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装艺术

第一节 服装艺术

课前思考:

1.你认为服装在电影中有什么作用?

2.影视服装与日常服装之间有哪些区别?

3.服装与演员、观众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4.你认为影视服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范围与概念

(一)服装的分类与功能

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是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主要指穿于人体上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产品,多指衣服,还包括裤子、手套、鞋子、帽子、发饰等。服装有多种分类方式,一般而言,相对没有争议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按照服装界专业的分类,从形成织物的加工方法上,服装通常分为针织(图9-1)和梭织(图9-2)。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针织是先由纱线按照顺序弯曲成线圈,再由线圈之间相互串套形成,故而质地松软,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延展性,如较柔软的内衣物、毛衫等;而梭织则是以投梭的形式,将纱线通过经、纬向的交错而组成,一般有平纹、斜纹和缎纹三种形式,这类面料不易变形、牢固挺括,如西装、衬衫、牛仔等。目前世界的服装市场以梭织面料为主流。

图9-1 针织[1]

图9-2 梭织[2]

②按照性别分类,服装通常分为男性服装、女性服装和中性服装。整体来看,女性服装相较于男性服装,不仅款式更加多样化、繁杂化,颜色也更加鲜艳、亮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两性服装的界限趋于模糊,整体上趋于中性化,而不是性别化。马甲、长靴、休闲西装等服装单品已经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化特征,甚至出现跨性别的趋势。中性服装没有男式、女式的两性差别,最典型的单品是T恤和牛仔裤。

除此之外,常见的服装分类方式还有,按照面料与工艺可以分为棉布、麻布、丝绸、呢绒、皮革、混纺等;按照年龄可以分为成人服装与儿童服装;按照穿着组合可以分为整件装、套装、外套、裙、裤等。整体而言,服装没有绝对统一和标准的分类方式,各类服装也都拥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在功能上,服装主要有保健、装饰和工业用途三大功能。

首先,保健是服装的基础功能。服装能使人体保持在一个舒适的恒定温度,以适应外在气温的变化,还能在极端环境下保护人体不受外界的伤害。与此同时,人们在选择服装时,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得舒适感,这与用料中的纤维性质、缝制技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其次,装饰是服装的外延功能。随着历史的推进,服装不再是蒙昧时期未开化人类的遮羞物品,而是携带了一定的社会性色彩,逐渐具备了实用性能并继而转向了美观性能,以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在现代服装中,实用性能与美观性能总体上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在满足人们舒适度的同时,服装的样式、质地、花纹、色彩等千变万化,丰富多样。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服装更是个人魅力、社会身份、生活态度、审美品位等各方面的彰显,服装设计已经成为非常专业性的一个行业。

最后,工业用途主要是指服装的特殊功能。在某些特殊场合,会对服装有特殊的要求,譬如在特殊场景中使用的消防服、防爆服、防弹衣、防静电服装等。这些特别制作的服装能保证人体在面临极端环境时,例如高温、冲撞、有毒化学物等,最大限度地弱化外界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保护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服装设计的三要素

色彩、面料、款式是服装艺术的三大要素。

一是色彩。在服装设计中,色彩的选择与搭配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它不仅与不同对象的年龄、气质、性格、修养、兴趣等相关,还与在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和传统生活习惯下人们对色彩的不同情感反应相关。如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大范围的金黄色服装传达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这样的色彩选择非常符合中国古代以黄色为尊的象征意义。整体而言,服装追根究底是为人服务的,因此服饰的色彩搭配首先要与人体的特点息息相关。譬如体格丰腴的人不宜穿戴扩张感强烈的高明度色,如雪白、橘红、亮黄等,应尽量选择统一的低饱和颜色塑造紧致的色彩氛围。服装的色彩搭配还需要对不同对象的个性进行具体分析,以达到色彩个性和主体个性之间的相互协调。譬如性格开朗的人适宜穿暖色系、高明度的服装,以塑造热情温暖的整体氛围;性格温和的人适宜穿柔和、低明度的服装,以塑造让人如沐春风的整体氛围。所以在现代社会,色彩在服装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搭配则是服装艺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是面料。服装面料是组成服装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面料的性能和特色,使得面料特点与服装造型、服装色彩完美配合,相得益彰。在服装界,一般将面料分为柔软性面料、挺爽型面料、光泽型面料、厚重型面料和透明型面料。柔软型面料一般较为轻薄、悬垂感好,线条光滑,常见有针织、丝绸、麻纱等;挺爽型面料线条清晰,轮廓感比较强,常见有棉布、灯芯绒、亚麻布等;光泽型面料表面光滑,易反射,广泛用于舞台礼服;厚重型面料挺括,具有稳定的造型效果,常见有皮草、皮革等;透明型面料质地轻薄通透,具有优雅神秘的艺术效果,常见有棉、丝等。面料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面料可以营造不同的穿着效果,与人的身份、职业、性格、社会地位等相关。相较而言,优质面料的质感和营造出的视觉效果更好,具有穿着舒适、透气性良好、悬垂挺括、视觉流畅等特色。

