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民歌是由人民大众集体创作而成的歌曲,深刻地反映着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体现着民族的特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使一切加工形态的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加工形态的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也说过:“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是把它变成曲子而已。”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在人类音乐文化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许多人的修改、补充,才成为完美的艺术作品,所以一首民歌的旋律常因时间、地区和演唱者的不同而有差异。同时,由于唱词的差异、不同地区语言的差异、伴奏乐器的差异、调式的差异,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同一首民歌的旋律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变体。

河北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地区文化博大精深。“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自古便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河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雄浑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河北地区丰富的民歌文化。河北民歌经历文化历史积淀,形成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花会歌曲、谣曲、大鼓、叫卖歌、儿歌等独具燕赵风格的民歌文化。河北民歌研究经历了20世纪初的民歌研究运动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歌普查,从改革开放至今一直处于学术研究范式的激烈讨论阶段。随着河北民歌学术研究的深入,文化和旅游部加大了挖掘河北民歌资源的力度,并结合音乐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力量,使国内研究达到了文化认同研究的高度。河北民歌是河北的活页历史,梳理民歌的过程,就是现代寻访燕赵历史的心路历程。

河北民歌因冀东、冀西、冀北各地区语言发音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歌演唱的魅力不仅表现在调式旋律的构成方面,更多的还体现在方言所引发的意味情趣与文化视野方面。巴托克说:“谁想在创作上汲取民间音乐的泉源,就必须为民间音乐的全部威力所感染,这点绝对必要。因此仅仅学习曲调是不够的,对这些歌曲所生存的环境加以认识,也同样重要。”

新时代新唱河北民歌。色彩化的音高设计、五声性音调及钢琴音乐的配置对于民歌的“新唱”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求既不损害民歌的原有风貌,又要丰富民歌的整体音响效果,加强听觉的趣味,增添民歌的表现魅力。

本书第一部分研究了河北民歌的起源,河北民歌的形成与发展情况,进一步研究了河北民歌各类型的特点,介绍了河北号子与山歌的分布状况,阐明了河北民歌中小调的韵味,探讨了河北民歌的旋律形态、演绎唱韵。

河北民歌的文化溯源与文化记忆研究有助于民歌文化认同感的形成。河北民歌文化认同的深层内涵为同一性,民歌经历时间变化之后保留着基本特性,个性文化体验心理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文化归属感,个体认同表现为记忆。民歌文化共同体成员记忆中认知历史的连续性,进一步实现了自我认同唤醒文化自觉。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经典河北号子、河北山歌、河北小调配置了钢琴伴奏,便于在民歌舞台化时以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调剂音色、整合音乐会。演绎民歌作为具有论述性质的文化行为,是生活在某地区的地方身份和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体现文化资源和文化归属的认同关系。唱响民歌的舞台文化空间与表演者的身份认同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姿态模式,有助于构建新时代自然资源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民歌是百姓的心声,国人自古以来通过诗歌来反映民间的喜怒哀乐,如《春秋公羊传》记录“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执政者听民歌了解民情,百姓也用民歌来传达百姓的意愿。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开篇中指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河北民歌在全球化经济冲击下,其生长土壤被西方文化、流行文化侵蚀,越来越萎缩。新时期河北民歌的文化认同研究,有助于重构民歌文化价值观,消除文化认同危机,构建符合新时期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对河北民歌的文化认同调查研究,可以从文化、地域维度,提升河北文化的软实力。河北人民通过唱民歌抒发对河北文化的热爱,歌颂美好生活,编织河北梦想,面向世界传播河北民歌文化,让世界了解河北优秀文化。

2021年8月

于燕鸣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