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与“教父”三部曲

第二节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与“教父”三部曲

课前思考:

1.导演在电影中创造了哪几个突出的人物形象?

2.影片体现了导演的哪些思考?

3.导演是如何运用视听语言表现影片主题的?

4.你认为电影中哪一个段落最能体现导演的构思?简单谈一谈。

一、影片概况

(一)基本信息

“教父”系列电影是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美国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黑帮题材系列影片,共有三部。

《教父》由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阿尔·帕西诺等主演,于1972年3月24日在美国上映。电影改编自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出版的同名小说,以纽约黑手党成员为原型,向观众展现了一部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黑帮史诗。影片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成功,其首周票房超过524万美元、首轮票房高达8150万美元。经过多次重映后,截至1997年5月,该片的全球累计票房超过2亿5400万美元。奖项方面,该片获得了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改编剧本3项大奖及第30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5个奖项。

《教父2》(The God Father:Part 2,1974)由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Niro)等主演,于1974年12月12日上映。作为“教父”系列的续作,该片最终获得480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教父2》的获奖成绩同样十分亮眼。1975年,第47届奥斯卡奖上,该片获11项提名并最终赢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奖项,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续集电影。

《教父3》(The God Father:Part 3,1990)由阿尔·帕西诺、黛安·基顿(Diane Keaton)等主演,是三部曲的完结篇,于1990年12月20日上映。该片的商业成绩十分出众,共获得了1亿3600万的全球票房。虽然观众评价则褒贬不一,该片获得了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剪辑在内的7项提名。

另外,《教父》和《教父2》上榜于美国电影学会1998年和2007年发布的AFI百年百大电影榜单,排名为第2位和第32位。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39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一个意大利移民家族,主要代表作包括《教父》三部曲及《现代启示录》等。科波拉就读于霍夫斯特拉大学戏剧系,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院获电影硕士学位。1975年,科波拉凭借《教父2》赢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其作品《教父》与《教父2》分别是第45和第47届奥斯卡奖中的最佳影片。此外,他还曾多次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美国金球奖、土星奖等众多国际赛事中获奖。科波拉被誉为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杰出的导演之一,是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科波拉的作品题材丰富,影像风格深沉内敛。作为一个被票房和口碑双重肯定的导演,他善于发掘演员的个性,能充分调动创作团队尽情释放才能。

科波拉的电影与同时代的其他导演的作品一样,倾向于对特定的批判性主题展开叙述。这种倾向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人来说,“冷战”“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带给他们内心迷茫与不安,很多人开始反思社会现实和人性,艺术家们便通过创作各类作品来表达人们的情绪和思想。在科波拉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经历过心理创伤的人物:他们或者性格孤僻、特立独行,或者言行犀利、桀骜不驯,不论是《教父》中的迈克,还是《现代启示录》中的维拉德上尉,这些人物承载了科波拉对社会意识和文化内涵的思索。同时,科波拉作品还对身份认同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这也体现出他与同时代其他著名导演的差别。可以说,《教父》三部曲是科波拉作为一位有着意大利移民背景的导演对其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的公开讨论:如何在美国主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背景中保持意大利民族文化并取得平衡,从而实现文化的共建与身份的认同。这样一种略带矛盾的心理通过柯里昂家族的故事被传递给观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形成了科波拉电影的独特个性即魅力所在。

(二)故事梗概

“教父”三部曲作为系列影片,以两代黑帮教父维托·柯里昂和迈克·柯里昂的人生轨迹为线索,讲述了纽约黑手党柯里昂家族的兴衰历史

《教父》故事梗概:柯里昂家族族长维托·柯里昂是纽约黑手党教父,在黑白两道均具影响力。维托有三个儿子,好色而性格暴躁的长子桑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不想参与家族事业、参军前往二战战场的小儿子迈克。1945年二战结束,维托为女儿康妮举办盛大婚礼,迈克从战场归来。

