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小调民歌的演绎唱韵

第四节 河北地区小调民歌的演绎唱韵

小调又叫作“小曲”“小令”等,产生在群众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5]。其流传最广泛和普遍,形式比较规整,表现手法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

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多方面的,生活中除了生产劳动以外,休息、娱乐以及业余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讲,仅仅号子和山歌是远远不能满足生活所需的,因为人们对于民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方法、社会功能有着多方面的要求,他们既需要质朴、畅爽的艺术表现,也需要细腻、曲折的艺术表现;他们不仅仅要求民歌能够协助劳动、抒发情感,同时也要求民歌能够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所以小调民歌便应运而生。

小调音乐形成的场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劳动生活之余,平日闲时所形成的。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终日劳累,空闲时间很少。因为闲余时间有限,所以他们更需要运用一定的艺术形式来丰富和活跃自己的精神生活,集中思考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表现一些令人深刻的生活片段。比如著名的河北小调民歌《小白菜》,它的音乐的材料便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二是在民间风俗节日以及娱乐生活中形成的。普通的人民群众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情、意志以及愿望,达到很好的休息和娱乐的效果,所以要求编唱技能等水平更高的艺术表演形式。过去在城镇的街头巷尾或者民间节庆、集市贸易等场合中,有很多的民间艺人相互竞唱民歌。这些民间艺人们是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是人民群众中有着较高文化修养和编唱技术的民间艺术家。经过他们所演唱的民歌,往往得到加工、提炼,能够发挥更大的宣传和娱乐作用,很多的时调、舞歌、风俗歌曲等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比如在北京地区所广为流传的花会歌曲,便是人民群众在风俗、节日庆典中所传唱、加工而流传至今的优秀小调民歌。

小调音乐的音乐形式在中国民歌中是最丰富多样的,形成了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6]。小调音乐与号子、山歌相比较,其情感抒发常常寄托于陈述性的旋律,将叙事与抒情二者相融合,它的情感的表达是含蓄而又节制的,也是曲折、细腻的;在节奏和节拍上,小调音乐的节拍比较规整,没有山歌那样自由,节奏上节奏型比较多样,并且分布比较均衡,既有所变化,又有统一;在旋律方面,小调音乐的迂回变化比较多样,它的旋律进行多呈曲折形态,音程的大进比较少,多级进旋律,旋律上环绕进行多于直线进行。

民间所流行的小调音乐大体可以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

吟唱调指的是为了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哼唱的、实用性比较强的民间小调。比如儿歌、摇儿歌、哭调、吟诵调、叫卖调以及风俗仪式中所演唱的吟唱调等。吟唱调的表情方式主要是以朗诵为主,其音乐的抒唱性不强,音乐形式比较接近于自然语音的形态,音乐结构简单,完整性以及独立性比较差。

谣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小调民歌。与吟唱调相比,谣曲没有那么强的实用性功能,但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结合十分紧密。传唱谣曲的人的范围比较广泛,大多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除了劳动者,还有家庭妇女、儿童以及老人等。谣曲的艺术形式比较自由、灵活,没有时调那样较为固定的格式。乐段结构比较规整,篇幅较小,其音调与节奏都很接近于口语,音乐抒唱的手法较多。整体来讲,谣曲的形象表现比较单纯,真实,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时调是一种流传时间悠久、传唱范围非常广泛的小调 。时调是在民间休息、娱乐时唱的小调民歌,除了人们在日常生活闲时传唱外,还常由职业或者半职业的民间艺人在城镇的集市、酒楼茶馆等场合进行演唱,供人们娱乐欣赏、消遣助兴。时调在音乐形式上比谣曲更完整、成熟。时调音乐在演唱时,常常需要加入器乐进行伴奏。在旋律上,时调的音调和节奏的变化比较丰富,润腔和衬词、衬腔的运用以及变化手法比较丰富。时调音乐的题材不仅仅限于人们生活的直接感受,除了与吟唱调、谣曲相同的题材外,还会涉及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以及戏曲、曲艺等一些常用的题材领域。由于时调音乐在形式上的规范性以及职业艺人的传唱,致使时调音乐成为汉族民歌中分布最为广泛、最易于流传的一种体裁。

小调音乐在中国的民歌中是传唱度以及流传性最广的一种民歌体裁,河北地区也不例外。相比较号子和山歌这两种体裁,河北地区小调音乐的种类丰富而且数量较多。在河北地区,小调音乐也是传唱度最高、流传最广的。

