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中的精彩剪辑
课前思考:
1.你认为影片中比较出彩的剪辑有哪几处?
2.导演是怎样通过剪辑塑造影片的紧张氛围的?
3.导演是如何通过剪辑改变影片节奏的?
4.导演是如何隐藏剪辑的痕迹的?
一、影片概况
(一)基本信息
《逃离德黑兰》(Argo,2012)是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本·阿弗莱克(Ben Affleck)自导自演的传记剧情片,该片由本·阿弗莱克、布莱恩·科兰斯顿(Bryan Cranston)、艾伦·阿金(Alan Arkin)等人领衔主演。
《逃离德黑兰》在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一举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3项大奖,还获得了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等4项提名。有趣的是,作为该片的导演兼男主角的阿弗莱克,在电影中扮演的CIA特工托尼·门德兹也正是通过假扮影片Argo的助理制片人并亲自“主演”此次人质解救计划从而获得了无上殊荣,这可以说是戏里戏外联动的一个小彩蛋。
《逃离德黑兰》以1979年发生的伊朗人质危机为故事原型。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获得胜利,以霍梅尼为领袖的伊朗什叶派穆斯林推翻了巴列维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原巴列维王朝的统治者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则乘坐私人专机逃往美国,以治病为由寻求政治避难。伊朗民众对于巴列维的出逃以及美国的包庇行径极为不满,要求美国交还巴列维由民众审判,而美国却不顾伊朗当局的抗议和要求,一意孤行,这更激起了伊朗人民对美国政府的不满。于是,在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4000多名学生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冲击并占领了美国大使馆,扣押了52名美国外交官,将他们作为人质要求美国交出前国王巴列维。在此次事件中仅有6名美国人成功逃脱,并获得了加拿大大使肯·泰勒的帮助,得到了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的庇护。最终他们在CIA的帮助下获得了伪造的加拿大护照,在没有暴露自己身份的情况下安全离开。
(二)故事梗概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前国王巴列维逃往美国寻求政治避难,伊朗民众要求美国交还前国王遭到拒绝后,随即在德黑兰爆发了冲击美国大使馆的事件。抗议民众翻越围墙冲进使馆区,有限的安保力量不堪一击,使馆主楼很快被占领,52名使馆工作人员被俘,仅有6人从后门逃脱并前往加拿大大使官邸躲藏。美国当局得到消息后开始设法营救这6人,但是各种方案都不切实际,救援行动一时陷入了僵局。
托尼·门德兹是CIA的一名营救专家,他受到电影的启发,想出了伪装成电影剧组逃离德黑兰的救援计划。计划敲定后,托尼找到了化妆师钱伯斯和制片人莱斯特作为帮手,买下了Argo的剧本并成立了第六工作室,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中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救援计划。与此同时,伊朗当局发现有6名美国人失踪后开始追查失踪者的身份。被困的6人精神高度紧张,连大使的女管家也察觉到了可疑之处,救援迫在眉睫。
一切准备就绪,托尼飞往德黑兰开始了救援行动。他在加拿大大使馆见到了被困的6人并将Argo计划全盘托出。可6人早已是惊弓之鸟,对是否采用这一高风险的逃脱方式争论不休,最后才勉强接受。当晚,托尼获知伊朗当局将派代表与剧组成员一同进行外景考察,这无疑是一次试探,但众人只能硬着头皮上。在次日的外景考察中,剧组一行人来到一处集市采风,却引发了当地民众的不满并险些引起骚乱。针对当天的混乱局面,托尼加强了对6人的伪装训练,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CIA却让托尼停止救援,转由特种部队接手。托尼瞒过众人独自承担压力,思考是否继续执行救援计划,经过整晚的思想斗争后还是决定继续行动。次日,托尼联系CIA示意他们继续提供后勤保障,自己则按计划前往大使馆开展救援。
剧组一行人来到机场,突破了重重关卡,眼看就要成功登机,却在登机口遭到伊朗士兵拦截审查。众人临危不乱,拿出了前期媒体造势的报纸广告和伪造的分镜头脚本辩解,使得原本疑心重重的士兵们有所动摇,并打电话联系了第六工作室获得了证实。士兵们暂时放下戒心,让7人登机,但伊朗当局此时也已查明7人的真实身份并联系机场守卫开始实施抓捕。剧组成员安全登机,飞机即将起飞,伊朗士兵们驾驶汽车妄图拦停飞机但终究慢了一步。最终,飞机安全驶离伊朗领空,众人平安脱险,救援行动宣告成功。事后,托尼因为此次出色的救援被授予了情报之星勋章。
二、精彩的剪辑
(一)剪辑与氛围
《逃离德黑兰》作为一部以人质救援为主题的电影,整体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氛围。该片巧用剪辑处理镜头和段落,在镜头语言和画面内容部分做足功课,使观众从心理与感官双重层面都保持着一种持续的紧张感。
1.剪辑带来的心理压力
影片开头,美国大使馆外聚集了众多抗议民众,在人群翻越铁门彻底失控、大楼内美国使馆工作人员犹豫不决这一场戏中,导演巧用剪辑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首先,民众抗议的呼喊由轻渐响,黑色的画面被一面燃烧着的美国国旗瞬间点亮(图13-5),接着就是一组模仿在场记者摄像机的镜头快速切换(图13-6)。这些镜头大多是特写和中近景仰拍,停留的时间非常短,这既让观众以一种极其贴近的视角目睹了抗议民众的愤怒,也以快切的剪辑手法让观众感叹抗议人群数量之多、似乎身处抗议人群之中,一种极强的压迫感也随之而来。