毒枭索拉索找上维托,希望借其政治影响力和资金开展贩毒生意,反感毒品的维托予以拒绝。索拉索心怀不满雇人刺杀维托,维托侥幸未死却陷入昏迷被送往医院。索拉索绑架了维托的养子汤姆,收买其保镖并与警长麦考斯基串通,以此要挟柯里昂家族加入贩毒合作。迈克及时转移了父亲并约见索拉索和麦考斯基会谈,他假意求和,却在酒店将两人刺杀。维托和汤姆安然无恙,迈克回意大利避难并在西西里认识了美丽女孩阿波罗妮亚,相恋成婚。

1948年,纽约黑手党间的争斗愈发激烈血腥,主持家族事业的桑尼落入对手圈套,遭乱枪扫射身亡,远在西西里的迈克被炸弹袭击,妻子丧生。维托决定结束流血争斗,召集黑手党五大家族会谈,以出让部分利益为代价换取停战及迈克不再被追杀的承诺。1951年,迈克回到美国,与前女友凯伊结婚生子。

维托将家族事业托付给迈克,不久在家中因心脏病去世。在老教父的葬礼上迈克确认了家族中的叛徒。康妮的孩子出生,迈克为新生儿受洗,成了孩子的教父。洗礼进行的同时,迈克指使展开屠杀,五大家族的族长以及柯里昂家族的仇人挨个被杀,叛徒被处决。迈克巩固了地位,正式成为新一任教父。

《教父2》故事梗概:该片有两条主要故事线索,分别是老教父维托·柯里昂成为教父之前的故事,和新教父迈克·柯里昂在接任家族首领之后的故事。两条线索交叉呈现,平行发展。

1901年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柯里昂镇,九岁的维托·安东里尼的父母兄长先后被当地黑手党头目弗朗西斯科·奇奇奥杀害。孤身一人的维托在他人的帮助下流亡到美国,并因移民局官员的失误得到了“柯里昂”的姓氏。1917年,在纽约一家杂货店打工的维托结婚,但黑手党头目法比里西奥·法努奇作恶令其失业。维托与好友共同组建盗窃团伙,屡屡得手。法努奇注意到了维托团伙,加以勒索。维托自愿前往与法努奇谈判,随后跟踪对方将其杀死。此后,维托确立了声望,开始居中协调当地居民间的冲突。1925年,维托回到西西里找到年迈的奇奇奥复仇。之后,维托回到纽约继续其教父之路。

迈克的故事从第一部电影结尾开始。1958年,迈克主持柯里昂家族搬迁至内华达州的塔霍湖畔。在儿子安东尼初领圣体的庆祝仪式上,迈克先后会见了参议员派特·葛瑞、迈阿密犹太裔黑帮老大海门·罗斯手下强尼·欧拉,以及家族老部下弗兰克·潘坦居利。仪式后的派对上,迈克与妻子凯伊在别墅中遭突袭。为保护家庭安全,迈克选择暂离别墅,并任命汤姆为代理族长。迈克试图调停弗兰克与罗斯间的矛盾,但前往会面的弗兰克被罗斯手下袭击,侥幸逃脱。与此同时,汤姆设计掌握了葛瑞的把柄。

迈克到古巴与罗斯洽谈资助独裁者巴蒂斯塔的生意,决定投入两百万美元来维持合作。迈克让二哥弗雷多带钱来古巴,却意外得知弗雷多已经背叛。迈克派保镖刺杀罗斯未果,并因古巴局势动荡不得已返回美国,弗雷多逃逸。联邦参议院展开针对柯里昂家族的调查,举行听证会。弗兰克与FBI交易,指控迈克以换取自身安全。迈克找到弗兰克的哥哥将其带入听证会,被胁迫的弗兰克因内疚当场翻供,听证会以宣告迈克无罪结束。回到宾馆的迈克发现凯伊想带孩子离开,两人决裂。母亲葬礼上,康妮请求迈克原谅弗雷多,迈克假意答应却决意将其处死。汤姆找到弗兰克,暗示迈克会对其动手,弗兰克表示自己会自杀谢罪以换取家人安全。最终,罗斯被刺,弗兰克自杀,弗雷多被迈克手下处决。塔霍湖边,看着远处的哥哥,迈克回忆起1941年父亲维托的生日,孤独的他神情悲戚。

