前半段是亚瑟逐渐觉醒小丑人格的过程,除了压抑的配乐外,导演使用了较多的爵士乐以体现人物的解放意识;后半段则讲述了亚瑟走向疯魔的故事,以摇滚乐为主的音乐完美刻画出小丑癫狂的情绪和底层人民狂欢的状态(图7-4)。

(三)音乐与光影

影片中,光影是视觉化呈现亚瑟蜕变过程的关键因素。而音乐则能作为听觉上的补充,与光影一道烘托氛围、刻画人物、铺垫情绪,完成影片的隐喻性表达。

影像的打光风格可分为高调、低调、高反差影像三种。高调指的是影片画面整体明亮、阴影较少;低调指的是画面整体阴暗、阴影较多;高反差即明暗对比强烈。总体来看,《小丑》属于低调风格,故事多发生在夜晚或者阴暗的室内,光线也多为人造光源。低调风格在影片前期体现得更为明显。影片前半部分展现了亚瑟友情、爱情、亲情逐一破碎的过程,整体基调绝望阴郁,故画面光线暗淡,音乐也较为低沉。而在影片后期,随着亚瑟的蜕变,影片的画面和音乐也呈现出异常化的明朗。典型的例子是洗澡间化妆和阶梯舞蹈这两场戏。

影片1小时24分28秒,即将参加默里脱口秀的亚瑟在洗澡间化妆。亚瑟在光线通透的室内跳舞,导演采用了仰拍镜头和逆光拍摄手法让这一场景富有艺术感,歌曲That's Life则营造出欢乐浪漫的氛围。这样的处理暗示着亚瑟解脱的心境,为后来亚瑟肆无忌惮地杀人埋下伏笔。而亚瑟在阶梯上跳舞是整部电影中光线最充足的场景,亚瑟置身于室外阳光下如获新生地摇摆着,旋律轻快的音乐预示着亚瑟从之前被压制被束缚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即将开始释放真正的恶念(图7-5)。

图7-5 仰拍和逆光预示着人物的重生

影片的光影能起到表现情绪的作用。如影片42分20秒,亚瑟准备上台表演脱口秀。亚瑟先是待在楼道里,楼道顶部荧绿色的灯光给人不祥的预感,随后亚瑟穿过过道,橙黄、暗红的光线是黑暗中仅有的亮色,而这两种颜色都意味着危险和不安。三种光色的转换,一方面是亚瑟紧张心绪的视觉外化,另一方面则为亚瑟之后的犯病做了铺垫。在这一过程中,持续的鼓点如同亚瑟的心跳,让观众感受到紧绷的张力。又如影片33分39秒,亚瑟杀死了最后一个托马斯·韦恩的员工。此时,弱奏的长音如同是人物的耳鸣,描绘出人物恍惚的状态。近景镜头中亚瑟头顶后方笼罩着的橙色灯光,则让观众感同身受般地体会到灼热。耳鸣的音效和刺目的光圈直观地表现出亚瑟清醒过后恐慌焦炙的心理。

光影与音乐的结合还能产生隐喻的效果。如亚瑟在地铁上被欺侮时,车厢内的灯光忽明忽暗,背景音乐也若隐若现,从视听层面显现出亚瑟体内两个人格的激烈抗争。

(四)音乐与其他

一部制作精良的影片,其视听要素一定是相互协调、密不可分的。除光影外,音乐与色彩、镜头等其他视听元素同样配合默契。

1.音乐与色彩

《小丑》的色彩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情绪渲染力,影片通过色彩的转变形象地表现出亚瑟人格转变的过程。

影片前期,作为社会底层市民,亚瑟的衣服多以单调、沉闷的颜色为主,比如灰色、白色、棕色等,这种颜色符合亚瑟压抑的情绪、困窘的生活现状,进一步强调了他卑微的社会地位。与之相应的音乐也多为缓慢悲伤的风格。到了后期,化身为小丑的亚瑟则装扮得异常艳丽(图7-6),他身穿暗红的西装和明黄的马甲,染着绿色的头发。在色彩的含义中,红色象征着暴力与血腥,明黄代表着危险逼近、绿色则充斥着腐朽气息,这三种色差极大的颜色撞击在一起,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此同时,快节奏的音乐也刺激着观众的耳膜,色彩与音乐一同创造出混乱、荒诞的视听效果。

