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的听觉盛宴

第二节 《血战钢锯岭》的听觉盛宴

课前思考:

1.音响对本片叙事有什么作用?

2.影片的音响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本片中音响和音乐是什么关系?

4.影片中哪一段音响让你印象深刻

一、影片概况

(一)基本信息

《血战钢锯岭》是由熙颐影业、麒麟影业等公司出品的美国战争历史片。该电影由奥斯卡金像奖导演梅尔·吉普森(Mel Gibson)联手黄金搭档《勇敢的心》(Braveheart,1995)编剧兰道尔·华莱士(Randall Wallace)共同打造,由好莱坞实力派影星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萨姆·沃辛顿(Sam Worthington)、卢克·布雷西(Luke Bracey)、泰莉莎·帕尔墨(Teresa Palmer)、雨果·维文(Hugo Weaving)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6年11月4日在美国上映,在中国上映的时间是2016年12月8日。

影片以超高的口碑席卷全球,被认为是“继《拯救大兵瑞恩》后最真实、最震撼的战争电影”。继2016年12月被选为该年度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电影”之后,2017年,影片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以及最佳电影剪辑奖、第7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剪辑奖,并收获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音效剪辑提名,第74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提名,以及第70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化妆、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影片提名等荣誉。

《血战钢锯岭》的声效是由凯文·奥康奈尔(Kevin O'Connell)、彼得·格雷斯(Peter Grace)、罗伯特·麦肯齐(Robert Mackenzie)、安迪·赖特(Andy Wright)等人组成的声音团队制作完成。其中,凯文·奥康奈尔被梅尔·吉布森称为“好莱坞最有天赋的混音师之一”。凯文·奥康奈尔在电影界工作了30多年,曾参与了240多部影片的混音制作,他20次被提名奥斯卡奖而未获奖,保持了获得最多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而未获奖的记录,直到参与《血战钢锯岭》的制作后终于在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最佳音响效果奖。在《血战钢锯岭》之前,凯文·奥康奈尔与梅尔·吉布森已合作过《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The Passion,2004)和《启示录》(Apocalypto,2006)。

图6-2 《血战钢锯岭》收音现场[1]

在为《血战钢锯岭》制作音效的过程中(图6-2),凯文·奥康奈尔和他的团队面临诸多挑战。据他所述,因为道具装备的缘故,影片中声势浩大的枪声在现场录制时“听起来就像是玩具枪的声音”,而动人心魄的爆炸声则如“小烟花爆炸的声音”。对此,制作团队决定挑选与二战期间武器声响相近的声音以替换现场音响。另外,战场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仅仅为摄影画面中出现的声源制造音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团队依靠丰富的画外音,创造出了逼真的声音氛围。

团队做了很多尝试和突破以更好地呈现战场的听觉空间。为了配合影片画面上随时变化的视角,团队不停地切换声音的层次和方位;为能让观众沉浸在真实的战场气氛中,当画面里子弹在空中呼啸而过时,团队花了很多心思规划头顶上的扬声器和影院座位周围播放的声音素材。据凯文·奥康奈尔所述,他们曾在洛杉矶专门为老兵组织了一次电影放映,一位老兵反馈说,当听到子弹在头顶穿过的声音和炮弹爆炸的声音时,他甚至产生了一些PTSD症状(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综合征)的反应。这足以说明团队所创造的音效之真实。

(二)故事梗概

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因信念拒绝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仅凭双手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

