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阿英.晚明小品文库:第3辑[M].上海:上海大江书店,1936.

[2]刘炎臣. 津门杂谈[M]. 天津:三友美术社,1943.

[3]元燕南芝庵·唱论[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鲁迅. 鲁迅全集(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5]罗常培,王均. 普通语言学纲要[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6]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生资料组.中国历代农民问题文学资料[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7] 班固.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河北省文化局民歌编选小组. 河北民歌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

[9]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10]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1]张紫晨.歌谣小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12]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3]刘书方. 曲艺小段选[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14]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5]苗晶,乔建中. 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

[16]禹克坤. 中国诗歌的审美境界[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国情研究会.中国县情大全:华北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18]徐子宏.白话吕氏春秋[M].长沙:岳麓书社,1993.

[19]江玉亭.河北地方音乐(上、下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0]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M].董晓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1]江玉亭. 河北地方音乐[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2]陈田. 明诗纪事(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3]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2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25]《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26]高国藩. 中国民间文学[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

[27]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8]陆养涛.中国古代蒙学书大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29]王运熙,顾易生.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0]林文照.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综合卷(一)[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31]齐森华. 中国曲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2]席强.润腔述要[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33]乐齐主. 精读闻一多[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34]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3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36]老舍.老舍全集(8)[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7]刘向. 战国策[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38]泰勒·何德兰,布朗士.孩提时代:两个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儿童生活[M].魏长保,等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39]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0]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41]周传家,程炳达. 北京戏剧通史·明清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42]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戏剧类10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3]雷群明,王龙娣.中国古代童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44]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京西煤业[M].香港:银河出版社,2005.

[45]朱自清.中国歌谣[M]. 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46]孙光钧. 天津民歌研究[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47]倪钟之. 中国民俗通志(演艺志) [M].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8]周青青.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9]齐易.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50]汪正龙.西方形式美学问题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1]常人春,高巍.北京民俗史话[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

[52]《中国歌谣集成》编辑部. 中国歌谣集成·天津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8.

[53]哈里森. 古代艺术与仪式[M]. 刘宗迪,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4]赵书.中国歌谣集成·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9.

[55]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2)[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6]周青青.中国民歌[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57]《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曲艺志·天津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9.

[58]许讲真.汉族民歌润腔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59]吴明星.诗经[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

[60]王瑞祥.童谣与儿童发展——以浙江童谣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1]林海音.在胡同里长大[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62]金波.中国传统童谣书系[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2.

[63] 刘侗.帝京景物略[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64]陈本益. 汉语诗歌的节奏[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65]郭文德.冀东民歌合唱作品精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66]杜亚雄.中国民歌地图·北方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67]杜亚雄.中国民歌地图·南方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68]王毅. 中国古代俳谐词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69]刘昕蓉. 天津城市民间文化之韵[M]. 天津:天津外语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

[70]马志飞,陈文革.中国传统音乐与名作鉴赏[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71]刘炎臣. 刘炎臣文集[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

[72]王和平. 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流逝在时间里的市井吆喝[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73]杨和平.民间音乐[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

[74]张琰.家传味[M].成都:时代出版社,2015.

[75]冯骥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76]上海舞校. 艺术欣赏[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77]刘小凯. 天津有个王毓宝[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78]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下册)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79]李山. 古代诗词典藏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80]李秋菊. 清末民初时调研究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81]马凌云.河北民间音乐[M]. 秦皇岛:燕山大学出版社,2017.

[82]王文宝,王文珍.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北京民间儿童游戏[M]. 北京:华龄出版社,2013.

[83]乔建中. 音地关系探微[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二、期刊类

[1]褚东郊.中国儿歌的研究[J]. 小说月报,1926 (17):26.

[2]王力. 祝酒歌的形式美[J]. 新港,1963(9).

[3]金启孮. 京旗的满族[J]. 满族研究,1989(3):63-66.

[4]张继光. 《太湖船》曲调考源[J]. 国立编译馆馆刊,1993(22).

[5]崔志远,葛振江. 燕赵风骨考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99-106.

[6]王炳钧,王炎,汪民安,等.空间、现代性与文化记忆[J]. 外国文学,2006 (4):76-87.

[7]金红莲.从俗曲阿里郎的蜕变看韩国民谣的形成过程[J].人民音乐,2008(10):78-80.

[8]薛婷婷.昌黎民歌的唱腔特色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19-122.

[9]萧放.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以宋明以来都市节日为例[J]. 西北民族研究,2010 (4):99-110.

[10]张丽娜,金红莲. LMA分析昌黎地秧歌丑行当肢体动作[J]. 科教文汇,2011(16):139-141.

[11]侯琳琦. 冀东民歌的音调来源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J].人民音乐,2011(5):55-57.

[12]金红莲.中韩民歌《摇篮曲》旋律形态比较研究[J].民族音乐,2012(5):38-39.

[13]刘江元,王璇. 永年正里小曲的音乐特征——以《四辈和玉妹》为例[J].文艺生活,2014(10):90-91.

[14]于树漫.民间儿歌及其传唱中的教育价值[J]. 大舞台,2015(7):129-130.

[15]毕海,陈晖.北京童谣的文化教育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2015(6):24-30.

[16]王新同.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J]. 金秋,2016(5) :17-19.

[17]叶东旭. 沧州南皮小调《放风筝》研究[J].北方音乐,2016(2):68.

[18]潘鑫.井陉拉花的历史探源[J]. 人间, 2016(26):241.

[19]齐易.论河北民间音乐色彩区的划分[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