《教父3》故事梗概:1979年,年过七旬的迈克搬回纽约,决意将家族事业合法化。他出售名下非法业务,并将帮派权力下放。他向梵蒂冈教皇示好,成立慈善基金、被大主教授予勋章。康妮已是家族的支柱之一,迈克的儿女也长大成人,但儿子安东尼决意从事音乐。迈克起初反对,但被前妻凯伊劝说后改变主意;女儿玛丽担任了基金会的董事长,与迈克长兄桑尼的私生子文森互生情愫;文森继承了父亲的火暴脾气和行事风格,为迈克手下乔·扎萨工作却与扎萨矛盾颇深。在授勋宴会上,迈克试图调解二人矛盾而未成功。宴会后文森在家中杀死两名刺客,得知幕后主使是扎萨。

迈克决定进军欧洲房地产业、推动家族产业合法化。他找到了梵蒂冈银行与国际不动产公司的管理者大主教寻求帮助,大主教劝迈克出资不动产公司当股东。尽管注资大会上遭到反对,有大主教站台的迈克还是成了最大股东,但事后金融巨头鲁加西暗示迈克根本不享有最终决定权。康妮的教父安托贝罗与迈克单独会面,告诉他黑道们对柯里昂家族金盆洗手很是不满,希望参与国际不动产公司的生意以洗钱。迈克婉拒了安托贝罗,提议设宴召集所有老朋友将恩怨一并了结。宴会上,迈克当众宣布终止与黑帮的一切合作,并按股份支付了每人一笔报酬。然而,宴会现场发生袭击,在场各位除迈克一行之外无一幸免。随后,文森与同伙乔装打扮刺杀了扎萨。

迈克携全家返回西西里为安东尼的音乐剧首秀做准备。他和文森拜访了父亲的老友汤马西诺寻求建议,汤马西诺指出鲁加西是幕后黑手。迈克安排文森投靠安托贝罗打探情报以确认真相。安托贝罗雇用杀手莫斯卡刺杀迈克等人,汤马西诺首先被杀。在汤马西诺的葬礼上,迈克得知安托贝罗的计划,决定将家族事业交给文森,代价是放弃与玛丽的感情。文森同意了迈克的条件,成为柯里昂家族第三代教父。安东尼的音乐剧如期上演并大获成功,与此同时,文森派人杀死了大主教、国际不动产公司的会计以及鲁加西,而康妮则亲自毒杀了安托贝罗。就在众人沉浸于欢庆之时,莫斯卡出现试图刺杀迈克,却在混乱中误杀了玛丽。迈克抱着垂死的女儿,精神彻底崩溃。最终,迈克在西西里一个简陋的庭院里孤独死去。

二、导演创作与“教父”的诞生

“教父”三部曲的摄影师戈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在采访中谈到《教父》的创作时曾说:“他们以为能透过抄袭其中一个元素去复制这部电影的成功。事实上,如果没有正确的布光,那种色调不会起作用,而那种灯光如果缺少漂亮的美工设计和服装也不会有用。所有视觉元素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句话用于描述电影艺术的复合性再合适不过的了。一名电影导演所要时刻牢记的是,电影艺术包含了许多学科,它是各种元素的结合。所谓“拍电影”,并不仅仅依赖演员表演、摄影机镜头及光线,还要靠布景设计、化妆、服装和道具,有些情况下还需要音效及配乐。想得到某种人物“形象”,在演员到位表演之外,还取决于镜头的选用,以合适的设置完成某些运动;取决于色彩搭配,以特定的颜色和材质装扮布景;取决于场景需要,以各种光线创造明暗。因此,《教父》系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案例,展示出导演如何在构思与立意的基础上组织协调各创作部门,完成整体叙事,制作传世巨作。

