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排放总量控制

二、污水排放总量控制

(一)我国水污染总量控制简介

总量控制是污水排放总量控制的简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就研究了有关水环境容量、水功能区划、水质数学模型、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规划及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等方面,并将总量控制技术与水污染防治规划相结合,分为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组成的水质管理体系。

(二)实施总量控制的必要性

水资源作为人类及一切有生命体征的生物个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物质。近年来我国在遏制环境恶化方面已取得一定成就。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放的水污染物总量也在不断的加剧。因此,实施污水排放总量控制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污染防治工作发展的必要要求。污染物总量控制不仅有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还能够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环保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并且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因地制宜,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基础,目标总量为手段,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排放标准,规范化设置排污口,达到环境功能标准要求。因此,实施污水排放总量控制是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性举措。除此之外,1986年国务院环保委员会在《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中提出了“对流域、区域、城市、地区以及工矿企业污染物的排放要实行总量控制”,这是我国实行总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因此,以总量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变得十分重要。

(三)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法体系的不足

全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法体系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统计数据不全、排污总量不清楚,统计数据的不全主要归结于很多乡镇企业或者一些民营企业难以提供数据。二是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支撑,真正落实的政策有限,而且在相关方面涉及的政策比较少,一些不切实际的控制方法没有得到法律的约束。三是科学技术手段有待提高,首先是人员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国内大型环保企业市值不高,以及对于环保类的就职人员而言存在就业形势不明朗以及薪酬待遇不高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科学技术手段不高的原因。由于污染物监测本身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让一些污染物无法以现有的科学手段从源头上进行根治。

(四)实施污水排放总量控制的对策措施

其一,制定和完善总量控制相关政策以及市场机制。必须加快总量控制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并且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完善总量控制的市场机制就是要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环保市场当中,从而促进环保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二,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手段。污水排放总量控制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以及高技术的工作,其中所要涉及的内容和问题都需要相关技术来进行解决。因此,要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并不断开发出一系列节能产品。此外,对于先进的生产技术政府务必要加以支持和指导,从而将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废弃物零排放,实现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

其三,加强环境监测水平以及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重视基层环境执法力量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