图13-5 一组被点燃的美国国旗,由特写切至远景

图13-6 一组模拟摄影机视角下的游行现场,切换速度较快
对抗议民众的刻画结束后,一个全景镜头逐渐升起并摇移进入使馆区,暗示接下来就将展现使馆区内美国工作人员的状态。使馆的主楼内,一名女大使举着话筒紧张地望着窗外;经由一个过渡的全景镜头后,在主楼的另一层,六人小组之一的鲍勃也正紧张地盯着铁门外的抗议人群,此处给了鲍勃紧皱的眉头一个特写再接上了一个主观镜头。在这组剪辑中,导演不仅用展现使馆外抗议人群的全景镜头平滑地完成了主楼内不同地点之间的转换,还将上一个女大使的紧张情绪传递到了鲍勃等人身上,使得紧张感逐步累积,最后以一个同样展现抗议人群的主观镜头将观众置于鲍勃的位置。通过这种处理,观众对鲍勃产生了代入感,已经充分积累的心理压力也从影片的角色处成功转移到了观众这边。
2.剪辑造成的感官刺激
作为一部救援片,《逃离德黑兰》和其他同类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激烈的武装冲突。该片唯一一处兵戎相见是在开头部分冲击大使馆这场戏中,但即使是如此剑拔弩张的冲突局面,大使馆的守军也被要求不可轻易开枪,因此影片中的硝烟只出现在几个催泪弹道具上,并没有出现迎合观众趣味的枪战和爆炸场面。那么该如何通过剪辑来营造别样的感官刺激的呢?
首先,在冲突正式开始之前,巨大的心理压力已经积累完成,影片通过抗议人群冲破大使馆铁门这一幕引出了第一个小高潮,暗示着激烈的攻防冲突即将展开,导演也以此为起点,通过剪辑塑造强烈的感官刺激。
其次,在抗议人群冲进使馆区之后,三条线索被交叉剪辑在了一起,这三条线中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行为目的。第一条线是愤怒的抗议人群(图13-7),其目的是破坏使馆、绑架使馆工作人员;第二条线是使馆内的安保人员(图13-8),其目的是守卫使馆、保护美方工作人员;第三条线是以主角六人团为代表的使馆工作人员(图13-9),其目的是销毁使馆内的所有资料,并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正是这三条线中不同人物动机的冲突,决定了他们必然会产生对抗,这也是冲突发生的内因。

