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民歌

二、明清时期的民歌

北京以独特的风水,被元明清三代帝王看作中国的“龙眼”,并定都于北京,开启了北京全方面主导全国的新时期。“由于津冀的许多区、县在过去近千年来长时间隶属北京管辖” [16],所以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的民歌体现出了近似的风格。

民歌到明代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特别到明代中期民歌时调的兴起,引起文人的重视和推崇。沈德符在《野获篇》卷二十五写道:“自宣(宣德)正(正统)至成(成化)、治(弘治)后,中原又兴《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17]另一方面,田野上的广大民众的口头创作,为这个王朝留下了浩瀚的民歌。明人徐充在《暖姝由笔》中收录的《小寡妇上坟》记载道:“(英宗)正统间,北京满城忽唱《妻上夫坟》曲,有旨命五城兵马司禁捕。”[18]文中诙谐地记录了官方禁止演唱,民间广泛传唱的画面。

明代出现了民歌的辑录,如成化年间金台鲁氏刊行的《四季五更驻云飞》《赛赛驻云飞》,天启以后冯梦龙辑的《挂枝儿》《山歌》等都流行甚广。冯梦龙在《山歌》序中说:“书契以来,代有歌谣。太史所陈,并称风雅,尚矣。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要,其功于《桂枝儿》等,故录《桂枝词》而次及山歌。”[19]在冯梦龙看来,《诗经》中的风雅之作即歌谣,乃民间性情之作,他为民歌找到了存在依据。虽然在后代的音乐发展中,民歌多为田夫野老的即兴之作,但是既然《国风》被孔子整理编纂,那么跟其一脉相承的民歌,也应该因情真而不可废止。冯梦龙认为民间市井风情、百姓的真情实感均存于《挂枝儿》《山歌》等民歌,借表达男女真情的山歌揭发封建礼教的虚伪性,把山歌编成集子,是为了留住民间真情。这一时期,民歌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

明中叶以后,河北地区广泛流行说书、弹词,姜南在《洗砚新录》中记述了当时说书的情况,“演说古今小说,以觅衣食,北方最多,京师特盛” [20]。从中可以看出,河北一带盛行说书。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一方面颁布“国初榜文”禁止民间收藏词曲,另一方面又广泛搜罗民间词曲[21],《永乐大典》中就辑有大量民间词本。宣德至正德年间(1426—1521年),众多民歌取代散曲倡兴,各有曲牌名目,统称时调小曲。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录,“京师自宣德顾佐疏后,严禁官妓,缙绅无以为娱,于是小唱盛行” [22]。明代称专业演唱时调小曲的人为歌童,一时间歌童影响甚广。明代俗曲小调的重要趋势是以乐写歌,即一个曲调,成为一种形式,类似于词牌,如《罗江怨》《山坡羊》《闹五更》等,都在河北地区得到广泛流传。

到了清代,河北一带民歌日渐丰富,流传至今的辑录记载了当时盛况。刘复、李家瑞编的《中国俗曲总目稿》所收录的民歌,共6044种,皆为单行小册。各地搜集单刊歌曲近12000种,所收录仅仅是一小部门。又如情嘉庆年间《时兴小唱钞》,录有当时流行于北京的小曲60首,曲子多为七字句。内容以离别、送行、相思等为主,其中《桂花桂子叶儿多》等曲子至今仍有改编流传[23]

清代民歌是明代民歌的延续,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都没有超过明代的水平,题材范围多局限在描写男女恋情。在清代严酷思想统治之下,时遭禁止。在大清律《刑律杂犯》中特别规定了禁歌的条文:“凡有狂妄之徒,因事造言,捏成歌曲,沿街歌唱,内外各地方官即使查拿。”但是民谣还是广为流传。

儿歌和童谣是在清代得到繁盛的体裁。明代儿歌只能从吕坤的《演小儿语》中鉴别和推断,清代则有专书问世,不仅有《天籁集》《广天籁集》,还有《北京儿歌》。《北京儿歌》收录了自乾隆至光绪一百多年间的儿歌,是比较广泛的采录。其中如《小耗子上灯台》《说了一个一》《庙门儿对庙门儿》《槐树槐》《拉大锯》等是家喻户晓的传统儿歌。不少儿歌,运用了北京话中的“儿韵”,显示出北京儿歌的特点。如,“庙门儿对庙门儿,里头住着小妞人儿。”《小白菜》的“小白菜儿,地里黄,七岁八岁离了娘”等,歌词与现存儿歌几乎一样,足见口传艺术的传承魅力。只可惜记谱法及对民歌的笔录流传中,只留下了歌词,大部分曲调已丢失。

河北地区的民歌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在世代人民口传心授中广为流传。作为民族的、民众的民歌,如实传唱着田野里、山野里、市井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感触及呐喊。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01.

[2]徐子宏.白话吕氏春秋[M].长沙:岳麓书社,1993:54.

[3]王运熙,顾易生.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94.

[4]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

[5]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6.

[6]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5.

[7]李山. 古代诗词典藏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

[8]吴明星. 诗经[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40.

[9]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7.

[10]《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3.

[11]张紫晨. 歌谣小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138.

[12]朱自清.中国歌谣[M]. 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106.

[13]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生资料组.中国历代农民问题文学资料[M]. 北京:中华书局,1959:18.

[14]乔建中. 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190.

[15]鲁迅. 鲁迅全集(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65.

[16]《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2.

[17]邓之诚. 中华二千年史(下册)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555.

[18]周传家,程炳达. 北京戏剧通史·明清卷[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3.

[19]王毅. 中国古代俳谐词史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95.

[20]陈田辑. 明诗纪事(二)[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785.

[21]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志·文化艺术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368.

[22]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3]齐森华. 中国曲学大辞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