1945年,二战到了决胜的关键时期。为了尽早打败罪恶的轴心国日本,美国许多青年自发加入战争,其中就包括戴斯蒙德·道斯。道斯是一名基督教信徒。他因为童年时差点杀死自己哥哥的经历和对其父亲托马斯·道斯家暴的深恶痛绝,发誓这辈子不会拿起武器。但出于爱国热情,他还是提出了参军申请并得到了女友多萝西的支持。在兵营里,发誓不拿武器的道斯与周围格格不入。队友们把他视作懦夫而鄙视他,甚至在夜里联手把他痛打了一顿。上级们也想方设法地要开除这个“因良知反对兵役之人”(Conscientious Objector)。但是,不管受到多么不公正的待遇,被劝退多少次,道斯依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一天,道斯申请外出和女友结婚,但长官表示,除非道斯能使用枪支,否则不批准他外出,如果道斯再次拒绝,就把他送往军事监狱。倔强的道斯被押进了牢里,上级甚至派多萝西来说服道斯,但依旧没有效果。在听证会上,道斯被指控违反上级的一系列命令。正当道斯要被判罪的时候,他的父亲闯了进来并带来了他曾经的长官的豁免信。道斯终于恢复原职并开始接受军医培训。上战场的日子到了,道斯和队友们代替全军覆没的96师奔赴前线。他们很快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枪林弹雨之下,无数人受伤死去。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道斯显示出他的强大。在信念和信仰的支持下,他凭一己之力赤手空拳地拯救了75位战友,成为战争中的奇迹。

二、听觉盛宴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制作精良、口碑极佳的商业战争片,完全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要。大银幕的特效在视觉层面给予观众强烈的冲击力,音响配乐则在听觉层面给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感染力。作为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的获奖影片,《血战钢锯岭》的音响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一般而言,优秀的音响具有丰满剧情关系、刻画人物性格、辅助对白配乐,以及渲染故事环境等多种作用,《血战钢锯岭》的音响也不例外。在影片中,导演凭借逼真的战场环境声、细腻的人物动作声以及其他各种拟音效果,还原了真实的战场环境,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听觉盛宴。

(一)音响与叙事

《血战钢锯岭》呈现出战争类型片典型的叙事特色,即包含战争前的人物塑造和战争中的传奇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讲述的是主人公奔赴战场前的成长历程。导演通过呈现主人公的家庭关系、爱情经历塑造出了基础的人物形象,为后面主人公在兵营和战场中的行为埋下伏笔。第二个阶段讲述的是主人公入伍后创造奇迹的故事。这一阶段中,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其实际行动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影片的反战主题也得以彰显和升华。

可以说,影片在前半部分描写的是主人公温馨的童年,后部分则聚焦于残酷的战场。与之相应,这两个阶段的音响也存在极大的反差(图6-3)。在前半部分里,大自然中轻柔的声音是主体,如道斯和多萝西在山林中嬉戏时(0:21′39″),在明媚的自然风光中,可以听到潺潺的溪水声、清脆的鸟鸣声以及温柔轻快的配乐。即便在父亲极力反对道斯入伍时(0:24′45″),环境音也是缱绻的,如轻微的鸟鸣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等。然而,进入后半部分,从一开始音色就发生较大的转变。如镜头刚转到兵营(0:27′47″),沉闷的战机声便作为背景音响起,在道斯进入室内后也没有散去;接下来道斯和队友们谈话的场景,还配有室外士兵喊口号操练的画外音。虽然影片中并未出现飞机和喊口号士兵的画面,但这两类声音却时不时冒出来,连道斯和队友在训练时都如影随形(0:33′05″)。它们的存在提醒着观众,至此已不再是美好的和平地带了。在道斯一行人真正奔赴前线时,音响进一步变化。当遇到搬运伤亡者的卡车,看着成堆的尸体和伤员,他们原本轻松的表情逐渐凝重起来(1:05′00″),配乐也随之变得肃穆,卡车沉重的行驶声是他们情绪的隐喻。等他们到达钢锯岭下方的时候,音响变得更为恐怖,炮火声、子弹声、惨叫声……虽然未见到战场,但所有人都能够通过音响想象,钢锯岭上方必定是人间炼狱(1:09′06″)。等一行人真的置身于钢锯岭上时,战场上的声音更是大量涌出(1:12′47″),爆炸声、火电机声、悲鸣声,影片终于向道斯和观众暴露出战争最残酷的那一面。

