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桫楞儿




演唱提示:
这首《天上的桫楞儿》是根据历史故事而流传于昌黎地区的秧歌调。
秧歌调在河北民歌中含义比较广,每逢元宵、新春或盛大的庙会,河北各地都有唱秧歌、跑秧歌、闹秧歌的习俗,它实际是民间歌舞、小戏的综合名称。冀东一带盛行闹秧歌,有地秧歌、高跷秧歌、顶杆秧歌等。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昌黎民歌的演唱与秧歌表演密不可分。
秧歌调的演唱形式由锣鼓击打前奏、过门、尾声,中间没有伴奏。因为在广场中间,所以秧歌调一般音量很大,高音的部分有的可以唱到小字三组以上的音。[2]特别要说明的是,冀东的秧歌调只唱不跳。秧歌调音调高亢、明亮、欢快,旋律起伏大,曲调婉转悠长,结构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前后及第三、四句之间为打击乐奏出的过门,演唱者自问自答妙趣横生。这首《天上的桫楞儿》就是属于有故事情节的秧歌调。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吐词清晰、用声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