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渔歌号子

二、渔歌号子

河北地区的渔歌号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洋文化产生的海洋渔歌号子,另一部分是河北地区拥有内河的地区产生的内河渔歌号子。这两部分的渔歌号子共同构成了河北地区的渔歌号子文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分布在河北秦皇岛等临海地区的海洋渔歌号子,这里内环渤海湾,拥有辽阔的内陆海,有着优秀的海洋文明。

(一)海洋渔歌号子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从秦皇岛等临海海域有了人类生活栖息以来,便有了打鱼作业这样的劳作,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渔村部落,渔村的形成为海洋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洋文化中渔民的渔歌号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以流传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的海洋渔歌号子《拉大力扛》《拉大兜》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在昌黎地区所流传的渔歌号子都叫作“昌黎调”渔歌号子,“昌黎调”渔歌号子其曲调一般分为起钩、拉大绳、拉网片、拉大力杠和拉大兜五个部分。

拉大力杠是指渔民在深海中打鱼拉网的动作。打鱼过程中,需要渔夫们齐心协力使大力气进行拉网,将深海中所撒的渔网拉到渔船上来;拉大兜是指渔船靠岸时,将渔船上渔网里面的鱼拉到岸上。“大兜”也就是渔网意思,在昌黎当地渔民将渔网叫作大兜,这种叫法更加亲切、接地气。谱例3-1和3-2便是“昌黎调”渔歌号子中的《拉大力杠》和《拉大兜》两部分。

谱例3-1:河北昌黎海洋渔歌号子 《拉大力杠》

谱例3-2:河北昌黎县海洋渔歌号子 《拉大兜》

分析两首海洋渔歌号子的谱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首渔歌号子在唱词方面基本上以“哎、嗨、呦、嗬”这样的口语化为主,这与海洋打鱼作业的环境有关,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进行打鱼作业,是具有很高的风险的,所以需要渔民们高度集中精力,所以渔歌号子在唱词方面不需要太复杂,以保证渔民们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这两首渔歌号子的演唱均是一领一和,上下腔一对一合,而且领唱与附和部分在旋律部分的衔接上非常紧凑,采用了经典的“鱼咬尾”的方式进行。附和部分的旋律基本上是领唱部分旋律的完全重复或者微微的变化重复。

节奏方面,《拉大力杠》主要以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以及四分均分节奏为主,每一小节基本上都是前一拍为前八后十六或者前十六后八加均分节奏,这与在深海中使大劲拉渔网的劳动强度相吻合,后半拍的均分节奏能够充分带动起渔民们的身体发力;《拉大兜》的节奏型主要是均分节奏,与渔船靠岸、渔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劳作的情节相吻合。

(二)内河渔歌号子

河北地区的渔歌号子除了海洋渔歌号子外,还有内河渔歌号子,内河渔歌号子主要是用于内陆、湖淀地区的打鱼作业活动中。捕鱼作业时,内陆河流环境比海洋环境较安定,这样的环境也就使得其号子在音乐的表现性上与海洋号子有所区别,相比之下,内河渔歌号子节奏更加舒缓一些,气息较悠长,其抒情的成分便会更多一些,而且在音乐旋律方面更加接近于地方小调。如河北安新县的内河渔歌号子《剁板号》,见谱例3-3,这首号子是在白洋淀拉冬网开槽破冰时候所演唱的。

谱例3-3:河北安新县内河渔歌号子 《剁板号》

打冬网是白洋淀、文安洼等水乡人们冬季捕鱼的集体劳动 。[2]入九以后,冰层冻厚,捕鱼作业即可开始。选定渔场后,第一步就是开槽破冰,此时便要唱《剁板号》。人们用钢镩开槽,并打两排圆孔(本地人称之为马眼),用竹竿制成的“马”串出绠绳。拉网的人分成两队,倒退着行进。起初网不重,唱较平缓的《行绠号》,一拍退一步,一句退四步。随着网的分量的逐渐加重,改唱《行硬绠号》,步履缓慢,一句退一步。百多丈长的大网在冰上画出一个鸭蛋形的圈子。见鱼后,渔民们高兴地常用绠绳甩打冰面,称“扇大绠”,此时唱《扇大绠号》。出网之后,量减轻,脚步变快,改唱《出网号》(也称《太平号》)。

从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号子采用一领众和的方式进行演唱,上下句对应,一领一和。领唱部分是开槽破冰的指挥者,唱词中的“枪”指的是当地人所创造的一种破冰工具,在一根一根细圆木的一端绑有钢制的尖状利器,用于破冰,应和的部分的唱词主要是“哟、嘿”等虚词。通过谱例将其与海洋渔歌号子作比较,我们会发现内河渔歌号子是另外一种独特的风格,给人另外一种感觉。

在河北地区除了《剁板号》这样旋律悠扬、节奏比较规整的内河渔歌号子外,还有另外一种风格不同的号子,就是流传于泊头市的《拉船》号子,这是一首急船号,如谱例3-4。过去交通不便,为了使天津的市民能够早点吃上当天的新鲜蔬菜,有一批快船于早上沿运河两岸收购菜农的蔬菜,然后送往天津。载重万斤左右的船要用十几个人拉,顺水而行,船速非常快,这首号子就是拉这种船所演唱的号子。

谱例3-4:河北泊头市内河船号 《拉船》

这种号子唱起来特别好听,演唱者的嗓音洪亮而又清脆,沿岸的菜农凭着号子的歌声就能判断出是否是快船到了,还能从中听出是谁家的船。这种急船号演唱时节奏急促,而且会多有节奏自由的拖腔,我们从谱例中可以看到延长音标记,表明在演唱时节奏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