图13-7 愤怒的抗议人员

图13-8 使馆内的安保人员

图13-9 以主角六人团为代表的使馆工作人员
冲突正式开始后,三条动作线开始交替出现,其中安保人员这条线是营造感官刺激最为传统的一个案例。在大使馆的弹药库里,安保队长的命令作为画外音说明着此次行动的要求和危险性,与之相应的是对安保人员穿着装备、填充弹药等特写画面的快速剪辑,从这些画面中可以看到头盔、步枪、催泪瓦斯等象征着暴力的武器装备,以及士兵们紧张的神色。这一组镜头,完全可以用于任何一场战争片的战前准备。
随着使馆大楼被攻破,抗议群众和办公人员的冲突成了最强的感官刺激。此时的冲突已转化为办公人员与时间的赛跑,而时间是由抗议人群所决定的,因此影片的时间线自然就成了架构冲突的媒介。首先,群众冲上楼梯和办公人员销毁资料的画面被剪辑在一起,表明用以销毁资料的时间已所剩无几。其次,在表现销毁资料的动作时普遍采取了快切和跳接的手法,将所有动作的起幅给裁去,仅留下“锤子敲碎磁盘”“文件被塞进碎纸机”等具有破坏力和结果性的动作,以此来加快这部分的节奏,凸显时间的紧迫。
总之,剪辑带给了观众强烈的心理压力和感官刺激,在内外刺激的共同影响下,影片的紧张氛围呼之欲出。
(二)剪辑与叙事
《逃离德黑兰》的叙事十分紧凑,而片中又涉及了美国、伊朗两国国内的许多不同地点,要想清楚地展现同一时间内在多地发生的不同事件,就需要借助剪辑进行处理。影片中有三处最具代表性的平行蒙太奇片段。
第一处是Argo剧本研读会。在这一部分,三条主线与两条副线被剪辑在一起,使同一时间内不同人物的不同行为清晰地展现在银幕之上,充分表明了冲突各方的不同态度和立场,叙事也因此更加简洁明了(表13-1)。
表13-1 平行蒙太奇片段1

在这一部分中,五条线索的画面虽然是单独呈现的,声音却经过了巧妙处理,从而呈现出了声画平行的效果。乍看之下,Argo剧本中的台词、伊朗新闻发布会的声明和卡特的讲话这些画外音之间似乎并无联系,但是导演通过剪辑,使得每条线索中的声音都延续至下一条线索的前几秒,这几秒钟的声音内容又与当前画面的内在逻辑高度重合(图13-10)。因此,这种对声音素材采取的“延宕式”剪辑手法,不仅没有让人费解,还使声音和画面内容起到了相互衬托、补充说明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影片的表现力。
第二处经典的平行蒙太奇剪辑出现在外景考察这一部分。在该段落内,剧组一行人在伊朗代表的陪同下进入当地的一处集市采风。然而对于双方来说,外景考察只是一个幌子,作为此次“鸿门宴”的受邀方,剧组七人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打消伊朗当局的猜疑;而伊朗当局也希望通过此次试探验证自己的猜想,查证这个剧组的真实面目。影片中的伊朗当局不仅在集市内安插了眼线对剧组进行监视和试探,还出动了另一组人员前往加拿大使馆对女管家进行试探(图13-11)。这两场同时发生的试探作为影片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平行展开,对于影片中的剧组七人来说,他们亲历的只有一条明线;对于银幕前的观众来说,他们不仅代入了剧组一行人而“亲历”了激烈的冲突,还以上帝视角得知了同时发生的生死攸关的试探,将这两条线所获得信息整合在一起后,获知的是事件发展的一个更完整的面貌,所感知的情绪和氛围也就更加强烈。

