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时期的民歌
2025年09月26日
二、南朝时期的民歌
南北朝在历史上虽只有170年(420—589年),但产生了十分优秀的民间音乐。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的音乐包括北方各族人民创作的民歌,歌曲内容具体反映了北方的社会现实,呈现出北方人民开朗豪壮的特点。如《折杨柳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出自幽燕,诗歌中唱道,“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䟤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为此,张紫晨认为,北朝北方人民“以马比人,以马喻人,以马咏歌”[11]。这种爱马情怀在幽燕之地、民歌之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即使在爱情诗歌里,马鞍也是借物抒情的重要工具:“腹中愁不乐,愿作马郎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边。”民歌中借马之物品,寓人之情怀,表现出浓烈的感情,刻画了河北地区鲜明的人物形象。
北朝民歌除抒情短歌外,还有长篇叙事诗。杰出的经典作品有《木兰辞》,以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为题材,很具有传奇性。从歌中“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直接运用《折杨柳枝歌》的句子来看,这是南北朝时期民族歌曲常用的创作手法。民歌诗句末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充满幽默喜剧的色彩,彰显出了北方妇女豪爽的性格,也为这时期的诗歌增添了更多的生命力。
这一时期,河北民歌的特色是写英雄,写慷慨洒落的英雄。如《琅琊王歌辞》云:“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这样的诗句足够表现一位英雄的形象,并可鲜明地表现出河北地区民歌不同于吴歌。吴歌如《子夜歌》,以爱情为题材,表达的是缠绵婉转的情绪。朱自清认为,这个缠绵应再加上“哀怨”,方能说尽这种歌谣声情[12]。而北方即使写儿女的心思,也是朴实爽快的神气。如《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民歌中透露的天真可爱的气质,与南方的民歌特色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