三是款式。服装款式是由服装成品的外形轮廓、内部衣缝结构及相关附件的形状与安置部位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我们理解的款式是指服装的外观轮廓,大致可以分为A型、H型、X型、V型、O型等。不同服装的外观轮廓配合人体特点可以塑造出不同的整体氛围,如H型服装具有庄重、流畅的特点,可以塑造知性明朗之美;A型服装上紧下松,可以塑造高贵典雅之美;X型服装具有窈窕、优美的女性特征,可以塑造性感魅惑之美(图9-3)。如在2017年的真人版电影《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中,由艾玛·沃森(Emma Watson,1990-)饰演的主人公身穿一袭明黄色的A型长裙在晕黄色的烛光下与野兽共舞,绝美地展现了人物角色的优雅出众,成功塑造了梦幻的童话氛围。

图9-3 不同的服装款式[3]

二、作用与影响

(一)服装与电影

服装在电影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电影服装不仅有助于塑造完整且丰满的人物形象,可以在重要场景中推进剧情的发展,也可以使一部电影更完整,更富有时代性和真实性,传递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价值观。

电影服装与日常服装不同,后者拥有的实用性与舒适性特色在电影中常常会退居二线。电影服装依附于电影人物,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它不仅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宗教、民族和文化修养等,也是塑造影片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一些科幻电影中,服装往往是非日常化、非世俗化的。比如在电影《复仇者联盟》(The Avengers,2012)中,钢铁侠全身配备着无坚不摧的盔甲,且各项装置功能强大,与日常生活的服装截然不同。在这里,特殊的服装设计协助演员成功塑造出了一个拥有超能力的非人类角色。

从整体上看,电影服装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剧本设定。这需要电影服装设计师对剧本设定的时代背景、阶级状况、大众心理、审美偏好等宏观的社会现象有具体的了解和完整认知。在此基础上,服装设计师需要对剧本中设定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的命运走向有相对缜密的概括,并根据时空的基本历史特征和价值特色来形成特定的创作空间。电影服装设计师需要在场景中营造出恰当、适宜的氛围,以构建逼真的虚拟世界。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需要凸显重要事件和电影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如在电影《赎罪》(Atonement,2007)中,身着一袭深绿色裸背长裙的凯拉·奈特莉(Keria Knightley,1985-)与身着黑色西装的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1979-)在书房有一场对手戏。质感光滑的丝绸长裙在不明亮的台灯照射下泛出荧荧的光,高雅的深绿色与演员的小麦色皮肤相得益彰,勾勒出若有若无的暧昧氛围(图9-4)。也正是在这个转折场景中,男女主角互相表明了爱慕的心意,凯拉极具古典美的妆容配合这套深V的绿色裙子,彰显出特有的女性魅力,这套绿色长裙也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服装和许多人心中的美好回忆。

图9-4 《赎罪》不同的场景中身着绿色长裙的凯拉·奈特莉(另见彩图35)

(二)服装的“引导”功能

1.服装与演员

电影服装的首要任务是协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服装与演员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服装有引导演员的功能。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演员需要借助多种外在手段进入角色。特定的场景,恰当的妆容,适宜的服装,缺一不可。譬如在拍摄“中华民国”时期的电影时,女性演员一般身着旗袍,男性演员一般身着长衫,旗袍和长衫可以帮助演员迅速进入需要演绎的人物形象和时代环境。所以说,电影服装的装饰性功能对于演员来说格外重要。服装可以在演员心里迅速建立起一道可靠的屏障,这道屏障隔绝着虚拟的电影世界和真实的外在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演员因为服装的保护成功地伪装成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

