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表演艺术
课前思考:
1.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有何异同?
2.演员—角色—观众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3.你对粉丝经济有何看法?
4.你认为表演和色彩、剪辑等其他电影要素是平行无涉的吗?请阐释理由。
一、范围和概念
(一)狭义的电影表演
表演艺术是由表演艺术家完成的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听觉的艺术种类。它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等展现形式来塑造形象、传递情绪、表达情感,进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从广义上讲,它泛指必须通过表演完成的艺术形式,如音乐演奏、演唱、舞蹈、曲艺等。从狭义来讲,表演则专指演员在电影、电视剧、戏剧中创造角色的表演。
电影表演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摄影机前表演情节的艺术。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范畴,具有共同的基本规律。电影表演继承了戏剧表演中许多适合于电影表演的原则和方法,但又和戏剧表演有所不同。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并直接与观众交流,演员的表演是观众接受的最终形象。然而,电影演员的表演则是通过银幕间接地与观众交流,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演并不是观众感受到的最后形象。银幕上的最后形象往往需经摄影师、剪辑师和导演运用蒙太奇等后期艺术手段,经过再加工和再创造才能完成。电影艺术的纪实拍摄、声画综合、时空自由度、蒙太奇以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都为电影表演带来了极高要求,既需要表演的真切、自然、生活化,同时又要求演员具有镜头感并尽快适应非连续的片段式创作。本书所探讨的表演艺术,就是狭义表演艺术中的电影表演。
(二)演员类别和表演学派
演员分类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其根本就是在观众心目中,一个演员能够扮演角色的类型跨度。根据演员创作状态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本色演员、性格演员、类型演员等。本色演员习惯创造和本人容貌体态、性格气质相同或接近的角色。这类演员创造的每一个形象似乎都是他们自己,但又具有鲜明特点的剧中人物形象,其表演往往自然、朴实、雕琢的痕迹较少,如出演《憨豆先生》(Mr.Bean,1990)的罗温·艾金森(Rowan Sebastian Atkinson),《天下无贼》(2004)、《士兵突击》(2006)中的王宝强;性格演员能够创造与自身性格气质完全不同的或差别较大的各类角色。许多性格演员在创造中常常抑制自己,使人物不掺杂演员自身的非人物因素,因此他们一般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熟练的表演技能、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积累和刻苦的钻研精神。许多性格演员最终都能成为表演艺术家,如在《辛德勒的名单》《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饰演截然不同的两个角色的拉尔夫·费因斯,在《围城》(1990)、《康熙王朝》(2001)中特色各异的陈道明;类型演员擅长扮演某一类型的角色,如领袖人物或喜剧人物,并以此为他们显著的表演特色,有时也称为“特色演员”。如专门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扮演斯大林的苏联演员米哈伊尔·格洛瓦尼(Mikheil Gelovani),或因身材条件固定扮演侏儒、大力士、外星人等特殊角色的演员。
目前市场上的明星也存在不成文的明显分类,包括“偶像派”明星和“演技派”明星。“偶像派”明星一般较为年轻,依靠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中某个角色而一炮走红,迅速得到大众关注,通常拥有比较良好的外形和气质条件。他们也正是因为这些外在因素与角色形象的贴合而得以完成角色塑造。“演技派”明星则一般具有比较独特的气质魅力,虽外形条件不一定很优秀,但大多已通过时间、经验的积累,塑造过多种不同类型、风格的角色,并获得了观众与行业认可。