图6-3 影片前后两个阶段的音响存在极大的反差

除了区别影片叙事的上述两个阶段之外,音响在电影制造悬疑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影片在0:44′17″时,中士迅速走进房间,随即对道斯展开无端的指责。结合之前的情节,观众可以想象道斯是因为拒绝使用武器而引发了长官的不满,长官正打算劝退他。中士急促的脚步声,既暗示了军队对道斯的处理方案,又让观众对道斯的前途感到担忧:在这阵脚步声之后,长官究竟要对道斯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道斯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道斯究竟会被劝退还是会留下?脚步声的音响效果具有强烈的悬疑色彩,牵动着观众的情绪。此外,在影片0:57′45″时,道斯在军事法庭上等待审判的开始,镜头先对准道斯无表情的面庞,然后跟着道斯走向了辩护人。在特写画面里,道斯冲着辩护人的耳边说了一句什么。这一细致的特写镜头本该配有道斯的说话声,但导演有意做了消音处理。观众只能看到辩护人在听到道斯的话后,随即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这里的消音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也进一步加强了观众的“带入”感受。

(二)音响与人物表演

在影视作品里,人物表演能够带给观众最直观的艺术感受。而作为听觉元素的音响,则能辅助演员表演,完善人物形象。《血战钢锯岭》的音响是非常细腻的,这种细腻是电影导演个性与叙事风格的表征。就如声音设计师罗伯特·麦肯齐在采访中说所言:“他(导演)想要声音是高冲击强度的、视觉化强的、与观众互动性强的声音,这是一个非常近距离的战斗场面,不像其他战争电影那样有很多宏大的场面,《血战钢锯岭》是细腻亲密的,是一个个人的故事,讲的是个人沉没于战争中的感受。”

《血战钢锯岭》通过音响完善了人物的形象。道斯的父亲是一战退伍的士兵,残酷的战争让他患有明显的“战争创伤后遗症”,他整日借酒精麻痹自己,还常常酒后家暴妻子。导演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将其与酒瓶声、枪声等声响联系起来。如在影片0:05′23″时,道斯父亲站在战友墓碑前,不慎被碎裂的酒瓶划伤了手掌。这里急促的撞击声既表现了人物急躁的性格,又暗示了角色面对死去战友时的悲伤心情。又如1:29′00″,道斯回忆父亲家暴母亲的场景,画面里充斥着枪声和肉体撞击墙壁的声音,这些音响强调了父亲酗酒家暴的行为,显示其受战争影响之深。除父亲外,导演在刻画中士这一人物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片中,中士每次出现都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这种脚步声即中士急躁性格的外化。

音响同样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情绪。影片0:06′42″,年幼的道斯看到哥哥被自己打伤时,内心充满了愧疚。导演在这里对音响进行了放慢和虚化的处理,非现实的声响暗示人物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着反思。虽然道斯并没有开口忏悔,但画面上他内疚的表情,已使其心情跃然银幕之上,观众也就明白了之后他不愿使用武器的缘由。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0:57′14″道斯即将进入军事法庭之时,影片放大了道斯的心跳声,使观众进一步感受到了他紧张的情绪。

(三)音响与镜头

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影片,《血战钢锯岭》的影像风格是趋于写实的,这在电影的后半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导演尽量让镜头保持客观的状态,减少情绪代入感较强的手持摄影,多用固定轨道进行拍摄,影片的镜头视角也尽量做到了日常化。在道斯一行人登上钢锯岭后,大部分的镜头都是与人物水平的视角,只有少部分是从士兵的角度进行俯拍。在表现战争的时候,镜头也没有做特效或是慢镜头处理,而是客观冷静地呈现出战场所发生的一切。与之相应,影片在战场的音效同样是写实的。虽然90%以上的现场同期音轨在后期被重新替换过,但声音制作团队替换音轨的目的也是为了让画面呈现得更为真实。正是这些逼真的音效和客观的镜头语言相互配合,才让电影所表现的战争景象更具震撼力。观众在观看手榴弹在空中飞过、子弹打穿士兵的身体等画面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忍。