图13-10 声画平行的剪辑效果

图13-11 对女管家进行试探
第三处平行蒙太奇主要用于塑造托尼这一人物形象。此处,托尼被告知任务取消后仍不愿放弃,他选择独自一人承受压力,思考行动是否应该继续。导演将尚蒙在鼓里、为了放松而举行派对狂欢畅饮的六人与独自一人闷在宾馆里、喝着闷酒苦苦思索的托尼剪辑在一起,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特工形象,也暗含了导演对这一人物的肯定与赞美。
(三)剪辑与节奏
《逃离德黑兰》的高潮部分是“机场逃生”。从整体上看,该部分以精细的剪辑将快节奏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在适当的地方进行变奏处理,使得这“最后一分钟逃出生天”显得井井有条且灵气十足。
“最后一分钟逃出生天”由托尼致电CIA上司,告知其行动继续这一幕开始,共历时22分钟,这一段落的节奏以画面内容为依据,经历了“慢—快—慢”的转变。段落前5分钟的内容是托尼决定继续行动,去大使馆接上六人前往机场。作为高潮部分的起幅,尚未使用特别精简的短镜头和高频率的剪辑,尤其是托尼上司要求重订机票这一动作仍是以长镜头加以表现,叙事的功能更为凸显,以求表明不同人物的目的和行动。这一部分的节奏虽较慢但也在逐渐预热,这主要表现在对“托尼交代通关事宜”和“托尼上司重订机票”这两条线索的交叉剪辑上。对于托尼来说,他们要尽快赶到机场通关,以减小伊朗当局半路截和的风险;对于托尼的上司来说,托尼等人的快速行动则逼着他必须尽快重新订上机票,该片段的内在时间逻辑也由此确立。随着片中人物不断向机场靠近,镜头的时长逐渐缩短,剪辑频率进一步提高,由此造成了一种紧张的节奏感。在起幅部分的最后,托尼等人来到了值机柜台前确认机票,节奏也到达了该部分的最快速率,直到观众看到六人成功拿到了机票,这才长出一口气。
托尼等人拿到机票并开始通关,是该段落的第二部分,该部分同样有两条线索并行发展,一条是托尼等人准备通过检票员和海关;另一条线索是伊朗当局拼凑出了逃脱人员的照片资料,即将派人前往大使馆实施抓捕。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条线索的节奏是正好相反的:在线索一中,导演尝试用银幕时间引导心理时间,刻意降低了剪辑频率,用长镜头展现被拦七人的面部表情特写,这样既让观众有足够时间看清他们的表情从而可以揣度人物的心理感受,还符合了七人被拦下后焦急万分、度秒如年的心理逻辑;在线索二中,短镜头搭配着快速剪辑的画面展现了伊朗当局发现线索后的迅速行动,这在节奏和进度上都与同一时间被拦在海关前的剧组一行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导演也正是通过这种节奏上的对比来增加悬念感,烘托紧张氛围。
该段落的第三部分是高潮的前奏,剧组一行人被士兵扣留在登机口前,遭到了严格的审问,在一番斗智斗勇后才得以登机。为了凸显第三个关卡的严格,导演特地安排了审查室内展示分镜头脚本这场戏,分镜头脚本和审核士兵怀疑的表情快速交替出现,进一步加快了节奏。但不论主角一行人解释的如何流畅合理,审核士兵仍不相信,直到托尼拿出名片让他联系,才有了转机。之后,导演巧用第六工作室内的一个电话将多条线索串联在了一起。
在这场“最后一分钟接电话”的片段中,背景音乐的鼓点密集,士兵多余的动作被尽皆省去,只留下具有决定性的翻页和拨号等动作,从而大大加快了动作进度。与此同时,第六工作室的负责人却被其他剧组挡在了制片大楼外,能否接上这个生死攸关的电话就成了最大的悬念。于是,导演将士兵拨号的动作切成了四个时值较短的片段跳接(图13-12),并在其中穿插工作室内无人接听的电话、负责人焦急的神态等片段。这么一来,士兵的拨号时间被拉长了,剪辑的频率也提升了,这不仅带来了一种“心灵上的折磨感”,还进一步加快了节奏,让观众紧张万分。