出色的电影服装可以成就经典的电影角色。一般来说,设计师在设计电影服装时,不仅要结合剧本设定的人物角色特点,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演员的特色。也就是说,设计师要根据演员的外在形象、个人气质甚至是演出风格去设计服装。例如,在《这个杀手不太冷》(Léon,1994)中,由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1981)饰演的女主角玛蒂尔达的经典服装是红色针织贝雷帽,墨绿色飞行夹克,条纹短上衣,黑色短裤。简单利落的款式凸显出少女纤细、匀称的骨骼,对比鲜明的色彩又彰显着少女热情、独特的个性,玛蒂尔达颈上窄短的颈链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成了少女们喜爱的造型单品(图9-5)。可以看出,成功的电影服装不仅使演员发挥出自身极大的个人魅力,甚至可以在电影之外的服装市场掀起一股潮流。

图9-5 经典装束的短发玛蒂尔达(另见彩图36)

2.服装与观众

电影服装依附于演员,最先进入观众的欣赏视野。服装配合特定场景,作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可以为观众营造特定的虚拟空间。

服装有引导观众的功能。电影是“光与影的奇迹”,所以观众在欣赏电影时,除了会对深刻的情节产生有价值的思考外,更直观的冲击来自视觉感受。如在《阿凡达》中,人物的服装实际上是浅蓝、深蓝相交的皮肤,同时身上挂着编织的绳索、彩色的羽毛等装饰,这种设计营造了人物形象强势、原始的野性气息,给观众造成了冲击力极强的视觉震撼(图9-6)。另外,出色的电影服装可以与演员、场景极为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将观众拉入特定的电影空间,使他们在特定的氛围中理解人物角色的内涵,厘清重要情节的推进。一般来说,电影重要转折时刻的人物服装具有特别的典型意义,它不仅可以引导观众敏锐地捕捉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可以使人物形象的特征更好地彰显出来。例如在真人版《灰姑娘》(Cinderella,2015)中,女主角盛装出席舞会是一场重要的高潮戏。在这个场景中,莉莉·詹姆斯(Lily James,1989-)饰演的灰姑娘身着浅蓝色长裙,清纯甜美,轻纱层层叠叠,飘飘欲仙,为观众成功塑造了一位梦幻童话中的完美灰姑娘形象,这套服装也成了观众观影后热议的焦点(图9-7)。

图9-6 蓝色皮肤的纳美部落公主娜蒂瑞(另见彩图37)

图9-7 出席宴会的白雪公主(另见彩图38)

三、设计与象征

(一)服装色彩与人物形象

色彩是服装最直观的元素。设计师在设计电影服装时,能够将色彩与其他的造型因素结合,从而更加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复杂的心理状况。

服装色彩可以彰显人物的性格特性。人们对色彩的敏锐度非常高,即便是同一个人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也能让人产生截然不同的主观感受。当一个人穿着黑色或深颜色的衣服时,人们会感觉他是严肃稳重的,不易接近;而如果穿白色或浅颜色的衣服,人们会感觉他是纯洁善良、内心天真的。如在迪士尼3D立体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2010)中,有两个对比非常鲜明的角色——红皇后和白皇后。红皇后的服装以红色和黑色为主,彰显了她的残暴与恶毒;而白皇后则是一袭纯白色的A形长裙,体现了她的善良与无害。此外,服装设计师在设计电影服装时,也一定会结合灯光布局、环境选景等因素综合考虑,以更好地体现服装的色彩,营造情景氛围。尤其在一些特定的布景中,为了塑造人物或推动剧情,演员的服装既要在布景中得到凸显,又要与整体的电影风格和剧情发展相协调。

服装色彩可以体现人物的心理状态。随着电影情节的不断推进,人物的服装会随着人物心理的变化而变化,而色彩就是最直观的显性元素。如在歌舞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2016)中,女主角穿着9条不同色彩的裙子完成了与男主角的整个恋爱过程,服装的色彩贯穿了整个电影场景:初识对方时清冷的深蓝色,与对方热恋时明亮的黄色、天真的浅蓝色,深爱彼此时庄重的墨绿色、温柔的藕荷色,与爱人分别时沉默的黑色,还有对遗憾释怀时轻盈的纯白色(图9-8)。所有服装的色彩运用都非常清晰地彰显了女主角当时的心理状态,同时与周围的环境和氛围相融合,使观众可以更好地体会她的心路历程,以及剧情的大致走向。

