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河北号子

第一节 如何理解河北号子

号子,也被称为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劳作过程中集体创作的民歌,它是一种与劳动过程紧密结合的歌曲。产生于生产活动中的号子,是人类历史文化中产生的古老的艺术品种。《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道:“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1]说的是在远古时期,人们结伙抬木头,前面的人发出吆喝声,后面的人随声附和。这是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人类社会最早的劳动号子。号子,是劳动的歌声。我国幅员辽阔,土地宽广,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可以听到不同的劳动号子:粗犷的打鱼号子,整齐的打夯号子,等等。号子的分布比较广泛,有人类生产劳作的地方,都会是号子生长的沃土。在北方人们将劳动中唱号子的行为叫“吆号子”,南方则称其为“喊号子”“打号子”“叫号子”,还有些地区将“号子”称为“哨子”。

号子的产生与人民的劳动密切相关,可以说:“号子来源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 为什么要唱号子呢?如果你问码头上的工人,他们会这样回答你:“肩头上吃劲,喉咙就发痒,不打号子心里闷得慌,原来只能扛五百,打起号子扛一千。”还有的说:“打起号子身子轻,脚步齐,一条扛棒一条心。”这是一种最崇高的劳动语言,也是劳动者的心声。我们也由此可以知道为什么会有劳动号子以及号子产生的真正原因了。号子不仅能够使劳动者宣泄情绪,还能成为庞大的苦力劳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号子能够真实而朴素地反映劳动者的生产生活,能够体现出劳动者用劳动的双手创造世界的自豪感。

号子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劳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协调劳动的使用功能,在劳作中号子首先起到的就是统一劳动节律、协调劳动动作的作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河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从古至今人们都离不开生产劳作,故而就为河北地区号子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号子按照生产劳动行业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河北地区的号子曲目丰富,多种多样,这与河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分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河北地区的地形种类丰富,有开阔的平原、连绵不断的高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以及浩瀚无际的海洋,劳动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从事着不同的生产劳作,孕育出了多种类别的号子音乐文化。

河北地区主要以渔歌号子和农事号子为主。河北地区的渔歌号子根据其地域区别可以分为海洋渔歌号子和江河渔歌号子。海洋渔歌号子主要是流行在河北秦皇岛等一些临海的地区,这些地区环绕着渤海湾,有许多的渔民村落,形成了打鱼文化,所以就形成了海洋渔歌号子;江河渔歌号子是指在河北区域内的某些有内河的地区形成的号子,比如文安县和霸州等地区形成的江河渔歌号子。

在河北地区所有流传至今的劳动号子都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河北地区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