河北的小调音乐分布范围广,种类较多。河北地处平原,人口密集,中小城市和集镇较多,村落成群,交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这就为小调歌曲得以广泛、迅速地流传提供了便利条件;再者,河北文化艺术有着久远的传统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戏曲、曲艺、民间歌谣、传说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既得益于民歌,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歌发展,尤其是小调音乐的发展和繁荣。

河北省流行最广、蕴藏量最大的一种民歌的体裁就是小调。一是因为小调这种民歌体裁其本身的艺术风格以及表现手法是极其丰富的,演唱的条件不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最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二是由于河北处于平原地区,人口比较密集,中小城市以及城镇较多,交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这就为小调歌曲的广泛而又迅速地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在河北地区,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调的发展和繁荣。

河北的小调歌曲在调式上主要以五声调式为主,五声调式中又以徵调式和宫调式运用最多,商调式、羽调式居次,角调式较少。徵调式和宫调式在全省各地都有所分布,商调式以张家口和承德地区最多,唐山地区除徵调式和宫调式外,羽调式也比较多;在句式、曲式方面,河北小调歌曲比较多样化,也比较复杂。

河北的小调歌曲中,冀东民歌是最具有特色的。河北的东部俗称为冀东。这里人杰地灵,矿产丰富,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花果之乡。冀东地区主要涵盖了唐山、秦皇岛以及京、津、承部分区域,是连接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冀东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具有浓郁风格的民族民间音乐。各种题材的民间歌曲旋律优美、朴实清新而又委婉动听[7]

冀东地区的小调民歌是该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中一大特色,特别是秦皇岛市昌黎县的小调民歌更是冀东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昌黎民歌源于生产,源于生活,因此,无论是歌词还是音调都与此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风情有密切的关系。昌黎民歌在冀东艺术形式的影响下,自古就与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评剧、冀东喇叭曲以及东北的二人转等多种民间音乐形式互相借鉴、影响、交融、渗透,形成了其独特的唱腔艺术[8]

昌黎小调民歌演唱中最具有特色的发声技巧便是卷舌音、嘟噜音、喉颤音、呼噜音等;其在声腔方面的特色主要有拖腔、断腔等。

其中卷舌音在昌黎民歌中运用比较多,与昌黎地方的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昌黎地区方言就具有明显的卷舌韵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儿化音”。因此在小调民歌中也就会经常出现卷舌音。它的唱法是:舌头的舌尖部分向上卷起,抵到口腔中的硬腭上,然后发“儿”的声音,在口腔中形成适当的口腔共鸣。

嘟噜音是昌黎民歌的唱词中的儿化音,除了运用卷舌音外,另外一种润腔的方式便是嘟噜音,一般在唱词中的“嘟儿”“得儿”等都运用嘟噜音进行演唱。它的演唱方式是:舌尖抵到口腔上牙堂,然后让气流吹动舌尖,使舌尖产生振动,一定要注意灵巧。一般嘟噜音在演唱中都是全曲的画龙点睛之笔,会使整个歌曲变得诙谐幽默。

喉颤音是昌黎民歌中一种比较细腻的、具有装饰性的“波音”,是由气息推动喉部的肌肉颤动而形成的圆球一样的声音,这一技巧在昌黎民歌的很多作品中都比较常见,也是昌黎民歌特色的体现。

拖腔就是连腔,是昌黎民歌中比较常用的演唱方式。

断腔就是演唱中的断音或者顿音,也叫作截气唱法 。断腔是民歌或者戏曲演唱中常用的一种唱腔特色。断腔是利用力度和时值的停顿,加强演唱中唱腔的表现力。在演唱行腔时,在不换气的情况下,断腔所发出的声音要断、顿而实。

在河北小调民歌的演唱中,还有很多的演唱和润腔上的技巧,比如在咬字发音的同时加上小擞、运腔的过程中加入小擞等都是河北小调民歌演唱的特色,只有对于这些具有特色的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并熟悉掌握,才能够在演唱中灵活运用,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河北小调民歌的风格、韵味。

【注释】

[1]许讲真.汉族民歌润腔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3.

[2]席强.润腔述要[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394.

[3]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29.

[4]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112.

[5]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173.

[6]周青青.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58.

[7]郭文德.冀东民歌合唱作品精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1.

[8]薛婷婷.昌黎民歌的唱腔特色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