同一类型的演员往往具有相似的表演风格,而表演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两大表演学派——“体验派”和“表现派”的影响。“体验派”是俄罗斯著名的戏剧导演、演员和戏剧艺术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ergeyevich Stanislavski)创建的表演理论,讲究“从自我出发”,十分强调“体验”在表演艺术中的作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在表演时,必须将自身放入角色的规定情景之中,解决“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我会怎么做”的问题。而演员只有在达到这一步以后,才能接近他或她所扮演的角色。“表现派”理论由法国演员哥格兰(Benoît-Constant Coquelin)提出,其观点与体验派常常针锋相对,强调要把演员的情感体验排斥于创作材料之外。哥格兰认为创造角色必须先构思和想象,用自我的身体和心灵来表现想象中的人物。以理制情、以理奴情,主张情感的零度介入,是表现派的特征之一。表现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外部表现的技巧,如声音的塑造、肢体语言及脸部表情的表现力等都需要经过非常刻苦及漫长的训练。演员只有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角色表演,才能被称为一个伟大的演员。
二、作用和影响
(一)表演的重要性
演员的职业极具创造性。他或她以自身扮演角色,用自己的身心创造出形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演员本身既是创造者,又是创作材料和工具,他或她所表演的角色同时也是艺术品本身,这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表演“三位一体”。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媒介的三位一体,构成了演员与角色转化之间的永恒矛盾。演员要扮演好角色,就必须不断地平衡这个矛盾,这是演员职业具有复杂性的根源所在,也是其无穷魅力和强烈吸引力迸发的重要源泉。
观众是电影表演的最终接收者和鉴赏者。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声画艺术,电影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进而传递信息、引发反应、激发情感。接收信息是观众观影的第一层也即基本诉求,观众进入电影院,首先想搞清楚的便是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近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就是观众不断收取电影所传递的片段信息并实时拼接的过程;视听享受是观众观影时的第二层也即初级目的,这种诉求往往由镜头摄影、场面调度、音响音效、光影色彩、服装道具、特效剪辑等的呈现满足,进而为观众带来直接的视听冲击。情感体验是电影观看的第三层也即最深层的核心元素。观看各种电影情节时,我们不仅会哭或笑,也会感到羞愧、内疚、甜蜜、痛苦,这表明电影对观众的影响不仅诉诸认知,还直接作用于内心。

图11-1 《闪灵》海报
电影对观众内心情感的召唤必须以角色为中介,观众与角色的接触是看电影的主要乐趣之一。电影角色的身体、表情、声音能带给观众“情感拟态”的效果,比如演员的笑能引发观众直接的快乐,哭泣的脸孔会激发悲伤的直接反应,愤怒的咆哮会令人害怕,扭曲的面部则引人憎恶。如1980年的经典美国恐怖片《闪灵》(The Shining)中,发疯的杰克逃出冷冻室,提着斧头来找温蒂这个片段(图11-1)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此处没有特效,但男女主演的表情就已把恐怖刻画至极致,并充分调动起观众害怕情绪。
电影角色的种种行为表现都是演员利用表演手段对角色展开的人物塑造,这就是演员对自身和角色之间永恒矛盾的协调处理。演员通过表演塑造角色,角色召唤观众的情感反应,演员—角色—观众形成了一条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紧密链条。由此可知,演员塑造的角色越逼真,观众与角色的接触就越深,观众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越浓,对电影作品的体验感和认可度必将随之提高;演员的表演越差,观众与角色的接触越浅,观众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就越低,而这也必将影响到观众对电影作品的认可。观众与角色的接触程度决定了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演员的表演是影响一部电影能否成功的重要元素。
(二)演员的影响力
