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信天游山歌

三、河北信天游山歌

信天游是我国山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山西的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9]

信天游的曲调一般是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两个乐句的关系有时会延续展开,有时也会变化重复。其曲调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节奏比较自由,旋律起伏比较大,音域比较宽,声调高亢而又开阔,感情直畅奔放,这种曲调具有较强的山歌性格;另外一种曲调的结构比较严谨规整,节奏方面比较均匀,旋律的进行舒展而又平和,感情的表达细腻深沉,其曲调的风格比较接近于小调。

信天游的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多用比兴的手法表达演唱者的感情,上下两个乐句,上句常用比兴的手法展示想象,下句才作比较具体的叙述和感情的抒发,点出主题,句尾押韵。传统的信天游大多唱的是爱情和诉苦的内容,其唱词的语言精练质朴而又形象生动,唱词中常用叠字,用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河北地区的信天游是陕、甘、宁、晋、内蒙古、冀毗邻区域“信天游文化圈”的一部分,这一“信天游文化圈”的形成与这一区域内自明朝开始的回族双向度的反复流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信天游流传到河北地区的具体时间是在明朝时期。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流动性最强的一个民族,元代由于元世祖“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的号令的发布,屯驻的军队便逐渐化为了“编民”,他们在我国西北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反复联姻而逐渐形成回族的同时,就已经把“信天游文化”广为流传了。文化上最大的融合便是人种的融合。黄沙漫漫,穷山恶水,“屯垦”的过程就是编民新老交替、反复流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就是旧的音乐文化“失散四野”和新的音乐文化“融合一新”的过程。明朝时,西北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基本上定型,由于战乱、逃荒、民族纠纷和投靠亲友等原因,使得不少的回族成员在西北地域的广漠土地上来回反复迁移,他们走到哪里便会将其当地的山歌带到哪里,原居地的民歌便反反复复地与新居地的民歌融合了。再加上缺少耕地,一定地域范围内东奔西跑的回族小商贩也是反复传播山歌的主力军,使得山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反复整合,最终使得某种跨省的山歌整体风格一致,而在其相邻的区域之内又有许多复杂微小的区别。

河北地区流传信天游与回族的流动有着密切的关联,至今在河北西北地区的城镇或者山村中,仍然有很多回族的聚居地。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晋北、陕北以及冀北地区的老百姓“过不了日子走西口”的过程,也是陕北信天游传入河北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河北张家口市的涿鹿县等地流传着当地的“信天游”,这可能是与其地理位置有关系,因为张家口地区与晋西北地区接壤,而晋西北地区又是晋、陕、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处,自古就有“鸡鸣三省”的说法。因此通过文化的交流,在河北张家口等地相继出现了信天游。

谱例4-2是张家口地区流行的一首信天游《放牛》,这首信天游的篇幅不长,有两个乐句构成。作品开始是在弱拍起的,讲述的是情妹妹给情哥哥做鞋的故事。在全曲中有两次最高音的自由延长,最能够突出山歌的特色,也是歌者内心情感的强烈表达。

谱例4-2:河北张家口市信天游 《放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