(一)主题先行的影像

《教父》影像的出色之处不仅在于光影之间展现的强烈美学风格,更在于其对于故事主题展现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强有力支撑。光线的运用、摄影机的移动都服务于故事与人物,镜头的拍摄并非单纯追求“美”,而是充分考虑导演叙事的需要。在《教父》三部曲的摄影中,隐喻随处可见,这种“主题先行”的影像是《教父》系列电影的突出特点。

对于一部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开场至关重要。导演需要在一场戏内介绍最主要的人物,确立基本的人物关系,同时确定影片的风格,并暗示影片主题。《教父》的第一场戏无疑是电影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场之一,也曾被许多后来的导演模仿与致敬。这场戏中,主要有四个人物:商人邦纳塞拉、老教父维托、长子桑尼与养子汤姆。戏的构成可见表12-1。

表12-1 《教父》开场镜头拆分

全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于一个特写,特写中人物邦纳塞拉的面部被比较生硬的顶光打亮,但同时又被施加了很突出的眼神光,使得他的眼睛虽然隐藏在眼眶的阴影中,但依然闪闪发光(图12-2A)。邦纳塞拉的人物形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强势,他的台词说明他是个富有的人,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随着讲述的继续,摄影机开始变焦。邦纳塞拉讲的是他女儿被人伤害而歹徒却被法庭判缓刑释放的冤屈。景别慢慢变化,邦纳塞拉在画面当中的影像越来越小,观众眼中的人物形象从一开始鲜明而突出的强势转变为一种模糊和脆弱的状态,与其台词相匹配(图12-2B)。讲述仍在继续,当邦纳塞拉的脆弱情绪达到一个峰值的时候,前景中开始带出了维托的手,影片开始建立人物关系。邦纳塞拉语调悲愤,无法继续讲述,维托招手示意给他上了一杯酒,帮助他平复情绪。此处镜头里,人物的台词出现一个停顿,给予观众注意前景的时机(图12-3A)。接着,在摄影机推拉下,前景中维托完全出现。此时,银幕里邦纳塞拉和维托两个人物形象在大小上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使观众了解到前景中的维托显然权势更大,于是影片一开始为邦纳塞拉造成强势感的特写镜头,反衬出了维托的更加强势,使得教父这一人物还没有露出正面,就给观众留下了强烈期待。当维托问邦纳塞拉有什么诉求时,邦纳塞拉走到教父耳边,进入了景框的前景(图12-3B)。此时两人在后景光的衬托下以剪影的形象出现,面部表情被掩盖,台词也听不见,一个悬念生动显现,并给观众留下联想和心理预期:邦纳塞拉希望教父帮他惩罚凶手。至此,全片第一个镜头结束,教父形象呼之欲出,故事主题确立。

图12-2 景别变化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图12-3 随着前后景的变化,人物间关系建立

随后,导演通过一个近景镜头接一个全景镜头给出了教父的回应,并让维托·柯里昂第一次在影片中正面出现。在全景镜头中,除了求助者邦纳塞拉与教父之外,办公室的另外两个人——维托·柯里昂的长子桑尼与养子兼军师汤姆也一起出现,进一步交代了影片中人物的关系。我们看到,老教父通过一系列的劝说,使得原本只希望买凶杀人的商人最终加入了柯里昂家族的组织。这一场戏为老教父维托·柯里昂建立起了清晰的第一印象,同时向观众交代了他所从事的勾当以及他的行事作风。

这场戏中,马龙·白兰度的表演和摄影布光一起成功构建了维托·柯里昂教父的形象。这场戏的场景,即维托·柯里昂的办公室,一直沉浸在黑暗之中,各个角色在光明中穿梭,但总有些部分被黑暗遮掩。来自头顶高处的顶光照亮了马龙·白兰度的脸,在他眼睛上创造出高对比度的阴影,观众因此很难看见他的眼睛,令沉思着的教父显得更加难以捉摸(图12-4)。