表演是影响电影效果的直接因素,发生于电影拍摄过程之中,一旦作品完成后期制作并最终定型,便很难再次修改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演员对电影的影响只到此结束。除了专业表演技能的呈现,演员自身的明星价值也对电影发行、宣传、上映后的口碑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演员是表演艺术的从业者,是表演者的统称。明星则指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电影明星依附具体的角色形象而诞生,并以此为大众所熟悉,通过一些媒体的宣传,引起大众兴趣和欣赏。明星依靠这样建立起来的声望,吸引着公众对他或她行踪的注意。媒体特别是娱乐媒体将更多兴趣聚焦在明星的个人生活上,以满足大众对明星的“知情渴望”。这样一来,与明星职业即演艺事业无关的种种反而成为大众议论的首要趣味中心。明星一方面作为演员,出现在各部影片文本之中,另一方面又作为社会名人,存在于纷繁的大众话语之间。明星这一多于普通演员的社会名人身份使其不同于一般的劳动者,由于收获了普遍关注而具有广泛影响力,因而能够通过媒体传播这种低成本渠道向观众提供产品,从而获得超额收益。明星与演员的差别首先直观地体现于经济层面,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粉丝经济。
“粉丝”是某名人或名牌的热心追随者或支持者,是一种具有强大能量的特殊社会群体。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粉丝经济对电影领域的影响,体现为粉丝群体为其喜爱的电影明星贡献票房。历史上,明星制的最初诞生便受到这一行为模式的刺激推动。在好莱坞,随着长故事片逐渐取代短片获得主导地位,观众开始通过影片长时间的刺激熟悉影片中的角色,但当时演员却不被允许在影片中署名。不过,观众对演员几近疯狂的欢迎和认识了解的渴望,促使制片商开始亮出演员名字并逐渐建立起明星制度。1910年,环球影片破例给予一名已走红的演员更高的片酬和使用个人名字的权利,随后各制片公司纷纷模仿,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将深受观众欢迎、有很大号召力的演员捧为“电影明星”,如神秘女星嘉宝(Greta Garbo,图11-2)、性感明星梦露(Marilyn Monroe,图11-3)等。明星制借助明星的个人魅力促进了电影的流行,而观众则心甘情愿地为其喜爱的明星“捧场”消费。明星制的创立对电影工业化生产的意义非凡,其影响逐渐扩大到世界范围并持续至今。

图11-2 葛泰丽·嘉宝生活照

图11-3 玛丽莲·梦露生活照
一部电影给观众,尤其是专业知识不多的普通观众,留下最直接且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演员。与幕后主创通常只给观众留下一个名字的印象不同,演员的容貌、声音等都能很容易地刺激观众回忆起其看过的由该演员主演的某部影片。制片公司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将“明星”作为吸引观众的法宝,把明星的形象和名字作为商标,吸引观众买票进入影院。通常有明星加入的影片,其销售量、票房收入相对稳定。但在当下,明星演员与观众已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关系。一部电影作品的观众可分为明星粉丝与普通观众。对明星演员的粉丝来说,他们选择观影的最强动机是支持偶像、贡献票房进而继续为其喜爱的明星增加商业价值,持续打造流量。粉丝们对电影本身艺术性的欣赏常常退居次要,在强大“粉丝滤镜”的加持下,他们一般不会对其偶像参演的作品做出客观评价,也很少会因作品质量不佳而放弃对偶像的支持,甚至会出现有组织的刷分、点赞等控评行为。在这一层面,明星作为一种电影工业、媒介与粉丝共同建构的商业化产物,产生了不可预见的社会效应及经济收益。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讲,其买票进入电影院的最直接动机是欣赏艺术作品,影响他们选择的更多是演员的历史票房、奖项、口碑等专业能力表现,而非媒体的关注度。在这一层面,明星主要以演员的身份来接受审视,明星光环对普通观众并未起到太多的正面作用,有时甚至还会引发消极影响。如同样是2019年上映的科幻题材电影,《流浪地球》(图11-4)总票房高达46.54亿,而流量明星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垒》(图11-5)却仅获1.2亿,票房口碑双输,这两部电影票房的强烈对比充分说明流量明星已不再是电影收益的稳固保障。流量明星的粉丝也并未如想象中的那样撑起电影票房,反而让流量明星及其背后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再度成为舆论的靶子。

图11-4 《流浪地球》海报

图11-5 《上海堡垒》海报
明星对票房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观众更买账的还是明星作为演员的优质表演。说到底,影片质量是影响票房的首要因素,表演作为决定影片质量的重要元素,对演员或明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配合与表现
(一)演技的培养
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角色塑造的完美化以及性格意义上的出色刻画。从表演本体的创作上讲,这无疑需要演员具有良好的表演素质和全面的表演技巧。演员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一方面依赖于演员自身的外在条件和表演天赋,另一方面又来自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
