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流域水域特点及污染现状

一、沱江流域水域特点及污染现状

沱江流域作为长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全长627.4公里,流域面积为2.56万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是455立方米/秒,汇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约有60条,流域人口约700万,沱江流域沿岸工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密集,是全省水体污染情况最突出、最严峻的区域。沱江流域沿岸有成都、重庆、德阳、内江、自贡、资阳、绵阳、遂宁、泸州等大中城市,如下图5-1所示。

图5-1 沱江流域区位图

沱江上游各部分来水于金堂峡以上的河流与流域的汇集,沱江全流域的平均年径流量约达140亿立方米。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沱江流域自然生态优越,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但随着经济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末,沱江已出现了明显的水质污染征兆,80年代中后期水质污染已经较为严重,枯水期污染事故频发。在该发展阶段期间,由于沱江流域靠沿岸的工矿企业成长较快,工业的迅猛发展伴随着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沱江流域河道,致使沱江水质严重极速恶化。当然,在近些年来,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也从未停止过,但流域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防治投入机制逐渐乏力,甚至水环境质量总体有下降趋势。根据《四川省“一河一策”治理与保护规划报告》显示,沱江流域的水污染排放物主要来源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等,根据2020年环境统计报告,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化学需氧量(COD)、5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的总排放标准量分别达到30mg/L、6mg/L、1.5mg/L和0.3mg/L。沱江流域的总磷年排放量约为9253.55吨,其中牲畜占52.52%。农业排放到水体的总磷为5201.87吨,其次是家庭排放3621.19吨和工业排放430.49吨。非点源的总磷贡献是点源的3.07倍,同时,沱江流域的水环境也受到了非点源总氮的严重污染(Xiao et al.,2021),工业排放被确定为不确定性的最大贡献者[-33.75%,+38.37%](Liu et al.,2021)。随着点源治理效果显现,总磷已经超过氨氮和化学需氧量(COD),成为长江几乎所有水体最主要的超标项目(Chen and Liu.,2019)。由于污水排放权配置在生态绿色防治以及水污染环境治理背景下,大体上主导了流域城市的污水排放水平,并为流域水质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除此之外,还能对流域污水排放情况进行相应的监测与管控,从而能为沱江水环境治理与改善贡献一份力。

据近年四川省水文现象总站等单位分段多组水样监视检测结果发现,流域内耗氧量及氨、氮,无论均值还是极值都远远超过了地面水标准,大部分河段水体中酚、氰、砷、汞、六价铬等的检出率均超过标准50%以上,简阳至内江段属严重污染(四类),可见沱江流域内水质污染状态严峻。目前沱江的劣Ⅴ类断面占比高达18.8%,15条支流中,毗河、中河、九曲河、球溪河、威远河等10条支流受到重度污染,干流水质达标率仅为13.3%。然而,四川省30%的GDP都集中在沱江流域周围,整个流域的排污口有271个,成都段占93个,污染治理压力巨大。从2021年9月成都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监测数据来看,沱江流域内唐场大桥断面区域排放的总磷超过排污指标的0.3倍,高锰酸盐超过排污指标的0.03倍;兰家桥断面区域排放的总磷超过排污指标的0.2倍,化学需氧量,超过排污指标的0.1倍,高锰酸盐超过排污指标的0.02倍。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都会对沱江流域的水质造成直接且严重的影响。近年来,相应的流域区域管理局与城市污水管理部门在考虑流域生态因素、水文条件和排污口空间分布等情况下,为实现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而对区域污水处理与排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河流流域污水排放权的配置问题直接关乎各城市区域的污水排放标准,更关乎到全流域的污染质量水平,由此可见,沱江流域内WEPs的优化配置对于沱江流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沱江流域作为四川省经济发展“金腰带”,承载全省8%的经济总量以及26.2%的人口,在长期超负荷运转下,已经成为了四川省水环境污染最突出的区域。2019年,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在围绕当前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中最紧迫最严峻的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问题,设置了流域绿色发展和流域协调发展两个研究方向。其中,在沱江流域绿色发展机制中,提出要在构建流域综合治理多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排污权配置机制等方面重点发力。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拟在公共治理视野下,通过对沱江流域水环境现状以及治理情况的案例研究,从理论角度分析“政府协同、社会参与、依法治理”的具体实践,找到确保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客观规律,为沱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也为全省流域治理提供有益经验。然而,考虑到沱江流域各城市区域对排污权利用效率以及上下游城市的地理位置差异等,如何在既定的“沱江流域多城市区域合作框架”下实现流域污水排放权的公平合理配置依然是该流域面临的一大挑战。下图5-2展示了沱江流域6个主要沿岸城市COD的排放情况以及排放百分比。表5-1展示了沱江流域6个主要沿岸子区域的人口、GDP、流域面积等概况,可以看出德阳与内江人口数较高,污水排放量也居该流域子区域前列,分别占流域总污水排放量的32.6%与34.39%,然而,泸州市相对其他子区域在污水排放量较少的情况下产生了较高的GDP。

图5-2 COD排放量(吨)

表5-1 2019年沱江流域概况

续表

来源:四川省水利厅、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