镜头可以记录场景,也可以表达态度。在描绘战争场面的时候,影片的镜头语言是客观写实的,但在某些时刻,导演还是对镜头做了处理以让观众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情感色彩。如影片开头以倒叙的方式展现美日两军的战役,导演选择用慢镜头取代上述所说的客观镜头,目的是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告知观众影片发生的背景。在这一过程中,背景声里出现了枪声、爆炸声、悲鸣声等,这些战争音响都做了慢化处理,以达到配合画面的目的。另外,在影片的结尾,当受伤的道斯被运往钢锯岭下方时,导演同样用了慢镜头的呈现形式(图6-4)。道斯躺在担架上顺着绳子滑下,在中景画面中,他仿佛飘浮在云上。随后镜头缓慢运转到了担架的下方,仰视镜头中的道斯像一个神灵悬浮在空中。在此期间,画面配以柔缓的音乐和道斯被放慢的呼吸声,那美好的视听场面暗含了导演对人物褒扬的态度,也升华了道斯的英雄形象。

图6-4 柔和的音乐配上慢镜头的画面,升华了道斯的形象

(四)音响与其他

除了音响外,《血战钢锯岭》的其他视听元素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在电影中,音响正是通过同光影、蒙太奇、配乐等诸多要素完美配合,协同营造出了真实的战争氛围。

1.音响与光影

《血战钢锯岭》的音响与光影相结合,发挥出了奇妙的功效。电影的风格是趋于写实的,影片中大部分的光源都是自然光,客观的光线与逼真的音效共同还原了真实的战场。然而在影片1:27′00″时,导演特意采用绿光和特殊音效展现了道斯的噩梦。彼时,道斯和队友在战壕里守夜,疲惫的他忍不住合上了眼睛。几秒时间之后,伴随着奇异的音效,一个绿色的光点降临。随后,道斯从战壕中探出头张望,下一秒画面观众看到了以道斯的主观视角聚焦于笼罩在绿光下的日军面部特写。这一瞬间,诡异的音效陡然响起,日军也迅速逼近发起进攻。在这场戏中,非现实的光线说明这一切皆是道斯的梦境,而电脑制作的诡异音效营造出了梦境的恐怖质感。

2.音响与蒙太奇

为了更好地渲染战争氛围,在刻画战争场面上,《血战钢锯岭》使用了大量蒙太奇手法。而音效与蒙太奇的结合能够很好地放大蒙太奇的艺术魅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展现日军尸体时,导演采用了积累式蒙太奇的手法将无数日军尸体画面进行叠加。所谓的积累式蒙太奇,指的是把一系列性质相同或相近的镜头连接在一起,通过视觉形象积累效果,起到强调作用。影片中,导演多次运用积累蒙太奇,营造了可怖的战争氛围,强化凸显战争的残酷。另外,为了深化积累式蒙太奇带来的视觉冲击,导演还将爆炸声、子弹射击声等多种音效融入其中。观众看着画面上叠加的尸体,听着各种战争音效,愈发能够直接感知到战争的冲击。

3.音响与配乐

在听觉三要素中,对白起到的主要是传递信息的作用,而音响和配乐则多以发挥渲染氛围和深化主题的功效为诉求。《血战钢锯岭》中,音响和配乐相互配合的情况随处可见。以1:48′00″中道斯营救战友的片段为例。黑夜里,道斯在战场的废墟中找到了尚且存活的队友并将他们一个个运下钢锯岭。影片先是出现了昂扬的乐声,随后响起用力声、喘气声、爬行碰撞声和绳索摩擦声。为表现道斯救人之多,导演再次运用了积累式蒙太奇将道斯救人的画面叠加起来,此时,音乐持续着,绳索摩擦声和人物喘气声这类音响出现得更加频繁以至于显示出某种节奏感。另外,在这些声音中还穿插进了道斯不间断的祈祷:“再救一个、让我再多救一个……”使用这类音效,不仅是客观描述人物动作的需要,而且还丰富了音乐的内涵、使音乐更具活力。