1.首要条件:生理外形
在开始表演的那一刻,现实生活中的演员就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被演员创造出来的形象,因此演员自身的生理条件便成为表演的首要条件。早在20世纪初期,法国电影家德吕克(Louis Delluc)就提出“上镜头性”这一概念。就演员方面来说,“上镜头性”意味着演员的面部或形体是否能够在镜头中显出美感,这种美感不是按照日常生活中长相的评价标准来讲的,而是特指影像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同时,演员的生理条件还必须接近片中角色。只有符合角色年龄、外形、职业形象等硬性条件,才能令观众信服,并获得更好的观赏效果。
2.重要条件:表演能力
演员的创作是以剧本为依据,并忠实于剧作家笔下所创造的人物。所谓“忠实”不是机械地翻版,而是包含着生机勃勃的“再创造”。一个称职的演员正是通过表演“再创造”,将剧本中概念化的平面角色,赋予了生活里多维度的立体形象。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时时刻刻支配着角色的行动,角色的举手投足之中渗透着演员对剧本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对生活的感知,所以没有演员的二度创作就没有鲜活角色的诞生。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把自身变为剧中人,运用自己的身体条件,通过行为、语言等手段,在自己身上创造出另一个人物形象来。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物,任何一个角色也都不同于演员自身,没有性格特征的角色同样也不可能存在。因此,演员创作的宗旨就是要创造特定情境下鲜明的人物性格,体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的根本就是要在艺术虚构的条件下再现人的行为,即由演员扮演角色,创造特定时空条件下令人信服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因此,表演是一门集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于一身的艺术科目,表演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演员长期的修行和锻炼。首先,观察生活是演员必须具备的职业习惯,包括观察生活场景,观察生活中人物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善于察言观色的演员往往模仿得更形象、更灵动。其次,在不同类型作品中打磨演技。演员要对角色负责,角色的行为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演员需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职业外貌、爱好习惯、思想情感等,将角色中的“我”和现实中的自我相统一,在表演中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信念感,从而让表演变得更加自然、真实。
(二)演技的配合
电影的现场拍摄是分镜头进行的,电影演员在现场为能达到一种表演所需要的角色的状态,要尽可能地消除理性对自身的支配,从而达到角色的感性状态,这是表演的关键。影视演员需要掌握一种细微精密的表演技巧,以达到这种状态并将人物的心理、情感等信息恰到好处地传达给观众。观众对演员表演的接收过程,也是演员通过表演对观众情感的召唤过程,这始终无法脱离电影文本的整体情境而割裂开来。演员的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对话、声音和声调表现、服装、音响、音乐、灯光、场面调度、场景设置、剪辑、摄影(角度、距离、运动)、景深、景别、角色性质及历史等,所有这些元素都可以部分地起到创造一种“情境”的作用,而当所有元素效果产生叠加,就会在整体上对观众产生直接的、强烈或柔缓的观影情感作用。
在影响电影成功的所有要素之中,表演作为唯一一种完全依赖于人而非技术的展现形式,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因此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一方面,演员需提前了解导演的整体想法和电影的整体风格特征,以使自己的表演符合整体情境与方向。另一方面,诸多电影要素也要配合演员表演,如通过服装、化妆对演员形象进行塑造,通过环境的布置、灯光的调节营造氛围,通过后期色调的调整、音乐的配合、蒙太奇的搭建更好地放大演员的表演效果。在电影《黑天鹅》(Black Swan,2010)中,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的“完美”表演便通过与其他电影要素的紧密配合而大放异彩,成功收获了专业影评人与世界观众的认可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