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民歌是民族的、民间的、民众的歌曲。以种族视域来看,中华民歌是海内外华人的歌曲。从适用人群来看,自有历史记载以来,民歌就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反映人民生活习俗、情感情绪、贴近生活的歌曲。此类歌曲有别于宫廷文字化书写的歌曲,更为口语化,更接近生活,反映着劳动人民喜闻乐见且质朴率真的情怀。
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简单的音调,中国早期的歌曲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如五帝时的声乐文献《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另《春秋公羊传解话》(东汉)文献记载的“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等,都证明了早期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工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声乐的形式逐渐多样,除了民歌、歌舞、乐舞等形式外,说唱音乐也开始形成。说唱艺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在歌唱中带表演动作,是戏曲的早期萌芽。荀子的《成相篇》就是说唱音乐的始祖。春秋时期,统治阶级为了解民情确立了“采风”制度,《诗经》中的“风”记录了当时15个诸侯国中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所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歌唱家,秦青的歌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的歌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河北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曲。其中民歌是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民族器乐曲或是直接来自民歌,或是根据民歌不同的变化加工而成,戏曲、曲艺音乐也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反之,其他四类传统音乐的发展和发达,也促成了民间歌曲的发展,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关系。
河北民歌为河北地区的民间歌曲,按体裁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花会歌曲、叫卖歌、儿歌及少数民族民歌。劳动号子也被称为号子,是在劳动中产生。韩婴在《韩诗》中说道:“劳者歌其事。”号子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内容,旨在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劳动情绪。根据劳动种类又可分为海洋渔号、内河渔号、船工号子、工程号子及搬运号子。
从民歌的起源形成来讲,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音乐中蕴藏着民族的本质,有着超越语言的民族灵魂,展现了民族的生活、精神、感情及哲理[1]。民歌是活页历史,梳理民歌过程,就是现代寻访历史的心路历程。民歌也是文化,对民歌的解读就是对文化的释读。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独特的民族精神、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河北民歌的研究,可以让人切身感受到河北地区民歌文化的浩瀚广博、丰富多彩。民歌研究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且对传播、传承、弘扬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起到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注释】
[1]金红莲.从俗曲阿里郎的蜕变看韩国民谣的形成过程[J].人民音乐,2008(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