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民歌的美
人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描述文献自古就有,中国《乐记》总结先秦以来文献基础上,道出:“凡音之起,由人而生,人心之动,物使之感也。”此文献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收录于《二十六史》之后,成为中国官方观点。美是具体的,美的事物由具体的形式直接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同时这些美的形式因素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形式美广义上指,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例如悦耳动听的声音。从狭义上说,是指构成事物外在的自然属性,如声音、色彩、质感和形体,以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等。是这些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和从大量具体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抽象普遍性的某些共同特征。
艺术绝非仅仅是生活的多余的点缀,而是深深地植根于生活 [1]。美学是研究人对艺术进行审美活动规律的科学。所以要探讨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和发展、审美的特征以及在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的,进而研究艺术的本质、发展规律、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美的本质和标准等一列的问题。同时,音乐美学又是音乐学的分支学科,音乐美学从音乐学整体出发探讨音乐一般规律,力求透过各种具体现象去揭示音乐的本质。音乐美学从美学的角度去研究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以及人类审美活动的普遍规律。所以,音乐美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的本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过程中音乐信息的形成、传递和接受的心理过程,并阐明音乐审美的特殊规律;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人们不同审美观念和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从历史学角度出发,通过对音乐历史发展的考察研究人类审美艺术、标准和习惯发生变化的规律。
《乐记》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力的儒家经典音乐美学论著,包括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魏文侯、宾牟贾、乐化与师乙11篇。《乐记》的作者问题是有争议的话题,以《汉书·艺文志》《宋书·乐志》等典籍指向西汉武帝时期河间献王刘德,写道:“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声等共采周宫及诸子言乐事者,一作乐记。”而《隋书·音乐上》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则认为《乐记》的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公孙尼子,郭沫若同意此观点。史记记载“刘得乐书二十三篇,著于别录,今乐记惟有十一篇”,即《乐记》原有23篇,后遗失存犹存为11篇。《乐记》论及音乐的本源、特征、美感、音乐的社会功能、乐与礼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了先秦以来音乐美学思想。文以音乐发生入手,“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人心感于事物而动,心动产生情感,情感导致表现音乐需求。文中提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音乐表情观点,论及了乐、心与声三个关系:“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也谈到声、音、乐之三层次:“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能知乐。”由此文可知,声处于低层次,只要情动于中,感觉有所触动,都会发出声音。声是禽兽都能听懂的,指原始的声音,此种声互相响应,产生诸多变化,在此纳入规则,便可成“音”。所以声要成文才有音(此中“文”指“纹”,古字,是修饰美化的意思),即好听且修饰过的“声”才能够成为“音”。庶民即大众可理解的“音”,是大众层次的音乐,而最高层次的音乐才是“乐”。从形式上看,乐是用乐器演奏编制而成的音乐;从内容来看,“乐”是通伦理者,即有条理、道理、理性的音乐。“惟君子为知乐”是说君子从好听的声音中领会,其中高层次的儒家礼义社会道德。
文中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不能免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儒家以人性本善出发,合乎天理仁义,无私欲,呈现和谐静穆之态。然人活在世间,受到事物影响,产生欲望想法,呈现骚动杂乱动之态。音乐中优美和谐作品表现的是合乎本性静之态,哀伤淫逸之作则体现受外物影响的动之态。《乐记》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有极大的影响力。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出现于1920年,萧友梅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发表的《乐学研究法》中谈到音乐美学是推理的音乐理论,是对于狭义的音乐理论、音乐现象、听觉感觉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它明确了音乐美学是普通美学的一部分,其问题是研究音乐的艺术功用的特性。同年蔡元培在《音乐杂志》发刊词中说明:“求声音之性质及秩序与大乐器之比较,则关乎物理学者也。求吾人对于音乐之感情,则关乎生理学、心理学、美学者也。求音乐所及于人群之影响,则关乎社会学与文化史者也。”在蔡元培对音乐研究的分类中,音乐美学是寻求音乐感情的学问,与生理学与心理学分为同一类型。音乐美学的研究在中国得到了文献方面的支持,199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共同立项《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并于1996年、2000年与2005年先后编辑出版了文献卷4册,由王宁一与杨和平主编, 包含了20世纪以来相关音乐美学研究的论文数百篇,达数百万字。
中国民间老百姓创作民歌、演绎民歌,这充分体现了其对美的眷恋及追寻,因为民歌不仅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而且体现了人民的审美意识。如人类最初创作的最为朴素纯真的民歌摇篮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无限爱意,展示了人们对音乐中旋律形态的审美感知。