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歌旋律的变异与发展

第三节 河北民歌旋律的变异与发展

河北地区的民歌旋律有多种变体,对于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会产生旋律变异,“就是在同一个人的措辞演唱中也会有差别” [4]。这差别就包含着旋律的变异与发展,且变异现象非常复杂,从动机的异体化到繁衍派生出多种不同体类的民歌,其中是有些规律是可循。民歌旋律变异基本上是在保持曲调原貌的基础上,变化音程及旋律走向,不变的是骨干音。

民歌旋律变异有加花变奏、扩展音区与起伏线、变换音节体系及色彩性变音。加花变奏是河北地区民歌常见的变化方法,一般是在骨干音上添加经过音与装饰音,对旋律加以纤细的润饰,使其旋律线条丰满而委婉。

将河北省晋州市的《孟姜女哭长城》,与更为古老的《孟姜女十二花名唱春调》作比较,如谱例6-2,可一目了然得知其旋律的变化。扩展音区的手法是拉宽级进音程关系,使其旋律在更为广阔的空间编织有起伏的旋律线条,这是丰富旋律的有效创作手法。再以《审青羊》与《青羊案》为例。《审青羊》的音域在十度以内,而《青羊案》的音域扩展到十二度;在前两小节,《审青羊》仅仅在四度以内进行,而《青羊案》扩展为七度。这样的变化,使其旋律线条有更大的起落,更具有叙述性,富有感染力。扩展同时填充了级进的音符,在第一、第三、第七小节之间填满小音符,使音符在跳跃中不失去平缓,塑造了行腔中婉转且丰满的音乐形象。

谱例6-2:《孟姜女哭长城》与《孟姜女十二花名唱春调》

调式音阶是民歌旋律组成的基础,在各种不同民歌变体中,往往根据不同的艺术及感情需要而采用不同的音阶体系及色彩性变音。采用变换音阶体系等手法,促使同一原型旋律带有不同音阶色彩的变化,《苦媳妇》与《受气媳妇》旋律变化直接转变调式的性质,如《苦媳妇》是五声音阶,而《受气媳妇》则为带清角的六声音阶。比较相似的例子还有《寡妇难》与《寡妇思夫》的色彩性临时变音。

河北民歌的旋律发展有明显的异变归宗现象,就是将同一首民歌母体,衍变派生出若干子体民歌群落,包括曲调、词内容、音乐结构、衬词衬腔等因素。通过对来自同一母体的“同宗”民歌进行归类比较,“存同求异”,找规律理出脉络。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有《青羊传》与《画扇面》,如谱例6-3。

谱例6-3:民歌旋律中异变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