图12-4 教父的眼睛隐藏在阴影之中,使得他更加令人难以捉摸

好演员的加盟是一部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源于导演的慧眼识人和调度配合。马龙·白兰度对教父的演绎值得称道,坊间流传着一则关于他的著名小故事。片场上,白兰度在自己的口腔里放入两块棉球,使得维托·柯里昂的两颊看上去鼓囊囊的,形象鲜明特别。事实上,马龙·白兰度对于维托角色的诠释是全方位的,尤其是他所营造出来的分寸感是经典黑帮片中所不曾见到和无法超越的。维托·柯里昂听多言少,他所发出的气场随时显露出他的威严。比如他用一些微小动作来传递与其地位相称的情绪:食指放在嘴唇上、无名指轻蹭嘴角、左手抚摸脸颊或右手支撑头部。这些都是具有固定含义的动作,不变的姿态标志着教父在思考时的专注度和沉着冷静以及之后可能发生的血腥杀戮。电影中的教父是个三思而后行的人,在他做出决定后需要通过中间人发出指令,通常科波拉会采用特写或近景镜头来表达他的威势:维托·柯里昂居高临下,在阴影中下达命令,如一只无形的手拉动着事件的细绳。科波拉将他的面部轮廓隐在暗处,保持着不可解读的表情。与此同时,通过他手中抚摸的小猫,老教父的形象又在隐约间增加了一丝温和的意味,使得角色的形象更加清晰饱满:对家人关心爱护,对敌人心狠手辣。这些安排与故事脉络形成呼应,通过设计好的姿态,科波拉与马龙·白兰度高度配合,把人物诠释成一个富有寓意的形象、一个其象征意味可以被迅速辨识的载体。演员以固定的动作演绎并强调其在镜头中的存在感,导演及制作团队将这种创建进行优化,使之成为一种极具辨识度的风格化的方式,隐喻了教父的力量。

《教父》系列中的经典段落层出不穷,用视觉语言把故事讲得最引人入胜、令人感怀的可以数第一部的最后一幕。这组镜头里,迈克·柯里昂将自己的世界对妻子封闭起来,彻底断绝了与之可能合法生活的最后一丝联系。当迈克向凯伊撒谎,称自己没有杀害妹夫卡洛并安慰了她之后,凯伊得到了暂时的宽慰,离开办公室前去倒酒。在走廊里,她看到办公室里有人对迈克行吻手礼,这时一名手下上前,在凯伊的注视下关上门(图12-5)。导演为这一场景设计了一组正、反打镜头,并以凯伊消失在黑暗中作为结尾。最后的镜头乍一看是凯伊被关在了门外,但细想会发现,导演是利用了门的概念,把房屋空间上的间隔引申到了夫妻两人的关系与信任的隔阂上,进一步暗示迈克与外界的分离。这种反差也是通过光与暗来营造的,仅仅一抹黑就带出了如此复杂的寓意,使得镜头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感觉,并最终揭示了故事的主题,体现出“主题先行”的完美摄影。

图12-5 迈克夫妻二人最终走向两个不同的世界

(二)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这种叙事方式独特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具有两面性:在时空上断裂冲突,但不同的时空同时又具有象征意义上的关联。这种关联与断裂的对立性能促使观众深刻体会场景的内涵,从而含蓄地传达导演的意图。在这一系列电影中,科波拉熟练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形成了他极具个人鲜明特色的叙事风格。