图7-6 《小丑》前后期,人物衣服的颜色变化暗示着人物性格的颠覆(另见彩图34)

2.音乐与镜头

升格镜头是《小丑》影像的一大特色,电影多次运用升格镜头塑造人物。升格镜头是指用升格摄影方法所拍的镜头,即通常所说的慢镜头。拍摄时导演使胶片运行速度高于正常每秒24格的速率,在放映时则以正常的每秒24格速率播放,这样就可以达到放慢画面的效果。升格镜头在时间上放大了主体的动作,与音乐结合后更是能带来丰富的表现力,在渲染氛围、刻画人物上起到独特的艺术作用。影片36分17秒,杀完人的亚瑟在公厕跳完舞后幻想自己吻了邻居。在出电梯、经过走廊、敲门、吻邻居这一连串动作中,导演运用了升格跟拍方法让人物呈现出一种英雄气质,这种表现手法符合亚瑟对自己杀人这一行为的认知。同样的处理出现在影片1小时30分15秒,刺死兰德尔的亚瑟盛装打扮后出了门,镜头跟随亚瑟穿过走廊进入电梯,并给亚瑟的邪魅一笑来了个特写。此处的升格镜头让小丑的亮相更具惊艳感。除此之外,亚瑟阶梯舞蹈、离开地铁站、车顶上跳舞等处也使用了升格镜头。在这些画面中,音乐或鼓点有力、节奏动感,或气势恢宏、具有史诗感。升格镜头和音乐的使用,如同是对人物的歌颂,将人物的形象高大化。

三、台词赏析

(0:04′50″-0:04′56″)

Arthur:Is it just me,or is it getting crazier out there?

亚瑟:是只有我这么觉得,还是这个世界真的越来越疯狂了?

(0:6′24″-0:6′27″)

Arthur:I just hope my death makes more cents than my life.

亚瑟:我只希望我的死亡会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

(0:26′50″-0:26′58″)

Arthur:The worst part of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is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 as if you don't.

亚瑟:有心理疾病最糟糕的是,所有人都期待你假装自己没病。

(1:21′09″-1:21′17″)

Arthur:I used to think that my life was a tragedy,but now I realize it's a fucking comedy.

亚瑟:我曾以为我的人生是出悲剧,但如今我才意识到它其实是部喜剧。

(1:42′22″-1:42′40″)

Arthur:Comedy is subjective,Murray. Isn't that what they say?All of you,the system that knows so much,you decide what's right or wrong,the same way that you decide what's funny,or not.

亚瑟:喜剧是很主观的,默里。大家不都这么说吗?你们所有人,你们无所不知的体制,你们决定是非对错,同样的,你们也决定什么好笑,或不好笑。

(1:43′40″-1:44′05″)

Arthur:Everybody just yells and screams at each other. Nobody's civil anymore!Nobody thinks what it's like to be the other guy. You think men like Thomas Way never think what it's like to be someone like me?To be somebody but themselves?They don't. They think that we'll just sit there and take it like good little boys!That we won't werewolf and go wild.

亚瑟:每个人都对彼此大喊大叫。根本没人有礼貌!根本没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你认为托马斯·韦恩那种人考虑过我这种人的感受吗?考虑除了自己以外的人?他们不会的。他们认为我们会像听话的小孩一样,忍气吞声默默承受,我们不会翻脸发狂。

课后思考:

1.请欣赏姜文导演的剧情片《让子弹飞》(2010),尝试从音乐与其他电影要素配合的角度分析该电影的音乐设计。

2.2000年李安执导的武侠片《卧虎藏龙》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影片巧妙地将西方乐器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表现出深沉含蓄的江湖内涵。请你谈谈音乐是如何表现导演的武侠美学的。

参考文献

[1]伍建阳. 影视声音创作艺术[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李飞雪. 影视声音艺术概论[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3]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何晓兵.影视音乐的特质与功能[J].中国音乐,1992(04).

[5]刘莉萍,郭国强.影视作品中音乐的分析及运用[J].电影评介,2006(10):40.

[6]王霞.论影视音乐的艺术特征[J].电影文学,2009(13).

[7]徐沛华.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与重要性[J].电影文学,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