图9-8 裙子递进变化的颜色从侧面烘托出了米娅的心理变化历程(另见彩图39)

(二)服装材质与社会阶级

服装的材质是指它的材料和质感。在电影中,不同的人物会穿不同材质的衣服,这可以直接彰显出他们的社会阶级。

重要且常用的服装材质包括棉布、麻布、丝绸、呢绒、皮革、化纤和混纺。棉布具有很好的透气性,贴身柔软,因此棉布会给人温柔天真的感觉;丝绸轻薄滑爽,富有光泽,因此丝绸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典雅的;呢绒具有很好的耐磨性能,富有弹性,一般用来制作大衣、西装等正规、高档的服装,因此呢绒显得雍容华贵,专业且高级;皮革的保暖功能一流,且样式挺阔,由于质地高级而显得穿着的人格外潇洒伟岸。不同材质的衣服会给人不同的感觉,整体来讲,丝绸、呢绒与皮革由于高雅舒适、不易褪色、不易制作等特点而价格较为高昂,而麻布、化纤的价格则较为低廉,在影片中多用于出身相对穷苦家庭的角色的着装。

电影中的人物必然会携带着某种社会身份,因此服装设计师在为电影中的人物设计服装时,就必然要考虑人物的家庭状况和社会阶级,尤其是在具体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如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2012)中,安娜出身名门,丈夫是政府要员,所以她的阶级身份是贵族,服装自然要以雍容华贵为主。在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安娜身着深色皮草,脸上罩着黑色面纱。在列车灯光下闪烁着耀眼光泽的皮草与具有神秘气息的黑纱充分刻画了安娜华贵高雅的少妇气质,彰显了她不凡的贵族身份。与此同时,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两位男主角的服装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渥伦斯基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军官,属于有特殊身份的贵族青年,所以渥伦斯基总是以帅气的军装示人。军装的材质挺阔、修身,生动地刻画了渥伦斯基风流不羁的上层社会青年形象。而另一位主角列文则是一位小地主,属于社会基层统治阶级,所以列文的服装并不以西装、礼服为主,而是以御寒功能良好、抗磨损的深色大衣为主,且习惯戴毛毡帽,而不是高礼帽(图9-9)。

图9-9 贵妇打扮的安娜;穿军装的渥伦斯基;贫穷的小地主列文

(三)服装款式与时代特色

在一些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电影中,电影服装往往是一种与真实历史相关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传达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态度。

服装的款式是彰显时代特色的显性元素。如文艺复兴时期男性服装上厚下轻,一般束腿以突出体格强健;女性服装上窄下宽,一般束腰配合大裙撑以突出线条柔美,这种服装款式可以彰显出文艺复兴时期以突出人体曲线为主的审美特点,传达出该时期关注人本身的人文主义思想。又如,巴洛克时期的服装则以繁复、艳丽为主,这个时代的男性服装被推向了阴柔的巅峰,夸张的假发,艳丽的领式,颜色艳丽非凡,女性则喜垫臀、穿紧身衣以显示出丰胸翘臀的形象,这一时期的服装款式传达出整个时代崇尚豪华、艳丽的审美倾向,同时彰显出了强烈、紧张的社会气氛。

贴合时代特色的电影服装一定携带着那个时代的流行元素,配合场景设置,可以在电影中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如在电影《乱世佳人》中,女主角斯嘉丽的服装就再现了洛可可时期的服装特色。洛可可时期的服装将女性推至了繁华的巅峰,她们的服装强调温润柔艳,装饰琳琅满目,显得浮华甚至烦琐。少女时期的斯嘉丽常常穿着多层叠加的白色荷叶蕾丝蓬蓬裙,以展现出少女的活泼灵秀。在面对心仪之人告白时,则身着绿色碎花蓬蓬裙,裙面罩着一层薄薄的透明轻纱,底层绣有繁复的花纹。深V形领口处做了荷叶褶边设计,以衬托斯嘉丽纤细的锁骨和修长的脖颈(图9-10)。由此可见,服装的款式可以体现特定时代的审美特色,而电影作为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则可以影响某一时期服装的流行风格。

图9-10 绿色碎花裙的大裙摆设计与深V领口(另见彩图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