《教父》第一部中,平行蒙太奇的突出运用莫过于康妮儿子的洗礼仪式这场戏。迈克参加了妹妹孩子的洗礼仪式,并成了孩子的教父。与此同时,影片展现了在他指挥下的家族复仇行动:一个个仇人和竞争对手被残忍杀害。这一段落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对电影时间的处理。实际上,洗礼仪式与谋杀并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而且几场谋杀也不一定同步发生,然而通过交叉剪辑,导演营造出一种几个事件同时进行的印象,压缩了影片中的时间差,营造了更加强烈的氛围。两组场景的反差构成了这场戏的强烈情感表达以及影片主题的隐喻。具体来说,这种反差是多方位的:首先是场景的反差。洗礼所处的环境是圣洁而温馨的教堂,杀戮发生的地点在被害人的工作、生活或娱乐的场所,形成了反讽意味的善恶对比。其次是人物行动的反差。庄重安静的洗礼仪式与激烈残酷的谋杀行动穿插交替,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动静对比。最后是寓意的反差。新生儿代表的崭新生命诞生,与谋杀导致的鲜活生命消逝,形成了震撼人心的生死对比。然而,这一系列反差背后存在着的是矛盾而统一的逻辑关联,即迈克通过谋杀保护了自己的家族事业与家人,并在完成复仇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因此,这一段落的隐喻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在迈克对神父说出“弃绝做撒旦”的那一刻,观众分明看到他已走在了成为撒旦的不归路上,这是对立的隐喻。另一方面,与迈克回答“弃绝做撒旦”交织出现的是那组暗杀镜头,显示出矛盾而统一的隐喻:迈克成为孩子教父的同时,也成了黑帮的教父。

《教父2》中,平行蒙太奇的使用进一步拓展到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当中,两代教父的故事交织呈现,维托的过去既是对柯里昂家族起源的追忆,同时借由维托妻子即迈克母亲这一中间人的叙述启发迈克的发展故事。两条平行的时间线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联系,并以此为基础,交代影片中的两个故事发展虽然同步进行,但两条情节主线却走向不同:老教父维托的故事是向上的,讲述了他的奋斗与发迹史。随着维托势不可挡的成功以及最终复仇并成为教父,观众不禁回忆起《教父》第一部开头老教父与家族的辉煌。与之相对的是继承人迈克的故事。随着影片的发展,我们看到迈克逐渐众叛亲离,事业不断遭遇挫折,故事整体呈现出下行的趋势。两条故事线的交替呈现,使得兴盛和衰落这两种运动不断交错,构成了戏剧性的对位,当两个故事最终汇集于《教父》第一部影片的开端和结尾时,结合观众对于该影片的深刻印象,放大了系列电影中教父命运无可奈何的悲剧循环,引发感叹和思考。

三、台词赏析

(0:24′16″-0:24′25″)

Vito:You spend time with your family?

Thomas:Sure I do.

Vito:Good. Because a man who doesn't spend time with his family can never be a real man.

维托:你花时间陪家人吗?

托马斯:当然。

维托:很好。因为不花时间陪家人的人永远算不上一个男人。

(0:24′42″-0:24′46″)

Vito:I'm going to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

维托:我会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

(2:27′33″-2:27′40″)

Vito:I spend my life trying not to be careless. Women and children can be careless,but not men.

维托:我一生都试图保持小心谨慎。女人和孩子可以粗心大意,但男人不行。

(2:29′07″-2:29′33″)

Vito:I worked my whole life. I don't apologize to take care of my family. And I refused to be a fool,dancing on a string held by all those big shots. I don't apologize,that's my life. But I thought that,that when it was your time,you would be the one to hold the strings.

维托:我奋斗一生,并且对照顾我的家人问心无愧。我拒绝做一个白痴,被那些大人物们在幕后操纵。我问心无愧,这是我的人生。但是我想什么时候是属于你的时代,你能成为幕后操控一切的人。

课后思考:

1.请欣赏1993年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思考导演希望通过电影传达怎样的立意,并请说明导演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其立意的?

2.你有过当导演的想法吗?请结合个人实践,探讨作为学生导演应当如何与团队开展配合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凯歌.《黄土地》导演阐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5(01).

[2]塔尔科夫斯基,张久江,富澜.质朴节制的导演处理[J].世界电影,1991(02).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6]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7]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8]梅茨.电影的意义[M].刘森尧,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贾内梯.认识电影(全彩插图第12版)[M].焦雄屏,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1] The Atlantic.Sketching Out‘Psycho’:Production Storyboards From 15 Beloved Films[EB/OL].(2012-12-07)[2021-12-25].https://www.theatlantic.com/entertainment/archive/2012/12/sketching-out-psycho-production-storyboards-from-15-beloved-films/265785/.

[2] 陈凯歌.《黄土地》导演阐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5(01):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