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秦汉时期的民歌

一、西周秦汉时期的民歌

《诗经》有风、雅、颂,风居其首。其中风诗,是以表现民间生活为主的,带有地域色彩的民间歌曲。学界认为《诗经》中的《国风》是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民歌选集。风,本称“邦风”,因西汉时期避刘邦的讳而改称“国风”,且沿袭至今[7]。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包括河北的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十五国风的地域广,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西起今陕甘(秦风),东到大海(齐风),北至今河北(邶风),南达江汉(周南、召南),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民歌,涵盖空间如此辽阔,在世界民族音乐范围内是罕有其比。

《国风》的风为土风、民谣,朱熹的观点为“里巷歌谣”,风即地方乐调。因乐调具有地方性特点,风可以理解为地方民歌。所以风诗中表现了社会民情,歌唱了风土人情。王朝为了了解政治得失,专门委派王官采诗,到各地采风,之后交给乐官,协调乐律,演唱演奏给王听。郭沫若《卜辞通纂》解读出甲骨文“帝史风”之辞,“风” 为“帝”之使者。《国语·晋语》“风听胪言于市,辩妖祥于谣”,帝王理解天意的途径就是采集民间歌谣。地域土调民间歌曲是风,其中亦有天意。

国风中收录的河北民歌的是《邶风》,共有19首,包括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旌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燕燕》,这首是卫君送妹妹出嫁的诗,表现了兄妹之间的真挚感情。《燕燕》也是中国民歌中最早的送别之作,宋代许顗赞叹其艺术感染力为“真可以泣鬼神” [8]。《燕燕》全诗共四章,前三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诗人用燕燕双飞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离别,兴中带比,以乐景衬托哀情。《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泣别情境的原型,此首也确为千古送别之祖。

春秋时期的中山国(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是白狄鲜虞所建,中山人是喜好民歌的民族。《史记·货值列传》《说苑·辨物》等文献中记载了中山人男男女女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情境。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指出,中山是个艺术的民族[9]。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其故都就坐落在河北平山县的三汲乡。鲜虞不信奉周天子,是个游牧民族,经数十年跋涉,春秋末期由陕北迁徙到今河北省保定、石家庄一带,并逐渐扩张。《左传》记载,景王十五年,即公元前530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公元前506年,晋荀寅言于范宣子曰“中山不服”。中山国是处于赵国、燕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其疆土仅有灵寿、临城、唐县、新乐等地,三面被赵国包围。为了防御赵国的进攻,于赵成侯元年(前374年)修筑了长城。《史记》说中山国“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偏诸侯”。由此可知中山国的男女能歌善舞。《吕氏春秋·先知》载,中山之地“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由此推测中山国民歌音乐以悲歌慷慨为主要风格特点。这时期河北地区燕赵音乐融合了三地区音乐风格,由赵乐之媚、燕乐之苦、中山乐之悲而构成。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音乐管理机构,从事民间歌谣的搜集和整理,被称为“乐府”。人们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当时搜集到的民歌有138篇,其中“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9篇”“邯郸、河间诗歌4篇”[10]。当时乐府歌手和乐手多达829人,乐队中有“邯郸鼓员”。由此可知西汉时期河北音乐文化的盛况,民歌为民间音乐家族一员,盛开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