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河北民歌演唱中的润腔

第一节 如何理解河北民歌演唱中的润腔

中国民族歌曲中包括有劳动号子、山歌以及小调民歌,各种类别的民歌都有其专有的艺术特色。在演唱中,这些专有的艺术特色是由各种类别的民歌的不同润腔特色给予的。我们需要对不同类别的民歌的润腔进行研究,并最终运用到现实演唱之中,以充分展现出其专有的艺术特色。

在我国民间歌曲的演唱中,“润腔”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独有的现象[1]。润腔也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突出特点和鲜明的标志。润腔是在演唱或者演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乐曲时,对其进行各种可能的润色和装饰,使之成为具有立体感强、色彩丰满、风格独特、韵味浓郁的完美艺术作品。

在我国民歌的演唱过程中,润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地域性的民族特色是需要通过特有的润腔来体现的。润腔是展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歌特色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民歌的演唱过程中,润腔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技巧。

在民歌的演唱中,凡是有主导意识地运用润腔的技法达到一定的成熟状态时,就能够形成我们常常讲的“韵味”,如果这种韵味较为突出以及持续,就会形成我们所说的“风格”。具有鲜明性和稳定性的“风格”,能够在传播过程中产生适当影响的,便可以称其为“流派”。“润腔就是构成韵味、风格、流派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润腔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最有美感、最为独特、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

在河北民歌的演唱过程中,润腔技术的掌握是演唱好各种体裁、各种风格作品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各类民歌的特色,尽可能多地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小调音乐就不能唱得像山歌那样粗狂、豪放,要注意小调音乐的婉转性及细腻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