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歌
隋唐五代是民歌蓬勃发展的时期,诗歌由此步入了黄金时代。隋代统一初期,即开皇时期,社会安定,生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至大业以后,炀帝施行暴政,穷奢极欲,加重赋税徭役,使得人民痛苦难当。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民歌以揭露暴政为主,表现出广大人民对隋王朝的深刻认识。如:
刺史罗杀政,司马腹蛇,
长史含笑判,清河生吃人。
该首民歌取自《北齐书·库狄七文传》,是直隶清河贝州人民痛斥酷吏的民歌。其中刺史、司马,是官名[13],清河是现河北地区的地名。民谣中从刺史、司马、长史一直说到清河县令,有的比蛇蝎还狠毒,有的笑里藏刀,有的活活吃人。民歌中深刻揭露了这种虎狼之势,从诗经到这时期的采风,实实在在采集到了民间真实的民声。
河北地区流传的“五更调”体式,即五更次序分段连叙的民歌,最早见于唐代,其对后世民歌影响深远,在该地区这类歌曲随处可见。在五言体成熟的南北朝,“五更调”采用了五言四句体;在隋唐五代应用当时盛行的七言四句体,这是民歌的宝贵的特质。关于“五更调”乔建中认为,“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民间音乐在旧时代处于比民间文学更低下的地位等原因,历代五更调实际上都是有辞而无传谱” [14]。所以,现在所见到的各地“五更调”绝大多数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采录的。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五更调”填上了新内容唱词,这与《诗经》采录的情况有相同的一面。
唐代民歌的创作是相当繁盛的,其中民歌主导的形式是七言四句体,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山歌。山歌主要是樵夫、农夫、牧童等所唱的歌。山歌是广泛的称谓,凡山村农乡劳动者所唱的歌,都属于山歌。不过根据当地的习惯,叫法有些不同,有的叫曲儿,有的叫调子,有的叫田歌,等等。唐代李益的诗中,出现过“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的诗句,白居易的诗中,也多次出现“山歌”,如“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可见山歌在唐代已经定名。李益把山歌和竹枝并称,可以理解为竹枝歌就是唐代的山歌。这点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唐代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流传下来的”[15],并尖锐地指出其失去了民歌许多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