图13-12 通过一组跳切镜头,增强紧迫感
几乎没有喘息,导演用大使馆这条线中撞进铁门的卡车成功将影片引入节奏最快的高潮部分“机场追逐”。这场追车戏采用了高频率的剪辑,无论是对剧组一行人面部表情的特写,还是对机场士兵追逐飞奔的展现,都选用了时值较短的镜头。在主角一行人安全登机、飞机即将起飞、机场士兵驾车追逐的片段中,导演将士兵们上车、关门等动作的起幅全部裁去,将镜头的时长控制在一秒以内,非常迅速;在表现汽车追逐飞机时也采用了类似的剪辑手法,快节奏依然延续。最后,航班顺利升空并飞离伊朗领空,飞机上的主角一行人纷纷庆祝,背景音乐一改以往的快节奏而变得延绵悠长,镜头的时值和剪辑的频率也终于恢复正常,导演通过这样的镜头语言告诉观众,救援顺利完成了。
三、台词赏析
(0:11′51″-0:12′03″)
Butler:They are sticking. No release till we expel the shah.
Tildon:Well put him on a plane,then. Fuck him.
Jordan:He's half-dead and he's in chemo.
Butler:We took him in,he's ours now.
Tildon:Great,so we'll take in any prick as long as he's got cancer?
Jordan:No,just pricks on our side.
巴特勒:他们坚持不让步,除非我们释放国王。
蒂特顿:那就把他扔飞机里,管他呢。
乔丹:他都半死了,还在化疗。
巴特勒:是我们让他来的,现在他是我们的。
蒂特顿:真棒,只要坏蛋得了癌症,我们就要收留吗?
乔丹:不,只有我们这边的坏蛋。
(0:19′17″-0:19′23″)
Tony:Sir,exfils are like abortions. You don't wanna need one,but when you do,you don't do it yourself.
托尼:先生,撤离就像堕胎。你不希望走到这步,但既然已经如此,就不能自己下手。
(1:15′53″-1:16′01″)
Mark:You really believe your little story is gonna make a difference,when there's a gun to our heads?
Tony:Well,I think my story is the only thing between you and a gun to your head.
马克:你真相信你的小故事在有一把枪指着我们的头的时候会有所帮助吗?
托尼:我觉得我的故事是唯一不让他们拿枪指着你的原因。
(1:22′26″-1:22′32″)
Tony:Somebody's responsible when things happen,Jack. I'm responsible. I'm taking them through.
托尼:如果出了事,得有人负责,杰克。这个责任我来负。我要救他们出去。
(1:48′24″-1:48′28″)
Jack:If we wanted applause,we would've joined the circus.
杰克:如果我们要的是掌声,我们早就去马戏团工作了。
课后思考:
1.请欣赏影片《十月围城》(2009),试分析片中是如何通过剪辑处理众多人物的?通过这样的剪辑达到了什么目的,又形成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2.请欣赏战争片《金刚川》(2020),影片从三个视点出发讲述同一个故事,请从剪辑的角度分析影片三重叙事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此种剪辑方法与传统的多线并进式剪辑逻辑有哪些区别?
参考文献:
[1]范志忠.当代电影思潮[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麦基.故事[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梁国伟.电影剪辑技术于电影的时空构造[J].北京电影学院报.2005(05).
[4]蓝凡.真实论: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历史辩证新论[J].艺术百家.2013,29(05).
[5]周爱军.爱森斯坦与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及其文化意义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3.
[6]项仲平.影视剧的影响叙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7]谈龙.电影节奏的心理作用[D].电影艺术.1985(07).
[8]郭苗苗.电影节奏的构成因素[D].武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9]刘敏.论电影节奏建构中的声音元素[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10]杜群.浅析剪辑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D].南昌:南昌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