实际上,音响和配乐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亲密互补的,而且还存在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正如影片混音师安迪·赖特提到的那样:“不断变化的战争场面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的。第一个阶段是失守,我们有很好的机会,第一场战役没有配乐,所以我们有极好的机会去创造声景,这很棒,是在许多当代电影中都没有的一些设计;第二个阶段更多的是感性的动作场面,加入配乐是在日本军队进攻的时候;第三阶段的(战争)场面是特别典型的美国高度程式化(英雄主义)的战争场面。这三个阶段的戏剧化场面的声音效果很是震撼。”音响和音乐的递进使用,逐渐浓化了战争的氛围并最终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三、台词赏析

(1:01′46″-1:01 ′57″)

Thomas Doss:Sir,I know the law and I know my son is protected by those laws.They are framed in our constitution.And I believe in them,as he does.They are why I went and fought to protect them.

托马斯·道斯:长官,我懂法,也知道我儿子也受其保护。宪法中是这样规定的,他也和我一样信任这法律,我上战场就是为它而战的。

(1:00′05″-1:00′35 ″)

Desmond Doss:It isn't right that other men should fight and die,that I would just be sitting at home safe.l need to serve.I got the energy and the passion to serve as a medic.Right in the middle with the other guys.No less dange,just while everybody else is taking life,I'm going to be saving it.With the world so set on tearing itself apart,it doesn't seem like such a bad thing to me to want to put a little bit of it back together.

戴斯蒙德·道斯:其他人应当战斗牺牲,我却在家安享太平是不对的。我必须参军,我充满激情想做一个战地医护人员。和其他人并肩作战,同样浴血沙场。只是其他人夺取生命的时候,我是去救人性命,当世界四分五裂的时候,我想努力把它拼凑起来,这并没什么不好。

(1:49′45″-1:50′46″)

Desmond Doss:Please,Lord,help me get one more.Help me get one more.Please,help me get one more. One more. Help me get one more……

戴斯蒙德·道斯:拜托,主啊,让我再多救一个。让我再多救一个。让我再多救一个。再多一个。让我再多救一个……

(2:01′00″-2:01′22″)

General Musgrove:Most of these men don't believe the same way you do.But they believe so much in how much you believe.And what you did on that ridge,it's nothing short of a miracle,and they want a piece of it.And they’re not going to go up there without you.

默斯格罗夫上尉:这里的大部分人都不像你那样有信仰。但是他们都相信你对自己的信仰有多坚定,你在那山脊上做的事真可谓是奇迹,他们也想被神迹福泽,只有你在他们才愿意上去奋战。

(2:08′43″-2:08′58″)

Caption Jack Glover:I would say anyone is wrong to try to compromise somebody's conviction.I don't care whether it's army or what it is.When you own a conviction,that is not a joke.That's what you are.

杰克·格拉夫上尉:我认为所有人的信仰都是值得尊重的。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别的地方,当你心存信念,那就绝不是一个玩笑,而是最真实的你。

课后思考:

1.请欣赏管虎导演的战争片《八佰》(2020),尝试从音响与其他电影要素配合的角度分析该电影的音响运用。

2.《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是毕赣自编自导的一部文艺片。导演借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创造出了一个亦真亦幻、时空交错的世界。请结合影片的音响运用,谈谈声音是如何帮助塑造影片的风格、完成导演的诗意表达的。

参考文献

[1]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索南夏因.声音设计:电影中语言、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第2版)[M].王旭峰,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李军,郭子潇.论音响效果之于电影的作用[J].电影文学,2011(02).

[5]魏晓军.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电影音响意蕴探究[J].当代电影,2015(04).

[6]王一博.电影中音响的时间叙事功能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5(09).


[1] 《血战钢锯岭》声音制作团队访谈![EB/OL].[2016-12-12].https://mp.weixin.qq.com/s/IKVCUayibazoLMMoF01X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